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文明启示录——蛮族入侵和迁徙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7-01 11:41:47 0


375年,早于匈人到达罗马大地的日耳曼人只是众多侵略者中的第一支部落。在接下来的六百年间,这些侵略者深刻改变了欧洲种族模式。前几章中,我们已经看到,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北非建立王国,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大帝在意大利和北非恢复了帝国行政管理秩序。

当这些变化在西欧地中海地区发生之时,北欧也见证了几场虽不太引人注目但意义重大的人员迁徙。大批日耳曼人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北部,让拉丁语人口退回到今天的法语和德语分割线上。随着盎格鲁人,以及德国北海海岸的撒克逊人迁居到今天的英格兰东部和南部,大不列颠变成英语区。

与行程数万千米、各自建立王国的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相比,上述迁徙运动似乎微不足道。但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莱茵兰自称法兰克人的日耳曼人(“法兰克”意为“自由”)获得新土地的方式与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完全不同。后三者征服原住民后,以地主和统治者自居,把费神费力的农活留给被统治者。这些人多数说拉丁语或拉丁语系其他语言。但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法兰克人与之不同。他们来到北欧后,即开始清理森林,整治田地。而他们开垦的土地以前大部分是荒地。

农业新技术

显然,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知道如何在渍水农田上种植庄稼。铧式犁是他们的秘密武器。铧式犁与中东和地中海农民使用的“刮地犁”有显著不同。正如字面意所示,刮地犁仅能刮到表层土壤,将其破碎成松散的土块,而铧式犁构造更精密。除了装有刮地犁的水平铧头外,还有犁刀和“耳朵”,即犁板。犁刀能竖直切割土壤;犁板固定在犁两侧,呈曲线形,能将土壤翻成长长的犁沟。

就工具本身看来,铧式犁似乎并不算是重大变革。要把土翻开,而不是简单切开,需要另加劳力。一对牲畜就能拉动刮地犁,而铧式犁得用上四头、六头,甚至八头公牛。此外,铧式犁更大、更结实,耗费更多金属,制作总成本更高。要想弥补这些劣势缺陷,铧式犁必须能在黏重土壤中拉得动,也就是说,要在含更多黏土的土壤中派上用场。西北欧土壤多为黏质土壤。有了铧式犁后,原来不适合种庄稼的大片低洼平原立即变成了适宜垦殖的土地。

而铧式犁还有一个优点,不太容易让人发现。犁仅能把犁沟翻到一侧。犁地时,只能先朝一个方向犁,再折返回来把犁沟翻到相反方向。如果每年都按照这种方式犁地,就会把土壤堆到“耕地”中心,两块“耕地”之间形成浅壕,从而为平坦渍水的土地提供了高效排水系统。耕地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而设,每条犁沟互相平行。因此就算坡度很小,组合到一起后,也能抬高耕地。同时,每隔15米设有浅壕或“埂”,将两块耕地分开。如此一来,西欧大多数平坦渍水土地变成了适耕田。

没有人知道铧式犁和长亩种植体系是于何时何地首次发明的。450年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迁徙之前,这种犁和耕种办法肯定已经得到发展。到达原属罗马的土地后,他们就开始使用铧式犁耕地种田。很显然,在迁徙过程中,他们也带着铧式犁。

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平原上,人们知道带有“耳朵”的重犁可能有一段时间了。但要组成一个犁耕队,拉动如此沉重的工具难度不小。也许,铧式犁推广的最大障碍是建立合作耕田模式。如果没有农民愿意把自己手中的公牛凑到一起,组成一个耕地队伍,并在权益分割上达成一致意见,那么重犁就派不上多大用场。没有哪一家人养得起四到八头牛,买得起铧式犁这样的昂贵机械,至少在森林里生活的自由蛮族做不到这一点。因为,那里还没有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

