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绝处逢生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6:04 0

李密死了之后,唐朝在崤山以东屡有收获。魏徵劝降了魏州总管元宝藏——当年魏徵曾是元宝藏的书记官,由他前去劝说最为合适。而李密临死前想去投靠的伊州刺史张善相也宣布投降李渊。

李渊非常高兴,与此同时,朝廷典章制度建设也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他恢复了官员考课制度。第一次考课,李纲、孙伏伽两位大臣被授予了第一名。孙伏伽是在李渊即位第二天就上书谏言的那位,而李纲更是一个硬骨头老臣,他曾历任北周、隋朝官员,此时已经年逾七十,无论在哪个朝代他都以仗义执言而著称。比如曾为隋文帝太子杨勇担任太子洗马,在一次宴会上,杨勇命令奏乐,左庶子唐令则亲自演奏琵琶,李纲当即要求把唐令则治罪,原因是身为朝廷官员,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歌伎,会带坏太子。等到太子真的被隋文帝废黜了,他又为太子说话,严厉批评隋文帝:太子天性与常人无异,有好的老师就能让他向善,有坏的榜样就会让他变坏,您这些年来疏于对太子身边人选的考察,罪过不能只归结到太子一人身上!隋文帝听了后十分惭愧,拜李纲为尚书右丞。

到了唐代,李纲还是个仗义执言之人,所以这次考课李渊将他和孙伏伽立为一等,目的就是要在朝廷内塑造一种敢说真话、畅所欲言的风气。他还对裴寂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拒谏远贤才导致的亡国,我即位以来,一直想让大家畅所欲言,想当一个虚心纳谏的君主,你们不要让我失望,“有怀必尽,勿自隐也”(《资治通鉴》)。

此时天下形势还是十分混乱,对李渊来说,东进取王世充、窦建德势在必行,但是自己的大本营也是很重要的。偏偏就在武德二年春,太原告急了。

镇守太原的是李渊的儿子齐王李元吉。李元吉这个人孔武有力,论武功是不错的,但是战场指挥能力比起他的大哥、二哥就差远了。此时的太原,形势并不乐观,它面临着来自刘武周、宋金刚和突厥的直接威胁,而且距离李渊现在的大本营关中路途遥远,且隔着黄河,所以令人忧虑。为了加强防务,李渊派遣殿内监窦诞、右卫将军宇文歆协助李元吉。

但是窦诞起到的作用却截然相反。他和李元吉成了玩伴,天天骑射游猎,践踏百姓庄稼,而且还怂恿手下抢夺百姓财产。李元吉甚至还用箭射街上行人,看他们躲箭而取乐。宇文歆屡次劝告李元吉,但是李元吉不听。宇文歆一怒之下报告了皇帝,李渊得知消息后下令将李元吉免官,并且让他立即前往长安。

但是李元吉有自己的办法,他找了一群太原老百姓,让他们演出一场挽留的戏,然后自己再以民意挽留为借口,上书唐高祖,高祖竟然心软,又让李元吉官复原职担任并州总管。

要说唐高祖这人有什么明显缺陷,就在这里。这个人平时聪明睿智,但是一旦遇到儿孙们的问题就会变得优柔寡断,面慈心软。当时李世民败给薛举,他就以刘文静、殷开山为替罪羊,此时李元吉已经恶迹彰显,明显不能胜任防御太原的重任,可他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地处理了一下,后来的诸皇子之争演变成流血的玄武门事变,也有他优柔寡断的因素在里面。

太原失守是有征兆的,最明显处就是突厥又开始挑衅了。突厥此时俨然以中原局势的操纵者自居,同时扶植多股势力互相角逐,时不时捧一个打一个。此时突厥又想敲打李渊。李渊在河西地区取得的一系列进展直接触犯了其利益,于是突厥开始怂恿梁师都、刘武周等进攻唐朝,而且还主动出马,挑衅唐朝。

当时突厥始毕可汗率军渡过黄河来到夏州,此处地理位置十分微妙,它是梁师都的大本营,东南方向就是长安,而由此向东,又可以联合刘武周。突厥在这里可以直接操纵这两股武装力量与唐朝为敌。

