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王莽为什么会失败?王莽失败后下场如何?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1-05-20 10:12:09 0 王莽

“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是政治上的野心家,道德上的伪君子,残忍的疯子,无能的蠢材——世人多这样评价。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至少有三十年,王莽一直是天下君子的楷模。他谦虚礼让、勤奋博学、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在忠、孝、仁、义各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事迹。儒家学者在评判这段历史时,总是强调王莽的“篡位”,仿佛这么说就可以顺当地推理出:王莽在三十多年间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实现他称帝的野心而假扮儒生。退一步讲,就算他是为收买人心而作的伪装,能装到这个份儿上也足够了。

王莽为什么会失败?王莽失败后下场如何?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从周文王以后,唯一的以大学者的身份而成为皇帝的人,像他这样书呆子式的理想主义者,中国历史上也只此一例。

篡位是无疑的,只是当时确实得到了上上下下大多数人的支持。至于他的政策,说复古可以,说超前也未尝不可。

归根结底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一代大儒,据说他死的时候很多儒生和他一起殉难,只是政治上太幼稚,掌权前给人过高的希望,掌权后又给了人太大的失望,落差巨大也是他身败名裂的原因之一。光有好的愿望及理论上良好的政策,却不考虑实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果是比不实行这些政策更加糟糕。王莽的例子应该让后世激进改革者引以为戒。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恰恰是理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可他不是我们所论及的。我们要说的理想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大同”、“乌托邦”、“太阳城”,他叫人丧心病狂,为此不惜白骨遍野,血流成河,而赞歌不绝。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王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处处被他的理想愚弄,反过来,他又处处拿这个理想去愚弄别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感受到为理想奋斗的快乐,西汉帝国的乱摊子终于被他理出个眉目来,这不是理想的力量吗?但是作为西汉的掌舵人,他却又必须是个现实主义者,他时时感到现实总在迫使他用理想所不允许的手段去实现理想。理想让他“仁”,他常常“不仁”;理想让他“义”,他却常常“不义”;理想让他“礼”,他常常“不礼”;理想让他“智”,他常常把它变成“诈”;理想让他“信”,他却常常“背信”。

王莽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下野时竟有成千上万的人为其请愿诉冤。他为西汉后期的积重难返的政局,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时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当他和平夺权,避免了“亡,百姓苦”的悲剧,荣登大宝之际,他便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遗憾的是王莽失败了。王莽新朝的没落,也摧毁了王莽一世的美名。

王莽起初绝没有想做什么皇帝,事实也正是如此,王莽直到三十岁,才凭借他是王太后侄子的身份,被封为新都侯。此后,王莽发奋努力,步步高升。再是春风得意,他人生的最高目标也不过是想效法周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所以,在那个穷奢极欲、纲纪崩溃的时代里,王莽就像一个高明的演员,给人们留下了动人的造型。他恭俭勤政,大义灭亲,准确地俘虏了民众之心。有人说王莽是在处心积虑地篡位,但实际上,他更像是被民众一步步推到皇帝的宝座。如果不是后来的朝政没落,王莽注定是一世明君。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众可以用最华丽的语言为你歌功为你颂德,民众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词语来咒你、来骂你,直至要你的头颅。王莽成了后世唐太宗警世名言的最好印证。由于朝代的灭亡,王莽亲政的所作所为,良苦用心,一概被曲解成另有图谋,于是“篡逆”这个盖世罪恶顺理成章地戴到了王莽头顶。

王莽本是皇帝的亲表哥,谁都会以为王莽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其实远非如此。父亲去世时,王莽刚刚四岁。那时候,王家还没有发迹,出门连马车都没有。后来,姑姑王政君被选为宫女,又成了太子妃,王家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直到王莽十四岁时,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王家才突然显赫起来,五个叔叔同日封侯。

在汉朝,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王莽的叔叔都进入决策层,连带着众多的表兄表弟也都迅速入仕,整个朝廷成了王家的天下。《汉书•元后传》描写王氏一家的熏天气焰时说:自此时起,朝廷要官都出自王家门下。王氏一族,穷奢极侈,各路官员贿送的奇珍异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奴仆以千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兴土木,楼阁连属弥望,假山高台,凌驾于长安城除皇宫外所有建筑之上。

