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细说历史——蒙古侵金与宋金混战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4 00:56:39 0


后人或为韩侂胄感到惋惜,认为北伐不见得是错事,但选择的时机不对。若推迟数年发动,应当便能成功。此说有理。仅仅三年以后,金军便遭受蒙古的全面攻击,至于二十余年后亡国,北境战事未尝中辍,对宋来说自然是极好的机会。当然韩侂胄未必能掌握确凿的信息,且久不习战的宋军,胜率也未必高。

其实早在金世宗朝,危机已伏于北境。大定初年制服叛乱的契丹人之后,北境契丹人离心之倾向愈强,而金廷也不再信任契丹,殚思竭虑者,在于边境契丹人如何不至于为患。由此,完颜亮对金国西北防线的破坏始终无法恢复,原先的立体防御格局无法重建。金世宗被迫寻求一种新方式来保护国境安全,即以大量屯兵配合边堡、边壕,构筑以一条缺乏弹性的防线来保护国境安全。自大定五年增加西北边境屯戍军,渐增至十余万人。大定二十一年起,大举增筑边堡。可知世宗朝北境并不宁定,只是,当时尚不至于威胁金的生存。

进入章宗朝(1189—1208),蒙古高原的部落,已成了首要的外患。金廷与广吉剌、山只昆、合底忻、阻?(塔塔儿)各部的冲突已达到关乎国运的地步。明昌六年(1195)至承安三年(1198)金在北境与合底忻等部的三次大战,暂时止住了诸部的强势发展,使边境之危机稍得缓解。但蒙古高原的风云变幻,远非金所能控制。于是,增筑边堡又成为最稳妥的办法,直至边堡密布,并以边壕将它们连接起来。但是,金以边墙自限其足,是任由北境诸部自由离合,以强并弱,直至最终出现一支最强大的力量统一蒙古高原为止。至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击败各部,统一蒙古高原,而金对其统一的趋势,丝毫无法阻遏。这正是韩侂胄北伐之前一年的事。开禧北伐失败,章宗对宋的“惩戒”不算严厉,恐怕正是因为金北境的危机,已使其不敢对宋施予太大压力。而当蒙古势力崛起之后,这条容易被风沙填平的边壕,以及散布于漫长防线上的兵力,根本无力阻止蒙古军的入侵。

章宗崩,其叔父完颜永济(被弑后追贬为卫王,史称卫绍王)即位方两年,蒙古军便全面入侵。大安三年(1211),蒙军横扫金境,向南至河东北部而止,东、东南两个方面,则直抵辽东、河北南部,已深入金之腹地,前锋直抵中都而还。这还算是试探性的进攻。至宁元年(1213),蒙军又大举南下,直冲中都。金将纥石烈胡沙虎未能守住居庸关,为免于追责,杀卫绍王,迎立章宗庶兄完颜珣,是为金宣宗。

此次蒙军攻势更胜两年之前,除河南、陕西之外,金境各地普遍沦陷,甚至山东亦是遍地烽火。宣宗即位仅半年,蒙军便围困了中都,在订立苛刻的城下之盟后,才暂时解围。宣宗稍得舒缓,立即逃离中都,迁都至汴京了。而铁木真便认定这是不友好行为,重新点燃战火。贞祐三年(1215),中都陷落,河北、河东陷入混战之中,金龟缩河南,与其发源地东北相互隔绝,其力量被一分为二、各个击破。

细说历史——蒙古侵金与宋金混战

金宣宗完颜珣时期的贞祐通宝

宋、金再次交恶,正因蒙古攻金而起。嘉定四年(1211,即金大安三年)六月,宋遣余嵘赴金中都贺卫绍王生辰,行至涿州,得知中都被围,中道折返。宋由是得知金为蒙古所侵,至有亡国之危。嘉定七年,金迁都汴京,宋更知其势弱难支,开始考虑新环境下本国应如何自处。当时,放在史弥远面前的,从最保守到最强硬的主张,无不备具。或以为应一切维持原状,持此说者提出“唇亡齿寒”之论,认为金在蒙古的攻击下焦头烂额,对宋已无致命威胁,应如旧予岁币,以支持其作战,令它在宋、蒙之间长期保持屏障的作用。或以为应减岁币而维持和平关系,此说是为未来的宋、蒙关系考虑。在金灭亡之后,蒙古人很可能按照原先宋金的关系来设计宋蒙关系,故要先向金争取尽量有利的地位。或以为金灭亡在即,应尽早组织北伐,以期获得其部分领土,免致中原尽沦为蒙境。凡此种种,尽管大异其趣,但都已看到金的窘境,且已着眼于将来的宋、蒙关系。史弥远虽然一向持重,却也不愿在剧变的形势之前,一无所为。他支持较为折中的策略,遣使金廷,要求将岁币减为隆兴和议的数额,即由银、绢各三十万降为各二十万。但金宣宗觉得此事无可商议,照和约办理便是。宋使带回此讯,宋廷决定,自翌年起,暂停岁币的交纳,给出的理由,是运河水浅,漕运阻滞。宋人本以为,金方因四处作战,遍地烽火,财政极为拮据,应会在此压力之下做出让步。但金没有退让,而是在两年之后,发动南侵。

