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审时度势,以时势定进退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5:29 0


曾国藩虽善于忍让,但不是一味地忍让到底,而是有忍有发,有进有退,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审时度势,刚柔并用,从而让自己进退得当,脱出困境。这在很多事上都体现得很清楚。

曾国藩做京官时,口碑绝佳,名声日隆,及至赢得皇帝赏识,连升十级,并在回乡之际,获得重任,潇洒地摆脱了许多翰林只能半生做个“清要词臣”的宿命,靠的就是会审时度势,会抓住机会,当进则高歌猛进,当退则偃旗息鼓的灵活应变功夫。

咸丰帝继位的时候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特别想有所作为,所以他命令朝廷所有官员要对朝廷的未来大业提意见。这个时候,曾国藩觉得机会来了。

当时很多人是不敢提意见的,即便有些大臣写谏言,多半也是一种类似于吹捧、恭维的语言。而曾国藩与别人不同,他以知识分子那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支撑着他,度时而动,趁势而起,连续上书数疏,积极响应皇帝的诏命。而且大胆放言,甚至直指圣德背后所存在的一些社会流弊,言辞激烈,引起朝野上下的轰动,让大家都知道了曾国藩敢言,连皇帝也看到了他的忠心和敢谏,虽然看到这样的奏疏很生气,但还是表扬他“意尚可取”,不仅没有怪罪他,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曾国藩的胆识智慧。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笨,说一个人不会做事,就会说他“不知进退”,这样的人是难以成功,也很难摆脱困境的。因当进时不进,必然失去机会,当退时不退,必然会碰得一鼻子的灰。因而善于审时度势,懂得适时进退,是摆脱困境的最高招数。

咸丰十年,洋人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途中,他命令曾国藩派鲍超前去支持。鲍超是湘军大将,作战勇猛,是曾国藩的一位得力助手。当时,太平军还没有被镇压下去,如果按咸丰帝谕旨,让鲍超带兵北援,无疑削弱了对抗太平军的战斗力。另外,一旦鲍超前去支持,清廷肯定会把鲍超及其所带湘军交由胜保统一管制。胜保是一个对湘军极为仇视的人,鲍超一旦归于其麾下,处境定会很危险。但北援一事又关系到“勤王”,故不能对此事置之不理。

曾国藩对待此事既不置之不理,又不立即行动,而是采用了李鸿章的办法“按兵请旨,且勿稍动”,不几天,朝廷与洋人议和,危困顿解,也就不用曾国藩派鲍超北上,保住了湘军大将。

特别是他为父丧不等圣旨即自行回家守制一事,也可以看出他并非什么事都忍让到底,而是有自己的主意,该断则断,该进则进。虽然这件事让他闲居了一年多,更让他被削掉兵权,去职开缺,但也让他更明白了“进退得宜”的真谛。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因父丧抛开一切军务,请旨回家守制。这原本是以退为进、以此要挟朝廷能给他一个总督的官位,给他真正的实权。当然这不是为了个人争地位,主要是为湘军争权力,让自己和湘军不再处处受掣肘,处处受排挤,困守江西,什么也干不成。按照清朝的惯例,曾国藩带的兵如此之多,作战力又远较八旗、绿营为强,立下的军功又如此之大,授巡抚,功赏过薄,不足塞其欲壑;若授予总督,则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又为朝廷所不甘。因而朝廷干脆顺水推舟,不仅准了他的守制请求,而且撤销了他兵部侍郎的职务,将他开缺在籍守制,削除了他的兵权。

这一结果实在是曾国藩不曾想到的,更是湘军将士也没有想到的。他们对曾国藩受此待遇,都心怀不满,也不可能受别的将帅的指挥。曾国藩人虽在湘乡,然所部将领与他书札仍往返不绝。可以说,除曾国藩外,别人指挥是难以得心应手的。如1857年春,督办江西军务的福兴到瑞州军营视师,军诸将待以客帅之礼。因此,福兴回南昌后,上奏请征兵,并说“勇丁不可用”。可见,“曾家军”——湘军,非一般督抚、将军所能驾驭指挥的。

曾国藩自被削去兵权后,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一手创办起来的湘军,“江右军事,刻不去怀”,悔恨自己办事“有初无终,此次又草草去职,致彝物望,不无内疚”。每每想到这些,“夜间终不能酣睡,心中纠缠,时忆往央,愧惶憧忧,不能摆脱”。

他在籍守制一共一年零四个月,他日夜在悔恨自己的冲动举动,让自己去职失权,时时期待着朝廷能再次起用他。他也一直都深刻地反省自己,没有掌握好进退之“度”。到晚年时,他更是深刻检讨了自己当时的“不知进退”,以警醒后人。从这件事上他也顿悟到做事只有审时度势,才能让自己远离危困,处处顺利。

终于,他的期待有了结果,朝廷任命曾国藩总督两江督办江南军务。这次他不再有任何推辞,一刻也不耽误,马上起程赴任,而且在第一时间给皇帝上了谢恩折。皇帝表扬说:“汝此次闻命即行,足征关心大局,忠勇可尚。”与朝廷一场暗战告一段落。

参江西巡抚陈启迈一事,也可见出曾国藩深谙审时度势、适时反击的一面。

陈启迈,湖南人士,与曾国藩是同乡。不仅如此,他与曾国藩还是同榜进士,后在翰林院与曾国藩同事。二人渊源如此深厚,按常理,即使曾国藩的主力部队不在江西,如果需要帮助,陈启迈也应尽绵薄之力才对。然而,此人并不念及旧情,尽管曾国藩派军力保其管辖省稳定,他也不想出力帮忙,还处处牵制,时时掣肘,令曾国藩在江西被捆住手脚,根本施展不开。陈启迈的做法的确不通人情,不合事理。

此时,湘军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驻守,防范太平军,可见湘军在当时对清政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俨然朝廷支柱。如果曾国藩此时向清廷提出要求,只要不过分,清廷岂有回绝之理?曾国藩本想与陈启迈商议,尽快解决军饷问题。可谁知陈启迈不识大体,竟公然与曾国藩唱起了对台戏。

曾国藩已屡屡让步,而目前形势又如此紧张,不由愤慨。他立即撰写一折,向清廷陈述陈启迈罪状,请清廷惩之。清政府为了安抚曾国藩,罢了陈启迈的巡抚之职,并严厉惩罚了被曾国藩参劾的一干人等,为曾国藩和湘军出了一口恶气。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曾国藩在处理进退关系问题上,则是该进时进,当退时退。

曾国藩一生中几进几退,但每次面对困境时他都能冷静面对,从容找到出路,这与他善于审时度势、灵活机变、善于进退大有关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8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