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文明发展史—— 身着男装的女人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7-20 16:13:52 0

启蒙运动时期带来了18世纪嚣张的行为、社会网络和崭新的自由思想。

1766年12月,法国航船“恒星号”驶向南太平洋,全体船员都对一位名叫让·巴雷的同行者感到惊讶。他和植物学家菲利贝尔·肯默生一同登上航船,开始长达数月的环球之旅。让·巴雷是肯默生的助手,辅助他在南美的原始森林、马达加斯加和南太平洋的岛屿上研究各种热带动植物。他们还收集岩石标本,比对、研究再进行分类。让·巴雷擅长整理归类,肯默生对助手的能力十分满意。只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助手有着相当清亮的嗓音,他的皮肤也比一般男性的光滑。这也难怪,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女人。让原名让娜,她把自己的名字男性化,穿着衬衣、裤子和夹克,而不是裙子。

为什么让娜要女扮男装呢?为什么宁愿违反当时女性不能穿裤子的规定也要将裙子换成裤子呢?原因说来也简单:让娜本是肯默生的女管家,她希望能陪同肯默生旅行,无奈当时禁止女性登上探险航船。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她假扮成男人登上航船。让娜·巴雷是世界上第一位环球旅行的女性,在斐迪南·麦哲伦的航海队伍完成环球探险的250年后。

让娜·巴雷并不是唯一一位曾女扮男装的女性,相似的故事曾多次上演。凯特琳娜·林克就同样乔装成男人,在众多德国侯爵领地当兵领薪水。美国的黛博拉·桑普森甚至为了能上战场,披上戎装。其中最负盛名的要属安妮·伯尼和玛丽·里德这组拍档。她们想同让娜·巴雷一样航海旅行,不同的是她们登上的是海盗船。

其实女性假扮男性,和船员长期朝夕相处,迟早会被拆穿,即使她们束胸、剪短头发,或是把头发藏在帽子下。要是被发现了,可能就会招致残酷的惩罚或是男人们的非礼。如果她们肯辛苦工作,有时候男人们也会接纳她们。这些女人不愿平白无故受惠于人,她们只是渴望像男人们一样,做植物学家、数学家、裁缝、士兵或海盗,但这些职业都是被官方禁止女性从事的。

那为何女性偏偏在18世纪开始着男装?这就与当时最新的发展思潮——启蒙运动有关。启蒙运动从根本上表达,不能只因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就一味服从传统和权威,不应再盲从,人们应该更独立地思考,相信理性和自身的判断能力,从而找到全新的道路。这种信念放在现在或许司空见惯,在当时却并不容易。因此当时最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必须细致到毫分缕析的地步去解释,何谓启蒙。他写道:“启蒙就是突破人类自我导致的不成熟。”不成熟是一种无能,使人无法在无人领导的情况下自发行动。不成熟并非是因为缺少理解力,而是缺少决心和勇气进行自主行动。所以“鼓起勇气吧!按照自己的理解行动”,正是启蒙运动的箴言。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观点。然而问题在于,许多人不会学着去拥有自由意志和理解力,至于他们勇敢与否,也并没有意义。当时大部分民众都是无人身自由的农民和用人。很早开始他们就被一直灌输“应一切听命于贵族和教权,对其不加质疑”的观念。他们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像伊曼努尔·康德所著的有关启蒙哲学的书籍。民众手里没有书籍,反正他们也不识字。

那么按照启蒙思想支持者的观点,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论是农民还是伯爵、男人还是女人。如何实现?第一个尝试就是所谓的沙龙。这些沙龙大多由富裕的女性在自己的行宫内举办,人们聚在一起,利用享受咖啡或红酒的时间。人们坐在设计精美的沙发上,倾听一段简短的朗读吟诵,或是一场四重奏表演。这之后便可以畅所欲言。有些沙龙就像是非正式的私立大学,在那里当时不被允许进入大学的女性可以掌握知识,交流讨论。

但是穷人、农民和用人并没有这些沙龙的入场券。他们还有另外一个小机会,在沙龙以外的场所接触新兴思想和社会突破。在启蒙运动时期,众多报社相继成立。第一批报纸流通于17世纪,并在接下来的百年间不断发展成我们今天所称的公共媒体。这表明,理论上大众能获取有关政治、科学和文化领域的相当信息量。

