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攻克长安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5:40 0

在吓走突厥之后,李渊紧跟着又进行了一次战役——西河战役。西河郡长官高德儒拒不服从李渊指令,坚决抵抗,所以李渊必须派出部队先把这个钉子拔了,否则后方不安。而这次战役他将指挥权交给了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

所谓雄鹰初啼,这两个年轻人用果敢迅速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干。当时他们身先士卒,与下属同甘共苦,军纪严明,粮食果菜,非买不食,如果有士兵抢劫百姓,则立即原价偿还百姓并赔礼道歉,但是对犯法士兵并不追究。原因很简单——这支部队刚刚招募起来不久,缺乏训练,也缺乏纪律培养,此时严刑峻法只能使这支本来就不稳定的军队作鸟兽散。要知道,这支部队里的多数人来参军不是预见到了自己将参与建立大唐的光辉历程,而是在乱世里求一碗饭吃。还没有真正的军人素养,所以培养军队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来到西河郡,李建成、李世民迅速攻城,很快将西河郡拿下,只向高德儒一人问罪,将其斩首示众,其余一概不问。从军队开拔,到喜报传来,一共只有九天时间,李渊大喜,儿子们的表现超乎其想象,他说:“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资治通鉴》)由此更加坚定了信心。

李渊将全军分为三军,各分左右,士兵统统称为义士。裴寂等给李渊上号为大将军,建大将军府;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正式开始了向长安的进军。为了防备刘武周包抄后路,特地留下了李元吉镇守太原。自己率领着三万军队踏上了建国的征程。

他传檄各地,指责隋炀帝的种种过犯,遥尊长安的代王杨侑为新的皇帝。杨侑是隋炀帝的孙子,父亲是已经病故的原太子杨昭。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在隋炀帝亲征辽东的时候他曾留守长安,因表现不错,所以当隋炀帝离开长安的时候,他再次被委任镇守长安。李渊反隋炀帝,但是又遥尊杨侑为皇帝,不过是一个障眼法。杨侑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还是以李渊为敌,立即开始部署军队抵御李渊。

李渊大军进入雀鼠谷,来到贾胡堡,这里距离霍邑五十余里,霍邑紧靠汾水,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代王杨侑事先派遣大将宋老生率领精兵两万在此镇守;与此同时,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在河东郡驻守,形成掎角之势。当时天降大雨,士兵的弓弦都开胶了,李渊一时间无法前进。于是将一部分不适合作战的羸弱士兵遣回太原,又从太原运了一个月的军粮过来。

此时传来一个消息——刘武周正在积极谋划攻打太原。这下子李渊军中人心不稳了。此事前途未卜,进军一时不得,假如大本营被人家端掉,那么形势就岌岌可危了。该怎么办?李渊此时表现得犹豫不决,他召集幕僚和李建成、李世民开会,裴寂建议说:宋老生和屈突通联袂,互为支援,霍邑一时间难以攻克。李密、突厥都是我们需要提防的,假如此时太原丢失,军人家属都落到刘武周手里的话,形势就极端不利了,不如先返回太原,巩固后方,以图再举。

而李建成和李世民则对此坚决反对,他们说:如今我们进军长安,敌人震恐,假如此时转而向北撤退,军心必然涣散,甚至有生变之可能,那时突厥和刘武周联手在北,宋老生、屈突通联手在南,紧随我军进行追击,还无所还,往无所往,形势就真的不可救了。如今正是夏季,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宋老生不过是个轻狂之辈,可一战而擒之,刘武周和突厥实际上是面和心不和,因为他们的利益诉求不一致,而李密正迷恋他所占据的官仓,也不会干扰到我们的行动,所以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继续攻打霍邑!退回太原,只能成为诸路军阀中的一个而已,大业岂不尽弃?

李建成和李世民甚至说:“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大唐创业起居注》)

而此时柴绍的一番话帮助李渊下了打的决心,他亲自来到霍邑城下进行了侦察,然后回来报告说:“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旧唐书·柴绍传》)李渊听了大喜,他说:“吾其决矣!”于是下定决心,按兵不动,继续等待天晴。此时,太原的军粮运到。紧跟着雨也停了,李渊下令全军晾晒装备,然后沿着山道直扑霍邑。此时天降大雾,过一阵子又风清气朗,李渊将此视为吉兆。他对李建成和李世民说:今日全看你们的了!我最担心宋老生坚守不出,你们以为如何?

李建成和李世民回答说:宋老生出身寒微,勇而无谋,以前靠镇压小贼而得名,因此志得意满,十分轻敌,此番我们只要用轻骑挑战,不忧其不出!

李渊说:我们屯扎贾胡堡的时候,宋老生不知道趁我立足未稳加以逆袭,我就知道他是个庸才,你们说得很对!

