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了吗?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6-30 23:13:10 0


杀死罗马帝国的凶手

古代末期往往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没落或衰退的时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吉本(1737—1794)著有《罗马帝国衰亡史》,这部著作使他一跃成为时代的宠儿,之后这种观点一直被广泛认可。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了吗?

匈人的入侵和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随着罗马的兴起并不断发展,其和平与繁荣达到鼎盛,但很快罗马帝国就走向了衰弱。即便是这样伟大的世界帝国,也躲避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罗马帝国的死因是什么呢?无论是专家还是广大民众,大概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关于罗马帝国没落的原因,从古至今就有各种议论。其中,20世纪法国学者皮噶尼奥尔的解释更容易令人理解。他认为罗马帝国不是寿终正寝,而是死于谋杀。这可以称为罗马帝国他杀说,不过,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凶手是谁呢?自然,第一个浮出水面的嫌疑人是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大举侵入、迁徙到罗马帝国境内,是罗马帝国没落的原因。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情况,我想先出示一份5世纪中叶的史料。这份文件可以题为“一位精通多国语言的东罗马军人手记”。

我出生在君士坦丁堡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学习拉丁语,能像希腊语一样流利地读写。青年时期被选拔到皇帝的警卫部队,驻扎在黑海西岸的色雷斯。

有的时候,外敌即将入侵的传言让人寝食难安。不管怎么说,这些敌人前所未有的凶残、野蛮。他们在自己孩子的脸上弄出一道道交错的伤口,似乎是为了不长胡子。这些人身材矮胖,脑袋出奇的大,感觉就像怪物。他们不生火做饭,吃草木的根和腐肉,简直像野兽一样生活。由于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从小就习惯了忍受饥饿与严寒。

这些家伙被称为匈人,每次战斗前,他们都发出尖利的叫声,猛扑上来。遇到抵抗,就会四散而去,不过很快会返回,沿途一路破坏。他们不会架设梯子来攻击要塞,也不会袭击堑壕围起来的野营地。但他们射箭技术之高超乎想象。箭头是尖锐的骨头,具有和铁一样的破坏力。

传言不虚,几天之后,大批匈人兵临城下。他们袭击近郊的城镇和乡村,我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动迎战。但他们骑术精湛,行动敏捷,神出鬼没,令人叹服。当我们进入森林追击敌人时,不知从哪里射过来一支箭,击中我的右腕,我落马,被敌人擒住。

落到这个地步,我也只能任人宰割,但我通晓拉丁语、希腊语,因此免于被杀的命运。匈人侵略西方,有时会进行外交交涉,需要有人为他们翻译。我用半年时间学习匈人语,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匈人的语言。得益于我的语言天赋,最初叽叽喳喳的匈人语,如今能透彻理解了。

不久,我被召入宫廷,见到了匈人首领阿提拉(Attila,406—453)。阿提拉身材不高,但肌肉发达,给人以非常强壮的感觉。匈奴人的长相通常是大头、眼窝深陷、眉毛较长、鼻子低平、皮肤黝黑。

阿提拉对不顺从自己的人非常残暴,但对忠诚于自己的人却格外优待。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从不使用金银餐具,只使用木制的餐具。但他好喝酒,极其相信占卜。

当时,西罗马帝国答应给匈人赔款却百般拖延,引起阿提拉的愤怒。他寻找借口,对罗马帝国全境发动进攻,仿佛执意要构筑一个匈人帝国。很快,匈人主力转向帝国西部的高卢。日耳曼各族意识到需要联合其他势力来自保,处于劣势的罗马军队拉拢他们作为援军,严阵以待。我这时作为翻译,随军行动。匈人与罗马军队有两次大的战役。

第一次,匈人军队包围卢瓦尔河沿岸的一座城市(现在奥尔良)达三十天以上。但由于罗马援军陆续赶到,匈人军队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进攻。罗马军队与日耳曼联军乘胜追击,威胁匈人后方。

决战时刻终于来了,战场在坎普斯·马乌里阿库斯。在广阔的平原中央有一座小山丘,两军隔山对峙。战斗极其激烈,战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日耳曼军队矛头直指阿提拉,阿提拉撤回营地,虽然被包围,但仍依托营垒负隅顽抗。但奇怪的是,罗马军队与阿提拉暗中通好,我作为翻译知道这件事情,但不了解详细内容。大概罗马人担心如果把匈人彻底消灭,日耳曼人的势力必然会威名远播,难以控制。

