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文人墨客

司马光传——代父草谏章

历史大观园 文人墨客 2020-07-06 02:01:51 0

西京洛阳。北邙山。按堪舆之学,北邙是理想的“上吉阴宅”,故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之说,墓葬之密,竟至“无卧牛之地”。但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昔日帝王将相的豪华陵寝已是野兽出没的荒冢。

司马光从华州调任苏州,最理想的行进路线是:先骑马到洛阳,再坐船即可到达苏州。洛阳瀍河口之西,就是连接汴河(蒗荡古渠)的码头,曾是隋炀帝南巡龙舟的停泊处。康定元年(1040)春天,司马光来到洛阳,等待搭乘官船。

从洛阳到苏州

当年司马池任西京留守司通判,司马光随父在洛阳开蒙读书,留下了击瓮救友的故事。此次故地重游,昔日的黄口稚儿已是朝廷命官,一连几日与一帮发小策马到邙山围猎,暂时忘却了陕西的乱象,又陶醉于桃花春风之中,情之所至,写下了《洛阳少年行》[1]

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无春风。青丝结尾连钱骢,相从射猎北邙东。东鞭纵镝未云毕,青山围围载红日。云分电散无影迹,黄鸡示鸣已复出。

诗中之铜驼陌代指洛阳,因东汉立铜驼于此道而得名。一群少年,骑着快马去北邙山射猎,昨天日落后才回城,今日公鸡还未打鸣,又出发了。司马光也许未曾想到,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无忧无虑地尽情潇洒了。

司马光告别洛阳,坐官船先到睢阳(今商丘南)。这里是北宋的南京应天府,太祖赵匡胤的龙兴之地,春秋时宋国首都,汉代梁孝王的国都。但他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便继续南行,不日来到宿州(今安徽同名市)。“同年”吴充在此为官,他中第时还不到十八岁,但比司马光还要少年老成。吴充之兄吴育,时任右正言、直集贤院,是当时与韩琦、富弼齐名的直臣,对如何处置元昊称帝有独特的见解。两兄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吴充因此对时政比司马光更了解。他邀请司马光在宿州停留,一是叙旧,二是游览。宿州一马平川,但居江淮之要冲,自古为四战之地,唐末五代更是战乱无虚日,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进入宋代后,经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已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画。两人“撙罍且为乐,携手登高楼”,谈古论今,煞是投机,然而,当司马光说起陕北前线的情况时,吴充却沉默了。他已经知道,因延州(今延安)统帅范雍懦弱无能,延州危矣。

在元昊宣称进攻延安时,范雍吓得六神无主,毫无办法。为迷惑范雍,元昊派人向宋军诈降,说夏军军心不稳,官兵皆不愿叛宋。范雍一听,又从极端恐惧变成盲目自信,以为元昊不足为虑。延安以北筑有金明寨、塞门寨、安远寨等三十六个寨堡,是抵御西夏的第一线阵地。这些寨堡虽有城池,但孤悬在外,兵力分散,无力互相支援,容易被各个击破。诸寨之中,以金明寨(今安塞东南)最大,寨主李士彬实行全民皆兵,号称“铁壁相公”,西夏多次进犯均被击败。元昊称帝前,曾派人来游说他倒戈,被他杀了。此次元昊派兵来诈降,李士彬为防诈而拒不接纳。元昊于是将部队化装成“边民”来降,李士彬接纳后向范雍建议:为防止“边民”充当敌之内应,应将他们移入内地分散安置。范雍指示说:“讨而擒之,孰若招而致之?”要求敞开接收诈降的“边民”,并把他们编入军中。过去夜不解甲的李士彬也放松了警惕,解甲睡觉了。趁范雍、李士彬麻痹之机,元昊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明打保安寨(今志丹县),实攻金明寨,里应外合,一举得逞,李士彬被俘。这样,进攻延安的通道被打开,延安陷入重围。后来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追记了《李士彬被擒》(第三百三十三条)、《李士彬》(第三百五十三条)。

吴充本不想将这些告诉司马光,这里远离前线,而且,小小幕职官,轮不到说话的份儿。说出来只会扫“同年”相聚之兴。果然,司马光听到后马上面露忧色,沉默了。两个未来宰相的相聚结束了。司马光告别吴充,匆匆往苏州而去。

积极征“弓手”,背后有猫腻

司马光到苏州上任后不久,他便急忙请假去杭州看望父母。当时的苏杭还没有后世的“天堂”之誉,但已经相当繁华。特别是杭州,经五代吴越国钱氏政权的建设,在东南已是仅次于金陵(今南京)的大都市。司马光在杭州见到父母,分别半年,自有话说,不提。杭州时为两浙路(相当于省,辖浙江和苏南)首府,是转运使司衙门所在地。司马池不仅是杭州知府,还兼任提举苏杭一路兵甲巡检公事和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省军区司令)。他不想让儿子过多地看到官场的黑暗,对公事一字不提,要他多看看杭州的湖光山色。司马光看了美丽的西湖,看了庄严的广岩寺,看了白浪排空的钱塘潮……写了不少纪游诗,不赘。只说这一天他回到州衙,见父亲面有愠色,连说两声:“岂有此理!”怪了!父亲修养深厚,喜怒不形于色。今天是怎么啦?

