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双将归降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6:14 0

秦琼和程咬金的归降,让秦王李世民大喜过望。他早就听说过两人的大名,给予二位很高的礼遇,拜为马军总管,率领骑兵。这一封赏大约是看中了两个人精良的骑术。

秦琼不久就有了一次报答李世民的机会——当时李世民要伏击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效力于刘武周、宋金刚,骁勇善战,可谓横行无阻,而且刚刚在夏县获得了一场大胜,俘虏了包括独孤怀恩、唐俭等在内的众多唐军大将,正在率军缓缓后撤。李世民知难而上,越是强敌,越是要在此时发起挑战,因为唐军当时接连大败,需要振奋士气。当然,他也有底气——自己手里也有了一批猛将,其中就包括秦琼、程咬金等。

秦琼率领骑兵部队参加了这场英雄对英雄的凶险战斗,尉迟敬德吃到了第一场败仗,被唐军斩首二千余级。《旧唐书》说秦琼“破尉迟敬德,功最居多” 。此战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大后方的唐高祖听说消息之后也是欣喜异常,他派人赏赐给秦琼一个金瓶,并且说了这么一番话:“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旧唐书·秦叔宝传》)你不顾家小来投奔我,又立下如此大功,我身上的肉假如对你有用我都会割下来送给你,何况财物?

不久,唐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败宋金刚,并且逼降了尉迟敬德,从此李世民如虎添翼,两个翅膀一个是秦叔宝,一个是尉迟敬德。特别有意思的是,虽然尉迟敬德最终的投降是唐军整体压力所致,并非秦琼亲手抓住的,但是秦琼家人却号称“生擒尉迟敬德”,秦琼的孙子秦怀道墓志近年也出土了,上面明明白白写着秦琼“擒尉迟敬德”(《秦怀道墓志》),唐人一般有家传,往往是自家写的传记传给子孙。估计秦怀道墓志就是参考了家传,这肯定是有点夸大了。

至于程咬金,他和秦琼一样,在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斗中也厥功至伟,而且降唐后他改名为程知节。

紧跟着又有一员大将来降,就是罗士信。他和秦琼一样,都曾是隋军和瓦岗军大将,在瓦岗军失败之后投降了王世充。王世充很是厚待他,给了他高官厚禄,而且与他同寝同食。但是后来,王世充又接受了邴元真的投降,并且给邴元真的待遇和罗士信一样。罗士信深以为耻,因为这位邴元真不是别人,正是在李密落败后将洛口仓献给王世充,导致李密再次逃亡的那位。罗士信等一干瓦岗军旧将都认为,自己投降王世充是迫不得已,力屈而降,而邴元真纯粹是出于一己私利卖主求荣,所以非常看不起他。王世充给邴元真的待遇和自己一样,罗士信当然不满,而王世充对此一无所知。很快,他的另一个举动也大大刺激了罗士信,导致罗士信出走。

罗士信有一匹骏马,高大威猛,很多人都羡慕,而王世充的侄子赵王王道询看中了这匹马,向罗士信索要。换作一般谄媚之徒,此时大约巴不得献马以求媚上,但罗士信不是这样的人,他很干脆就拒绝了。而王道询不甘心,又来找王世充,王世充竟然下令将这匹马给了王道询。王世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方面摆出一副明君的做派,一方面又分不清轻重缓急,不懂得人才工作的核心是人心,一味迁就熊孩子,伤了大将的心。

罗士信就此下定决心——降唐!此时王世充下令让他攻打谷州唐军,罗士信离开洛阳后,立即率领亲信部下千余人投奔了唐朝。唐高祖闻听大喜,派使者前来迎接,而且任命罗士信为陕州道行军总管。紧跟着像多米诺骨牌一般,接连有多位当年被迫降王世充的瓦岗军旧将来归降。自此,唐朝在这一带可以说有了稳步的发展。

