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屡遭唾骂,顶住舆论力挺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3:54 0


凡读书人,名声气节高于一切。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宁要名声不要生命的士人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曾国藩是儒学名门、理学大家,对名声的重视更重于别人。他曾说过:“然君子爱惜名声,常存水渊惴惴之心,盖古今因名望之劣而获罪者极多,不能不慎修以远罪。”可以想见,如果名声被损,于曾国藩而言,必然是痛苦至极。

然而,为了匡时济世,为了报效皇恩,施展抱负,曾国藩却屡遭唾骂,数领恶名。如“曾剃头”、“曾屠户”、“忘恩负义”、“卖国贼”等等。但素来将名声看得比生命更重的曾国藩却顽强地顶住了这些舆论,置名声于不顾,只为报朝廷隆恩,安天下黎民,顽强地挺过了那些最让人糟心的日子。

当初在长沙,除了“帮办团练”募兵练勇,曾国藩在长沙的另一个任务是“搜查土匪”维持治安。当时的湖南匪患严重,各种会党层出不穷。除太平军外,还有串子会、天地会、红黑会、半边钱会、一股香会等各路会匪,烧杀抢掠,扰乱乡里。

曾国藩对土匪毫不留情,实行严刑峻法、重典重惩的“治安严打”政策。到任伊始,即发布《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宣示要严办四种人:

一、素行不法,惯为猾贼造言惑众者;由地方团练首领、宗族长老“公同处罚,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

二、逃兵、逃勇,“经过乡里劫掠扰乱者,格杀勿论”。

三、匪徒、痞棍,“聚众排饭(即吃大户),持械抄抢者,格杀勿论”。

四、聚盗成群,啸聚山谷,“小股则密告州县,迅速掩捕;大股则专人来省,或告抚院衙门,或告本处公馆。朝来告,则兵朝发;夕来告,则兵夕发,立时剿办,不逾晷刻”。

“审案局”里对于这四种人,毫不讲情,甚至不惜办成冤假错案,也以严惩为准,绝无半点姑息。凡被举报从匪、抢劫及其他严重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犯罪嫌疑人,都解到审案局听候发落。

审案局不遵循正常办案程序,一干人犯都是“闻信即提来”,并不通知各级司法部门,哪怕是有功名的举人秀才,也不给半点特殊。提来后,讯问从快,量刑从严:重的砍头,次则杖毙,再次也要抽上几百鞭。“……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实时讯供,实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审案局成为在司法部门之外可以随意捕人、审讯、杀人的机构,相当于后来戴笠的军统局。

因为用刑苛酷,凡被抓入审讯者,很少能够生还。而且为了立时改变当时的治安状况,曾国藩不惜破除惯例,触犯潜规则,连有功名在身、可免除责罚的秀才也让其站站笼、游街道,致使秀才屈辱而死,学政、里长俱皆愤而责斥,但曾国藩依然我行我素,并放言“宁愿错杀一百个秀才,也不放过一个衣冠败类”。

据曾国藩自己奏称,截止到咸丰三年(1853)六月,仅仅四个月,审案局就直接杀人一百三十七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达一百零四名,“立毙杖下”者两名,“监毙狱中”者三十一名。鞭子抽成重伤上千人。审案局几乎每天都在杀人。

不仅自己大开杀戒,曾国藩还鼓励地方官和乡绅大力剿杀土匪。如蓝山知县张嗣康在两年任期内,仅清乡就杀戮群众数百人;自称“秉性慈善”的宁远知县刘如玉,在三年之中“实共杀匪一千二百四十七名”。不少地区的秘密会党宗教,遭到了严重破坏,骨干力量或者被杀,或者外逃,剩余的则藏匿不敢活动,一时之间倒真有了境泰民安的景象。

长沙、宁乡一带,当太平军再度入境时,回应的力量微乎其微。曾国藩的“霹雳手段”收到了成效。

滥施刑罚、动辄杀头等“严刑峻法”也为曾国藩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但曾国藩不管不顾,坚持自己“治乱世,用威典”的办法,也不在乎“曾剃头”的恶名。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既身得武健严酷之名,或有损于阴骘慈祥之说,亦不敢辞”,坚定地表明了自己要严酷到底的决心。

在曾国藩的恐怖政策下,治安大为好转,匪患渐次肃清,湖南境内竟然在半年时间内成为全国匪患最少的地方。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做法十分赞赏,他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朱批道:“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尽。”但老百姓和社会舆论都激烈抨击曾国藩的屠杀政策,“曾剃头”传遍湖南全省。

后来,在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屠杀更为惨烈,每一次打下城池,都会有一次残酷的屠杀。

如咸丰八年(1858)四月,曾国藩治下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两万军民全部屠杀,李续宾的上司湖广总督官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描述“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曾国藩弟弟曾国荃部攻破安庆,数万安庆军民被屠杀。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目睹了这次惨祸:“杀贼凡一万余人,男子髫龄以上皆死,……妇女万余俱为掠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之酷者矣”。曾国藩的亲信李榕也称:“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

屠城最甚者莫过于攻陷天京之后。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古称金陵,即今南京),那更是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与女子就抢。直杀得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不流。屠城、焚烧城后,金陵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

正是因为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杀人太多,金陵人又称他为“曾屠户”。据说,后来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屠户来了”,小孩都不敢再哭了。可见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杀人如麻的恐惧和痛恨。

曾国藩也一直背着这些恶名行于世,至死都未能洗脱掉。

实际上,也是曾国藩根本就没想洗脱。早在长沙被人唤作“曾剃头”时,就有很多人为他鸣不平,说他背这样一个恶名“冤得很”。但他自己认为,能肃清匪患,上安皇上之心,下抚黎民之惧,哪怕背这样的恶名也是值得的。他曾对友人说,乱世就要用重典,只要长沙的治安、湖南的治安好了,哪怕大家说我曾国藩是“武健严酷”,我也认了。

后来曾国藩又多次得封恶名,如因剿灭太平军而被称为“刽子手”,因处理天津教案被骂为“卖国贼”,还有“忘恩负义”、“虚伪小人”等骂名。虽说他心中自觉冤屈不已,也只能不管不顾自己的名声了。

特别是“卖国贼”之骂名,千秋以下,都会为人唾骂。但以当时情形,“天津教案”一事,唯议和是完策。曾国藩也是左思右想才想出的万全之策。不在局中之人,又如何能理解他的苦心孤诣。

但众议难挡,讥骂无情,最重声名的曾国藩心中又哪能真的安如泰山?“外惭清议,内疚神明”,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最大的伤痛,也成为他人生中至为屈辱和伤心的一件事。

但是,他还是挺了过来,没有被这些清议和唾骂击倒,而是不管什么样的舆论,不管有多大的压力,只要是为国为民有利的事,他就坚持做到底,坚持挺到底!至于个人名声,只能置之度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6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