我在黑暗中混入罗马使节队伍,逃出了匈人军营。这场会战之后,阿提拉构筑匈人帝国的野心化为泡影。他之后曾率军进攻意大利北部,但匈人军队已经失去以往的威势。

最后的西罗马帝国皇帝

这篇东罗马军人手记,内容天马行空,缺乏可信性。甚至可以说,这是作者的创作,是不折不扣的伪作。不过,稍作辩解的话,这一内容虽非原创,但也差得不是太多。因为他参考了古代末期作家马赛林努斯、希多尼乌斯、普利斯库斯、约达尼斯的著述。虽说是创作,但其内容也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另外,他所说的古战场坎普斯·马乌里阿库斯,就是今天法国的卡塔隆尼平原。

狄奥多西皇帝死后,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而5世纪的西罗马帝国已如风中残烛,危机四伏。不仅苦恼于日耳曼人的入侵和迁徙,还有来自东方的匈人的威胁,令人闻风丧胆。曾经的庞大帝国现在不得不依靠势力强大的日耳曼人,采取“以毒攻毒”政策。

这不过是西罗马帝国的落日余晖。455年,进入北非并在此建立王国的汪达尔人攻占罗马,大肆掠夺、破坏。这次的破坏非常严重,很快,皇帝权力就被架空。而且,罗马皇帝所依靠的罗马军队,其核心部分都由日耳曼雇佣兵组成。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了吗?

伊斯坦布尔的战车竞技场遗址

 左边是竞技场,中央是蓝色清真寺,后面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476年夏,日耳曼雇佣兵将领奥多亚克夺取政权,废掉少年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这个失意的少年退居那不勒斯湾沿岸,过起了寂寥的隐居生活。就连他什么时候去世,史书也无从记载。可以肯定的是,他永远失去了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地位。至此,虽没尽兴,但罗马帝国谋杀案落幕了。

探索别样命运的东罗马帝国

位于地中海进入黑海入口位置的拜占庭,被北岸的金角湾、南岸的马尔马拉海、东岸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环绕,最初不过是一个小集镇。君士坦丁大帝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建设,形成一个大都市。经过六年大兴土木,城市初具规模。330年,这里被宣布为帝国首都,命名君士坦丁堡。

建设新都,首先是为了对抗异教徒的首都罗马,衬托出君士坦丁堡是基督教徒的首都。为此,居士坦丁大帝花费巨资来建设教堂和巴西利卡(译注:basilica,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或许是为了表明要和异教一刀两断吧,君士坦丁大帝在他统治的最后二十年间,只去过一次罗马。

尽管是新首都,皇帝却不常住于此。其后五十年,皇帝的宫廷都在小亚细亚东北部的尼科米底亚(即现在土耳其的伊兹密特)。不仅如此,皇帝们的行宫驻扎各地,甚至有的皇帝一次也没踏足过君士坦丁堡。因此,当时的人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迁都是多么大胆的事情,应该说后人过于强调这件事情了吧。新首都的城墙所占范围比原来的集镇扩大了数倍,但城墙内的建设却空空如也。

不过,推动罗马帝国未来发展的动力明显已经不在意大利半岛了。帝国西部异族入侵,交易停滞,城市居民减少;而东部却几乎不必为异族入侵烦恼,与东方之间的贸易也十分繁荣,城市居民也不断增加。

可是,城市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产生了人数众多的贫困群体,这一群体数量还不断增长。政府不仅要给他们提供食物,还必须提供娱乐活动,这种所谓的“面包与马戏”的惯例被君士坦丁堡继承下来。做面包的谷物作为贡品从产地埃及输入,进入百姓口中。属于马戏的战车比赛是市民最喜欢的娱乐项目。现在伊斯坦布尔的战车竞技场遗址虽然感觉上比马克西姆大竞技场局促,但在折返的拐角处设置了急转弯,使比赛特别惊险。现在站在战车竞技场遗址上,仿佛仍能看到当时民众疯狂喊叫的模样。

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是第一位在君士坦丁堡度过大半统治时间的君主。他死后,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之后再也没有统一过。东部的皇帝们从此常驻君士坦丁堡。因为皇帝的宫殿紧邻战车竞技场,民众能够经常见到皇帝的身影。对民众来说,这里也是一个政治舞台。赛车比赛分为蓝队和绿队两个粉丝团,此外,拉拉队带头请愿或抗议等吵闹的场面,在赛场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狄奥多西一世的孙子狄奥多西二世(408——450年在位)继承皇位时还不到七岁,他在位时间达四十多年,但实权却掌握在姐姐普尔卡利亚手中。狄奥多西二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宫廷洋溢着修道院般虔敬的气氛。

皇帝本人似乎不愿介入政争,而热衷于生活在信仰和学术中。他收集君士坦丁大帝以来的各项法令,编撰成《狄奥多西法典》,名垂后世。而且,由于以匈人为首的异族入侵的威胁还没有消除,东罗马修筑了“狄奥多西城墙”。新城墙高高耸立在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旧城墙外侧,南至马尔马拉海,北至金角湾。后来城墙因地震受损,因此又被改建成具有三重结构的高大城墙,坚不可摧。

