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简明正史——沈括 苏颂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23 12:30:17 0


沈 括(1031—1095) 字存中,杭州钱塘(浙江杭州)人。先以父荫得官沭阳(江苏沭阳)主簿,治理沭水,得上田七千顷。他不满足于以荫得官,于嘉祐八年(1063)中进士,编校昭文馆书籍,为馆阁校勘,利用这个机会,抓紧时间钻研学问,并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神宗即位后,他积极参加变法活动,删定三司条例,仅制定南郊大礼新式一项,每次省费万计,受到神宗赞扬。熙宁五年(1072),他提举司天监,观测天象,推算历书。当时,司天监的官员都是些“市井庸贩”,对于法象图器,大抵茫然无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推荐一位平民出身的卫朴,进行历法改革工作,同时罢免了六名不称职的官员,引用一批有学问的士人进入司天监,并为他们开设训练班,分五科培训合格后,分别担任监内工作。

他认为历法的制订,不能靠单纯的推算,必须用实际测试来参验。测试的准确性,取决于有无精密的观测仪器。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把修历的事交给卫朴,自己则集中精力研制一套新的观象工具。在研制过程中,他写了“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对许多天文学的错误理论,一一加以驳正。新制的测量天体的浑仪,一改过去管口过小的弊病,把管口扩大,用三个月的时间,每天用窥管观测北极星和天体的位置,分别制图二百余张,终于得出北极星距离北极相差三度多的结论。浑仪其他方面的改革还有多项。新仪制成后,安放在司天监里。

沈括制造的新浮漏,包括三个播水壶和一个受水壶,把过去漏壶的曲筒管子改成直颈玉咀,位置也移置下部,使滴漏更加合理。观测日影的铜表,用三个候影表来观测影差,发现了太阳光进入地球大气时所发生的光线折射,以及因折射引起的方向差别。如此等等,都说明沈括在天文理论及仪器方面的卓越成就。

三个仪器制成后,神宗郑重地率大臣前往参观,沈括还一一回答了有关询问。

在历法方面,沈括主张可以根据二十四节制定历法,不以月亮圆缺朔望为准,取消闰月,把一年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作为春、夏、秋、冬季的开始,用节气时令定月,以适合农时,可惜未被采用。但在他的支持下,卫朴新修《奉元历》,在北宋行用了十九年。这部历法以365.24358500日为一回归年(太阳接连两次通过春分点所用时间),比以前旧历接近实际。在修历过程中,改革历法也受新旧党争的严重影响,旧派竟用大狱迫害卫朴,使他们的主张未能全部如愿。

在数学上,沈括创造了“隙积术”,即二阶等差级数求总和的运算方法。他看到酒店和陶器店里,把瓮、缸、瓦盆之物,堆成一种长方体台形状,底部排成一长方阵,以上逐层长阔各减一个,要计算物体的总数颇有困难,因为《九章算术·商功》内所载“刍童”(长方台)术积法,已不能适用计算堆放有空隙物体的需要,于是创造出这种“隙积术”,为南宋杨辉及元代朱世杰关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另外,他在数学上发明“会圆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沈括一生博学善文,于天文、历法、卜算、方志、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他的著作见于记载的有数十种之多,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其晚年所著《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共六百零九条,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著作。

《梦溪笔谈》中包括力、光、声、热、磁等各学科的研究。他不仅改进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而且通过实验在理论上作了说明,从中发现了地磁偏角,指出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比西方哥伦布航海时发现的地磁偏角要早四百年,并且知道磁石的两极性。光学上,他通过对凸凹镜的观察实验,得知了光线通过小孔及焦点形成“光束”的原理。他实验过声学上的共振现象,把它称之为“应声”。化学方面,他最早记载了胆水炼铜法,得知了铜化物及其化学变化,以及温度条件对化学变化的作用。

他一生到过许多地方,留心观察各地的地貌变化,在地质学上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熙宁七年(1074)察访浙东,描述了他看到的雁荡山的地貌特征,峭拔险怪,高耸千尺,究其原因乃是长期由水力侵蚀所致。他还观察了雁荡山与成皋(河南荥阳境)、陕西黄土高原的大涧里,常见百尺高的土墩,发现二者成因相同。这些对地形构造的卓越见识,在世界此类问题研究上居于前列。他曾沿太行山北行,看到山崖上杂有螺蚌壳和鸟卵形砾石,横着形成一种长带状,断定太行山东麓,应是古代的海岸。这样对河北平原的形成,作了正确的解释,即它是黄河、漳河、滹沱河等所带泥沙淤积的结果。由此再归纳成普遍原则,说明河流对海陆变化所起的作用,这是非常科学的。