这些雄伟的建筑中,却找不到王莽的家。由于父亲早死,王莽家并没有享受到封侯的待遇,只是得到了太后的一笔定期补助。姑姑和叔叔们忙于扶植私党,揽权纳贿,大兴土木,几乎把这对孤儿寡母给忘了。没有权力自然就缺少收入来源,和叔叔们比起来,王莽母子的日子相当清苦。

贫困因为对比而放大,伤害因为敏感而更深。对早熟的王莽来说,由地位及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屈辱感无疑是早年经历中的重大心理事件。

贫困和苦难会赋予人正义感的说法至少在王莽身上得到了验证。因为他们,王莽终生厌恶铺张和招摇。孤儿往往天生严肃,眼神里有一丝忧郁的底色,生活早早就教会他们如何应付挫折。王莽学习非常刻苦,他深知成绩对自己的重要性:这是他个人奋斗的重要资本。与权力中心的遥远距离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深刻的屈辱体验化作了向上攀登的不竭动力。地处孤寒冷眼旁观使他观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圣贤的教诲灌注给他巨大的道德激情,而不幸的生活又铸造了他坚强的意志。“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赏信修睦,选贤与能”,这些话在他口中读出来异常的慷慨激烈。他希望自己的智商将最终帮助自己走入权力中心,把这些寄生虫一样的表兄表弟踩在脚下,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公平、更合理,而自己也最终将留名千古、光耀万世。这个时候的王莽是理性的。

受到整个家族的影响,他也想像他的伯父、叔父们那样,把持朝政,主宰朝纲。为此,他恭俭克己,尽可能去获得名誉,以求人们对他的好感。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不像其他诸从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他主动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孝顺母亲,尊敬寡嫂,养育孤侄,使家庭和睦。他生活俭朴,待人谦恭和蔼,友善乡邻,经常受到乡里夸赞。同时他勤奋好学,拜陈参为师,学习《礼记》,专心研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策,由此,王莽在家族中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声誉。

王莽还工于心计,城府沉深,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出人头地,光靠读书和上述其他方法还不行,还必须得到有力的靠山,也就是说,必须能得到伯父和叔父们的提携。因此,他对各位伯父、叔父刻意孝顺、恭敬。其伯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生病时,一连几个月衣带不解,顾不上寝食梳洗,因而蓬头垢面,憔悴不堪。看到侄子如此孝顺,王凤非常感动怜爱。临死之前,王凤对前来探望他的王政君说:“王莽茂才有贤德,望太后与皇上重用”。王凤死后,汉成帝任王莽为黄门郎,后迁升射声校尉。王莽的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封邑分出部分来给王莽。公元前16年,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升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汉成帝对他也很器重,朝廷上下是交口称赞其美名,因此,王莽的声誉已经开始超过了他的伯父、叔父们。

王莽为了求名,不惜用一些小事来表示他的与众不同。他不仅敬养寡嫂,而对侄儿王光关心备至,送他到博士门下读书,趁休息之时,还特意“振车骑,奉羊酒,劳馈其师”以及王光的同学。王莽还特意为长子与侄子在同一日完婚,广延宾客,礼仪十分周到。席宴间,王莽几次离席,去给生病的母亲服药。因此,人们交口称赞王莽的“贤和孝”。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此时王莽才三十八岁。为了使自己的名誉超过伯父、叔父们,他更加克己不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有一次,王莽母亲生病,公卿列侯派遣夫人探问,这些夫人个个衣着华贵,珠光宝气,乘着华丽的车子,来到大司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们以为是婢女,后来经过交谈,方知是大司马夫人,无不为之惊讶,从此,朝野上下无人不知大司马家庭俭朴。

公元前7年,汉成帝病死,太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两家外戚得势,便与王氏外戚展开了激烈的夺权角逐,在此情况下,王莽以退为进,辞官回到自己的封地新野都乡,闭门读书,暗中注视朝廷政局的变化,同时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王莽重新执政后,拥立刘衍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实权掌握在王莽手里。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驾驭汉家皇帝,操纵治国大权,从而使自己能够登上皇位以代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植自己的党羽,任用自己的亲信为朝廷重臣。又将成帝的赵皇后、哀帝的傅皇后贬为庶人,逼令自杀。