问题似乎是这样解决的:六个以上的农民组成一组,每人出一头公牛,组成犁耕队伍。每天收工时,将当天犁好的土地分配给其中一位组员耕种,等大家全部轮完后,下一轮分配依次开始。最终,每天犁地标准量定为一英亩(约4047平方米),长200米,宽15米,这是每一队从黎明到黄昏的实际工作量。但在找到成文记录、了解铧式犁耕作方式之前,特定耕地的永久产权已经分到各家,所以我们只能从些许痕迹中猜测合作耕种的起始方式,以及在西日耳曼人中的传播过程。

文明启示录——蛮族入侵和迁徙

养活中世纪和现代欧洲的犁
犁初次发明时,跟上图中的刮地犁很像。人们把绳子绑在铁锹上,再系到牲畜身上,让牲畜拽着在地里走,从而拔草松土,为撒播谷物种子做准备。要采用这种种植方式,必须做到交叉犁耕,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交叉犁耕后,方形田地自然而然成型。下图中的铧式犁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元500年至1000年间的欧洲农业。这种犁更大更重,能将土壤翻成犁沟。因为又大又笨重,所以铧式犁适宜翻耕狭长的田地。但铧式犁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犁为渍水土壤创造了人工排水系统。原因是,朝一个方向犁时,犁沟翻向一侧;折返再犁时,犁沟翻向另一侧。翻出来的土堆在田里,形成比犁沟略高的埂。这种犁耕方式保证了中世纪农民能够在西北欧渍水平原上,种植中东半干旱环境下自然生长的谷物。

也许这种耕种方式最便于建立新定居点。在西日耳曼人到来之初,这些土地还没有确定产权。而且因为初来乍到,开拓者必须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在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沿莱茵河开拓原来的罗马疆土以及大不列颠岛之初,铧式犁和合作耕种模式不大可能得到大规模推广。但不管怎么样,这些定居点的耕地布局是已知最早的典型长亩耕地。这种土地难以翻动,必须使用铧式犁。

法兰克和盎格鲁—撒克逊王国

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西北欧建立生产效率高的新农业方式后,强大新政权迅速崛起。起初,法兰克人不受任何一个中央权威的约束,让他们的名字——“自由”变成现实,但他们认可传统的氏族和部落领袖。在克洛维时代481年—511年)以前,他们四散生活在林中空地,没有建立共同政府。克洛维原为部落首领,权小势微。但在任职初期,他就清除了萨利昂法兰克人(“萨利昂”字面意为“生活在海边”)中的所有竞争对手。随后,他利用人数相对优势,全方位扩张法兰克人势力。在他去世之前,法兰克王国囊括了高卢绝大部分地区。他的子孙继续向东扩张,将罗纳河和莱茵河上游疆域纳入王国版图。

法兰克人在这些地区的权力行使方式跟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相似。一少部分地主和军事总督代表法兰克国王,而垦田种地的工作由那些对铧式犁一无所知、说拉丁语和古法语的人承担。但法兰克统治阶层与这些“罗马”人之间的关系比西班牙西哥特王国更融洽。原因是,496年,克洛维接受了基督教的教皇统治形式,被新子民视为正统教徒。相形之下,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教,被子民视为异教徒。

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盎格鲁-撒克逊人受丹麦人侵袭,被迫于公元900年后建立了统一王国。在此之前,七个小王国割据统治英格兰南部和东部,逐渐把布立吞人赶到康沃尔、威尔士和苏格兰高地。约432年,圣帕特里克在爱尔兰建立基督教会。基督教在爱尔兰蓬勃发展,并传到英格兰。597年,罗马传教士圣奥古斯丁(与《上帝之城》的作者不是同一人)到达肯特,使盎格鲁王国改信基督教,并将肯特人都城坎特伯雷定为传教中心。

爱尔兰基督教与罗马教会在若干仪式上有差异。争论焦点围绕在复活节日期的计算问题上。664年,英格兰教会主要代表在惠特比召开会议,认定教皇计算复活节日期的办法正确无误。这一决定促使爱尔兰传教士撤出英格兰,将盎格鲁-撒克逊人带入拉丁基督教圈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68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