实际上,这条防线阻挡外敌达一千年之久,一直坚持到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些壮观的城墙遗址现在仍能看到。较之5世纪后期分崩离析的西部帝国,这些城墙或许就已暗示了东部帝国的将来。其霸权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顽强地延续了下来,完全可以称为“中古时代的罗马帝国”。

死因是癌症还是中风

话题再次转到西部帝国。也有人把罗马帝国的衰亡比作人的生老病死。如果是病死,就要有病因。其中,死于癌症的说法最具说服力。如果是癌症,癌细胞就是基督教。

如前所述,3世纪后期以后,基督教徒数量不断增加。异教徒指责说,从这时起罗马帝国就不断遇到异族入侵、内战、自然灾害。确实,对于多神教社会的地中海世界来说,信奉唯一神的基督教是一种异质宗教,基督教的扩大动摇了罗马帝国的根基。所以,即使在古代末期,很多同时代的人都认为,罗马帝国的衰退是基督教徒的缘故。对此,像奥古斯丁那样的基督教领袖必须不断反驳这些指责。

可是,为什么这些异质的人们一出现,帝国就衰落了呢?例如,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研究古代史的著名历史学家莫米利阿诺对此进行了清楚的说明。导致罗马帝国衰落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基督教普及,优秀的人才被吸收进教会里。同时,国家本身也没有汇集优秀的人才。这是罗马帝国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是因为癌症死亡,那癌细胞会蚕食掉人体的健康细胞。

如果考虑别的疾病的话,那很可能是中风。如果发生中风就会导致半身不遂,体现在罗马帝国身上的话,这又是怎样的症状呢?4世纪末,罗马东西分裂后,东部罗马帝国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繁荣了数个世纪。可是,西部的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末就灭亡了。这便是半身不遂的症状。

只要认定军队是国家的支柱,统治阶级就会不断增强军队的力量。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罗马帝国越来越专制,越发重视军队。为此,国家背负了莫大的财政负担。对当时的执政者来说,增强军事力量就能延续帝国的生命,所以特别重要,其紧迫程度,甚至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就好比自觉体力衰退的人吃补品来补充体力一样,本来应该更老迈、衰弱的身体,通过用药,短暂变得强壮起来。

罗马帝国包含了整个地中海世界,这样臃肿的身躯也许根本就是不合理的。在东、西分裂阶段,任何人都看到了左半身和右半身行动的不一致。东、西之间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了。也就是说,东部、西部的发展差异显著,由于这种紧张状态导致的动脉硬化,引起半身不遂。

生产力枯竭与自然死亡说

除了以上说法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人口资源枯竭的营养不良说。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罗马帝国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了。这和气候变化有关系,我们不能忽视气候史学的贡献。以公元400年左右为分界线,亚欧大陆进入一个小的冰川期。这样的气候变化或许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另外,从社会经济结构本身来说,罗马帝国的“身体”出现了大的弊端。其原因有各种议论。

古代地中海世界是奴隶制社会,随着和平状况持续,奴隶的来源枯竭了。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争俘虏,在大规模战争减少的时代,奴隶来源枯竭是迟早的事。奴隶来源枯竭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毕竟,把弃婴作为奴隶的事情已经如此之多,我们不能不将其看作社会的黑暗史问题。

此外,还有耕地减少和贫瘠的因素。奴隶和土地是支撑奴隶社会生产力的骨架,和罗马帝国庞大身躯相比,这副骨架却变小了。关于这一点,20世纪初的大学者马克斯·韦伯已经指出。

除此之外,帝国在各地设置行省,这些行省活跃的经济活动也隐藏着问题。处于帝国中心的意大利失去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这也是罗马帝国没落的原因。这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史学家罗斯托夫采夫的主张。

我们这里所例举的只是罗马帝国没落原因论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为了探寻罗马帝国没落的真正原因,学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所下的诊断书也是五花八门。

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我们只看事态的一个侧面,确实能描绘出罗马衰退的脚本。可是,如果把罗马世界或古代古典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的话,笔者认为,或许可以考虑把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成是寿终正寝,或者诊断为衰老所致。文明也会有生老病死,古代地中海世界可以说是自然死亡。

传统世界的复活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罗马帝国的衰落作为镜子,比照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此繁荣的文明衰退了,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的世界借鉴呢?