由于范雍的昏庸和刘平的轻敌,导致宋军在延州大败。元昊夺取金明寨后,一面用部分兵力对延安展开进攻,一面以主力在宋军援兵的必经之路三川口(今安塞县东)设伏,意在围点打援。范雍不知是计,急令刘平和石元孙两员大将经安塞北之土门赶来救援延安,结果在三川口陷入重围。激战中,监军宦官黄德和率部临阵脱逃,刘平、石元孙受伤被俘,刘平不降骂敌而死。元昊乘胜猛攻延安,因天降大雪,未能攻克,撤围而去,一路攻克宋军多个寨堡,毙伤宋将多名。战败了,范雍把责任推给了刘平,而把保住延安的功劳据为己有,上奏说因他祈祷于嘉岭山神,元昊当夜便见城头有鬼兵参战,于是惊恐而退。仁宗居然信了他的鬼话,下诏封山神为威显公,建庙以祀。监军宦官黄德和临阵脱逃,战后又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让人作伪证,制造了刘平、石元孙降敌冤案,谎称自己孤军奋战,苦战得脱。仁宗轻信其谎言,派兵包围了二将在京宅邸,欲全族收监远流,幸亏有延安军民来京投诉,朝廷才决定派文彦博去查实(查实后黄德和被腰斩)。这段史实,我们应该感谢司马光,是他事后在《涑水记闻》中详细记录了《三川口之战》,使后人得以了解战役经过和上述诸人的表现。

司马光的岳父张存在陕西上疏明确表示,刘平是为国捐躯,应予褒奖;黄德和临阵脱逃,应依法斩首。司马池虽远离前线,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战前他们都认为刘平不堪为将,但在他死节后,又为他说公道话。

延安战败和战后的乱象让人生气,但最让司马池生气的是,战前朝中普遍认为元昊小丑,剿灭易如反掌;而在三川口之败后,又惊慌失措,全国动员。他刚刚接到的朝廷诏书,要求两浙路征发“弓手”,说是维护治安,说不定哪天就调往前线。司马池作为地方官,朝廷有命令,照办就行了,何苦生那么大的气?要弄清个中原因,必须对北宋的兵制有所了解。

北宋承唐末五代之习,军民分途,兵是兵籍,民是民籍,户口登记是绝然分开的。宋军全部是职业兵,脸上刺字,分禁军与厢兵两大类。禁军是主力军,待遇比厢军高,由朝廷直接掌握,一半驻扎在京师,哪里战事紧张就调到哪里;厢军是地方军,由身高、体力、技艺不够禁军标准的人组成,待遇很低,只能担任勤务和生产任务。宋初打仗靠禁军,但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腐败了,官骄兵惰,纪律涣散,几乎屡战屡败。因此,在与辽国交界的河北、河东(今山西)和与西夏交界的陕、甘,出现了各种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敌土著武装,如乡兵、土兵等。他们熟悉地形,吃苦耐劳,战斗力远胜于禁军,于是前线指挥官请示朝廷批准,将这些人刺字,编入禁军,番号叫“保捷”。同时,又在民间征集壮丁、弓箭手,手臂刺字,编为类似民兵的准部队,名曰“强壮”,按军事编制,派军官指挥训练。明文规定“强壮”、“弓手”不离本土,不刺军,只负维护本地治安之责。但战事一紧,官府就食言了,将这些人也强行脸上刺字,编入“保捷”军。原本有战斗力的乡兵、土兵一旦被刺军,就变得没有战斗力了;由“强壮”、“弓手”强刺之军,更是一群乌合之众。第一是政治原因,这些人是被强迫参军的,而宋代军人地位低下,脸上一刺字,马上就如罪犯一样被人瞧不起,由民籍变军籍,等于降了一个阶级,而且一旦加入军籍,子孙后代都难以脱籍。第二是经济原因,新刺之军,虽名为禁军,但待遇比正牌禁军差得老远,十个新刺之兵的粮饷相当于养一个外来禁军。而军籍之家,全靠兵士的工资养家糊口,工资太少,养不活家人,他还会安心吗?在与辽、夏交界的地区强征“弓手”刺军,尚且于事无补,在内地、在南方强征,结果会如何呢?

