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吴三桂真的是汉奸吗?为何吴三桂会被盖棺定论钉上了历史黑暗的一角?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5-14 20:37:46 0 吴三桂

历史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英杰青史留名,也有无数投敌卖国的叛徒、卖国贼落下千古骂名。自古成王败寇,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谁是胜利者,谁有权评价他人的是非,最可悲的是胜利者不说你好,失败者也骂你。

吴三桂真的是汉奸吗?为何吴三桂会被盖棺定论钉上了历史黑暗的一角?

吴三桂就是这样的可悲者,汉人大骂吴三桂是汉奸,他引清兵入关;满人大骂吴三桂是反贼,他起兵造反。这样的贰臣贼子真是人人得而诛之。金庸在《鹿鼎记》中,把汉人对吴三桂的痛恨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居然想出了“杀龟大会”的名堂,金庸史学渊博,也许野史中真有记载了。然而这样的一个汉奸是怎样炼成的?他为什么要做汉奸?难道他不知道做汉奸会招千古骂名吗?

这期间有很多误解漏算。大才子吴梅村有《圆圆曲》,其中著名的诗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让世人蒙蔽,所有人都以为吴三桂真的就是为红颜一怒,不顾民族气节,卑躬屈膝,投靠多尔衮。在种种普及性、常识性的材料中,吴三桂的汉奸帽子戴定了。历史真的如此吗?吴三桂为什么一心要投靠清廷?

倘若不对这样的事情参详,骂骂吴三桂做汉奸,当是快事,当是不得罪人的事情。但是,当你拿起沉重的史书,翻看字里行间故事,探察人性的弱点,难免觉得吴三桂做汉奸,也是不得不做了。

吴三桂领清兵入关,这一次投机行为就他个人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失策的选择。他这样做后,南明、清廷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而且都还给他加官晋爵。吴三桂此次选择,真是名利双收啊!如果吴三桂在此时不幸死了,盖棺定论,大约也不是什么太臭名昭著的人物,相反有可能是忠于大明的忠臣,利于大清的俊杰。但吴三桂并没有死。如果此时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

后来吴三桂誓死跟随清廷南征北战,最终功成名就、裂土封王于一方。这一次人生选择,就他个人而言。实在也不是什么失策的选择。要知道清廷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邪魔外道,它最终可是修成正果了。当时大江南北的人们都跪在它脚下,开口闭口的我大清王朝如何如之何,后世史学家们也一再盛赞清廷的文治武功。按理说,吴三桂效力于这样的主子,实在不能因此就成为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

事实上,当时作出如吴三桂一般选择的人,实在多的数也数不过来。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中,原来说不上什么风云人物,当时好像没有人太把他当回事。如果看南明时代人们对当时的历史评论,根本没有人认为是吴三桂改写了历史。事实上明王朝灭亡之后,李自成据西北,张献忠据西南,郑芝龙据东南,左良玉据长江上游,高杰、黄得功等军事实权派据长江下游。与他们相比,吴三桂实在不是什么有势力的人物。

吴三桂本来在历史上,也注定是个配角。最多不过如尚可喜、耿进忠、洪承畴一类罢了。虽说出场的戏份挺多,但终究还是配角罢了,但绝不可能成为明末清初最大的主角人物之一。吴三桂之所以成为主角人物,是因为他后来兴兵造清王朝的反,而且一下使整个江南变色。于是吴三桂的历史地位一下空前提高。清廷是异族人入主中原,实在害怕吴三桂高举民族大旗号召人们。于是就极力把吴三桂塑造成一个千古第一大汉奸。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吴三桂再也无法高举民族大旗了。

于是吴三桂历史地位空前提高。好像在明末之际,汉民族的全部不幸都是吴三桂造成的一样。好像吴三桂如果有点民族之心,那清廷根本就无力南下逐鹿中原一样。其实,吴三桂哪有这份本事呢?事实上,早在明未灭亡之时,洪承畴率八路总兵与清军展开大会战,祖大寿、吴三桂都身在其中。但结果呢?祖大寿投降,吴三桂无视大局率军逃走。其实如果我们真的客观的一点看历史,就该发现,吴三桂的实力非常一般。

