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文人墨客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历史大观园 文人墨客 2020-05-14 22:28:39 0 陈寅恪

1938年,西南联大历史系的一堂课上,一位教授开宗明义地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坚持原创的“四不讲”是何等的霸气冲天,说这话的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盖世奇才”“最好的教授”“活字典”“活辞书”……这都是学界对陈寅恪的高度评价。1926年,三十六岁的陈寅恪初次登上清华大学的课堂。只花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因为其深厚的文史学术功底,得以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天王”,又与叶企孙、梅贻琦、潘光旦并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又被称为“三百年乃得一见的史学大师”。

当时,清华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有搞不定的文史疑难问题,都向陈寅恪请教,而他每次都让人疑惑而来满意而归。尽管陈寅恪所教的课程如佛经翻译文学、蒙古源流研究、唐诗校释等大都比较冷门,但他凭着超乎寻常的惊人记忆力,有本事把无聊的课程讲得极为活泼有趣,还能引用多种国家的语言,甚至把史料、引文的出处,作者是谁,哪个版本,多少页,都给学生掰开揉碎交代得一清二楚。

正因为陈寅恪的知识储备这般丰富,在他上课时,不光学生爆满,就连朱自清、吴宓、冯友兰、浦江清、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著名教授都来听讲,尤其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更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陈寅恪由此又被学生称为“太老师”,是名副其实“教授的教授”。

有读者可能要问了,陈寅恪为何会如此有才?他出身书香门第,爷爷陈宝箴曾任湖南省一把手,老爸陈三立是著名诗人,哥哥陈衡恪是知名画家,家学底蕴非常厚重。

陈寅恪十二岁开始留洋,先后到日、德、法、美等国家的很多名校就读,跟海绵吸水似的见啥学啥。但是,陈寅恪并没像今天一些高干子弟、富二代那样,在国外拿几个大学的文凭就急不可待地挤进成功人士行列,反而在那漫长的十几年里,他连一个证书都没拿到,因为他留洋就为了广采博收各类知识,而不是给自己镀金,学到知识就走,并不在学校熬时间拿学位。

尽管没有文凭装点门面,但无碍陈寅恪成为红得发紫的大学者,他属于复合型人才,精通历史、宗教、文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据说他还通晓英、法、德、俄、西班牙、日、阿拉伯、梵、巴利、波斯、匈牙利、拉丁、希腊、吐火罗、朝鲜、印地、暹罗、突厥、满、藏、蒙、回鹘、希伯来、西夏等二十多种语言文字,其语言技能之发达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一直有本国培养的“土鳖”学者和有留学经历的“海龟”学者的流派之争,两派互相鄙视,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学问再大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觉得本土派迂腐老化,眼光狭隘。两派PK得异常激烈,大有不共戴天之势。但不管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学贯中西的陈寅恪,这在“文无第一”的学术界简直太了不得了。

 

很多名人都很赞赏陈寅格,吴宓赞他“中国最牛人”,刘文典誉他“国粹”,傅斯年夸他“三百年来首席人才”!梁启超则说“别看我著作等身,但摞一起也不如陈先生三百字有料”。

在常人看来,陈寅恪才高气傲、狷介耿直,但他自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一次上课,陈寅恪兴之所至,出言调侃学生说:“我有副对联送给你们,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当时国学院的导师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而另一导师王国维曾经做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既然你们是梁、王两位导师的学生,那也就是康有为的徒孙、溥仪的同学了。如此到位而诙谐的马屁,令同学们笑到绝倒。

有人在谈及他在文化界独孤求败般的超然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我想,大致可以这样描述陈寅恪:他没有文凭,却被清华聘为导师;他著作寥寥,却被学者一致推崇;他眼盲腿瘸,却是教授的教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wrmk/11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