罗士信很快就开始为唐军建功立业,他武艺高强,往往身先士卒,而且战利品全部分给属下,分文不取,甚至脱了身上的衣服拿来奖赏将士。而且此人作战还很机智,比如在攻打王世充的战斗中他受命攻打千金堡,敌人婴城固守,而且对罗士信破口大骂。罗士信恼怒,决定用计。他派遣百十个人装作逃难而出的样子,为了装得像,还抱着很多婴儿。这些人夜间来到千金堡城下,大呼开门,而且婴儿此时也开始啼哭,从城头看下去,的确像是逃难的难民。这些人大喊着:我们从东都来投罗总管!紧跟着,又装作是突然发现投奔错了方向一样,这些人又惊呼:这里是千金堡,咱们搞错了!于是佯装惊慌失措逃向夜幕中。千金堡的守军以为这些人都是从洛阳逃出来的,必须杀了以儆效尤,于是打开城门,蜂拥而出去追击,没想到罗士信的主力部队已经在城外埋伏好了,此时一拥而上,夺取了城门,千金堡被破。

罗士信在围攻慈涧的时候,王世充派自己的太子王玄应救慈涧,在这场大战中罗士信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将王玄应刺下马来,王玄应周边的人拼死相救,才把他救了回去。

罗士信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

至于被王世充任命为滑州行台仆射的邴元真,最终没落得个好下场。濮州刺史杜才干,也是李密旧将,恨邴元真在关键时刻出卖李密,决定铲除这个叛徒。他谎称要举城投降,邴元真信以为真,竟然亲自前来受降。杜才干假意迎接,将邴元真请入州府,然后突然间发难,命令壮士将邴元真捆了起来,杜才干指着邴元真鼻子大骂:你本是个庸才,魏公器重你,给你高官做,你无尺寸之功,却背叛魏公,罪莫大焉,今天是你自己来送死,这就是你的命!于是他将邴元真的头砍下,命人拿着去祭祀李密的坟,自己则举城投降了唐朝。

此时河南至淮河一带是块被争夺的肥肉,王世充借着战胜瓦岗军之威要争夺,李唐借着瓦岗军旧将大批归降的当口也要争夺。所以这里的局势是犬牙交错,一片混乱。

唐高祖派遣夏侯端作为特使去河南之地进行招降。当时黎阳还在李世勣手中。李世勣派兵送夏侯端过河,传檄各州县,一时间东起海边,南到淮河,二十余州皆归降唐朝。但是夏侯端来到谯州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汴州、亳州都归降了王世充。这下子夏侯端的退路被断绝了。

夏侯端此时身边有两千名士兵。他平时爱护士兵,所以深孚众望。此时粮食虽已吃尽,但是无人离开他的身边。夏侯端下定决心要为国尽忠,他下令将自己的战马杀死,把肉分给诸将士,大家都哭了。夏侯端说:你们的故乡都已经陷入贼手,你们到现在未离我而去,恐怕全是咱们共事的情谊所致。我是皇帝特使,不能跟随你们,你们可以自行散去,或者把我的头砍下来送给王世充以求富贵。士兵们流着泪说:您不是唐朝的亲属,完全因为忠义而坚持,我辈又怎么能害您以求利?

夏侯端说:你们若是不忍心杀我,那我自刎吧。于是拔出剑来就要自刎,大家一起抱住他并夺下宝剑。全军找小路想悄悄潜回,又走了五天,饥饿加上与敌军的战斗,很多人离散了,夏侯端身边剩下五十二人。这些人饿得面如菜色,但夏侯端手里拿着符节始终不放。

王世充听说了夏侯端的境遇,觉得此人是条汉子,他派人前来招降,甚至把身上衣服脱下来交给使者,要赐给夏侯端,拜夏侯端为淮南郡公。夏侯端当着王世充使者的面将衣服和书信焚毁,说:我是天子大使,怎么可能归降王世充,你要想让我到王世充那里去,恐怕只能带着我的头去。

他毅然决然地再次踏上归途,把节旄拆下来放在怀里,把刀子绑在竹竿上,日夜兼行,披荆斩棘,终于到了唐军据守的熊州。这一路他的随从有坠崖的、被水淹死的,还有被虎狼吞噬的,最终回到长安的只有二十余人,而且各个都没有了人形,头发都脱落了。夏侯端见了皇上,只谢罪说没有完成任务,对于一路上的艰苦只字未提。唐高祖拜他为秘书监。

