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给动乱时代带来秩序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6-30 23:13:03 0


策略家戴克里先

日本人说起乱世,往往会想到战国时代,即从应仁之乱(1467)到织田信长放逐足利义昭(1573)为止的一百余年。但天下的霸权很快转到丰臣秀吉手上,进而落入德川家康手中。关于这几位天下霸主的器量,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对于不叫的杜鹃鸟,织田信长是“不叫就杀掉”,丰臣秀吉是“设法让它叫”,而德川家康则“等待它叫”。

被称为“军人皇帝时代”或者“3世纪危机”的半个世纪约为战国时代的一半。但其激烈和混乱程度远超过战国时代。经历过这段动乱时代,地中海世界又恢复了稳定。这时期的主要人物是戴克里先。这个男人究竟是信长类型、秀吉类型,还是家康类型呢?对此,我们有依据可循。

罗马帝国——给动乱时代带来秩序

戴克里先皇帝

 在位二十一年间,再次给地中海世界带来了稳定的秩序。伊斯坦布尔考古学博物馆藏

从日本战国大名,经过织丰政权,再到幕藩体制,以这个推移过程来做对比,罗马军人皇帝时代以后的隐藏问题也就了然于胸了。戴克里先虽说已经一统天下,但也还存在出现僭越皇帝和篡位者的可能。

戴克里先谋略过人。暗杀努梅里安的是他的舅舅——近卫军队长阿培尔,但这个人马上被拥立的戴克里先处死。这个结果太过完美,我们不得不认为,也许戴克里先就是暗杀努梅里安计划的主谋。

但只有智谋无疑是不够的。弟弟努梅里安死后,哥哥卡里努斯还活着。打败卡里努斯后,戴克里先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统治者。但他几乎没有对卡里努斯的支持者进行报复,不但如此,很多人还被委以国家要职,真正显示了执政者的慈悲与胸怀。

但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戴克里先把曾经的战友马克西米安立为共治皇帝。戴克里先治理帝国东部,马克西米安治理帝国西部。在最初的几年,他们各自展开军事行动。帝国东北部边境有萨尔马泰人;东部边境有波斯人出没;在西部的高卢,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日耳曼人威胁西北部边境。

为了安定政情、稳定边境,公元293年,罗马确立了“四帝共治制”,由两个正帝和两个副帝共同治理国家。导入这个共治体系具有事先明确继承人的意味,不管怎么说,觊觎帝位的人在暗处让人防不胜防。无论谁要篡夺帝位,他都要同时对付剩下来的三个人,只要四人不同时被杀,篡夺帝位就只是非分之想。

戴克里先还做了更让人吃惊的事。登上帝位二十年间,他为国家可说是鞠躬尽瘁、倾尽全力了。或许他对皇帝这一公务极其繁重的重要职责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样的沉重负担,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承担不了,对于体力和精神都已衰弱的老人来说也是如此。305年,在位的第二十一个年头,六十岁的戴克里先在尼科米底亚从正帝位置上退了下来。同僚马克西米安也恋恋不舍地退了位。

最高神朱庇特之子

虽说是四帝共治,戴克里先的智慧和判断不用说是最受尊重的。据历史学家记载,“他们仰视戴克里先皇帝,就像仰视父亲或最高神一样”。在他的指导下,罗马开始着手进行各种改革。

像最后的军人皇帝一样,他首先成倍增加兵员数量,强化军事力量。在帝国行政方面,他重新划分行省,并把全国划分成十二个行政区。同时,他改革官僚体制,实行文官与武官分离。专门进行军事行动的武官行动范围不受行省和行政区限制。

为了实施这些改革,特别是为了维持军队和官僚组织正常运转,必须要整顿税制、安定通货,这是最重要的。为此,把人头税和土地税合并起来,建立人头、土地合一的制度。297年,罗马全境进行人口调查和土地测量。鉴于军人皇帝时代以来严重的通货膨胀,301年发布“限价令”,对违反者处以重罪。但我们不能确定这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罗马帝国——给动乱时代带来秩序

戴克里先皇帝的浴场复原断面图

 配备了大游泳池(左边)。巴黎国立美术学校藏

这些改革中,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宗教改革。戴克里先身穿金线缝制的丝绸礼服,脚上穿的是用宝石装饰的靴子,他以这样一身打扮出现在祭典现场。他要求下属行东方式的跪拜谒见礼,并称皇帝为主人。尊重自由人是古典时代的常识,从这点来看,这是古代社会的一次大转折。