突厥先与梁师都汇合,然后又给了刘武周五百骑兵,并且谋划进军太原。但也就在此时,始毕可汗病亡。临死前,因为儿子尚且年幼,于是按照突厥继承法的惯例,立弟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

始毕可汗去世前,唐高祖为了笼络他,派遣高静带着财物出使突厥。到了丰州,听说始毕可汗去世,高静不知道怎么办好,唐高祖下敕,让他把财物交给当地政府加以保管。结果处罗可汗听说了此事,大怒,甚至要发兵攻打唐朝。突厥一直是这种吃相难看的样子,他们往往没有长远的政治策划,常斤斤计较于眼前利益的得失,所以这笔款子没到手便怒火中烧。眼看冲突将起,怎么办?唐军丰州总管张长逊建议高静,拿出那笔钱来,以赙赠的名义送给突厥。赙赠就是给有丧事的人家的馈赠,可以理解为现代的白包。高静将这笔钱送给了突厥,突厥这才作罢。

但要以为突厥就此满意了,那就太天真了,突厥自己不出面,但是可以怂恿刘武周等出面。

除了突厥的帮助,刘武周还有个强有力的武器,就是当时天下第一猛将尉迟敬德。尉迟这个姓氏证明他是一个鲜卑人。尉迟家祖籍在今天山西省北部朔州市,少数民族血统赋予了尉迟敬德勇武善战的品质。根据《尉迟敬德墓志铭》记载,他的曾祖、祖父分别是北魏和北齐的大将,可谓军事世家。尉迟敬德是刘武周、宋金刚手中最有力的干将。

武德二年夏四月,刘武周联合突厥进犯太原,在榆次县以北的黄蛇岭摆下阵势,兵锋甚盛。齐王李元吉派遣车骑将军张达带领步兵前往应敌,张达一听就不愿意奉命,因为兵力又少,且全是步兵,根本无法抵御被突厥武装起来的刘武周铁骑。所以他提出要增兵,但是齐王李元吉却强迫他出战。

张达非常恼怒,认为李元吉是故意要牺牲他们。果然,张达与刘武周一接战,军队就溃败了,张达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降了刘武周,引刘武周进攻榆次。

榆次攻克后,刘武周开始进攻太原周边,齐王李元吉出战,将敌人暂时击退。李渊听说消息,紧急派遣太常卿李仲文带兵救并州。

与此同时,刘武周的副手宋金刚也展开了西河攻略战,目的是配合刘武周对太原的进攻。

宋金刚是易州人,隋末起兵,最初有万余人,与河北地区较强大的魏刀儿联手,后来魏刀儿被窦建德围困,宋金刚还曾率兵来救援,又被窦建德击败,只剩下了四千人,于是带着这四千人投奔了刘武周。刘武周听说宋金刚会兵法,很高兴,委以重任,拜其为宋王,甚至把家产的一半拿出来送给了宋金刚。宋金刚也想傍住这棵大树,于是将妻子休了,迎娶了刘武周的妹妹。

宋金刚给刘武周定下了一个战略构想,就是先攻取太原,以此为大本营,再向南夺取天下。

随着形势越发紧张,李渊对太原越来越担心,此时传来消息,李仲文部被刘武周击败,损失惨重。于是重臣裴寂主动请缨,要求带兵抵御刘武周。李渊委任他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听以便宜从事。

七月,刘武周进攻浩州(今山西汾阳),然后退兵。

九月,梁师都联合数千名突厥骑兵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唐军总管段德操兵力少,于是采取了闭门不战的麻痹战术,梁师都部时间久了就有了懈怠,段德操此时才兵分两路突然出击,夹击梁师都,梁师都兵败逃走,唐军追击二百余里,掳获人口两千余。

这些行动,应该都是为了攻打太原而采取的侧翼行动。大概刘武周、宋金刚制定的战略是四面出击,目的是牵制唐军各地力量。与此同时,他们的主要目标似乎不是强攻太原,而是围城打援,重点在击败唐军援军,断了太原城的希望。