随着王莽地位的逐渐增高,王莽企图代汉的野心越来越强烈。公元8年,王莽开始策划登基大典,准备做真皇帝了。此时,为讨好王莽献符命的人越来越多起来,“汉家天下气数已尽”、“假皇帝当做真皇帝”的谶言风行全国。

有人制造一只铜匮,送到汉高祖祠庙,内装两卷图谶,一道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道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当为真天子,并写有值命大臣十一个人的名字,其中有八个人是王莽的亲近大臣。王莽得报后,直奔高祖庙拜受“金匮”,并往谒太皇太后,表示自己当服从天意,受禅为帝。王政君听后大吃一惊,正想驳斥,王莽已去,随后让王舜索求玉玺。王政君怒骂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王政君一边哭一边数说,左右侍从都跟着哭泣。王舜也俯首伤心地说:“臣等已无可言者,莽必欲得传国玺,太后宁能终不与邪?”王政君听了王舜的话,恐日后王莽使用暴力胁迫她,不得已把玉玺拿出来,狠命地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我老将死,看汝兄弟能不灭族否?”王舜拿到玉玺,报告王莽,王莽欣喜若狂。

公元9年元旦,王莽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

王莽经过多年坚忍不拔的努力,从恭俭克己做起,一步一步从比较低微的人,逐渐升迁,到掌握朝政,最后终于如愿所偿,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天子宝座,以其计谋,开一代新朝。

王莽篡汉后,试图按照古籍中所记各种制度,改变汉制,以为这样可使天下大治。他坐上皇位后,竟是那样的含辛茹苦,那样的殚精竭虑,那样的拼命奋斗。他俯视天下,心中涌起的是满腔慈爱。他要对得起可爱的子民,于是激情燃烧,日夜工作。他召来博学的大臣儒生,像一群考据学家,在语焉不详的经书中艰苦跋涉。于是一项项措施出台了。

他出台的措施不可谓不英明,请看:

一、恢复了上古的井田制,均分天下土地。

二、禁止奴隶买卖,让三十六十万奴隶获得了解放。

三、政府垄断经营盐、酒、冶铁和铸铁,防止富商操纵市场,勒索百姓。

四、从皇帝到百官,都实行浮动工资制。百姓丰衣足食,工资就高;百姓饿肚子,官员也要跟着饿。

五、改革了全国的官名。

六、严惩官吏腐败,建立举报制度。

……

他兴致勃勃地策划着建造一座象牙之塔,他的思绪回到了书生时代,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不能自拔,从形式主义中获得巨大的快感,并体验着创世的无比光荣。“无限的权力足以把任何明智的人变成疯子。现在,他已经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限制,多年来积蓄在胸中的种种梦想,汹涌而出。他把帝国变成一个巨大的实验场,来实验他的种种天才构想。”这确实是一套理想主义的施政纲领。然而,王莽的理想很快到了爪哇国去了。

这就是天真的王莽,就是书生做皇帝的悲惨下场。

中国的书生就是如此,中国的许多古书也教人如此。王莽是最典型的牺牲品。所以说,书生只能摇旗呐喊,不能亲为开国皇帝,只能为完善的道德做些潜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发号施令。这就是书生的品格,书生的本色,一旦没有了这个本色,丢掉了这一品格,他就不是书生,就变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王莽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改革构想过于超前。有人说王莽是最早的社会主义实践者,他的平均主义理想、计划经济思路,以及建立国家银行等颇为现代的行政措施确有几分社会主义色彩。这些改革措施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迫切问题来说,无疑是具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可惜,他没有现代技术手段作为支持。像贷款利息的计算以及货币改革的推广,涉及复杂的成本会计,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当时的社会根本无法提供。在缺乏基本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改革,造成的唯一结果当然是混乱。作为一个不错的医生,他对西汉末年社会病情的诊断是基本正确的,但是他的手术方案却太大胆了。在没有麻醉药、没有止血钳的条件下,他就试图对病入膏肓的社会动大手术。

二是他过于迷信严刑峻法和道义,却忽视了自然形成的社会惯性和人的自私本性往往更有力量。王莽坚信好的出发点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基于人性善的信念,他对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也抱以过高的期望。他认为他们能够理解改革必然带来阵痛,能够支持他共渡难关。然而问题是他的手术刀所带来的剧痛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诸多改革措施过急过速,平均土地、解放奴隶等出发点良好的改革措施,由于没有配套措施的跟进,结果却是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导致改革失去社会基础。比如禁止奴婢买卖,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数量的扩大,解决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奴婢问题。但这项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对,因为禁止奴婢买卖,既触犯了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无路可走的农民断绝了卖身为奴的唯一生路。

