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凡事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5:04 0


耐烦,也是曾国藩为官、为人、处世、处事的一大守则。他常说“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若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不论做官、做人、做事,“忍得住、耐得烦”都是曾国藩信守的人生原则。

所谓耐烦,本是湖湘方言,意思是有耐心,能忍耐,不急躁、不怕麻烦、不怕烦闷,还有做事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意思。

湖南人说这个人“耐得烦”,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稳得住脚、沉得下心、忍得住累、耐心、细致、认真的人。这样的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遭遇什么样的险难,都能安然自处,平安度过。曾国藩对此认识很早,而且一直都是个很能“耐”的人。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刚进京时,去拜访同乡前辈,天下起了大雨。到达前辈家时,已全身从头到脚全淋湿了,前辈却不在家,家中丫鬟请他坐在厅中等。谁知这一等就等了三个时辰。

眼看天色已晚,曾国藩只好先行告辞。当天整个下午下着大雨,曾国藩在椅子上坐了三个时辰,椅子周围都湿了一大圈,唯独两个鞋印干而清晰。因为他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坐了三个时辰。

他刚走,那位前辈就回来了。一见到客厅中的脚印,又听说他竟然等了三个时辰,大吃一惊,这一定是三个时辰都一动未动,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必须要是心性坚定、个性稳定、不急不躁、能够持之以恒的人才有可能。而这种安定沉稳、坚毅的个性,也必是个人后天修养而来。如果连坐都能如此安定沉稳,不急不躁,由此推之,将来何愁不能官拜将相?这位前辈急派人去把曾国藩追了回来。

曾国藩的“耐烦”,在同僚中也是尽人皆知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曾国藩有一位叫黄延瓒的朋友放到外地做了地方官。地方官的特点是,案牍律例,各种杂事,不胜其烦。临别之时,曾国藩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

弟有一言,奉吾兄于数年之内行之者,其曰“耐”乎。不为大府所器重,则耐冷为要;薪米或时迫窘,则耐苦为要;听鼓不胜其烦,酬应不胜其扰,则耐劳为要;与我辈者,或以声气得利,在我后者,或以干请得荣,则耐闲为要。安分竭力,泊然如一无所求者。不过二年,则必为上官僚友所钦属矣。

黎庶昌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为人笃学朴讷,天性肫挚,志趣远大,不事矜饰,很受曾国藩赏识。在曾国藩的帮助下,黎庶昌做了江苏吴江县的知县。但黎庶昌到任后,却遇到了政烦俗敝、盗贼纵横、上几任积欠的漕尾钱粮达到五千余石的难题,即使挪垫公款,也无法堵上这个窟窿。黎庶昌因此非常郁闷,想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曾国藩知道后写信劝告他:

从古奇人杰士,类皆由磨砺中来。艰巨杂役,磨砺也;米盐烦琐,亦磨砺也。吴江征收之难,风俗之悍,皆为大府所深悉而曲原。无事忧谗畏讥,尚希振作精神。遇有烦难之事,耐劳耐苦,徐听事机之转,则所在皆坦途矣。

曾国藩在信中又说:

但望少安毋躁,以待事机之转移。慎勿操之过蹙,便觉度日如年,徒损襟怀,而于事仍无济。如能守一“耐”字诀,久之自履亨衢。

也是用的一个“耐”字诀,希望他不烦不躁,耐住性子,忍住烦琐,走上顺畅大道。

李鸿章出来带淮军的时候,曾国藩也专门嘱咐他,要想带好兵,就要把握住两条:“第一贵在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第一就是要忍得住别人对你的挑衅和侮辱,耐得住烦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第二条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可见耐字功夫确实是当官、做事、为人之至要。

曾国藩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耐得烦”。这是他的心得。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妙周旋中攀升,都需要一份耐劲。如果耐不得烦,守不住穷,安不下心,那么,就会诸事不顺,时陷危境。这于做官、做人、做事都是不利的。这其实也是曾国藩的经验之谈,因为他就曾经历过因“不耐烦”而引发的严重后果。