决战在介休打响了。宋金刚占据介休城坚守,裴寂率领部队在度索原扎营。营地用水是附近的山涧水。宋金刚悄悄派人前往上游,将水源截断。缺水比缺粮更让唐军恐慌,于是裴寂指挥着军队要迁往有水源的地方驻扎。宋金刚等的就是这个机会——拔营的时候,部队警惕性低,而且比较混乱,缺乏战斗准备,正是出击的好时机。

等到唐军乱哄哄地开始拔营,宋金刚率领主力突然扑出,对唐军发动猛烈进攻,唐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裴寂一路狂奔,用了一天一夜时间逃到了晋州。

援军已被击溃,刘武周、宋金刚整顿兵马,直扑太原。齐王李元吉吓破了胆,他意识到太原已经是一座孤城,想逃命,又怕引起恐慌耽误自己逃跑,于是就对副手刘德威说:你以老弱之兵守城,我亲自率领精锐出城与敌死战。

夜间,李元吉带着兵马和家眷出城,一出城李元吉就一路狂奔,直奔长安而去。天亮时分,刘武周大军抵达城下,城内有土豪策应刘武周,将城献给他。

紧跟着,宋金刚乘胜进攻晋州,经过六天战斗,晋州城丢失,唐军再度蒙受损失,大将刘弘基被俘,这是刘弘基第二次被俘。不久,刘弘基瞅准机会又逃了回来。宋金刚又进逼绛州,陷龙门,这就等于打到了关中的边缘上。

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就此丢失,这不仅是一场军事失败,也是政治上的一大挫折。李唐蒙受了舆论上的重大损失,而且此时正在积极计划东进,太原的丢失,意味着向河南进军的计划必须做重大调整。

至于导致失败的罪魁李元吉该怎么处理,李渊再次展现了他护犊子的心理。他对太原的丢失当然感到十分愤怒,但是他把责任推给了窦诞、宇文歆,甚至主要是宇文歆。他说:元吉年幼(时年十六岁),所以我才派遣窦诞、宇文歆来辅佐他,太原城里精兵数万,粮食足以吃十年,而且是我朝龙兴之地,现在却不战而逃,我听说是宇文歆出的主意,我一定要斩了此人!

此时李纲再次展现了他直言不讳的特点。他说:“王年少骄逸,窦诞曾无规谏,又掩覆之,使士民愤怨,今日之败,诞之罪也。歆谏,王不悛,寻皆闻奏,乃忠臣也,岂可杀哉!”(《资治通鉴》)齐王年少,但是骄逸,其实窦诞才应该负更大的责任,是他不好好规劝齐王,而且齐王有错,他还往往帮助掩饰,导致太原城上下离心,失败的根源在于此。而宇文歆每每规劝齐王,齐王不听,宇文歆就多次奏闻圣上,这是忠臣,怎么可以杀害?

第二天,李渊的气消了一些,他特地召见李纲,说:有了您,我才避免了滥用刑罚,李元吉自为不善,与别人无关。他下令将窦诞、宇文歆释放。

那么对于李元吉有何进一步的处理?坦白说没有实质性的处理。李渊的护犊子心理还是比较明显的。假如此时真有进一步的处分,也许会帮助齐王李元吉完善下自己的性格。

不过这里要辩白两句。太原的丢失,李元吉肯定要负很大责任,但是李渊给予太原的援助严重不足,而且半途还遭遇失败,太原城当时面临的压力非常之大,十六岁的李元吉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李世民修改过的史书对于李元吉的责任当然是大书特书。但是我想说的是,太原如此重要的地方,本来就不该交给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来加以镇守。李渊要负最大的责任。

