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博物思史——玉璧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7-01 20:23:18 0

博物思史——玉璧

环形玉器,来自中国北京

制于公元前一千二百年,题刻于公元一七九○年

前面四节中的物品主题一致,都是关于欧洲启蒙运动发现、考察与了解新世界的尝试。本节中的这件物品来自中国,这个国度当时也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展开了自己的启蒙运动。清朝在中国的统治从一六四四年明朝覆亡之日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期。其统治者之一乾隆皇帝与乔治三世大致处于同一时期,他对探索中国以外的世界有着浓厚兴致。例如在一七五六年,他决定为他在亚洲所吞并的疆土绘制一幅地图,便派出了一队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使节,其中包括两名掌握地图绘制技术的耶稣会修士,一名汉族天文学家和两名藏族喇嘛。这些人收集到了极为有用的地理数据,这些知识伴随着乾隆皇帝的威名传遍了世界。 

本节中的文物是一件名为“璧”的环形玉器,它是这位皇帝求知欲的另一个表现,是他了解古中国过程中的产物。这块玉璧为质地精美的素面圆盘,中央有孔,常在中国古墓中被发现。乾隆下决心研究这块璧时,它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他拿到这块古朴的玉璧,在上面满满地刻上了自己的诗句,由此将这一古代玉器变成了十八世纪中国启蒙运动的物品。 

对于启蒙运动中的欧洲而言,中国这一拥有博学皇帝、治理有方的国度是典范。作家与哲学家伏尔泰曾在一七六四年写道:“就算是不为中国人的种种优秀品质而痴迷的人也能认识到……他们的帝国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世界各地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宫廷中多少有一些来自中国的元素。在柏林,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中修建了一座中式亭子。在英格兰,乔治三世于皇家植物园中修建了一座十层的中国宝塔。 

乾隆皇帝在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五年间统治中国,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九年。其间中国人口翻番,经济繁荣,版图面积达到了五百年来之最,约为四百五十万平方英里,大致与今日中国的国土面积相当。乾隆皇帝是一位作风强硬的皇帝,很喜欢拿开拓疆土方面的成就与各朝各代的皇帝进行比较,同时声称大清得到了上天的庇佑,也就是说,他本人是天命所归:

堂堂大清,兵力全盛……岂汉唐宋明诸代,疲中国之财力,而不能得地尺寸者可比……城无不下,众无不降。此实仰荷上苍福佑。

乾隆皇帝也是一位精明的知识分子,熟谙宣传手段,文化素养极高。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热衷于收集画作、瓷器与古董。当今故宫博物院数量惊人的藏品,不少便是他当年搜集的珍贵文物。 

我们不难明白这块玉璧为何会引起乾隆皇帝的兴趣。它古怪但有趣,是块浅黄色的薄圆玉盘,规格相当于小号餐盘,中央有孔,孔沿有一圈凸起。通过与古墓发掘出的类似物品相比较,我们得知这块玉璧制作于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左右。我们不清楚它的用途,但能一眼看出,它的做工相当精美。 

乾隆皇帝审视这块玉璧的时候也为它的美丽所打动,因而以自己的研究为依据作了一首诗。在他的诗集中,这首诗被题为“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

谓碗古所无,托子何从来。谓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又谓碗即盂,大小异等侪。

博物思史——玉璧

正在做研究的乾隆帝

现代学者虽然知道玉璧通常出自古墓,但并不确定它的真正用途或意义。但乾隆皇帝似乎并不为这一点所困扰。他认为玉璧形似碗托,这类物品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他提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古碗知识,炫耀了一番历史学识,进而决定要给它搭配一只碗,就算找不到相配的古碗:

兹托子古玉,玉碗别久乖。不可无碗置,定窑选一枚。

在为玉璧选择了一件与其年代相隔久远的物品搭配之后,至少在乾隆自己眼里,他终于确保了这块玉璧的美学价值的实现。这是十八世纪的乾隆皇帝处理历史的典型做法:欣赏一种美丽,查阅历史典籍,将结论写成诗句,从而创造出另一件艺术品。 

这块玉璧本身也的确成了一件新的艺术品。皇帝的思考结果被漂亮的书法雕刻在了玉璧之上,在他看来,物品与解读的结合赏心悦目。这些汉字如车轮的辐条一样从中央的圆孔一侧呈放射状排列,内容正是上面所引的诗句。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对文物的破坏,是一种亵渎,但乾隆皇帝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书法为玉璧之美锦上添花,而且类似的雕刻对他来说另有政治含义。中国史学家乔纳森·斯宾塞认为: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历史具有一种连贯性,因此新建立的清朝也想被纳入其中:被纳入历史的记录,继承过去的荣光,并在其基础上更添辉煌——它也的确成功了。毫无疑问,乾隆帝是位伟大的收藏家。十八世纪时,随着中国的不断扩张,他的收藏也在增多。我认为他的藏品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他想借此表现一点:北京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等思想家认为,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的中国人确实有很多值得欧洲人借鉴的地方,比如关于人生的思考、品行、学识、涵养、高雅艺术以及生活艺术……

还有政治。清朝统治者面临国内深重的政治忧患。他们并非汉族,而是来自中国东北边境的满族。他们在中国是少数民族,人口仅为汉族的4‰。他们为人所知的是一些并不那么中国化的特色,如大量食用牛奶与乳制品。如此,中国文化能在他们手里得以保留吗?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皇帝对中国古文化的欣赏便成了一种巧妙的政治同化手段,但这只是他的策略之一。他在文化上的丰功伟绩是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它是人类史上最恢宏广博的文集,涵盖了中国从先秦到十八世纪所有的典籍,就算在数字化之后,也需要一百六十七张CD才能完整收录。 

中国现代诗人杨炼认为乾隆皇帝刻在玉璧上的文字带有政治宣传意图,并对他的诗句持颇为负面的评价:

注视这块玉璧时,我真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我很欣赏它的美,很喜欢这种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相联系的感觉。这种独特现象源远流长,历经劫难后仍未断绝。……从这个角度来看,玉器永远代表着中国伟大的历史。但从较为阴暗的角度来看,美好之物通常会落在品位低下的统治者和当权派手里,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糟糕的文字会毁掉这些古珍宝。因此,他们将帝王的诗句刻在这件美丽的物品上,并以此进行政治宣传。我很熟悉这种做法!

博物思史——玉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碗,乾隆帝认为与玉璧相配的那一只

乾隆皇帝和与他同时代的腓特烈大帝一样,并不是一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句半文半白,艺术性不佳。但这并没有让他却步。他一生留下了近四万首诗,很多是精心策划、用以保证自己历史地位的宣传工具。 

乾隆成就斐然。对他的评价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一落千丈,但如今又被正名了。最近又有了一项可靠的发现。我们在上文中提过,乾隆曾写下“不可无碗置,定窑选一枚”的诗句,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学者于近日发现了一只碗,上面镌刻的诗句与玉璧上的一样。毫无疑问,它正是乾隆为玉璧挑的碗。 

在把玩这块玉璧,并对它进行思索时,乾隆皇帝所做的正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借物品探索遥远的过去所需要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想象力,此外,一些诗意的重建也不可或缺。本节中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子。乾隆知道这块璧是古老而珍贵的文物,想展现出它最美的一面。他坚信这是一个碗托,为之寻找了一个绝佳配物,并以其高度自信,对这一选择确信无疑。他关于玉璧是碗托的臆断未必可信,但我仍然佩服并赞赏他的处理方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71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