这就是司马池最担心的事。见父亲为此生气,司马光说:“父亲何不与同僚一起上奏,请朝廷收回成命?”司马池摇了摇头,说:“你到底年轻啊!我说不能强征,有人却盼着强征。”对这份棘手的诏书,司马池使了一招“太极拳”,在召集官员宣读、说了一通套话后,要求官员们征求民意,然后再研究如何执行,意在用民意堵住某些官员的嘴。他对司马光说,你明天就回苏州,摸清民意后,来杭州告我。

司马光一回到苏州,新结识的朋友李子仪便来拜访。李子仪当时还未考中进士,他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对苏州的民情非常了解。后来司马光向人推荐他时,说,人才难两全,学问深的办事不行,办事行的学问一般,李子仪可谓两全,我没法与他比。两年后,李子仪考中进士,又五年后,与司马光同在太学任教。好了,回到眼前,司马光问他民间对征发“弓手”的意见,他马上回答:“有百害而无一利,万不可行!”

李子仪告诉司马光:两浙路要征发“弓手”的事,民间刚有耳闻,就有不少青壮年因害怕被征而逃进山林湖泊之中,甚至有故意自残的。两浙从吴越王钱镠割据后,大兴水利,发展农桑;在对外关系上,他自诩为孙仲谋,在群雄争霸的夹缝中谋取和平。宋初削除割据政权剿灭诸国,吴越王钱俶审时度势,主动献出所属十四州(军)八十六县,史称“吴越归地”。此举让吴越人民免遭涂炭,钱氏也因此得以保全。从钱镠封王算起,两浙已经一百二十余年不识兵戈了。现在如强行征发“弓手”,必然引起人心浮动。司马光问:既然如此,地方官中为什么有人盼着征发呢?李子仪笑了笑说,君实兄读圣贤书,与君子游,不知世间阴暗、其中奥妙。有人盼着征发,是盼“孔方兄”也。要征你当“弓手”,你不愿意,那好,拿钱来,没有钱的也会借钱拿来,这样官员不就发财了吗?那完不成指标咋办?有办法糊弄,各地的户口其实是两本账,对朝廷的一本小,自己掌握的一本大,平时靠这个吃差额,征发时也可靠这个多勒索。都出了钱,人数还不够,那就谁出的钱少谁去,势必大家比着多出钱。最后征到的是实在拿不出钱的人,还有乞丐、流氓、无赖之类。将这些人集中起来进行训练,学会了舞枪弄棒,恐怕上不了战阵,而民间又多了一害。另外,还有一些为逃避征发而潜入山林的良民,因断了生计,难免被迫为盗寇……司马光听了,茅塞顿开,又通过李子仪征求了一些民间人士的意见。

谏章走红了,父亲降职了

司马光带着调查情况来杭州向父亲复命。司马池告诉他,其他官员调查的结果,大多都说民间反对征发。但有人强调,朝廷诏书不可违,否则就是“抗命”。谁都清楚,一旦摊上“抗命”的罪名,轻则受贬,重则撤职。如之奈何?当着儿子司马光面前,司马池突然站起来,手持笏板,面向北方,高声说:“为人臣者,当直言敢谏;为父母官者,当为民请命。光儿!代父草谏章。”

司马光佩服父亲的胆识,遵命拿起笔来。这是他第一次给皇帝写奏章,虽然是为父代笔,未免有点不知如何下笔,但一想父亲的话,便杂念全无,挥洒自如了。一个晚上,一份《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出来了。奏章说,“臣职忝密近,官备藩方,不敢默默,理须上列”,接着列举了不宜添置弓手的五条理由:

第一,有宋以来,两浙从无调发“弓手”之事,此次消息传出,“群情鼎沸,至欲毁体捐生,窜匿山泽”,“诚恐差点之后,摇动生扰”。

第二,吴越民素不习武,故强盗亦少,征发“弓手”,为逃避征发而匿于山泽者,迫于生计,必然投靠贩卖私盐私茶之犯罪团伙,盗贼会因此增加,“积微至著,渐不可久”。

第三,地方“版籍差异,户口异同”,征发“弓手”,更予贪官污吏敲诈民财之机,这些人为“厚利所诱,死亦冒之”。

第四,农民习耒耜而不识兵戈,征发为兵,“徒烦教调,终无所成”,“虚有烦费而与不添置无异”。

第五,历史上吴人跋扈“乐乱”,经我朝八十年“敦化”,“暴乱之风,移变无迹”,若大规模强征“弓手”,恐“生奸回之心,启祸患之兆”。

五条理由,头四条是近忧,第五条是远虑。司马光写完,做了一个深呼吸。他意识到,从这份奏章开始,他已经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中了。虽然这份奏章的后果完全由父亲承担,但父子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司马池次日看过奏章,连连点头,高兴地夸奖司马光:“是吾儿也,是吾儿也!”未加修改,即誊写后上奏。他让司马光在杭州好好陪陪母亲,然后回苏州。

