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如何评价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1-05-20 11:52:15 0 曹操

曹操这个人,因为他那句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影响,很多人都不太喜欢。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得水泄不通。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今传颂。

如何评价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

曹操,小字阿瞒,所以叫曹阿瞒。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术”,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劭,许劭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灵帝熹平三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族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立即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长吏八名,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中平五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董卓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相国,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讨伐董卓。献帝刘协自被董卓劫至长安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献帝终于回到洛阳。洛阳经董卓之乱,已是一片废墟,百官没有地方居住,“披荆棘,依丘墙间”。洛阳也没有粮食,“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

早在初平三年,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将侯成、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处死,收降吕布将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从客观条件上说,曹操本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官渡一战,曹操击溃了最大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将刘备追上,并将其军击溃,随后进占江陵。

由于曹操的进军威胁了孙权的统治,孙权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与孙、刘联军交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陆路撤回江陵,遂撤军北还。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死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这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奸雄,他的文治武功在乱世的东汉末年是首屈一指。史书评论他“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德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争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在乱世纷争、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曹操没有称帝,虽没称帝,干的却是帝王事业,有一番大的作为,其政治和军事成就远在当了皇帝的刘备和孙权之上。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当时若没有曹操这个重量级人物,那天下不知会冒出多少个大大小小的皇帝来,百姓们还不知会受多大的罪,吃多少的苦。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的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曹操是反面人物,那是受了《三国演义》里“尊刘贬曹”的影响。小说毕竟是小说,许多情况下作者都丑化了曹操。但实际上曹操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既奸诈又大度,才华出众,爱读兵书,爱惜人才,又有雄心壮志,而且从不因为别人对他的羞辱或是他打了败仗而难过,总是一笑了之,就连诗词中都透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去敬重吗?

似乎除了《三国演义》与《曹瞒传》这两本明显带有感情色彩的书之外,其他书籍在“曹操”这个名字的背后都有如此的字眼: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曹操的一生是戎马的一生,他的军队踏遍了整个中国的北方,使得北方一统。与此相比,中国的南部还在四分五裂,战乱不断。

说他是政治家,因为他在外交方面对匈奴及西域各国恩威并用,收复北方失地;在内政方面整顿吏治,实行屯田,使得曹魏的经济一直是蜀汉和东吴望尘莫及的。

说他是军事家,他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军事实战方面,他讨黄巾、逐刘备、灭吕布、平袁绍、败匈奴,尤其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也是由他亲自一手指挥的。在军事理论方面,他亲自注释《孙子兵法》,又著有《孟德新书》,堪称军事方面的集大成者——甚至让另一位军事天才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曹孟德用兵真如神也!”至于赤壁之战的失利,有他个人的失策与客观环境的制约,他的过于高估自我能力而粗心大意才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当然不能说拿破仑有滑铁卢之败就不是军事家,因此曹操一生的战绩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军事家。

说他是文学家,因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所带动的“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之一。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无一不在曹魏的势力范围,这是因为相对稳定的北方有文人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气息。即便是在《三国演义》这样明显尊刘抑曹的主题下,依然有曹孟德横槊赋诗的浪漫景象,谁又能否定曹操身上散发的文人气质呢!在反董卓联盟分崩瓦解之时的那首《蒿里行》,可谓是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最真挚的表露: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是古往今来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词。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蹊径,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需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风。

中国历史上不乏爱写诗的皇帝,著名的有南唐的皇帝李煜。但李煜的诗前期多是吟风弄月,成了俘虏后,又沉浸在亡国之痛中,虽是大家,但格调低沉。后来有一个诗人皇帝乾隆,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中国历史上还有几个皇帝,因仅有几句不是诗的诗而留下了诗名,如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还有一个宋太祖,仅有一句话:“恨不能提长枪取下天边月亮!”就在江湖上留下了诗名。这根本算不得诗。

曹操戎马一生,虽写诗不多,但篇篇都是被后人千古吟唱的精品。著名的有《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这些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曹操的诗自成一家,集情、景、趣、志、意境、气魄于一体,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悲凉慷慨、跌宕起伏、深沉雄壮。曹操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丝毫不逊色半分。

曹操的散文也非同凡响,当代文学巨匠鲁迅称曹操是“文章改革的祖师”。在他的影响下,其子曹丕和曹植均以文才盖世。曹氏三父子是建安时代的文坛领袖。他三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与后来的苏洵三父子媲美。若加上政治、军事方面的成就,那么苏家三父子不能望曹氏三父子的项背矣!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这是鲁迅对曹操的一个总的评价。曹操为什么是一个英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曹操出身低微,为当时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齿,袁绍就公开骂他是奸阉遗丑。曹操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但他并不因此而却步,而是坚决地与那些豪族集团进行角逐。

鲁迅说:“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当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使用刑名这个工具,抑制豪族集团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取得很好的效果。

当然,曹操有他的负面,这也是许多反感曹操的人士抓住不放的地方,那就是他的野心和他阴险毒辣的一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叫“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这也是突显曹操个人丑陋面的一句话,真是胡乱杀人还找到了“理论根据”。他杀吕佰奢全家,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此前的皇帝胡乱杀人后,多多少少有负罪感,而曹操在“光辉理论”的指导下,杀人后还心安理得。后来的皇帝们动不动就割人头,不能说不是在“曹孟德思想”指导下干出来的缺德事。

有的人认为对曹操的赞誉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他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

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好色,虽然圣人有“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绣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

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琰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

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作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政治上的压力与内部矛盾的激化程度是其他如同刘备、孙权等诸侯无法想象的。曹操在特定的环境下作出的决定既有残忍的一面又有无奈的一面。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么,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损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武帝纪》注又引《世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悽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

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乘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作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

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兖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擒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

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曹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

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逸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赅全了。

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曹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作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

曹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但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

《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1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