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文明启示录——中世纪综合体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11:43:31 0


1200年至1275年间,中世纪教会让整个西欧文明变成非同寻常的焦点。基督徒和异教徒、罗马和蛮族遗产汇合一处。虽然这些年,社会各阶层经常发生争执,但市镇居民、神职人员、大地主和普通农民将各自能量有效聚合在一起,这种情况可谓空前绝后。历史学家常将这一时期称为“中世纪盛期”。除了这一名称外,这一时期还因各种迥然不同的元素能够和谐共存,而得名“中世纪综合体”。

到1200年时,欧洲黑暗时代的贫穷无知、地方自给自足已经成为过往。市镇兴起,贸易往来改善了通信条件,十字军东征和圣地朝圣活动如火如荼。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人们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人的行为和思想有了更透彻的观察。地方宗教形式多元化,许多新思想涌现,教会和基督教面临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只做简单的因果推理并不够。神父教士最终成功应对挑战,并在一个多世纪里达至宗教和世俗思想理想的平衡。

中世纪教会的意义

要了解中世纪文明,就必须清楚认识教会的定义及其影响普通人生活的方式。中世纪神学家认为,教会是“恩典的渠道”,让人类得到上帝的救赎。恩典是对罪恶的宽恕,只有上帝才能施与,渠道是教会圣事。

圣事有七种。人一生中只能体验一次的有四种:洗礼,出生后即施行,目的是洗去婴孩的原罪;坚信礼,青年时施与,表明某人自觉认同基督徒身份;婚礼,这一点我们不多做解释;终傅,去世前施行,旨在去掉所有残存的罪恶。

两种不断重复的圣事为:构成基督徒崇拜中心环节的圣餐或弥撒圣祭;忏悔或告解。后者与前者相辅相成,目的是消除前次告解后犯下的罪恶。最后一种圣事是授圣职,即授予牧师主持其他圣事的权力,使之有别于普通信徒。如果不领受牧师主持的圣事,人类就会在自然冲动驱使下犯下罪恶。而这种罪恶如果没有得到上帝恩典的宽恕,灵魂会被遣入地狱,永遭痛苦。

文明启示录——中世纪综合体

巴黎圣母院
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代表巴黎主教为巴黎圣母院奠定基石。当时,巴黎主教想为自己、为巴黎市建造一座新教堂。建筑师采用新法建造,将屋顶与地板间距离拔高到48米,并层叠安装彩色玻璃窗,让室内沐浴彩光,取得了美轮美奂的建筑效果。但随着审美品位的改变,到了18世纪,这种风格被斥为“哥特式”。进入19世纪,艺术史家对哥特式建筑展现的审美情趣和工程造诣钦慕不已。时至今日,人们仍对这种建筑风格大为赞叹。这张照片里的立面完工于1240年。建筑师原计划在每座塔上都安装尖顶,但未能付诸实施。1240年后的整整一个世纪里,工匠在各面修建走廊,雕琢完成其他装饰细节。1200年至1500年间,拉丁基督教世界变得更加富庶,十几个市镇动工兴建巴黎圣母院式的大教堂,抒发地方自豪感。

因此,只有认真对待教会规定的宗教义务,才有望得到拯救。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意味着,信徒要顺从牧师,而牧师要遵从为其授予圣职的主教。主教权威直接来源于使徒,而使徒从基督本人获得权威。在主教中,罗马主教即教皇权力最大。教皇权力建立在这一信条上,即罗马主教是使徒之首圣彼得的继承人。基督教旧有传统认为,圣彼得被尼禄皇帝下令处死,在罗马殉难。这一说法很有可能是准确的。为此,教皇宣称自己是圣彼得继承人,拥有基督授予彼得的所有权力。

但教皇也宣称自己对普通政府的所有世俗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说法部分源自“君士坦丁献土”一文。根据这份文献记载,君士坦丁大帝移都君士坦丁堡时,将罗马帝国西部行省的管理权转让给了教皇。早在1450年时,意大利著名学者洛伦佐·瓦拉1407年—1457年)就证明这份文件纯属伪造。但在中世纪,人们对其深信不疑。

但教皇所说的对世俗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不完全源自“君士坦丁献土”。《圣经》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说罗马士兵闯进客西马尼园捉拿基督时,圣彼得拔剑护卫,但被基督制止。中世纪评论者据此认为,圣彼得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他去世后,罗马教皇继承了这种权力,是人世间最高世俗和宗教权威。