在3世纪的混乱时代,来自边境地区的人充斥于宫廷、军营,连所谓蛮族出身的将领也在军营里昂首阔步。在这些身份复杂的人中,很多都不懂罗马人应有的教养与习惯。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共同的纽带,这种情况就连对罗马、意大利没有什么亲近感的戴克里先都感到痛心。实际上,他一生只到过罗马一次。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尊重罗马传统的神明。他宣称自己是最高神朱庇特之子,在这光环笼罩下,叫臣下行跪拜之礼。戴克里先期待利用神的权威来培养民众的忠诚心、爱国心。

因此,在统治后期,戴克里先希望重新复兴传统宗教。每个人都有义务礼拜罗马神明,违反者将接受处罚。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基督教徒拒绝礼拜罗马众神,他们遭到迫害,很多人被处死,殉教事件发生了不少。

戴克里先希望复兴拉丁文学,因此把拉丁语修辞学教授、出身非洲的拉克坦提乌斯招到小亚细亚来。但这个文人是基督教徒,在大迫害时期失去了职位,所以他对皇帝的批评非常严厉,甚至说“戴克里先是犯罪的创造者,是邪恶的设计者”。

基督教合法化后,像戴克里先这样迫害基督教徒的皇帝在死后被追究责任。在基督教时代成书的著作中,5世纪的佐西莫斯即使对非基督教徒皇帝也给予了公平的评价。可是,他的历史记录中缺失了戴克里先统治的二十年。也许在狂热的基督教徒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高度评价这位迫害基督教徒的皇帝会显得很不合适。尽管如此,谁都不能否认,戴克里先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合法

戴克里先引退后,居住在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沿岸的萨罗纳(现斯普利特)。这位住在乡间豪华别墅的老人,只有一次因为公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由于继承人之间斗争激烈,劝其复位的呼声很高。他只回答说:“我费心尽力地照顾菜园中的卷心菜。如果你们知道这一点,就明白这种请求是不可能的。”311年初冬,戴克里先在别墅里停止了呼吸。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他自己绝食而死,也许是要效法斯多葛派贤人清高的死法。

返回本章开头所说的话题,戴克里先作为变革期的统治者,究竟属于信长、秀吉、家康中的哪种类型呢?具有决断力的快速行动,这属于织田信长类型;有智谋、通达人情,与丰臣秀吉相似;具有明晰的洞察力,做事稳重,就如德川家康的性格一样。与其说他属于哪种类型,还不如说他兼具他们所有的特点,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物。如果没有那样的自制力,就不能使地中海世界帝国度过前所未有的危机。

和戴克里先一同退位、但对帝位恋恋不舍的马克西米安,在儿子马克森提乌斯篡位后,被从隐居地召回。为结成同盟,他把女儿嫁给君士坦丁。但随着混乱加深,马克西米安很快就被君士坦丁打败,被迫自杀。

311年,正帝伽勒里乌斯死亡后,罗马四位统治者分成两个同盟,一方是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的同盟,另一方是马克森提乌斯和马克西明的同盟。双方对立激化,312年,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大桥之战中打败了马克森提乌斯。此后,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西部的君主,李锡尼成为东部的君主。

让人头昏脑涨的人名一个接一个登场,像戴克里先担心的那样,争夺帝位者层出不穷,战争没有片刻停歇。但性格耿直、慷慨的君士坦丁统一了各分立势力,确立了唯一的统治地位。君士坦丁承认饱受镇压、迫害之苦的基督教徒的合法地位,313年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米兰敕令”。根据传说,在进军罗马途中,君士坦丁和士兵们看到,天空出现了形如十字架般的明亮火焰,以及“你,克敌制胜”的文字。正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信仰,君士坦丁才决定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超越民族和阶层局限,基督教扩张

历史学家迪奥·卡西乌斯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尼西亚。他用希腊语写成《罗马史》,时间截止到292年。关于罗马这段历史的书籍多达八十卷,但其中几乎没有关于基督教徒的内容。这要是在一百年前的家乡,行政当局想必会感到相当为难,但在与他同时代人眼中,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罗马帝国——给动乱时代带来秩序

君士坦丁大帝的凯旋门

 4世纪初,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战胜而建造的,是罗马最大的凯旋门

到这位历史学家之后的第三代,米兰敕令已经颁发了。如果君士坦丁皇帝改宗基督教的故事不是传说的话,卡西乌斯的曾孙一定生活在皇帝自己都是基督教徒的时代。在这三代人时间里,基督教徒数量以惊人速度增加。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飞跃呢?

