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大唐建国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5:54 0

薛举与李渊的冲突,可以看作是李渊生平遭遇的第一场大恶仗。薛举的实力强劲,富有才干且野心勃勃。李渊不消灭他,后方不稳,更何况他早已经开始觊觎长安。当时他把首都由金城迁到秦州,就很明显地表露了东进的愿望,灭掉唐弼武装以后,双方更是直接发生了冲突。

当时薛举对外号称大军三十万,直取扶风。扶风是关中的西大门,假如此处有失,长安将无险可守。所以李渊立即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干将李世民。

从太原举兵以来,李世民屡经战阵,已经锻炼成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此时李渊最得力的助手就是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而李建成此时已经是世子,未来的皇太子,不可能让他再去战场上冒险,所以李渊开始越来越多地委任李世民担当各种重责大任。这也就为李世民积攒了很高的威望和战绩,并且逐渐超过了哥哥李建成,也为后来的玄武门事变埋下了伏笔。

围攻扶风的是薛仁杲部队。李世民趁敌不备,突然袭击,薛仁杲大败,扶风围解,而且薛仁杲的部队损失十分惨重,被斩首数千级。李世民大有追击薛仁杲直至陇西的态势,所以薛举一时间大为恐慌。

他问手下:古来有天子主动投降的吗?要知道,薛举文化水平不高,他并非明知故问,而是真的有了这个念头才问群臣。

黄门侍郎褚亮回答说:当年南越国赵佗投降汉高祖,三国时期蜀国刘禅也投降了晋朝,西梁萧琮投降了隋朝,他们都过着很好的日子,这种事自古有之。褚亮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大臣、书法家褚遂良的父亲。他原本是南方人,是陈朝的官员,陈朝灭亡后他进入了隋朝中央政府。后来因为和杨玄感叛乱有关系,被贬到了西海郡担任司户。西海郡在今青海北部,属于陇右地区。褚亮这个人以文学闻名于世,才高八斗,所以薛举在陇右举兵后就把他招到麾下,拜为黄门侍郎。

褚亮内心其实是向往李唐的,所以才有这样的劝告,降唐后他也得到了李唐的重用,唐太宗时期他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但是卫尉卿郝瑗对此表示反对,他站出来说:皇帝不该问这个问题,褚亮的回答简直是悖逆,创业打天下,哪个人能一帆风顺?当年汉高祖刘邦屡尝败绩,蜀国主刘备甚至在战场上丢了夫人和孩子,哪里有一场败仗就举国投降的道理?郝瑗不是别人,就是当年隋朝的金城县令,被薛举用计俘虏的那一位。此时他已经是薛举的官,而且越是有黑历史,越要在薛举面前表示所谓忠心,于是他对褚亮大加指责。

此时薛举也觉得自己有些仓皇失态,于是他镇定下来,笑着说:我刚才那么问,是想试探一下你们。

于是他给郝瑗厚赏,又将他引为谋主。郝瑗趁势建议薛举联合梁师都和突厥对抗李渊。

梁师都,夏州朔方人,家族是地方豪族,隋朝时担任鹰扬府郎将。大业末年,他被免官归乡,召集起一支人马自己起事了。他杀死了朔方郡丞唐世宗,占据朔方郡城,自称大丞相。朔方靠近北方大草原,于是梁师都主动投靠突厥,继接二连三战胜隋官府军队,攻占雕阴、弘化、延安等郡,最后野心膨胀,登基称帝,国号为梁,年号永隆。在南郊祭天的时候,据说掘地埋玉时得到一枚印,大喜过望,认为是符瑞。突厥送给他狼头大旗,并赠以“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的称号。梁师都引导突厥兵马占据河套以南,成了突厥势力的代言人。

郝瑗意识到,凭借薛举一己之力是难以抗衡李渊的,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想从西、北两个方向威胁李渊,而且引突厥为奥援,借助其声威压制李渊。

古往今来,外敌的入侵往往就是借助内部的分裂,而且自十六国北朝以来,这种借助北方草原民族力量为自己攫取私利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李渊也不能免俗。但是他很早就知道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早就与突厥做了分割,并且在他的儿子李世民手上最终完成了对突厥的奋起一击,彻底改变了东亚权力结构,从这点上来说,李渊就比他的对手们要高明得多,识大体,有底线。

但是此时薛举与突厥联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渊决定利用突厥人战略眼光短浅、贪图财利的特性,于是他派遣光禄卿宇文歆出使突厥,而且去的时候带了很多的金银财宝。宇文歆口才很好,终于说服了当时突厥的莫贺咄设,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颉利可汗,突厥最终拒绝了与薛举的联手,这算是李渊在外交战场上的一次收获。