教会政府

当然,这些观点只有在下述情况中才有实际意义,即教皇有能力建设一套政治体系,将自己的决定付诸实施,哪怕遇到部分地方统治者反对,依然照行不误。从1076年开始,教会与日耳曼皇帝为此展开激烈争夺。原因很简单。如果皇帝控制了德国、意大利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教皇就不能有效施政。我们已经看到,到1200年时,皇权彻底瓦解,德国、意大利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差不多都听命于教皇。在其他地方,教皇也取得了同样的成绩,没有向国王贵胄公开发难。

教权得到承认后,整个西欧被分成若干大主教区,每位大主教各管一区。而大主教区又分为主教管区,受主教管辖。主教管区又分成教区,由牧师掌管。有多种牧师委任方式。一般来说,地主有权选择候选人,但只有主教才有权授予圣职。所以,主教对牧师候选人有否决权。

主教委任方式大体相同。主教座堂神职人员有权提名主教,但大主教和教皇有权监督选举。实际上,一般都要让大主教和教皇提前了解选举事宜。自1059年改革以来,教皇由罗马红衣主教选任,而在任教皇有权委任红衣主教。

主教是教会的关键管理者。建造主教座堂、安排宗教仪式只是主教职责的一小部分。收取租金等收入、管理教会财产才是重中之重。另外,教会法律对圣事中引起的任何纠纷都有规定。这意味着,任何法律诉讼都应提交到教会法庭,根据教会法律判决。但地方统治者从未接受这种对教会权力的宽泛阐释。为此,教会和地方政权达成了各种协议,商定哪些讼案应提交教会法庭,哪些呈递国王贵族法庭。

在中世纪,诉讼管辖权问题极其重要。审理案件的法庭以诉讼费和罚金为收入。而且,因财产所有权诉讼较多,法官权力凸显。例如,教会常在教徒死亡忏悔时,得到赠予地产。一般来说,死者没有时间走完法定手续。即便死者已清楚表明意图,其继承人不一定认同教会拿出的遗嘱受益人证据。在这种情况下,是国王法庭,还是主教法庭解决争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教权的实施

教皇竭力让所有主教配合工作。信函和更为正式的训令是基本沟通手段。遇有重要事宜需要及时处理,则委派特使行使教权。教皇也可能会召集所有主教,或选定部分主教参加大公会议,或发布训令,或就特定事务寻求主教的支持和建议。比如,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间1198年—1216年)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多个信条问题,规定每名基督徒都应接受告解圣事,并遵从教区牧师,每年至少忏悔一次。

大部分人都尊崇、服从教会。原因不外乎三种:教会仪式恢宏壮观;基督教信条富有威力,而布道、讲解这些信条的人都是欧洲的饱学之士;地狱烈火恐怖骇人。当然,绝大部分基督徒不是在这方面就是在那方面达不到基督教倡导的道德标准,只能依靠圣事洗清罪恶。

一些虔诚的灵魂不满足于这种领受圣事即得救的粗糙解释,希望去修道院辅仁行善,过有规律的修行生活,践行严格的崇拜形式。这些人被称为“修会教士”,而牧师和主教被称为“世俗教士”。因修会教士特别神圣,身负罪恶重压的老年人常常把财产捐给修道院,换取修士为其死后祈祷的承诺,受赠的修士自然非常富有,继而放松对圣洁的追求。改革因此而起。但实行此项改革、决意推行圣洁修行的修道院乘机得势敛财,新一轮改革箭在弦上。

教会面临的挑战

自1096年至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来,教会在把骑士转换为基督徒一事上成绩斐然。但响应教皇乌尔班二世召唤的骑士不仅效力于教会和基督教世界,还顺势为自己寻找新土地。那种骑士扶危济弱、匡扶正义、仅为善事而战的思想早已在现实中渺不可见,只能写到书页里,变成诗歌赞颂的主题。宫廷城堡里回响着亚瑟王和骑士、查理大帝的骑士罗兰、德国帕西法尔和尼伯龙根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位高应不负众望”的基督教理想。贵族和骑士阶层的孩子从小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按照基督教理想塑造行为方式。

教会在市镇上面临更复杂挑战。因为主教是大地主头子,意图统治全城,限制地方自治权,所以遭到城里人反对。此外,城市居民对不学无术、贪婪无道的牧师也心怀不满。异教言论开始传播,尤以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受影响最深。其激进表达形式是摩尼教,因盛行于法国南部小城阿尔比,又被称作“阿尔比异端”。跟多数异教徒一样,阿尔比派寻求更为严正的道德和宗教关系,而教区牧师无力给予。

为缓和市镇敌对气氛,教皇英诺森三世允许圣方济各组织非正式修士会。圣方济各虽是神秘主义教派平信徒,但全身心敬奉基督。他四处传道,赈穷济弱,是喜乐无私的楷模。他和追随者一道汲汲而为,致力于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效仿基督和使徒。他们弃绝所有财产,凭大众施舍满足口腹之需,广行善事。