细说历史——蒙古侵金与宋金混战

1211年蒙金战争,蒙古军于野狐岭战役消灭金军四十万,金朝至此无力反击。本图出自《史集》。

金兴定元年(1217)四月,金以主力进攻宋之两淮。是年冬,又由陕西攻宋四川。战争进行得拖沓冗长。至该年底,仅西路破宋天水军、白环堡、大散关。次年三月破西和州,四月破成州,随弃二州而去。伐宋二年,迄无所成。

兴定三年正月,再兴师伐宋。疲惫乏力的南征军忽然有了些进展。同月焚成州、破凤州;二月,进取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大安军(今陕西宁强县西北)、洋州(今陕西洋县)。然同月大败于大安军,遂弃兴元府、洋州而去。闰三月,仍未见建功,遂班师。

兴定五年,金又出师南下。此次更是三鼓而竭,仅陷蕲、黄而退。由蕲州守城战参与者留下的记录来看,宋于调兵救援方面,固然极显拙劣,而金军的战斗力和士气也极堪忧。然宣宗南征之意犹不息,元光元年(1222),复以三路军马伐宋。不久渡淮,略有小胜而退。还师时再三遭宋军追袭,覆军于淮水之滨。

兴定之五载及元光元年,金几乎年年兴师伐宋,双方各丧师数万,而金迄无寸土之入。不惟如此,金南侵之时,宋固然反击不力,然而金之内乱,却是宋可以大加利用的。史弥远仍然持重,未以宋之正规军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但他希望借助金境内的反金力量,由侧翼对金形成威胁。正是在兴定元年金宣宗初次兴师南伐之际,宋以楚州为基地,为山东境内的反金武装红袄军提供支持,吸引山东“豪杰”来投,组成“忠义军”反攻山东。初战告捷,兴定二年忠义军将领李全围海州、下密州,金之东路在宋、蒙夹击中,其势日蹙。至兴定三年宣宗再下诏伐宋之后,李全在山东发起全面攻势,而新近割据山东北部的张林亦附宋,除济南为蒙军所据,山东东路其他诸州,大多被投宋的山东地方武装所占领。

细说历史——蒙古侵金与宋金混战

金宣宗为了与蒙古和谈以解中都之围,1214年将前帝完颜永济的女儿岐国公主(图中左边马上的人物)送给成吉思汗和亲,而后蒙古退回漠北地区。本图出自《史集》。

金哀宗即位后,于正大元年(1224,宋嘉定十七年)向宋方宣布,此后不再南侵。然而宋、金的关系,已根本不可能恢复到和约状态。僵局已打破,但有很长时间,宋、金关系处于混乱状态中,由于蒙古的介入,乱局更形扩大,直至金灭亡之时,局势才得以清晰起来。不过无论是混乱或是廓清,宋方都无利可图。

除了孝宗这一例外,南宋皇帝大多弱势,理宗赵昀(1205年生,1224—1264年在位)亦然。不过他不比宁宗那样,身体与心气俱弱,理宗因为出身的问题,总是无法自信。他对史弥远的顺从与感恩,显示他在位前期,仍笼罩在旧身份的阴影之下。但他努力想摆脱这个阴影,史弥远尚在之时,理宗已表示对理学的服膺及与理学家的亲近,希望展示他与历代帝王很不一样的“圣哲”的一面,求得完全的正统性。史弥远卒后,他力图振作,出师河南,收复故土,亦是适应新身份之一端。但两事皆不成功。理学家赞叹他的上进心,但总是将他与史弥远、济王联系在一起,无意之中,不断地质疑他获取皇位的正当性。而宋的最后一次“恢复”之举不仅未获成功,并且将政权拖入了无休止的战争状态。而他所器重的理学家们,对于保卫社稷的事业,几无所用。其后期,除了与理学家们就哲思相互唱和之外,他不得不借助他认为有军事特长的人物,这又导致了贾似道的专权。而贾似道所谓的“军事特长”实在相当有限,他根本无力扭转宋军对蒙军的弱势。理宗在位晚期,蒙军已全面占据优势。度宗赵禥(1240年生,1264—1274年在位)继位九年,襄阳的陷落,使得宋的抵抗完全崩溃,度宗亦在忧患中辞世。德祐二年(1276),蒙军至临安城下,恭帝赵(1271年生,1274—1276年在位)出降。宋的残余力量拥戴事先出逃的恭帝的两位兄弟赵昰与赵昺,继续抵抗了三年,在广东厓山一役,以全军沦没的方式,使宋朝得以悲壮地结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47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