大军前进到霍邑城下,李渊布下包围圈,然后派人挑逗宋老生,他派人在城下巡视,而且指指点点,好像在勘察设立大营的地点。果然,宋老生按捺不住了,他觉得敌军在自己眼皮底下扎营是对自己的羞辱,于是倾城而出,想趁敌人尚未安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李渊一看宋老生果然耐不住性子,立即按照既定计划行事。他下令骑兵分为左右两队,李建成率领左军在东门,李世民率领右军准备在南门包抄敌后,断其退路。

紧跟着李渊下令正面部队稍稍后撤。宋老生一看大喜,以为唐军害怕了,于是率领部队前出追击,一直到距离南城门一里多远的地方布下阵来。李渊眼见宋老生部队和城门之间有了缝隙,自己的既定部署看来是可以施行了,于是他发出信号,李建成部队直扑东门,李世民直扑南门,猛将殷开山等猛攻宋老生正面。李渊还大搞心理战,趁着战场上烟尘弥漫之际派人到处大喊“已斩宋老生”,隋军听到喊声大为惊恐,不少人丢弃武器回头奔命,阵脚大乱。宋老生也不得不向城内溃逃。

到了城门才发现,城门口已经被李建成、李世民卡住,乱兵四散奔逃,宋老生跑到城下,呼喊城上扔下绳子来,宋老生攀缘而上,刚刚爬了一丈高,唐军几个士兵跳跃上去将其砍了下来,将首级送给了李渊。

此时天色昏暗,隋军尸横遍野,见军队士气正高,于是李渊并没有下达收兵命令,唐军虽然缺乏攻城装备,但还是四处攀缘而上,最终霍邑被攻克。李渊取得了建国战争的第一场大胜利。

战场上伏尸累累,血流成河,其中还有不少百姓。李渊看了后十分感伤,他对周边人说:死者中恐怕也有不少赤心向我者,如此枉死,可悲可叹。以后当修文德、止干戈。

第二天论功行赏,很多人都得了赏赐,但是涉及一批立功的奴隶,有司却开始起了分歧。有人认为他们身份卑贱,不应该得到奖赏,李渊却不这么看。他说:“岂有矢石之间,不辨贵贱,庸勋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论功,将何以劝?” (《大唐创业起居注》)他下令,所有有战功的徒隶全部和自由民身份的战士一样受赏。这个举措大大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紧跟着下一步就要对付隋军另一支重要力量——屈突通部。

屈突通姓屈突,名通,鲜卑宇文部的库莫奚族。此人喜好兵法,善于骑射,当年巡视皇家牧场,检举违法有功,隋文帝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右武侯车骑将军,屈突通以奉公守法而著称,即便是自己的亲戚犯事了他也绝不轻饶。他有个弟弟叫屈突盖,担任长安令,和他哥哥一样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大家都怕这兄弟两个,民间有谚语说:“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旧唐书·屈突通传》)

隋文帝去世之后,隋炀帝即位。隋文帝之死本就是历史上的一桩公案,他极可能是被隋炀帝杀死的。隋炀帝预料自己即位一定有人不满。谁呢?他的兄弟汉王杨谅。杨谅懂兵法,打过仗,对自己的这个哥哥并不服气。此时他正在并州(今太原)镇守,手中还握有重兵。隋炀帝想趁着杨谅还不知情将他招来杀掉,所以就派遣屈突通带着诏书去招杨谅。毫无疑问,诏书是以隋文帝的口吻写的,盖着文帝的玉玺。

可是问题出来了,他们不知道隋文帝在世时曾经和杨谅有个秘密约定,隋文帝就怕有人矫旨害自己这个儿子,所以和他约定:如果有旨意招你,在“敕”字旁边我会加一个点,假如没这个点,那一定是伪造的。杨谅打开圣旨一看没有这个点,立即觉得情况不对,京师一定有变,具体怎么回事他也摸不清,那就要问问这个屈突通。这个问可不好问,除了没用拷打之外什么招都用了,屈突通咬紧牙关不承认,最后杨谅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放了。估计杨谅也能猜出京师发生什么事了,皇帝的玉玺都让人用了还能有啥事?但是他要造反的话需要时间集结兵力做准备,此时把屈突通杀了就会暴露自己,而且杀个屈突通也毫无意义。所以屈突通逃得一命跑回了长安。不多久汉王杨谅就起兵造反了,但是不久被镇压。

屈突通懂兵法,所以炀帝对他委以重任。杨玄感叛乱的时候屈突通参与平叛,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后来屈突通还受命镇压农民起义,起义军被杀的多达上万。屈突通此时展现了他残酷的一面——将这些首级集中起来筑了一座小山,号称“京观”,用以展示战功。因为镇压农民军,屈突通得到了一个善战的美名。至于屈突通用兵的特点,《旧唐书》有个概括,说:“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旧唐书·屈突通传》)这一点是屈突通一生戎马生涯的特点。

此时李渊兵锋直指屈突通所盘踞的河东郡城。屈突通的部队是隋炀帝保护长安最后的希望。

河东城城墙高厚,很不好打。那时候没有火炮,攻坚战是个难题。李渊的部队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打开一个突破口,一千多名战士登上了城墙,但是屈突通指挥部队集中攻击突破口,李渊的人竟然在城墙上站不稳脚跟,加上此时大雨,李渊不得不命令军队撤退,攻城宣告失败。后来温大雅写《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述这一段的时候说,李渊本意就是向屈突通示威,所以点到为止。宋代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这纯粹是补面子,粉饰失败。其实就一句话——屈突通守城是专长,李渊拿他没办法。