咸丰七年春天,在江西瑞州城外大营中的曾国藩,正是内外交困、艰辛异常之时,不仅战事不顺,江西各方调谐艰难,自己又无实权在手,实在举步维艰。恰在此时,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心中既伤心老父弃养,更烦忧自己眼下诸事纷乱,实在没心情再忍耐下去,于是奏报丁忧并陈请开缺之后,未等清廷下达谕旨,就擅自委军回到老家荷叶塘守制去了。

这对于当时正统领大军对敌作战的曾国藩来说,是相当错误的做法。一个大军统帅,置军情于不顾,甩手就奔丧回家了,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任何皇帝都不会允许的。军务不同于寻常政务,它更为紧要,更为严肃。若军务需要,即使父母丧亡,也可不令前敌将帅回籍的。正在家奔丧守制者,若遇有紧急军情需要,还得夺情赴军。因为“忠”比“孝”更为重要。比如曾国藩母丧期间的墨绖出山,就是这种情况,但这一切,都要听凭朝廷的定夺。无朝廷命令而擅离职守,本该获咎。好在有朋党大员们的说情,清廷才没有追究,并赏三个月假,让他在家治丧。

其实曾国藩之所以“甩手”的本意,是“欲擒故纵”之计,趁父丧想就此要挟朝廷给他实实在在的权力,才能真正调兵遣将,以对强敌,不然只能在江西处处受牵制,事事不顺利,剿匪势必遥遥无期。但曾国藩这盘棋却下错了,因为太急躁,没能“耐烦”而冲动地扔下军务跑回了老家,虽然皇帝没有过分追究,却也就此把他雪藏了,不理不睬,不闻不问,这一待,居然就在家待了整整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

这一年多,他待得并不安稳,表面上读书守孝安心闲适,实际上心中却翻江倒海五味杂陈。因为他不顾军政要务,不等皇命即擅自归家,朝中官员弹劾不断,湖南官绅也对他此举颇有微词。连他一手推荐提拔的左宗棠也大骂他不该丢下国事而奔丧事,舆论一时“哗然和之”。曾国藩既恼恨自己没能“耐得住烦”,又急躁“欲进故退”“欲擒故纵”计策的落空,使他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言,要是皇帝一直这样雪藏,不理不问,那他岂不是要就此终老吗?那不仅自己的一腔抱负无处施展,这么多年在湘军和剿匪上耗费的心血,那不也白废了吗?

曾国藩既有亡父之哀痛,又为朝廷所“婉弃”,再加外间之非议,百不遂意,性情也变得粗暴起来。他深悔自己没能耐住,才让自己困守在老家,无所事事,心乱如麻,却又无可奈何。每天研究黄老之术,以使自己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当咸丰皇帝再次命他出山时,他便顺从多了。见梯即下,再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痛快地应命,并赢得了皇帝的表扬:“汝此次闻命即行,足征关心大局,忠勇可尚。”同时他对人对事也完全改变了态度,不再强势硬挺,而奉行刚柔之道。比如低下身架与左宗棠重修旧好,与江西官绅相处也不再似往日咄咄。终于事情变得顺利起来。

他自己总结说:“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之后他对“耐烦”二字更加用心。告诫自己处事要有耐心,要平心静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时时训练自己处事不急不躁的性情,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让自己从容平静,心平气和,方可处变不惊,稳如泰山,各种事情才能处理妥当,才可以冷静理智地面对困境,想法脱困。

曾国藩的“耐”字诀,更强调的其实是困知勉行、努力发奋的意思,只要能熬得住,挺得久,忍得远,耐得烦,打得通,过得去,便是好汉,便是成功。同治五年正月,他在给正在练字的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造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这正是“耐烦”二字的真谛。

曾国藩一生,一直在耐烦二字上下功夫,凡事都告诫自己要耐得住烦,要守得住心,要忍得下性子,控制自己,强迫自己,认真、仔细、稳重地处理一切事情。不但当官要耐烦,做人、做事、处世、修身、学习、练字……做任何事都要耐烦。耐得烦,才能忍得住,忍得住才能守住心,守住心才能静下心,静下心才能把一切事情都处理得妥当服帖,恰到好处,才能让自己轻松脱困,变逆为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7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