沈括对劳动者的创造发明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他见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无不记载。如毕昇活字印刷的发明,建筑工匠喻浩所著《木经》,水工高超使用堵塞黄河决口的“合龙门埽”三节沉水法,以及最早对石油的命名等,都是科技史上的原始记录。他到陕北延州(陕西延安)看到当地百姓采集石油,燃烧时冒出黑烟,便断定此物大有用处,并第一个用它代替煤烟,制造成墨,并对石油的蕴藏、开采、用途等作出很高的评价。

另外,沈括对于气象观测和物候学也有生动的记载,对动物、植物及生理学也曾深入研究。医学方面,与苏轼合著有《苏沈良方》等。人文科学上,《梦溪笔谈》中也多有记载,为研究历史、音乐、地理、水利等提供许多宝贵资料。正因为该书记述了大量的多学科的科学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坐标,当时世界上没有其他同类著作可与之比美。

沈括有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不仅是因为本人善于观察实践,而且也因为他很重视各行各业劳动者实践经验,向他们认真的学习。他很有感触地说:“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黄苍赤,不可能都出自圣人,而百工、市井、田野及有关单位,都是参与者。”

沈括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也是变法改革的实践家,在军事、外交方面也有相当的才能。他在科学领域内同守旧思想进行斗争,其贡献绝不亚于政治方面。

苏 颂(1020—1101) 字子容,泉州南安(福建泉州西北)人,后迁润州丹阳(江苏丹阳),进士出身。

仁宗朝,曾迁官集贤校理,编定书籍,在馆九年,学问大进。他家庭和睦,衣食虽常不足,而处之晏然,富弼曾称其为“古君子”。

神宗时,苏颂对执行青苗法的官员邀功争利,提出批评,并要求将常平、众役等事交付各路监司统一管理,朝廷不从,而神宗信任如故,先后改知应天府(河南商丘)、开封府(河南开封)等。

哲宗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兼侍读,曾请别制浑仪,朝廷任他为提举官。苏颂精于律历,又推荐吏部令史韩公廉作助手。公廉晓算术,有巧思,二人通力合作完成造新仪的工作。这个新仪的构造及特点,苏颂写有《新仪象法要》。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介绍浑仪设计,有轮三重,总图四种;中卷介绍浑象设计,仪体总图设计一种,分图四种,星宿位置图五种,四时昏晓星图九种;下卷介绍水运仪象台的设计,总图二种,分图二十一种。全书共附图六十三种,包括附别本制法图四种。这些图是用透视或示意绘制出来的,通过说明,可以使人们对古代浑仪有所了解。因此,这部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代表了当时天文学的新成就,也反映了机械制作的新水平。

这台仪器吸取劳动生产中水车、桔槔、凸轮、杠杆等工具的使用原理,使机械恒速运动,与天体运动保持一致。因其原动力是用水冲击机轮使机器运转的,故称之为“水运仪象台”。台高为三丈六尺五寸,宽二丈一尺。整体结构分三层:上层为浑仪,用来观星,仪上用龙柱支持,仪下设水槽来定水平。中层为浑象,是假想天体,球面布列星宿位置,球体有昼夜机轮,能够自动运转,常使仪面星度与天象合。下层设木阁,阁分五层,每层有门,可以看到报时木人的出入,称为司晨。这样三器一机,激水运行,不再借用人力,非常奇巧,把古代浑仪制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苏颂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对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及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正因为他有着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加之知人善用,才取得如此高的科学成就。

元祐年间是旧派更化的高潮时期,苏颂迁官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并兼管枢密院事。元祐七年(1092)官拜宰相,务在奉行故事,照章办事,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录用人才,杜绝侥幸之门。

他执政时,哲宗年幼,诸大臣奏议,经常乱纷纷的,最后总是取决于宣仁后高氏。哲宗有言,就没有人理会了。只有苏颂在奏明宣仁高氏后,必再奏禀哲宗,哲宗有什么宣谕,立即告诉诸位大臣听候“圣语”。因此之故,在元祐旧臣遭到贬逐时,御史周秩弹劾苏颂,哲宗马上说:“颂知君臣之义,不要轻易议论此老。”结果免去了党争之祸的一场灾难。徽宗时苏颂去世。

评:沈括、苏颂是宋代两位杰出的科学家、学问家,同时也有相当突出的政绩。从政治态度上看,沈括参与变法改革活动,但亦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而苏颂则倾向于旧派,不过他不同于那些顽固的旧派人物,一味看着高太后眼色行事,而能尊重未亲政的哲宗,躲过了一场党争之祸。这些对于保存他们的科技成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76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