但是李渊是个很睿智的人,他准确把握了屈突通的心理,命令大军绕过河东城,直接渡过黄河。有人说:屈突通还在咱们背后,这样不危险吗?李渊做了这样的分析:屈突通距离咱们渡河地点只有五十多里,咱们一渡河就直奔他的老巢长安城,他却不敢来截击,说明什么呢?说明他部下心不齐,不为其所用。但是李渊预言屈突通一定还会来,他是这样说的:“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资治通鉴》卷一八四)屈突通不会总是缩在河东城不出来,他一定要出来,因为他畏罪。隋炀帝给他的任务是啥?保卫长安,现在长安岌岌可危,他就是明知要战败也必须出来打,否则隋炀帝怪罪下来屈突通可是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咱们先渡河,他开始肯定不敢来,后面一想后果严重,最终他还是会出来。

果不其然,屈突通不敢截击李渊军队,但是听说李渊进军长安之后,屈突通坐不住了,思前想后,虽然凶多吉少,还是要打一仗的,否则没法交代。于是他率军前往关中。在潼关附近,屈突通的军队与李渊的心腹刘文静率领的军队遭遇,双方展开一场大战。

屈突通派遣大将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刚开始时刘文静招架不住。三个营寨被人家拔了两个。只有刘文静本人所在的营寨还在苦苦支撑。刘文静手下有个大将段志玄(此人后来是秦王府干将,曾参与玄武门事变),他拼死奋战,率领数十名骑兵反复冲杀,最后自己中箭负伤,再也冲不动了,而刘文静也受了箭伤,军队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就在此时桑显和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觉得本方士兵连夜苦战,疲惫到了极点,因此下令暂停行动,吃饭!刘文静抓住这个良机,派人悄悄进入已经被放弃的两座营寨,又派了数百名精锐骑兵利用地形迂回到敌人背后,然后一声令下,几路人马一起冲击敌阵,桑显和大败,军队多数做了俘虏。李渊算是取得了进军长安路上又一次重大胜利。桑显和的军队是屈突通的主力,他败了,屈突通也就等于是失败了。有人劝屈突通投降,屈突通说:我受两代皇帝恩遇,怎么能够背叛?最后被大家劝说急了,屈突通劈头来了一句:我甘心为国家挨一刀!李渊派遣他的家奴来劝说他,结果被屈突通给杀了。

此时消息传来——长安陷落,屈突通的家人都做了俘虏。屈突通听说后万念俱灰,他和桑显和一起向洛阳撤退,结果桑显和投降了唐军。屈突通走在半路上被唐军团团围住,于是他将军队排列成阵,决心进行最后一战。

此时唐军已经不想和屈突通硬拼,攻心为上,他们派遣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告他。刚才不是说了吗,屈突通的家人在长安都被俘了,唐军这次把屈突寿带来就是劝降用的。没想到屈突通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大吼一声:“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旧唐书·屈突通传》)昔日与你是父子关系,现在与你是死敌!命令左右放箭,要把儿子给射死。

此时他昔日的部下、已经投降唐军的桑显和一看屈突老头说理是说不通了,于是乎转而开始做屈突通部下的工作。他站出来冲着屈突通的部下们大喊:长安已经陷落,你们都是关西人,老家都在关西,你们想跟着屈突通去哪里?

这话威力大极了。怎么讲?屈突通的部下的确以关西人居多,关西也就是今天陕西这一带,这一带的人安土重迁,不愿意远离。所以桑显和的这一嗓子算是打中要害了,屈突通的部下们原本就觉得大势已去,不愿意再打,桑显和一提家,军心一下子崩溃了。屈突通还站在那里硬挺着,他手下却纷纷抛掉武器,解开铠甲,投降了。

屈突通心如刀绞,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他面向东南扬州方向拜了又拜,号哭不止。一边哭一边说:我是力屈兵败,对得起陛下您啊,天地神明可以鉴察啊。然后这才投降了唐军。

屈突通被送到了长安,见了李渊。李渊笑道:你可来晚了。屈突通说:我不能为国尽忠,我就是个耻辱,实在没有脸见人。李渊赞赏说这真是个隋朝的忠臣。于是拜他为兵部尚书,封蒋国公,在李世民手下任行军元帅长史。他为唐朝建功立业,后来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来到黄河岸边的李渊部队士气大振,前途一片光明!尤其令李渊欣慰的是,他的儿子们在重大战役中表现出色,这是他最大的收获之一。他已经感觉到,有这样的儿子,自己将无往而不胜。此时对他来说,长安附近已经有自己的堂弟李神通和女儿平阳公主扫清了外围,李密正被东都的隋军所牵制,隋炀帝正在江都醉生梦死,窦建德、刘武周等暂时也无法干扰到自己的进军,胜利已经在招手。

大唐开国——攻克长安

屈突通肖像图(《凌烟阁功臣图》清刘源绘 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