早期(到2世纪末左右)的基督教徒大多是犹太人和希腊人。而且经过离散、迁徙,其中大部分人都住在大城市。这时迫害基督教徒的地方是士麦那、亚历山大里亚、卢格敦(今天的里昂)、迦太基、罗马等大城市,殉教者大多也是犹太人和希腊人。基督教徒中富人很少,大多数都是中下阶层民众。耶稣为贫苦、悲伤、忍受苦难的人们带来祝福,所以这样的状况也理所当然。

因此,基督教徒数量增加,意味着基督教打破了民族、居住地、阶层这三个限制。不仅犹太人和希腊人,在大城市之外,甚至上层的人都接受了基督教。

随着基督教的普及,人们不再转信其他宗教。多神教世界转换为一神教世界,这是人类史上的大事件。为什么多神教世界的人们会愿意崇拜唯一神呢?

如前所述,地中海世界的“3世纪危机”类似日本的战国时代。而且,战国时代基督教传到日本,就连战国大名也改宗基督教,这一点也与当时的地中海世界有些相似。16世纪后期,日本基督教最鼎盛时期,基督教徒人数扩大到二十万人,教会数量扩大到两百个。可是,经过不断的限制、镇压,信徒数量锐减,基督教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当然,从基督教兴起到基督教全面扩张,其间隔时间的长短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到扩张的时间点之前,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蛰伏了两百年以上。但从传教士沙勿略登陆鹿儿岛(1549)到丰臣秀吉发布“伴天连追放令”(1587年。译注:“伴天连”是葡萄牙语“Padre”的日文旧译,意为神父、传教士。)为止,时间还不到四十年。这样看来,两者并没有可比性。两地的信仰基础应该有不同的地方,而这一定是触及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问题。

作为牺牲仪式的耶稣之死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救世主耶稣背负人类的罪恶于一身,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罗马的帕拉丁山丘上发现了一处戏弄基督教徒的著名涂鸦,借此我们可以看到耶稣的形象。其图案是一个驴头人身的人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个男人举着一只手在仰视。下面用粗陋的文字写着“亚历萨美诺在崇拜他的神”。这个涂鸦形成于2世纪,它攻击的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罗马帝国——给动乱时代带来秩序

帕拉丁山丘的涂鸦

 图案中央是一个驴头人身的人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左侧一个男人举着一只手,下面写着“亚历萨美诺(Alexamenos)在崇拜他的神”。出自皮特·布朗《古代晚期的世界》

尽管饱受镇压和迫害,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世界,基督教信徒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但在16世纪的日本,随着禁教和镇压力量越来越强,隐藏起来的天主教信徒只能小心翼翼地苟延残喘。信仰的土壤都是多神教世界,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呢?

斑马群被狮子袭击时,如果有一匹斑马被捕杀,那么受惊的斑马群就会安定下来吃草。随便哪一匹斑马,只要成为牺牲品,其他的斑马就会本能地感到安全。这种克服威胁和不安的牺牲模式,也深深地植根于同为生物的人的意识之中。

这样想来,在古代地中海世界的多神教中,这种奉献牺牲类型的宗教仪式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古时以活人为牺牲,但不久改为杀绵羊或山羊作为贡品。我们现代人若是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古人的想法,是无法看清他们的心思的。况且,崇拜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是精神世界的核心部分。对古代地中海世界的人们来说,奉献牺牲是令神灵息怒、回归平静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

五贤帝时代的地中海世界是“罗马和平”时期最繁荣的阶段。但到了2世纪末,支配皇帝权力的明显是军队的力量,军队自己也毫不掩饰这一点。国家政策偏重于军人,其他的被弃置不顾。边境地带异族频繁入侵,有时甚至侵入地中海沿岸地区。

在毫无秩序可言的社会中,旧有的人际关系发生动摇,传统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连接人和人之间的纽带弱化,每个人都处于孤立的状态。自然而然地,他们每个人各自求救时,很多都把救赎的希望寄托于来世。这些人盼望救世主降临,拯救自己。

在这个大潮流中,人们把钉死在十字架上却又复活过来的耶稣当作救世主来崇拜。由于上帝之子耶稣的死,整个人类都被拯救了,他复活后又永远守护所有人的生命。为了祈求神的宽恕,采用奉献牺牲的方式合乎古代人的常识。而且,上帝之子以自己生命作为牺牲,具有强大的冲击力。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基督教的主题。基督教所具有的巨大弹性使其信徒数量得以快速增长。

禁欲意识的土壤

另外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即贫苦的下层平民才应该得救。他们都是被欺辱的劳苦大众,是最希望得救的人们。“富裕的人是不幸的,因为在这个世上人更需要的是抚慰”,这句话对于备受欺凌的贫苦大众来说如同福音,消除了他们对富裕阶层的怨恨和嫉妒,让他们对神的恩惠寄予希望。信徒中贫苦大众占了压倒性的多数,但也有富人捐出自己的财富,奉献给唯一的神。如某个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被欺凌、被压制阶层的大声疾呼像迫近的大风暴一样猛扑过来。