此时形势稍稍安定,李渊决定进行他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建国。当初隋炀帝死讯传来的时候,他还恸哭不已,说:“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资治通鉴》)与此同时,隋炀帝的死让他彻底打消了顾虑,隋炀帝这一死等于是将各股割据势力放到了同一起跑线前,无论是自己手里的代王侑,还是洛阳的越王侗,都已经失去了意义,没必要再借助隋朝皇室的名号撑门面了。此时他手握数十万雄兵,又名应谶言,颇得天下人心,而且占据着长安,政治上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那么,此时自己的雄心壮志就有必要把它变成现实。

在温大雅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李渊登基的过程被描述成代王侑也就是隋恭帝自知天命已改,自愿禅让,而李渊是再三辞让,最后在大家劝说下不得已做了皇帝。谁都知道这不过是官样文章,建国是李渊的终极目标,一切的辞让不过是政治秀。

历史上的禅让,除了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真实存在过以外,没有哪一场禅让不是伴随着血雨腥风的斗争,不是伴随着实力的碾压。当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的时候,曾经在禅让仪式上很得意地说了一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传说中尧舜禹那个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实行军事民主制,私有制还不发达,家天下的观念还没有最终形成,所以那时候的禅让制是真实存在的。到了曹丕以及李渊的这个时代,原始禅让制的基础早已经不复存在,只是在表面上保留了禅让的仪式而已。

但不管怎么样,仪式还是要有的。隋恭帝发布诏书说:“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其如是。??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明知朕意。” (《大唐创业起居注》)

而李渊则按照传统再三辞让,群臣又再三劝进,最后李渊以一副迫不得已的姿态接受了大家的劝进,于是裴寂等再拜舞蹈,山呼万岁而出。经过几天的准备,义宁二年五月甲子,李渊正式在长安举行了登基大典,仪式在太极殿举行。从此,一个将持续近三百年的强盛王朝正式建立了。

李渊宣布国号为唐,年号武德,定都长安,接着在几天内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以李建成为太子,以李世民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并为内史令。废隋大业律令,颁新格。天下官人百姓,赐爵一级。义师所行之处,给复三年。

就这样,一个新兴的王朝开始跃出地平线。李渊这个新皇帝还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在群臣面前不称朕,而自称姓名,甚至议事的时候还拉大臣与他同榻而坐。刘文静等人诚惶诚恐,劝谏说:“昔王导有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贵贱失位,非常久之道。”(《资治通鉴》)

李渊则笑着说:“今诸公皆名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何可忘也。公勿以为嫌!”(《资治通鉴》)

刚刚登基的李渊显示了他虚怀若谷的作风。当时有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书劝谏说:隋朝因为倒行逆施而灭亡,陛下龙飞太原,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臣看到您头天即位,第二天就有人来献鹞鹰而且被接纳了,这是玩物丧志的公子哥的做派,不是一个君王应有的行为。隋朝末年,靡靡之音盛行,可是臣听闻太常寺最近在民间征调妇女彩衣,想在玄武门举行歌舞大会。以上这些行为都是一个君主应该摒弃的,应该将之罢废,以免浸染成风,败坏纲纪。现在皇太子、诸王身边各有幕僚,一定要仔细选择辅佐人选,否则离间骨肉,后患无穷。

李渊听了,十分高兴,逐一接纳,将孙伏伽拜为治书侍御史,以示广开言路。

至于那位可怜的隋恭帝杨侑,他退居回当年的代王府,李渊封他为酅国公。武德二年(619年),年轻的杨侑死亡,死因不明。

就在李渊忙着建国的时候,薛举开始大举进犯关中,兵锋直指泾州。泾州是隋朝的安定郡,是通往关中的重镇,薛举只有拿下这里才能进入关中。

薛举首先占据高墌城外围。李渊得知消息,立即以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率领八总管前往应敌,这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战。双方都在战场上投入了重兵。

但是这场战役却以李世民的失利宣告结束。

李世民大军来到高墌城外,修筑壁垒,与敌对峙。李世民的算盘是这样的:敌人兵多而粮道远,我军应该保持耐心,等到敌人粮食耗尽然后一举歼灭之。这是李世民用兵的一个特点,他最擅长的就是疲敌之计,总是不急于求战,在战场上利用各种机会耗尽敌人的士气和军粮,然后趁敌人撤退或者军心不稳一举图之。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的各股武装力量中的兵员,绝大多数都是临时征召起来的农民,并非职业军人,他们的战场纪律一般都比较差,可以打顺风仗,却打不了逆风仗,一旦军心不稳或者遭到追击,很难保持阵形,也很难保持斗志,所以李世民这一招屡试不爽。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李世民刚赶到战场就患上了疟疾,病倒了。他躺在病榻上,非常担心属下破坏自己的既定战术,反复对代替他主持军务的纳言刘文静、司马殷开山嘱托说:敌人孤军深入,粮食少,所以他们急于求战,但是不论他们怎么挑战,你们都要记住,千万不要应战,一切等我病好了再做打算。

刘文静、殷开山退了下来。此时殷开山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他对刘文静说:现在军中主事的是你,秦王这样说,是担心你的能力,你应该击破强敌,难道还把敌人留给秦王吗?

