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七次投考乃中,初懂挺经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3:39 0


实事求是地说,曾国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草根”。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老家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兴乐乡荷叶塘二十四都神冲白杨坪,即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在今天也还只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山村。

曾家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家庭,家境一般,朝中无人,没有背景,也无甚财富。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一百多亩土地的小地主。

在这样的家世和背景下成长,最终能出将入相,权倾天下,并使自己的家族成为晚清最重要的家族,曾国藩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多少次是“挺”过来的,也只有曾国藩自己知道。而他的“挺”,甚至“挺经”,也是在一步一步的挫折和成长中逐渐形成的。 

曾家以耕读传家,半耕半读,与当时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父母都期望自家的孩子能科举入仕,跳跃龙门,从此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因而,曾家对孩子们的学业,还是相当看重的。但是世代以来,曾家并未有不世奇才,大都学业平平,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如果没有曾国藩,估计僻处于荷叶塘的曾家,也不过是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籍籍无名。但是,曾国藩的出生,使这个家族彻底改变了。

清嘉庆十六年(1811)农历十月十一日亥时,曾国藩出生于荷叶塘。

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曾竟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早晨即有人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个曾孙子。”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的胎。

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

也真是巧得很,曾国藩自小就生有癣疾,全身白屑如鳞,真应了蟒蛇投胎的梦。

更奇特的是,随着曾国藩的功名官运一天一天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之一天一天地扩大,奇痒无比,痛楚异常。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信中多有提及,苦不堪言。

还有更奇的,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旧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树已槁而藤却益大且茂,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这条巨藤,活像一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更奇的是,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待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就死了。当地的人们更相信了曾国藩有神灵护佑,确实是大蟒传世投胎的传说。

就这样,巨蟒入梦,疥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不仅曾家人相信,这个新添的男丁绝非凡人,将来定会封侯拜相,光耀门庭;当地人更相信,曾国藩绝非池中小鱼,而是蛰伏的卧龙,终有一天会飞黄腾达,直达云端的。

然而,或许真如孟子所言:“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少年时代的曾国藩,并未显出多少超出常人的地方来。

最显著的就是读书。

曾家人读书,似乎都不算太聪明,都是靠的笨功夫。

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玉屏很早就希望曾家通过读书来光耀家门。曾玉屏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有见识,非常明白对于像他们这样的“草根”人家,要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家里的长子,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自然就成了曾玉屏的希望所在。尽管老人家的期望很高,无奈曾麟书天性钝拙,书读得并不好,屡考不中。还好曾玉屏对儿子的要求是四个字——坚持到底。

曾麟书参加了十五次童子试,每次都满怀希望,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名落孙山。儿子出生后,各种异象的显示,使曾麟书也相信,儿子定非常人,一定可以超过自己。于是有意好好栽培儿子,开始开馆授徒为业,一方面为了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督教自己的儿子读书。于是,曾国藩在五岁发蒙,曾麟书在他七岁的时候开始给他课读,一直到曾国藩十五岁。

道光四年(1824),十四岁的曾国藩平生第一次随父亲赴省城长沙应童子试,这已经是曾麟书第十六次参加童子试了。这一次,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曾氏父子,父子双双落第。

未几,父子再次赴考,这次老天终于开眼,虽然曾国藩落第,但曾麟书“得补县学生员”,获得了一个俗称“秀才”的名号。有了这个名号,也算是有了一个小小的功名。有这个名号就可以进入士大夫阶层,同时享有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这个时候,曾麟书已经四十三岁了。

此时,年少的曾国藩也已经尝到了两次不中的滋味。但有十六次不中的父亲在前面为他做好了不气馁、不抛弃、不放弃的榜样,曾国藩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学会坦然接受这样的不顺利,学会了“挺”和“忍”。

为了能让儿子的科举之路平坦一些,道光十年(1830),曾麟书送二十岁的曾国藩离开家乡到衡阳双桂书院读书,师从汪觉庵。汪觉庵是衡阳名士,桃李无数。曾麟书相信在这位衡阳名士的教导之下,儿子一定会有一番成就的。

之后,曾国藩又拜当地另一名士欧阳凝祉为师。在汪觉庵、欧阳凝祉两位老师的着意栽培下,年轻的曾国藩学业大进,为人处世也更为稳重老成。并且立下了“做人就做圣贤人”的宏大志向。他为自己立定读书的终极目标是“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他对自己抱有很大的决心。

曾国藩经常以诗言志,在自己的一首《感春六首》中就十分自信:“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相信自己,终会有迎来九州岛震动的一天,他更深信自己,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然而,生活永远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国藩壮志在心,梦想远大,而现实却远不是那么回事,永远那么残酷。前前后后,考了五次秀才,却都未能中。这个打击也不算小了。但他还是像当年许许多多如他父亲一样执着的读书人一样,坚决地在科举的路上跋涉,不敢气馁。因为真正想要跳出“农门”,走出山村,一飞冲天,飞黄腾达,只有科举入仕这条唯一的路!也就是在这样漫长的科举路上,曾国藩对于“挺”字,有了更深的了解。

道光十二年(1832),是农历的壬辰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

“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在一般人看来,获得“佾生”资格也算是小有收获,值得祝贺。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一生耿耿于怀,并且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还把这一次当作是平生“四堑”之一,引为平生之耻。可见这一次的“学台悬牌”对于年轻的曾国藩来说,打击很大。

但是,已经成人的曾国藩不再如年少时的幼稚和懵懂无知。虽然他把这一次“悬牌”引为平生奇耻大辱,却没有把这种耻辱放在脸上,而是强压在了心底,靠自己的顽强心劲“挺”了过去。不过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发愤努力,以雪此耻。他回到家塾“利见斋”后,闭门不出,咬牙发愤。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居然豁然贯通,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的1834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1835年,他就中了举人,到1838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七次投考,才最终考中!七次的失败经历,在曾国藩年轻的心中划下了深深的刻痕,但这不是伤,而是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出失败的台阶,是自己懂得“挺”对人生意义的开始。他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给四位弟弟的信中总结说:“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唯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

七次投考不中,却很少灰心丧气,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挺住压力,力图精进,终于得以成功。这让曾国藩开始真正懂得,很多事只要“挺一挺”,就会改变,就会发展,就会完全不同,那么,为什么不能挺一挺呢?有什么事是不能“挺”的呢?又有什么困厄险阻是“挺”不过去的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6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