自恃正义在手,王莽无所畏惧。对于所有的反对声音,他的唯一对策就是镇压。王莽为了维护自己的诏令,命令“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夷,以御魑魅”。即谁反对,就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充军。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王莽篡汉”一说在中国流传甚很广,几乎成为定论。班固在其所著《王莽传》中的最后评语说:“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才,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愿,以成篡盗之祸。”“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王莽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也是西汉末封建贵族集团中一个较有见识的人物。在封建正统史学家的笔下,王莽一直被描写成为一个典型的伪君子、篡窃者而受到谴责和辱骂。实际上“王莽篡汉”这件事对评价王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莽改革,因为这件事关系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大批农民奴隶化,因而提出改制的问题,这不能不说王莽是一个独具卓见的人物。王莽改制的主观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农民的利益,而是企图牺牲个别大地主、大商人的眼前利益来重新稳定濒于崩溃的整个地主阶级统治,但在客观上是对农民有利的。正因如此,他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顽强反对而陷入全盘失败。至于王莽对他的每一项改革,都附会于圣经贤传上的说教,这不是复古,而是托古改制。因为自汉武帝尊儒术、黜百家以后,儒家学说取得了最尊崇的地位,王莽抓住这面旗帜,就可以把他的反对派放在不合法的地位加以制伏。

王莽生在西汉王朝摇摇欲坠的时代,他凭借显贵的出身和皇太后的庇护,勾结部分大商人大地主结成豪强集团,用“巧言令色”的行径骗取了中小地主和部分人民的同情,获得了政权,建立了新朝。在新朝统治的十五年中,王莽推行了一连串的复古改制,在经济上,以《周礼》中所叙述的封建初期的井田制度来解决当时的土地问题,用不准买卖人口来解决奴婢问题,前者是复古,后者仅仅是形式上的规定,自然都行不通。以小易大,用轻换重的钱币改革,再配合五均赊贷,使人民不论在交易中还是在贷款中,都遭受深重的剥削。在政治上,王莽也一味地“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来实施地名、官名的更改,频繁琐碎,只能造成无聊的纷乱,毫无实际意义。很明显,王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一切改革措施,无不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除了成为全国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以外,别无可取之处。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西汉的官僚贵族和地主豪强也纷纷打出反莽旗帜。地皇三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大军讨伐赤眉军,在成昌被赤眉军打败。次年,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发州郡兵四十二万,包围绿林军于昆阳,又遭到绿林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绿林军乘胜分两路进军,一路北上攻洛阳,一路西向攻长安。当绿林军进抵长安附近时,王莽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但囚徒军一过渭桥,便立即哗变,掘毁王莽祖坟,焚烧九庙、明堂、辟雍。长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动,配合变兵攻入皇宫。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遂告灭亡。

王莽的头颅被悬挂在城楼上,几个时辰之后,就被人们取了下来。人们把这个头颅当成了球,每个人都争着上前踢上一脚,不久就踢得稀烂。有人把王莽的舌头从口中剜出来,似乎只有这样的举动,才能解除人们内心的痛恨。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人是有史以来最坏的人,就是他,试图剥夺他们的土地,并把他们关进监狱。他们还告诉孩子,最大的罪恶是篡逆,而这个人就是最丑恶的篡逆者。他们搜肠刮肚,在公开场合,寻找出最恶毒的词语来咒骂这个人。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忘记,当初正是他们自己,把这个人送上了皇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篡逆的罪恶感中解脱出来。

王莽是一个企图以复古“改制”来解决当时严重社会危机的悲剧性人物。王莽代汉以后,为了从社会危机中找出一条出路,便进行改制。他企图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并禁止奴隶买卖,来制止日益剧烈的土地兼并,显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王莽推行的“五均赊贷”和“六筦”法,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西汉所原有的。这些办法本来能起到一些抑制豪民富贾的作用,但是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情况下,平均物价的“五均”,垄断商业的“六筦”等都变成政府官吏收贱卖贵,从中取利的手段,而贫民根本得不到好处。王莽还屡改币制,而且品种复杂,换算比值极不合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更加深了人民对他的仇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1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