刘文静听了这个话怎么表态,史料没有记载,估计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过了一阵,殷开山再次劝告刘文静:即便不与敌决战,也不能让敌人产生轻我之心,尤其是现在秦王得病,更不能让敌人耀武扬威,所以请整顿部队,拉出营寨,向敌人示威。

刘文静估计是没有违背秦王教令与敌决战的胆量,但是架不住殷开山反复劝说,觉得出营寨对敌示威还是可以的,于是他们率领大军,在李世民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出军营,来到高墌西南方向,对敌示威。

没想到薛举也是个优秀的战术家,而且此时他正急于求战,好不容易看到唐军出营,觉得机会难得,于是突然对唐军发动了袭击,掩袭唐军背后。刘文静、殷开山没想到敌人真的会发动进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军队大败,八大总管的部队全部被击溃,士兵死亡十之五六,多名高级将领阵亡,还有将领被俘虏。比如开国功臣刘弘基,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苦苦死战不退,全军箭矢都射光了,最终被俘。但是刘弘基始终没有投降薛举。后来薛氏政权失败,刘弘基这才回归唐朝,李渊对他大加褒奖,官复原职。

秦王李世民听说刘文静、殷开山擅自率军出营,十分震惊,手书一封信要信使递交给刘文静、殷开山,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面对惨烈景象,他也毫无办法,军队新败,士气全无,只有率军撤退。最终刘文静和殷开山被减死除名。

唐军东撤,薛举又趁势拿下了高墌城,而且还修筑了一座“京观”,用以表彰自己的赫赫战功。筑造“京观”的材料即是阵亡唐军将士们的头颅。

对于这场战役我觉得有疑问,战败责任真的要归属刘文静和殷开山吗?按照传统史料的说法,李世民对这场战败毫无责任,完全是刘文静和殷开山自作主张的结果。但是从事后对这两人的处罚来看,可以说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打下,这两人并没有被真的弃用,后来又曾追随秦王出征,然后官复原职,殷开山甚至后来还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而刘文静则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对他们的责罚可谓一掠而过。

出现这种现象有两个可能:

可能性一:李世民保护手下。

此时秦王集团正在逐步形成,这两人都是秦王干将,所以李世民出于护犊子的心理要保护他们。

可能性二:他们只是替罪羊。

正因为是替罪羊,所以李世民不能真的大开杀戒。这场战役李世民是总指挥,得病与否、病情轻重我们只能靠现存的传世史料加以了解,而这些史料都是经过贞观时期修改的,所以不能排除李世民为自己文过饰非的可能。因为得病,所以副手就胆大到擅自调动军队出营,这种事怎么想都觉得太牵强。

当然,虽说没有确凿证据可证明李世民在这一问题上撒谎,但是导致京师震动,甚至动摇了新兴王朝的惨败战争,最终却如此轻描淡写地处理,尤其还是在将领违背军令的情况下,总让人觉得不太符合逻辑。

战役的失利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关中西大门被打开了。薛举通过这一场胜利收获了极高的威望,军队士气高昂。郝瑷趁势向他建议进军长安:如果能拿下长安,那么天下就极有可能是我们的了。

薛举听了这个建议,踌躇满志,下令整顿兵马,准备直扑长安。说实话,此时唐军新败,主力部队多有损伤,形势岌岌可危,假如薛举大举入侵,长安能否守住还真难说。

但是命运之神此时再次垂青李渊。就在入侵前夜,薛举忽然病倒了,而且还产生了幻觉,觉得有人要害他。招来巫师作法,巫师占卜说:唐兵为祟。这下子薛举更加害怕,觉得这是死在战场上的唐军将士来找他索命,惊恐之下,一命呜呼。

薛举作战勇猛,有谋略,但是性格残忍,经常杀害俘虏,或者将俘虏断舌、割鼻,甚至扔到碓里捣死,他的妻子性格也很残忍,经常鞭打奴仆,有的奴仆不胜痛苦,在地上翻滚,她下令把人的双脚挖坑埋住,露出腹部或者脊背供她鞭挞。这次薛举在恐惧中去世,很多人便把这看作报应。

薛举一死,进军长安的计划只能暂停了,而且也对其军队的士气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薛仁杲即位,给薛举上谥号为武皇帝,然后继续谋划攻打长安。

那么,接下来李渊将怎样应对?

大唐开国——大唐建国

殷开山肖像图(《凌烟阁功臣图》清刘源绘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