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博物思史——唐代墓葬俑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20:15:57 0

陶俑,出土自中国河南省

约公元七二八年

据说,如果你拿起报纸首先会去翻讣闻版,说明你已经步入中年了。但我觉得,不管中年与否,大部分人都很好奇自己身后会被他人如何评价。在公元七百年左右的唐朝,达官显贵不光好奇,还渴望操控自己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或亲笔撰写自己的讣告,或委托别人代笔,将自己的丰功伟绩昭告祖宗与神明。 

大英博物馆北区的亚洲厅摆放着两尊中国阴间的判官雕像,他们是负责记录人生前的善举与恶行的,因此是唐朝的权贵想要讨好的对象。在他们前面摆放着一组十二只栩栩如生的陶俑,高度在六十厘米至一百一十五厘米之间,形象包括人、兽以及人面兽身。它们都来自唐朝名将刘廷荀之墓。他曾任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在公元七二八年以七十二岁高龄去世。 

这些信息来自他命人撰写的墓志铭。这份铭文通篇溢美之词,与他的陶瓷随从们一同被下葬。墓中的文字与物品让我们得以一窥一千三百年前的中国。但它们首先都是些寡廉鲜耻的自我吹捧,目的则是为了能名垂千古。

想要控制自己死后名声的人在如今也屡见不鲜。曾任《泰晤士报》讣闻版编辑的安东尼·霍华德回忆:

地狱中的两位判官

博物思史——唐代墓葬俑

我收到过不少写着“我已时日无多,想来有必要让你们了解一下我的生平事迹”的信。它们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字里行间透出的尽是狂妄自大,充斥着类似“虽然他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的描述。我很难相信有人会如此评价自己。当然,如今没有谁委托别人为自己写讣告,早年间的这种信通常也直接进了废纸篓。 

我以前总是为《泰晤士报》的讣闻版夸口说“我们在书写当代历史的第一个版本”。这也正是讣告的价值所在。它自然并非写给逝者的家人或朋友看的。

唐朝的讣闻也同样不是写给家人或朋友的,但它们亦非那一代历史的首个版本。刘廷荀的讣闻的目标读者并非在世的人,而是阴间的判官,它让他们得以了解他的地位和能力,好在阴间给予他相应的地位。 

刘廷荀的墓志是狂热的自我褒扬的典范,其定位显然高过安东尼提到的“他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他声称自己行为世范,必将彻底改变百姓的举止礼仪。在朝为官时,他“仁、义、贤、耻、忠、信、礼”。他的军事才能可与传说中的英雄媲美。在一次战役中,他轻松击退入侵的敌军,“如拂蝇于鼻”。 

唐朝的统治自六一八年起至九○六年止,刘廷荀显赫而起伏不定的仕途正处于此朝的鼎盛时期。对中国人而言,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唐朝都是成就斐然的黄金时代。当时,这个扩张中的伟大帝国,与中东阿拔斯王朝的伊斯兰帝国一起,卓有成效地建立了西起摩洛哥东及日本的庞大的奢侈品专营市场。虽然在欧洲史文献上很难看到相关记述,但这两大帝国一度统治并塑造了中世纪早期的世界。在刘廷荀去世、墓葬俑完工的七二八年,西欧还是由许多小国与城邦拼凑在一起、政局混乱、岌岌可危的落后之地。而唐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疆域北至朝鲜,南抵越南,向西循丝绸之路一直延伸到中亚。这个国家的结构、实力以及对自身文化的极度自信都在刘廷荀的陶瓷墓葬俑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陶俑分为六对,只有三种颜色:琥珀黄、绿和棕色,两两并列,排成一队。最前方是一对兽俑,夸张的半人兽造型顶着滑稽的鬼脸,头上长角,还有翅膀与兽蹄。他们是队列中领头的神兽,墓葬的守护者。之后是一对人形陶俑,外表显然深受印度的影响。再下一对则极具中国特色,是两个拘谨严肃的官员,双手毕恭毕敬地交叠,站立,他们将履行特殊的使命:起草刘廷荀的墓志,并将其呈交给阴间的判官。队列中最后的人物形象是两位马夫,他们的身影完全被身后所照看的庞然大物吞没了。首先是两匹良马,高近一米,一匹乳白色带黄绿斑点,一匹通体棕色。殿后的是一对漂亮的大夏双峰骆驼,头向后仰,做嘶鸣状。陪同刘廷荀前往另一个世界的阵仗真是浩大。

下图:一套光彩生动的陶瓷墓葬俑

博物思史——唐代墓葬俑

随行的骆驼与马匹正如你所料,表现出刘廷荀很富有,但同时也能说明,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乃至更远的国度间有着紧密的贸易联系。陶瓷马基本应该是当时名贵的新品种,高大健硕,沿着世上最著名的贸易路线来到中国。如果说这些马是丝绸之路上的亮点,类似宾利或保时捷,大夏骆驼则是载重货车,每一头都能扛起总重一百二十公斤的珍贵货物——丝绸、香水、草药、香料,穿梭于空旷荒芜之地。 

公元七百年左右,类似的陶俑在五十年间被大量制造,而其唯一用途便是立于位高权重者的坟墓之中。在刘廷荀任职的中国西北部,大型城市大量出土了这种陶俑。古代中国人认为,人应该用一切在世时的必需品作陪葬,因而陶俑只是刘廷荀墓葬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可观的丝绸、漆器、白银、黄金等奢侈物品。人俑与兽俑能够服侍和取悦墓主,神兽俑则用于驱邪镇魔。

 从制造完工到入葬,这些陶俑应该只有一次在世人面前露面的机会,即在出殡时被运往墓地的过程中,此后便该永不再见天日。进入墓室之后,它们便按照一定位置围绕着棺木摆放,其后石门会被永久闭合。其时有位诗人张说评价道:

往来皆此路, 

生死不同归。

与八世纪中国的各种物品一样,陶俑制造业受某个官方部门的控制,而该部门只是维系唐朝社会运行的庞大官吏系统中的一小部分。高级官员刘廷荀用两个官员俑陪葬,想必是为了确保自己永世的行政权。奥利弗·摩尔教授一直在研究精英官僚阶层,这个阶层逐渐成了中国政府的同义词,如今我们仍以“mandarin(官员)”一词指代高级公务人员。

当时的官僚系统由古老的侯门与我们可以称之为新贵的阶层共同构成。他们分属不同的部门,工部、户部、兵部以及规模最大的礼部。礼部官员会组织各种周期性的仪式(每年一次或每月一次),比方为皇帝、皇子和公主举办寿宴,以及农业节气,如演耕: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在宫内象征性地犁一下地,宣布春耕开始。还有一类官员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起初他们人数很少,但逐渐成了官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试的规模也逐年扩大,至公元一千年,有约一万五千人赴都城应考,其中一千五百人能够金榜题名,九成以上名落孙山,为数众多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懈赶考。这一科举制度同时也保证了官员对朝廷的忠诚度。

刘廷荀是朝廷忠心耿耿的服务者,他的墓葬规格、人俑、兽俑和墓志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唐朝全盛时期的面貌,从中我们能一窥军队与民政间的密切关系,社会的欣欣向荣,精美工艺品制造业的发达,以及帝国四海升平、声名远播之下的自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71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