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内外兼修,“内圣外王”是这样炼成的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4:29 0


“内圣外王”是儒家人格和思想的极致。

所谓“内圣”,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要在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圣人,意思是人要修身养德,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外王”,字面上理解,就是对外施行王道,也就是儒家所推崇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是,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因为这需要极强的毅力,极久的恒心,极高的自省自制力,经过长久的修行,才能成为世人的精神模范,成功“立德”;还需要举世罕见之奇才,千载难逢之机遇,才能完成大事业,立不世之奇功,做到“立功”;更需要世所无匹之学识,孜孜不倦之勤奋,勤学苦读,著录不辍,才能为后人留下学说和思想,做到“立言”。

天赋异秉、超凡入圣的人并不少见,要做到其中一个“不朽”也不算太难,但同时要求一个人做到“三不朽”,实在是难上加难。不说人生苦短,也不说天赋有限,仅仅是机遇,就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滔滔而下,真正做到了的,有人说只有两个半,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即便是半个,曾国藩也位列其中。但很多人还是认为,曾国藩就是一个“完人”!

曾国藩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之完人?因为他立志要做这样的人,他在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明确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这一志向:“吾有志学为圣贤”,这样的志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责、自胜、自强的圣贤之路,使他每一天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内外兼修,苟日自新,既“进德修业,克己自律”,又“专志于学,勤于著录”,更重要的是,历史给了他一个立下不世奇功的最好机会——剿灭太平军,这样才使他最终世所罕见地完成“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成为“内圣外王”的“完人”。

“进德修业”,是曾国藩成为“完人”的重要前提。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给其弟的信中就写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辞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在曾国藩看来,“科名者,食禄之阶也”,“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做主”。

“进德”,也就是通过自我的修炼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达到“内圣”的境界。曾国藩认为内圣“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

慎独,就是做事情不管有无监督或制约,都要秉持原则,不存侥幸,自觉为善,循理而行,这样才不会形成什么隐患;主敬,就是做事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求仁,就是要培养爱心,要有民胞物与、大公无我的胸怀;思诚,就是对人要有诚信,做事要专注。曾国藩的修身进德,正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坚持有恒,日日勤修,以圣贤为榜样,向圣贤靠近。

三月十四日写给儿子的《与纪泽纪鸿书》中说:“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前四字是内在功夫,后四字是外在功夫。”年近花甲,他却依然在默省,在修炼。正是在这样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坚持有恒,才使他日进日精,不断完善,最终“内圣”有成,并外化为王,走向了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他是做官的道德楷模。曾国藩毕生勤于政事,清正廉洁,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几只旧木箱随他辗转南北。他肃贪官、严吏治、倡学风、开书局、办工厂,官德官声,可圈可点。功绩就不说了,只说他的清廉,就足为后世效法。

曾国藩做官几十年,不管是在地方任职还是宫廷掌印,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发誓不靠做官来发财。他说到做到,不管是初到京城的穷困窘迫之时,还是后来身居高位的富足显贵之时,他都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得半文钱的利。也从来没利用过生日或是其他的名目敛过半分钱财。反是日记中常有谢客拒礼的记载。“是日,余五十四生日,谢绝诸客,唯家中儿女辈庆祝。”“是日贺节者皆辞不见。”他去世后,家中留下了一万八千两银子,没有田地、房产及其他,是他的全部家当。听起来虽然还不少,但如果一比较,他的清廉就非常突出——李鸿章去世后留下的是四千万两银子,土地二百七十多亩。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曾国藩官至一品,而且总督两江、直隶,从二十八岁中进士始居官三十多年,却不过一万八千两遗产,其清节可以想见。据说他死后五年,因家人病重看病花不起钱,长子曾纪泽实在没有办法,就向左宗棠开口,通过左宗棠向曾国藩曾经的下属刘锦棠借钱。左宗棠知道这个事后非常感动,送给曾纪泽三百两白银,还在家书里面说,“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可见曾国藩确实是一个表里如一、清廉非常的官场楷模。他所秉持的居官之道——清廉、勤俭、谦逊、耐烦、谨慎、稳适,以及应戒昏、戒傲、戒贪、戒诈等,正是后世官场的圭臬。所谓“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学岩”,曾国藩确实是官场的楷模。

他也是齐家的典范。曾国藩注重家风的培育和子弟的教育,不管公事多忙,战事多紧,他从来就不吝惜写家书,他一生写给祖父、父母、几位弟弟和儿子纪泽、纪鸿的家书,共有三百三十多封,二百多万字,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而且家书里包含了治家、修身、劝学、理财、济急、交友、用人、行军、旅行、杂务等各个方面,几乎是立身处世的一部百科全书。

曾国藩最注重家庭和睦。“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话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融融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曾国藩齐家理论以“和”字为中心,铺陈开来,总结出齐家的八个“本”字格言,作为家训,要求众子侄谨记,作为治世、治家之训。他在家书中说:

“家中兄弟子侄,唯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后来,曾国藩继承家教衣钵,为之编成顺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

曾国藩尤其反对奢侈,主张勤俭持家,他自己也是勤俭的典范。曾国藩的生活非常俭朴。在两江总督衙门里的卧室陈设异乎寻常的简陋:床上铺的是草席,被子是乡村土织布。在穿衣方面,曾国藩从来不追求绫罗绸缎,越贵越好,相反地,平时都是穿着家里人为他织的土布衣服。他的马甲上打着补丁,连当时的寒士都不会穿这种马甲。曾国藩家中置有棉花车,每天家中都传出纺织声,时常让家人也要勤俭,不要忘记祖训,他认为“唯俭可以养廉洁,唯勤可以生明”。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其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

在吃饭方面,更是简单。人们常常称他为“一品丞相”,一来是因为他官至一品,二来是他每天吃饭只有一道主菜,多半还以豆腐为主,吃得很简单。家中的厨房里也从来没有火腿、鲍参等名贵食材,甚至连酒都很少有。他们家来客人了,都是临时去买一两斤来喝。以至于他晚年的秘书赵烈文都不得不感叹:“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

居住上,曾国藩更是反对大兴土木,建造豪宅。曾国藩在湘乡的旧宅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看起来有点破落的感觉,随着曾门兄弟发达之后,人丁日渐兴旺,亦经常会有客人登门拜访,在此情形下,旧屋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1865年,九弟曾国荃出资七千串铜钱将旧宅改造一新。本来这样做对于他们的身份来说并不过分,但曾国藩得知后却非常生气,他更一怒之下,发誓绝不踏进新宅半步。他认为九弟“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并说入住新屋很容易,但是搬出来就很难,此种做法没有为子孙后代做出好的表率,贻害无穷。

他还经常告诫众子侄,兴家之道,不外乎男女人等持家待物,勤劳节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虚谨慎。败家之道则反其道而行之。轻视傲慢师长,讥讽别人之短长,这就是骄气。由骄而奢侈,而淫逸,而放荡,以至于无恶不作,这都是由骄气引起的。要稍有所成,必须戒除这个恶习,努力剔除其骄傲,长辈首先要做出表率。此外,还要兄弟友爱,交友谨慎。

他更是治国的功臣良将。他积十几年之功,最终打败太平天国,挽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江山,立下了不世奇功;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并成为晚清解放思想、力图开放、“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一代先风,铸全新世风。

而这一切,无一不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所决定的。他立志要做“内圣外王”一完人,于是痛下决心,数十年的修炼不止,终于成就了自己的壮志,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并成就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事业,真正成为万世景仰的“完人”!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3.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