从前明王朝一统大江南北,清军挥师入关足足有五次之多,而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呢?对此从来都是一筹莫展,哪能把人家阻于长城之外呢?哪能对人家构成强有力的打击呢?就凭他们这点本事,人们却认为如果他和李自成真诚合作,就能阻清军于长城之外。窃以为,实在把他看得太有本事了。

吴三桂其父吴襄是武进士,在军中历任都指挥使、都督同知、总兵、中军府都督等高级职务,在辽东拥有一支家族亲军。其母是辽西望族祖家之女,大名鼎鼎的祖大寿和祖大弼、祖大乐这几位镇守辽东的重要将领则是他的舅父。吴三桂生于武将世家,自幼精通弓马骑射,十六七岁就得中武举,不久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正式踏上仕途。吴家的亲戚朋友组成的庞大关系网对吴三桂的仕途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停地为他做广告,广告词包括“聪俊绝人”、“纯忠极孝”、“夷夏震慑”等,不一而足。吴三桂也积极结交驻守辽东的高级军政领导人:总监宁锦军马、专好杀良冒功的太监高起潜被他拜为“义父”,经略辽东的方一藻和洪承畴也被他拜为恩师。吴三桂在这样的支持下自然是平步青云,二十岁任游击,二十三岁任前锋右营副将,二十七岁由高起潜推荐成为了团练总兵这样的高级军官,驻守宁远,此时距他踏上仕途还不到十年。

吴三桂青年时期,明朝衰落,后金兴起,辽东边境战事频繁。他很小便随父征战各处,曾以二十骑救父亲突围,颇有声誉,成为忠孝的典型教材。吴三桂年纪轻轻就在战场和交际场上饱经锻炼,此时他的经验和阅历,已经可以说是年轻军官中的佼佼者了。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一百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会师,城外驻守的明军最精锐的三大营全部投降。

起义军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山往四周一望,只见火光映天,知道形势危急,跑回宫里,拼命敲钟,想召集官员们来保护他。等了好久,连个人影儿都没有。这时候,他才知道末日到来,又回到煤山,在寿皇亭边一棵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大顺起义军攻破北京,大将刘宗敏首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大顺王李自成头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

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乐业;一面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李自成派刘宗敏和李过,勒令那些权贵交出平时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饷,拒绝交付的处重刑。少数民愤大的皇亲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

吴三桂降清以后,受清朝统治者驱使,充当了追剿农民军、镇压抗清武装的先锋。李自成退出北京后,虽遭一连串的失败,但还占据数省土地,拥有几十万军队,实力仍相当雄厚。十月十九日,顺治帝发布命令,继续追剿农民军,吴三桂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清军攻陕西、取西安、入河南,经武昌至九江,历时八个月,对农民军穷追不舍。顺治二年五月初,李自成在九宫山遇害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在清王朝绞杀下失败了。八月初,吴三桂返回北京,顺治帝特于午门赐宴,又破例封吴三桂为亲王,但吴三桂推辞,未敢接受。

为了西南一方的稳定,清廷还要借重吴三桂,因此给了吴三桂种种特权。他拥有几万人的军队,总管云、贵的军事民政,可以自行选用任免文官武将。吴三桂居功自傲,利用朝廷给他的特权恣意妄为,飞扬跋扈。

他大量圈占民田,自铸钱币,增加课税,以积资财。此时的吴三桂已年过半百,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已所剩无几,他不能坐视自己力量逐渐削弱。他通过垄断地方科举权,把他的藩属子弟选入为官。他大量起用诸将子弟,并注意从宾客中选用人才,对他们进行增强军事素质的训练,后来,这些人都成了他叛清的追随者。