可是,为什么必须是一神教呢?多神教的神明没有窥视礼拜者的内心,也没有那么严格的戒律,比较随意。而一神教的神却进入世俗的世界。首先,它要求皈依唯一神,绝对遵从“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这一规章。此外,如果以前只禁止“奸淫”的行为,现在则把“有淫秽思想的人,见到别人妻子就已经在心里侵犯了她”的灵魂钉在耻辱柱上。基督教持之以恒地对人们的物欲进行劝诫。

基督教把人们的欲望看成是肮脏的东西,禁欲意识浓厚。希腊精神形成以来,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中就已有浓厚的禁欲色彩。地中海世界经历了长时间的和平与繁荣,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的物质条件丰富,精神上也许反倒是前所未有的空虚。这不仅是禁欲意识,还是追求内心充实的精神土壤。在这个土壤上,基督教这样的一神教被接纳进来并不断扩大。

罗马帝国——给动乱时代带来秩序

君士坦丁大帝的巨大石像一部分

 高28米的石像被放在罗马市政美术馆的院子里

促使基督教不断扩张的因素,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点:一、救世主在十字架上牺牲,这个故事通俗易懂;二、被压抑的人们的怨恨;三、为追求内心充实的禁欲意识。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基督教在混乱与不安的时代里震撼着广大群众的灵魂。3世纪后期,基督教超越民族、居住地、阶级,取得飞跃的发展,因为相应的条件都已经具备。

当然,多神教世界向一神教世界转换这样大的问题,无论写多少页也写不完。应该列举的论点还有很多,即使千言万语也说不清楚,这里笔者只想留意这三点。

保值七百年之久的金币

我们换一个话题,美元的货币符号为什么不是“D”而是“$”呢?为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追溯到君士坦丁大帝时代。

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打垮东部皇帝李锡尼,成为唯一的统治者。他继承了戴克里先的改革路线,对以官僚体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进行改革;又创建野战机动部队,灵活调动帝国境内的军队;他还禁止小农迁移,力图实行职业世袭化,努力安定社会和税收。不久他迁都拜占庭(现伊斯坦布尔),帝国的重心东移。

同时,君士坦丁下定决心实施货币改革。他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意识到了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Gresham)法则。

3世纪依靠军队起家的皇帝为了保证士兵薪俸,不断改铸含银量低的银币,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升。尽管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但仍没有制止住通货膨胀,戴克里先时代确定各种商品的最高价格,对违反者处以重罪,但成效不大。

罗马帝国——给动乱时代带来秩序

君士坦丁大帝的苏勒德斯金币

 纯度高,七百年间一直作为国际通货使用。出自皮特·布朗《古代晚期的世界》

普通人一般只考虑自己的生存状况如何。能为儿子一辈,甚至为孙子、曾孙辈之后的时代着想,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身材格外高大、体魄健壮的君士坦丁在精神上也非常坚毅。为安定混乱的经济活动,他坚定不移地建立稳固的货币制度。

罗马人的重量单位一磅黄金能制造72枚金币,其金币命名为“苏勒德斯”(solidus)。英语把可信赖的、可靠的、坚固的状态称为“solid”,其词源就是这个拉丁语。苏勒德斯金币的含金量是4.48克,纯度极高。同时还发行银含量为2.24克的银币,如果金银的兑换比例是1比12的话,一枚苏勒德斯金币相当于24枚银币。

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纯度极高的金币大约流通了七百年的时间,理论上维持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实际上维持到11世纪后期。

理所当然,苏勒德斯金币在国际贸易中普遍使用,被认为是信用度最高的货币。现在,不过是纸片的美元纸币之所以能得到人们信任,用作国际通用货币,是因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强大的美国政府保证它的信用。可是,在贵金属含量保证货币价值的时代,必须依靠其高纯度来保证货币稳定。苏勒德斯金币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君士坦丁一定认识到了货币质量低劣是导致社会混乱和经济混乱的原因,所以才下决心进行改革。虽然如此,可后世的皇帝们轻易就降低了金币的含金量,不加节制。

君士坦丁说:“所谓最好的行为,就是所有事情都遵从神的意见,践行神的命令。”拥有绝大权力的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合法,给予基督教众多优遇措施,为了重塑罗马帝国,他甚至大胆迁都。至此,神圣皇帝的形象大概已经很明显了,其威望的光辉历经数百年,仍照耀在以地中海世界为中心的欧亚大陆西端。这不正是纯度极高的苏勒德斯金币在继续闪光吗?美元的货币符号用的是“$”,应该是想效仿苏勒德斯金币长期稳定的流通能力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65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