此时河南地区还有唐朝一块飞地,就是杞州,刺史李公逸为唐朝坚守此地已经很长时间了。李公逸曾经是李密起事时候的朋友,瓦岗军旧将。瓦岗军失败后被迫投降王世充,但是不久他又宣布归降唐朝。此时杞州周边都是敌人地盘,但李公逸矢志不渝。当时王世充的部队攻打杞州治所雍丘,李公逸派使者入朝求援,但是唐高祖实在没有办法,自己的地盘与杞州并不接壤,要想救杞州,必然要发动一场对王世充的全面战争,可是此时自己还未做好最后准备,所以只能是爱莫能助。

李公逸没有办法,留部将镇守雍丘,然后自己亲自率轻骑间道潜回唐朝,估计目的是亲自面见皇帝求救兵。但是在襄城他被敌人截获被俘,又被押到洛阳。王世充对李公逸说:你越过郑国臣服于唐国,这没有道理吧?李公逸回答:我只知道天下有唐,不知道有郑。王世充一怒之下将其斩首。不久,杞州也被敌人攻克。唐高祖听说消息感慨良久,拜李公逸儿子为襄邑公。

王世充手下的将帅们几乎每个月都有来投降唐朝的,平民百姓也有很多人为了躲避必将到来的大战而逃亡的。王世充没办法,使用严刑峻法加以约束,规定一人逃跑,全家斩首,鼓励父子、兄弟、夫妻间互相举报,而且连邻居也不放过,规定每五家为一保,有一家逃亡,那么剩下四家全部斩首。洛阳城出外打柴的人都要登记,必须按时回城。又把宫城里很多宫殿变成了监狱,关押那些反对自己的人;大将出征,家属也必须关到宫城内,据说宫城内每天拘押的人超过万人,粮食供给不上,每天都有饿死的。

城中粮食危机日渐严重,老百姓没粮食吃,大家将土投到水缸里,取上面一层浮沫,再掺杂米糠等物做成饼饵吃掉,人人身体浮肿。连官员也有不少饿死的。

王世充曾向十二州派遣营田使,结果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洛阳城内的官员假如得到任命,就会欣喜若狂,称为“登仙”,为什么呢?因为离开了洛阳城,有粮食吃,而且未来可以相机行事,随时逃走。

王世充的严刑峻法就是典型的垂死挣扎,越临近灭亡越是挣扎得厉害,他的连坐法不仅在心理上使大家陷入恐慌,而且在实际效果上也起到了反作用——一家逃亡,剩下四家为了避免受牵累被杀头,也会随之举家逃亡。所以王世充的地盘上人心惶惶,人口流失很快。

李渊侦察到这些情况后,认为王世充大势已去,可以一鼓作气拿下他。于是开始与群臣商议东征事宜,而且派人四处征兵和调集粮草。王世充听说后,非常紧张,因为此时的唐朝比他以前遇到过的任何敌人都要强大,而且又有着天命的光环,此刻王世充内心充满了恐慌。

他也开始了大规模征兵,所有州县征集到的兵马都集中到洛阳,派遣四镇将军加以统帅。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下诏,正式开始了对王世充的征讨。秦王李世民被任命为主帅,率领大军东征。此时的唐军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又经历了多年战争,经验和战斗力都今非昔比。这一行,唐军士气高昂,如果拿下王世充,统一河南之地,那么天下大局即可奠定。

东征的队伍里还有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屈突通。这一点尤其让李渊感动,因为屈突通的两个儿子还在洛阳王世充的手里。李渊问屈突通:你若参加东征,两个儿子恐怕性命难保。屈突通回答说:臣曾是俘虏,理应就死,赖陛下恩待于我,我当时就已经发誓,余生以死报答,今日有幸参加东征,两个儿子算什么。唐高祖为之击节赞叹。