吴三桂纵情享受荣华富贵。他占了省城昆明的衙署及原南明蜀王刘文秀的住宅,但还嫌狭小,便把原南明永历帝居住过的五华山故宫重加修饰、护建,变成自己的王府。年年增修,持续十余载,五华山上下四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而且建筑形式力求奇巧,装饰器物力求华贵。吴三桂每逢生日、年节及接待宾客,都举办盛大的筵席;赠送礼物,珍贵丰厚,真是挥金如土。他还在保国寺为自己塑像,如同神一样享受香火。吴三桂在云南聚敛了数不尽的财富,这些财富除了供养家族及部属、兵马,还用来酬谢故交,收买人才。

在云南,凡是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凡是仪表不凡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是吴三桂网罗的对象。吴三桂对他们往往是先待之以礼,然后派人向对方说明欲将其收为王府私人的意图,接着出具契约,规定隶属关系,最后给一笔可观的金钱。吴三桂用这种办法,使许多人和他建立起终身依附的关系。

吴三桂等自恃有功、有实力,又有清廷当初的许诺,想把镇守的大片土地及特权,世代承袭下去,与清朝相始终。而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其封王甚至联姻只是笼络与利用的手段,是不能允许这种割据局面长久保持下去的。

康熙六年,康熙帝亲政。鉴于前朝得失,认为藩镇势大,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害,遂产生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想法。吴三桂对于政治是很敏感的,他早就把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意欲使朝廷不怀疑他有二心,又把自己的表兄胡亮留在儿子的身边,为吴应熊照料一切,并随时向自己报告朝廷动向。当吴三桂得悉康熙帝的意图后,为了试探皇上的实意,假意上书,以有眼疾为由,要求辞去云、贵两省事务。吴三桂此举正中皇上心意,康熙帝立即“恩准”,并下令将两省事务交给当地督抚管理。吴三桂摸清了朝廷的意图,加紧筹划对策,一场撤藩和反撤藩的斗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把他放入到历史的舞台中去评价,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他。在当时身为一个小小总兵的吴三桂,能预见到“清朝对我国目前的疆土定型,以及文化的传承”有莫大的贡献吗?他能预见到当时还不知道在何处的“千古一帝”吗?他能预见到“康乾盛世”吗?改朝换代只是历史前进的方式,历史借他强行推动中国的发展,他也不过就是历史的一个工具而已。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是最最关键的筹码。

可惜的一点是吴三桂处在了一个风雨飘摇、腐朽不堪的南明王朝,那个时代我一直不敢正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啊?王朝已丧失整合人心的功能,内部力量的相互消耗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官僚系统只是因为金钱作润滑才勉强运转,到处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混乱、贪墨、丑恶和颓废,即使是忠心自矢的人也总笼罩在人们的怀疑目光之中。从万历皇帝的畸曲人格开始,他藏了那么多的私银却一毛不拔,国家的灾难算什么?他躲在深宫里十几年,或许载歌载舞,温乡怀梦,或许炼丹求寿,外面的世界统统不管,竟然持续十几年都没有上朝。最后藏了那么长时间的银子在国库中都腐烂霉掉了,到了后来又经历了乱七八糟的“红丸事件”,到了崇祯,很无奈你的祖宗实在太大方了,留给你的竟完全是一摊恶水一片沼泽了,内忧外患,努尔哈赤已经攻入关内,如今的明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崇祯再发愤救国已经晚了,带着一腔无奈与怨愤最后落得在煤山吊死的下场。这样一个时代,历史实在太无情,吴三桂却恰恰诞生在这样一个年代。若是他出生的背景稍微好一些,凭借他的才华也许会留下一世英明。可惜他的一念之差,被盖棺定论钉上了历史黑暗的一角。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最无奈、最可悲的却都是读书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中节气是一个人品格的关键。我们后人在看待这段历史时,是带着同情与理解的。中国文人的命运大都是卑微而懦弱的。为了这样一个政权,守节又有何等意义?只为守着心中的一点志气,为了在历史的一页上留下自己的忠烈碑,把身家性命都抛诸脑后又真的有意义吗?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也很矛盾,他们也很为难。对于吴三桂,历史给他的评价有些苛刻和过分了,和他同时代变节的人还有很多。面临到对事实定性的时候,他们难免有失公允,特别是带着浓重的民族观,带着汉文化中心论的观点,吴三桂只能背负着汉奸的罪名无法解脱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