司马光的母亲聂氏是秘阁校理聂震之女。聂震学富五车,曾参与《册府元龟》的预修。聂氏受家庭熏陶,“才淑之誉,孝睦之行,著于闺门,而称于乡党焉”。她生了司马旦、司马光两个儿子,现在正盼着光儿给她添孙子,孙子没盼着,自己却被南方潮湿的气候击倒了。自打到杭州之后,她就感到胸闷气短,浑身难受,竟至于食无味,寝难眠,度日如年。有司马光陪着,母亲的心情好了许多,变得有说有笑了。司马光想让妻子来杭州陪伴她,她坚决不肯,她不愿儿子放单。司马光是在母亲高高兴兴的时候回苏州的,想着下次带着妻子一起来看她老人家。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竟是与母亲的永诀。他回到苏州不久,就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按照宋代的规矩,他必须马上辞官,守孝三年。为母守孝谓“丁内艰”,为父守孝谓“丁外艰”。

司马光辞职“丁内艰”了,扶着母亲的灵柩回到故乡夏县。他还没有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又传来一个坏消息。

九月九日,重阳节。一个尊老敬贤的日子。这一天,杭州府的官员郊游聚会,登高望远,赏菊品茗,向六十二岁的长者、知府司马池祝福。但恰在这天,圣旨来了:天章阁待制司马池降知虢州(今河南灵宝县)。

杭州、虢州都是州,差别大了。对于降职,司马池早有准备,《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上奏之后,在京城传开,庞籍得知是司马光代父起草的之后,夸奖说,写此奏章者有宰相之才。奏章越是走红,司马池就越感危险。果然,他被人弹劾了。弹劾他的人,一个叫江均,一个叫张从革,均为两浙路转运使。转运使比今天的省长权力还大,代表朝廷理财,还代表朝廷考核干部,集财权、人权于一身。他们的官阶比司马池低,但职权比司马池大,行政上是上级。他俩都积极主张征发“弓手”,百分之百地执行朝廷诏令,可司马池一道奏章,朝廷决定两浙路暂缓征发。贪官于是傻眼了。官要贪财,无非两条道,一靠卖官鬻爵,二靠假公济私。假者,假借也。有的贪官有公必济私,没有公也要没事找事,生出一个公来济私。征发“弓手”,绝好的一个假公济私的机会,却被你司马池搅黄了。你断我财路,我断你官路。他们给司马池列了两条罪状,一曰“决事不当”,二曰“稽留德音”。第一条是一顶松紧带做的帽子,可以给任何人戴上,司马池听不懂浙江方言,又不任繁剧,难免有决事不当之处。但这一条还不足以打倒他,关键是第二条“稽留德音”。所谓“德音”,就是皇帝关于特赦罪犯、减免税收的诏令。宋仁宗的“德音”特别多,遇到皇太后、皇帝、皇后的生日,或者日食、月食之类的自然现象,还有遇到地震及水旱灾害,他往往要降“德音”,动不动就“死罪减一等,死罪以下免”。因为他特赦过于频繁,以至于许多惯犯“三进宫”、“四进宫”也毫不在乎,反正坐不了几天牢就会被特赦。对此,朝廷内已有不少异议。司马池在接到“德音”后,有些罪犯没有及时被放出。更要命的是,这些罪犯中,有的人的后台就是现任官员。

司马池被弹劾走了,但弹劾他的人很快就露出了狐狸尾巴。江均手下一吏员偷窃官府银器,被杭州府抓到,供称其为江均管理私厨,说江均生活奢侈,膳食讲究,比规定超支一半。又有越州(今绍兴)通判私运禁物,偷漏税款,案发后供认,此事乃张从革的亲家所托办。这时,司马池还没到虢州上任,很多人劝他乘机反戈一击,弹劾江、张二人公报私仇。司马池说了句“吾不为也”,处之淡然。时人称赞他有长者之风。

司马池在赴虢州上任途中,又被改知晋州(今山西临汾)。

康定元年(1040)对宋朝来说,是一个倒霉的年头,在西北被西夏打得大败。对司马光来说,这一年也是个倒霉的年头,母亲去世了,父亲被降了。他很受伤,但他还不知道,一个新的打击已经在等着他。

[1]《传家集·卷五》。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wrmk/195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