刘武周、宋金刚占据了太原、晋州,自然是志得意满,自信心倍增,紧跟着又出兵占领了浍州(今山西翼城)。此时刘武周几乎是攻必克、战必胜,而抵御他的裴寂完全不是将才,面对败局一筹莫展,只是下令将晋西南一带的民众全部迁往各处城堡,然后坚壁清野,村庄和良田都一把火烧了。要知道,民众永远是战争后果的最终承担者。对民众来说,群雄逐鹿,谁胜谁负对他们来说都一样,可是坚壁清野直接破坏的是他们的财产,甚至是唯一的积蓄,因此民众十分不满。夏县民吕崇茂聚众作乱,自称魏王,响应刘武周。裴寂来攻打吕崇茂,竟然被这样一支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军击败。裴寂行政才干值得肯定,但军事上的确无能。

形势如此急迫,李渊被迫动用了家底。他下诏,命令永安王李孝基、大将独孤怀恩、陕州总管于筠、内史侍郎唐俭等带兵讨伐刘武周。

此时在蒲反还有隋军残余势力王行本部,王行本也宣布与刘武周联手,这样黄河渡口就等于向刘武周敞开了。关中地区人心动荡,李渊决定收缩防线,退守到河西,将黄河以东全部放弃。

此时李世民站了出来,李世民没有那么悲观,他认为形势还有挽回的余地,于是他对父亲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克复汾、晋。”(《资治通鉴》)他指出: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河东都不可放弃,现在请给我精兵三万,克复河东!

李渊对自己这个儿子的勇气深表赞赏。于是他动员了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兵力,全部交给李世民加以统帅,出击刘武周。李世民大军出征那天,李渊亲自送行,一直走到华阴长春宫为止。

此时已经是冬季,消息传来,刘武周再次进攻浩州。时不我待,李世民加快了行军步伐。此时黄河已经封冻,李世民大军踏过冰面,来到龙门关东北的柏壁屯扎下来,与宋金刚形成了对峙。

大唐开国——绝处逢生

秦王趁夜窥柏壁(《新刊徐文长先生评唐传演义》明熊大木著 明万历四十八年武林藏珠馆刊本)

此时军粮开始告急——河东地区多年战乱,老百姓东躲西藏,将粮食藏到各种隐秘处,就是搜集也搜集不到。李世民知道,此前裴寂给这一带的百姓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于是他发出教令,然后派使者四处晓谕,做思想工作。河东地区毕竟曾是李唐的大本营,知道这次带兵来的是秦王李世民,躲藏起来的老百姓逐渐出现,而且献上了很多粮食,军粮危机缓解了。

李世民又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疲敌。他命令大军坚壁不出,然后派遣小股部队不断四处出击骚扰敌人,包抄粮道。期待用这种办法使得敌人逐渐疲惫,然后趁势取之。

李世民是一员良将,良将的特点就是身先士卒。他经常率领轻骑出营亲自侦察敌情。有一次出营,到了敌我接壤的地方,他将轻骑们解散,让他们四处侦察。自己则和一个士兵登上一座土丘观察。过了一阵,可能因为疲乏,李世民和这个士兵都睡着了。而此时敌人已经感觉到情况不对,派出了骑兵想包围这座土丘。假如此次宋金刚得逞,那就没有李世民了,历史怎么发展也就不可预知了,但是天意不绝李世民。

敌人的包围圈正在形成,而李世民还在酣睡。也就在此时,一条蛇追逐一只老鼠,快速从两人身旁爬过,蛇的身体触碰到了士兵的脸颊,这个士兵惊醒了。他站起来想看下周围,赫然发现敌军已经围了上来,大惊失色,连忙唤醒李世民。两人跳上战马,迅速判断了一下形势,发现敌人的包围圈还未完全合拢,尚有空当,于是两人策马扬鞭飞驰而下,从这个缺口突围而走。

但是敌人哪肯罢休,他们可能不知晓这是秦王李世民,但李世民胯下的宝马可是一目了然的宝物,当然不肯放弃,于是敌军在后面紧紧追赶。

李世民内心焦急,尤其此时是冬季,自己的战马刚刚从静止状态拉开肌肉跑起,比不得敌人已经充分热身的战马,一时间拉不开与敌人的距离,形势越来越危险,那么李世民可以逃脱此难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