屈突通的这种精神面貌就是一个代表,唐军上下都有这种精气神。

唐军在潼关以东本来就有熊州和谷州两个重要的战略据点,所以东出潼关之后行军十分快捷,在两州唐军策应下,大军主力很快来到了洛阳以西的新安,沿途王世充的军镇和堡垒纷纷归降。秦王李世民八月就已经兵临洛阳城下。

王世充倾城而出,大军铺天盖地而来。他隔着溪水对秦王李世民喊话:隋末丧乱,群雄逐鹿,长安和洛阳各有分野,本来可以相安无事。我从来没有西侵,熊州、谷州距离我不远,要想拿下也不是难事,可是我为了与唐修好,没有任何非分之举。没想到秦王您却不断入侵,如今又劳师远征,千里运粮,恐怕不能成功吧?

王世充的喊话完全是一番地方军阀对地方军阀的基调,基本内容就是希望井水不犯河水。而李世民的回答则很有意思,完全是居高临下,他以皇帝代表的身份训斥冥顽不灵者的口吻对王世充说:四海之内皆承认唐朝为正朔,只有你冥顽不灵,东都百姓翘首以待王师,关中百姓踊跃参军,你若及时来降,还可以保荣华富贵,如果继续负隅顽抗,就无须多言了。

此番对话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心理状况,王世充明显对自己的实力没有信心,而李世民则是信心满满,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豪迈。

但是在战役开始之初,李世民还是非常谨慎的,此人用兵从来稳妥,他没有贸然与王世充进行主力决战,而是将部队分成多股,四处侵袭王世充领地,让他首尾不得相顾。等到敌人窘态毕出再一举图之。

事实证明他的谨慎是必要的。王世充虽然已经日落西山,但是手下兵力还不少,而且该人也是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一员悍将,并非轻易就可以拿下。果然没多久,李世民就在战场上遭遇风险,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当时罗士信将围慈涧,王世充帅军三万来救。李世民亲自率领少量轻骑前来侦察敌情。李世民是个优秀的统帅,对战场情报历来十分重视,又担心斥候的消息有误,所以常常亲自前去侦察,也正是这个习惯使得他多次在战场上遇险。

而这次遇险则格外惊险,首先是地形不利,在一条狭窄道路上与敌相遇,措手不及。其次是敌军主将非同一般——大将单雄信。

李世民见状立即指挥后撤,敌人猛扑上来,双方还是爆发了激战,李世民人少,眼看寡不敌众,李世民让左右先撤,自己弯弓搭箭,接连射倒数人,手下人见状也奋勇上前,击退了敌军,而且俘虏其将领一人。

此时襄阳一带投降了唐朝,尉州刺史时德睿帅所部杞、夏、陈等州也来投降。

李世民加紧了对敌人的围攻,也就在此时他再次遇险,而且这次对手又是单雄信。当时李世民率领五百骑兵在敌前观察,他登上了北魏宣武帝景陵瞭望。

大唐开国——双将归降

北魏宣武帝景陵

他站得高望得远,可是同时也把自己暴露在了敌人面前。这次王世充亲自率军万余人围了上来,而且打头阵的是单雄信。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危险——李世民被敌人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单雄信一马当先,手持马槊直扑李世民,槊头甚至都快刺着李世民了,也就在此时,尉迟敬德从斜刺里杀出,将单雄信刺下马来,救了李世民一命。尉迟敬德此时刚刚归附唐朝,马上就立了一大功。单雄信受伤,敌人一时慌乱,尉迟敬德护送着李世民杀出重围。这时唐军屈突通率领主力赶到,尉迟敬德返身和屈突通身先士卒冲入敌阵,王世充军队大败。二人率军救了李世民,斩首上千,俘虏敌排矛兵六千人。敌人大将陈智略被俘。李世民十分高兴,拉着尉迟敬德说了这么一番话:“公何相报之速也!”(《资治通鉴》卷一八八)您报答我这速度也太快了。然后赏赐了一箧金银。

王世充几次前哨战都战败,而且地盘也在逐日缩小,他感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也就在此时,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王世充顿时如同捞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兴奋起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