可是,到了20世纪后期,这种观点被批判为“欧美中心论”。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否定以前的衰退、没落史观的见解。而且,还出现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古代晚期”具有的时代意义的苗头。这些意见在20世纪70年代特别高涨。

彼得·布朗在他的著作《古代晚期的世界》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这本书是面向一般读者的启蒙书,但却提出了新的历史见解。该书认为,公元200年到700年的地中海世界里,发生变化的部分和延续传统古典文明的部分处于关系紧张的状态之中。在这个时代,很多问题是不能用没落或衰退的观点来解释的。

3世纪中叶的人们还在延续古典的制度和社会。但到了半世纪后的4世纪,一种他们难以想象的制度和社会出现了。的确,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651年,西亚的萨珊朝波斯灭亡。如果关注这些事情,就会得出古代末期就是处于衰退、没落的低谷状况。但这不过是以印象和感觉为评价标准得出的结论吧。只不过是西方罗马帝国没落,伊朗波斯帝国消失而已。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了吗?

《祈祷的人》

 象征性表现4世纪的壁画。大英博物馆藏

如果反过来看,这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显著的全新局面。在欧洲,基督教合法化并广泛传播。在西亚,伊斯兰教在7世纪产生。我们应该更积极地重新审视这个时代,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在新的基础上形成的时代。这种观点已经有人明确地提出来。

我们再纵观一下以宗教为中心的世界。在西欧,天主教世界建立起来;在东欧,希腊正教世界产生;特别是在西亚,伊斯兰教世界登上历史舞台。

从希腊化时期到罗马帝国时代,上述这三个世界统一构成整个地中海世界。但地中海世界很快就分裂成三个世界。结果真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回溯一下这个地区的历史,未必能说是分裂。

因为,这三个世界都有作为各自原型的世界。在西欧天主教世界,自古以来是拉丁文化、日耳曼文化、凯尔特文化的世界。而且,东欧的希腊正教世界普遍接受了希腊人的文化。西亚则有东方世界的传统,建立了历史悠久的高度发达文明。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古代地中海世界,是由罗马帝国完成统一的。到古代晚期,统一之前风俗各异的传统世界再次复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古已有之的世界。如果我们注意这些方面,确实不能得出古代晚期没落或衰退的结论。古代晚期的地中海世界是包含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

古代晚期的同时代性

可是,即使在这种多样性中也隐藏着同质的部分。其中,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表现在宗教、文化上的同时性特别引人注目。例如,我们纵观壁画那样的表现艺术,现代人所谓的抽象艺术这时就已经出现了。

这与古典时代栩栩如生的写实性雕刻、绘画完全不同,变成极其简单化的风格。这些艺术作品象征性甚至是观念性地表现某些事物。古典古代的画风是向外界如实地重现现实,而古代晚期的艺术则向人们的内心传达某种观念。表面上极其简单,但把更深奥的东西象征性地表达出来。

不仅在表现艺术上,在思想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先前提到的圣人传的例子。圣人们聚在一起,显示禁欲者的理想状态,但其生活方式本身就有抽象的气息。

可是,对于把“古代晚期”作为新时代的观点,并不是没有人反驳。他们批判这个观点局限于狭隘的宗教和文化方面,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并没有根据。根据这个观点,古代晚期的经济和政治没有成长或发展的痕迹。

对此,又有人进行反驳。4世纪以后,新的统治阶层出现。经过至少两个世纪的发展,这些统治阶层形成了统治秩序。这时期出现了刻有“恢复神圣统治”(Reparatio Saeculi)理念的货币、碑文,从中可以看到新秩序的形成。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了吗?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了吗?

阿尔梅里纳广场别墅华丽的马赛克画

 上图是狩猎的场景。下图是岸边的别墅和天使们的游船。从墙垣之间可以看到当时富人的生活。3世纪末—4世纪。笔者摄

在古代晚期的北非和西西里岛,到处都有制作华丽的镶嵌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保存在西西里岛阿尔梅里纳广场上的华丽的镶嵌画,令人叹为观止。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这些土地上的大地主过着极其丰富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政治、经济层面已经产生新的秩序,再臻繁荣。

观察古代晚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视角,但现在还有很多人仍固执于衰退、没落史观。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古代晚期民众的心性。可以说,3世纪到7世纪不仅仅是“古典时代的黄昏”,也是一个产生新秩序、萌发前所未有的观点和感觉的时代。

21世纪的帷幕在拉开之时,作为历史认识论的问题,古代晚期社会论迎来了大转折时期。这也许是最新的历史话题。在本卷《兴亡的世界史》就要结束之际,我们应该从这本书里接收新的信息。

在世界史上,再没有比罗马帝国更典型的兴亡史了。但这时不会再有迦太基灭亡时小西庇阿流出悲伤的眼泪的场面了。可是,阅读历史的乐趣就在于重新认识历史。

古代晚期不应认为是衰退、没落的时代,而应尝试把它理解成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奋斗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那个时代,将其看作人类不断挑战新事物的时代。这样看来,当我们反省历史观点时,古代晚期社会论是一个范例。而且,从世界史的视角来考量,无论哪一方面,罗马帝国或古代地中海文明不是都有我们可以为之借鉴的材料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6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