身为作家和启蒙思想家的德尼·狄德罗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当有趣的读物。自1751年起,他陆续发表了28卷《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下称“《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就是一种对单个词目和主题有着更为全面释义的辞典。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提供包括哲学、政治、科学和手工业领域的知识。除了本身知识渊博的读者以外,他竭力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读者也能理解他对事物的描述。

在某种意义上,《百科全书》就如同今天的维基百科,因为这套书是狄德罗和其他大约200名作者合作而成的。有些条目并未完成,狄德罗对此毫不讳言,但他认为,这总比完全空白强。另外读者能受鼓励一起来思考。《百科全书》收集了71 818篇释义,数量上自然远不及维基百科,但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更为重要的区别:维基百科对于全世界的人们都是可快速获取的,而且多半是免费的。但是《百科全书》可得花钱,而且价格不菲,相当于一位手工业者一年的收入。尽管如此,《百科全书》的确是为传播知识和信息迈出的第一步。17世纪末,算上非法秘密复制的盗版,大约有25 000册被传阅于世。

《百科全书》还有一个特点,作者直抒个人观点。例如“日工”这一词条是这样写的:“日工是指每日领工资的劳动人民。这类人组成了一个国家最广泛的基础,一个好的政府应当深切关注他们的命运。日工不幸,国家也是不幸的。”由此可以看出,《百科全书》并非只是像一般辞典一样给出定义,而是批判性地表明意见,按日拿工资的这类工人的存在对个体以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读者就会对此进行思考:这么多人只能当日工,每日毫无保障地为赚取微薄收入如牛马一样地做苦工。这是否公平?这是否有利于整个国家?

《百科全书》呼吁废除奴隶制和摒弃殖民主义。这一切都是与统治阶层,即国王和贵族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当时启蒙思想家的文章在发表前都必须经过一个机关的审核,某些文章根本无法面世。而《百科全书》是一种较好的折中办法:有时会被审核机关禁止出售,过阵子又解禁。有时候即使是被官方禁止,审核机关也同意出版发售。为什么?因为审核机关的主管也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们对《百科全书》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他们确实想要学些新的东西。当时走街串巷兜售历史丛书和宗教圣像的小贩,时常会在篮子底下藏几本违禁书籍。一些在当时社会被看作是无耻的、亵渎神明的文章可能会给作家带来牢狱之灾,甚至是杀身之祸。曾负责处决犯人的刽子手也遵循机关的命令,在市政府广场上公开撕毁或是焚烧禁书。从中可以看出,比起今天,当时书籍更被看重。一些文字被视为对公众纪律的毒害,如同赃物。

启蒙运动中最著名,也最积极与审查斗争的一位作家便是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他自称“伏尔泰”,抨击譬如奴隶制度以及残忍迫害异教徒的宗教法庭。伏尔泰的战斗口号是“消灭败类”,他所说的“败类”指的是天主教会、罗马教皇以及压迫和判决众多人民的神职人员,或者就是利用手里的教条和威权逼迫人民进行所谓的赎罪行为的丧失良知的人。

伏尔泰并不只是提出批评,他也赞美,比如对英国。那里的人们经历1688年光荣革命,获得了比法国更大的自由。如伏尔泰所言,在英国,穷人们不需要缴纳高额的税款。“农民的脚不是穿着木鞋劳动而伤痕斑斑,他们吃的是白面包。”在当时白面包远远贵于黑面包,被看作美食。

伏尔泰极力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民发声。他描述法官如何威逼证人做假证,只是为了让判决符合自身或皇室的利益。伏尔泰从根本上质疑,国家统治者及高官们真的如一直所宣扬的那样有利于社会。他写道:“统治者,千百年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却通常都是穷凶极恶之辈。”这位启蒙思想家把赞美献给了科学家和医生,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帮助人们的英雄。

由此在启蒙运动时期,一种新的英雄形式得以出场。伏尔泰自身就是许多人的英雄:用锋利的笔尖对抗不公的文字斗士。为了帮助那些最无助弱小的人民获得权利,伏尔泰全力以赴。那就是,帮助拯救那些被当权者、法官、主教、警察野蛮对待的人。虽然伏尔泰的外表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苍白瘦小,但是他的文章使他广受尊重和敬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2678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