这些踏实践行基督教义的人才能满足城里人的苛刻要求。但从牧师和主教的角度来看,托钵修会修士与教会形成竞争关系,令神职人员处境尴尬。毕竟,主教才是教会认定的使徒继承人。这些平信徒有什么权力模仿基督和使徒?有什么权力按照福音书的描述规划生活方式,与教皇和教会其他管理者的奢华富足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

因此,在批准圣方济各建立修道会时,教皇英诺森三世犹豫不决。他坚持认为,托钵修会修士必须隶属于明确的组织。看到教皇要对自己的追随者施加管制,圣方济各感到很为难,便辞去了修道会领导职务。圣方济各知道,要满足教会要求,就必须购置地产,建造修道会所,并设置专人负责。这与自己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尽管如此,圣方济各却一直向追随者强调要顺从教皇。最终,在修道会组织一事上,圣方济各勉强同意了教皇的意见。

圣方济各的顺从和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手腕释放了方济各会运动的能量。方济各会修士将此前通过异教渠道抒发的感情导入到教会框架内,让基督教理想在西欧市镇里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圣道明1170年—1221年)也组织了一个托钵修会。他希望专门培训修士,使之精于布道,比教区牧师懂得更多,信念更坚定,从而说动阿尔比异端及其他异教徒改信基督教。训练立竿见影。道明会修士在欧洲大学崭露头角。在组织机构方面,圣道明为道明会创建代议制。该制度成为圣方济各去世后方济各会的重组模型,并影响了后世王权政府代议制的发展。

教会对文化的影响

教会对所有文化生活形式都产生了强烈影响。音乐、赞美诗、教会仪式上的华袍,以及遍布欧洲的新哥特式教堂各领风骚。描述圣徒生活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使基督教教义更加丰富。“圣迹剧”让圣人圣事再度上演。嘲讽挖苦牧师的传奇故事风靡于市镇。

教会控制着几乎所有的正式教育渠道。中世纪的小学生要学习拉丁语。这种语言虽然与西塞罗所讲不同,却是教会用语,西欧全境的文化人每天都在用。这种拉丁语使用简化语法,包含很多古人不知道的词汇。除拉丁语外,中世纪学生还要在上大学以前,修习语法、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等古代人文学科。成绩优异者可去大学深造,为职业生涯打下根基。中世纪大学教授法学、医学和神学。医学院学生以拉丁语版的盖伦和阿维森纳著作为教科书。法学学生要研读《查士丁尼法典》,了解古罗马法,还要掌握当代教会法。英格兰另制有王室法。因中世纪大学隶属教会,学习此法的学生需前往专门机构——律师学院求学。

经院哲学

在中世纪大学的所有学科中,神学排在第一位。神学家的任务是阐释基督教教义,让信徒明白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计划。为此,必须使基督教信条有逻辑、能保持连续性。1200年初,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译成拉丁语。神学家发现他们想要的清晰逻辑就呈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书里。

当然,有一些神学家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代表异教思想,不应受到重视。基督教一流神学家大胆借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向世人展现,基督教信条与人类理性推出的可知真理珠联璧合。巴黎大学成为此类研究中心。致力于该研究的学者因执教于大学院校,而被称为“经院哲学家”。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被称为“经院哲学”。

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是他的代表作。其写作风格是:先提出问题,以多种观点解答,阐明各自利弊,再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说明原因,最后以批驳或重新阐释反面观点结尾。在这本书中,阿奎那列出了当时神学家争议的所有问题,并给出了合理中肯的解答。阿奎那在世时毁誉参半。原因是,他完全信任理性,认为理性能揭示几乎所有的真理,让人类获得拯救。

但丁的《神曲》

第二个以文学形式表达中世纪世界观的是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年—1321年)。但丁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于1302年遭政敌放逐。这些人与教皇结盟。因此,但丁强烈反对教权,但虔诚信仰基督。

在他的不朽诗作《神曲》中,万物各归其位。诗人让自己的灵魂踏上想象之旅,历经地狱、炼狱和天堂。他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位时间1294年—1303年)遣入地狱,让其他人各归炼狱和天堂。在描述见闻的同时,诗人也一一阐明了为什么有的灵魂能安享极乐,有的却饱受折磨。全诗生动展现了中世纪人对人类境况的看法,即人间介于两个永恒家园——天堂和地狱之间,情势岌岌可危。

但丁是最早使用意大利语创作的诗人。他和其他作家使用的佛罗伦萨方言成为意大利通用语言。在西欧其他地区,方言体文学语言形成时间较晚。比如,杰弗里·乔叟1340年—1400年)用伦敦方言写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促成了盎格鲁-撒克逊语、法语和拉丁语的混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英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9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