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左宗棠——注重实践,才能成为“常胜将军”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3:35 0


孔老夫子曾曰:“我战则克。”又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其潜台词就是:任何事情都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确知,没有亲身实践过,就不能深信不疑,更难以找到最佳对策。对这一观点,左宗棠十分赞同。他曾经在家书中这样描述初到江西督战的情况:

吾昔尝以未临前敌为恨。自到江西,往往策马督战。初犹皇戚,久则胆气愈壮,心志愈定,虽杀声震耳,矢石当前,而毫无怯惧之色。以是知凡事之不可不历练也,今而后可免纸上谈兵之诮矣。

就连左宗棠这样的人物,在刚刚上战场时,都会感到害怕,时间久了,才逐渐觉得胆气越来越壮。可见,实践对于任何人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治元年(1862),左宗棠调任浙江巡抚,督办浙江军务,并在浙西战场上打开了局面。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摧毁了太平军在浙江的防线,连克数城,扫除了东进的障碍,将矛头指向浙江巡抚衙门杭州。当时的杭州已经处于清军的包围之中,杭州东南的绍山、萧山已被清军占领,东北的嘉兴也正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

不仅如此,在清军浩大攻势的压迫下,太平军军心已经开始动摇,不时发生开城投降事件。形势已经开始一边倒。

但要攻下杭州仍非易事。左宗棠没有躲在大后方的军营中,对着地图指挥军队,而是亲自率轻骑来到杭州西边的余杭城察看地势。左宗棠发现余杭城依山傍水,地势辽阔,交通发达,即便清军此时控制了两面,杭州、湖州等地的太平军仍可往来自如。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左宗棠意识到余杭是杭州的重要枢纽,于是果断调派重兵围攻余杭城,同时派兵切断杭州与余杭的联系,随时准备进攻杭州。太平军果然中计,立即派兵支援余杭,把重点放在了余杭防御上。于是,左宗棠趁机派兵拿下杭州,进而夺取余杭。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纸上谈兵虽然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很容易脱离实际。左宗棠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干脆亲自来到前线考察地势和督战。这一实践活动看起来简单至极,对于行军作战来说却意义非凡。

战争往往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而地图再精确,也没有实地考察来得直接。所以,虽然看起来左宗棠只是象征性地实践一下,却对整个战争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实践出真知,说的就是左宗棠这种利用实践寻找抗压方法的行为!

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奉命西征,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平捻。

在前往前线的途中,左宗棠的心情很不平静,那时捻军声势浩大,湖北也为之震动,形势十分危急,必须得好好策划一番才行,然而他在福州时就已经心力交瘁,所以,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压上加压。

左宗棠冥思苦想,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为此,他特地写信邀请老朋友王柏心在汉口会面,共商对敌之策。

王柏心曾与左宗棠一同在张亮基幕府做事,此人工于心计,足智多谋。不仅如此,他还曾在林则徐和罗文俊手下做过幕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又悉心研究过陕甘的局势,了解捻军、回军以及流窜到西北的太平军余部的情况。

左宗棠向他询问的确是找对了人。俩人会面以后,王柏心细数捻军和回军的情况,让左宗棠对西北局势有了进一步认识。此时,左宗棠虽然没有到达前线,可是王柏心的介绍给了他“战前预热”,他开始修订自己在西北的战略方针,提出“先捻后回”的进军政策。

与王柏心的会面给了左宗棠很大帮助,但不得不说,这次会面仍是“纸上谈兵”,左宗棠还没有到达前线,就定下了完整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前者通筹全局,的确行之有效,但后者,由于前线局势风云变幻,没有亲身实践就妄下断言,实在非常不妥。这也为左宗棠初期平捻失利埋下了伏笔。

当时,左宗棠奉命剿杀西捻,捻军虽然武器落后,但人多势众,转移迅速,很难轻易消灭,对此,左宗棠早就想好了策略。到达潼关以后,左宗棠开始实施已经酝酿好的剿捻计划,即专门对付西捻军流动作战的“兜剿”。

那时捻军正在西安以北的富平一带活动。富平是个绝对的剿杀良地,北靠北山,南临渭河,东据洛水、黄河,西有泾水,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封闭圈。

左宗棠决定利用富平的有利地形,来个“瓮中捉鳖”。他命一军封锁渭河的各处偷渡之路,同时命刘松山等人控制去往北山的道路,继而卡住渡口,封锁渭河,将西捻军围困在渭水以北、泾洛两河以东、北山以南、黄河以西的狭长地带中,加以歼灭。

部署兵力时,左宗棠认为北山以北多是山地,又缺少粮草,捻军骑兵不会北进,而泾河水涨,难以西渡,捻军只能向东或向南突击,所以他将设防重点放在了黄、洛东线和渭水南线。

这种兵力部署充分证明了左宗棠缺少对西捻军实际作战能力和作战风格的了解,注定了“兜剿”计划的失败!“兜剿”计划展开以后,西捻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进,渡过白水,轻松突破了左宗棠的包围圈,进入北山。

且说西捻军成功突围以后,转而联合附近回军,对清军展开猛烈攻击。虽然左宗棠立即调整方案,重新部署攻防,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实战经验做支撑,一时间,难以招架西捻军与回军的纵横攻战,几乎疲于奔命。他在写给陈湜的信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当时的颓丧情绪:“弟昼夜筹调军食,须发为白,究于大局无能为力,仇恨何言!”

这是左宗棠自出山领兵以来受到的一次大挫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缺乏实战经验,对自己的“纸上谈兵”过于自信。再看跟他合作、负责剿杀东捻的李鸿章,由于实战经验较为丰富,逐渐掌握了捻军的作战风格,开始扭转乾坤,不断重创捻军。

经此一战,左宗棠更加重视亲身实践。此后,征剿陕甘回军、收复新疆,他无时无刻不亲临战场,从实际战斗中总结经验,寻找应敌策略,成了战场的常胜将军。

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实践才能出真知!左宗棠收复浙江、攻克杭州,是因为他与太平军作战时久,了解太平军的作战风格,所以虽然初入战场,压力巨大,他仍能轻易化解之。而奉命剿杀捻军,他虽然事先做了“预习”,但毕竟缺乏实战经验,只凭着“纸上谈兵”,自然难以应对,这就注定了“兜剿”计划的失败!可见,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找到最佳对策!

战场上如此,生活中亦是如此。

就拿拍照来说,课本上详细介绍了构图、用光、选景等理论知识,但即便你把这些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没有亲身实践,仍然无法提高拍摄技能,只有当你将这些理论知识落实到拍摄实践中,才能够使自己的摄影水平有所提高。

这跟左宗棠所说的“军旅之事,必亲历而后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左宗棠深知,作为一个管理者,在与团队一同前进的道路上,总是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袭击,这时候绝对不能害怕失败,更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困难就退缩,只有多去实践,才能摸清其中道理,找到最佳对策。如此一来,成功不就在握了吗?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3.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