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一败于岳州,退兵以图再起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4:34 0


如果仔细研究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的战斗史的话,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曾国藩和他的湘军都是先败后胜,败了再胜,一败一胜,胜败交替。

每一次的胜利之前,似乎都需要无数的败战来做铺垫,好像没有败就不能胜一样。当然每一次的败之后,也必然会有一个反扑,取得胜利,并且就在这样的一胜一败的反复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其实不是曾国藩和湘军故意为之或是真正与太平军实力相当,只能做拉锯式的战争。而是曾国藩及湘军那股不服输、不认输、不愿输的“劲儿”在起作用。

湘军创建之初,经验不够,兵力悬殊,吃败战本不算稀奇。要知道当时的正规军绿营兵更是败战不断,几无还手之力。但湖南人不怕死、不服输的倔强性格,让他们绝对不愿意甘心败绩,甚至一败涂地,他们刚硬强挺的性格,注定他们会卷土重来,并且不胜不归。所以,即便湘军初战时,一败再败,但胜利也是一来再来。

比如初战岳州,小胜后即大败,出师不利,损兵折将,但他们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徐图再起。

在衡州经过五个月的招募和扎实操练,湘军迅速壮大,成为一支拥有一万多人、纪律严明、军威齐整的劲旅。

而这时,太平军却更为强大,以不可阻挡之势强势进攻。18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攻克金陵,斩杀守城将军祥厚,驻守金陵的两江总督陆建瀛等也被斩杀,太平军以百万之师进驻金陵。

几十万清军见此阵势,不战而败。太平军于是定都金陵,正式建立太平天国。随即分兵北伐和西征。西征军共五万人,兵分两路,于咸丰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将庐州攻克,时任安徽巡抚的湘军名将江忠源因不愿落入太平军之手而投水自尽;咸丰四年(1854)正月十五日,西征军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曾国藩的座师吴文镕在这场战役中战死。

接着,西征军又一举将武昌攻克,并于咸丰四年正月再次进入湖南,接连攻占岳州、宁乡、湘阳等地。太平军直接威胁着湖南省会长沙。清朝政府陷入慌乱惊恐之中。

此时绿营兵兵力弱化,无力迎战,不得已,咸丰帝诏命曾国藩立即调动他的湘军,前往武昌,以缓紧张局势:“此时唯曾国藩统带炮船兵勇迅速顺流而下,直抵武昌,可以扼贼之吭。此举关黎南北大局,甚为紧要,该侍郎应能深悉紧急情形,兼程赴援也。”

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1854年2月25日)起,曾国藩带领水陆两师一万多人雄心勃勃地进行“东征”,临出发之际,还发布了著名的《讨粤匪檄》。大军从衡州出发,浩浩荡荡,进驻长沙。其威猛整齐之态,非绿营兵可比。这正是曾国藩自咸丰三年八月愤走衡阳之后五个月来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坚韧自励、艰苦训练的结果。大军只在长沙驻扎两天,即开赴岳州。 

当时石达开的堂弟石祥祯守卫岳州城,领有三万人马。曾国藩率领军队行进,当走到离岳州城还有三十里远的时候,探马来报,说岳州城里太平军已经消失了踪影。曾国藩心里十分高兴,以为太平军一定是对湘军的声势感到害怕,所以就望风而逃了。这样,曾国藩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岳州城。初战告捷后,曾国藩立即就将功劳报给了咸丰帝。

太容易得来的胜利来得快去得更快。被首战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曾国藩和湘军,很快被太平军的反击打得无还手之力,岳州被太平军攻占。而且,当时正逢岳州一带狂风大作,掀起了洞庭湖汹涌的波涛,泊在水面上的湘勇水师根本无法对付如此的大风大浪,士兵溺死众多,船只损坏更为严重,战船、辎重船漂沉二十四艘,撞伤数十艘。五千水师几乎全被击垮,根本不可能再对抗强大的太平军。

曾国藩审时度势,不敢进行长时间的战斗,只好带着随从自岳州城中仓皇出逃。幸好水师船只前来接应,跑到船上的曾国藩才逃过了此劫。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命令部队暂时退回长沙。

曾国藩给皇帝连上两折,一为《岳州复失水勇退回长沙防剿折》,二为《岳州战败自请治罪折》,请求皇上降自己落败之罪,同时也说明了出师不利的原因。咸丰皇帝严厉指斥了曾国藩,同时又给了他将功赎罪的机会。说他“曾国藩统领水陆诸军,调度无方,实难辞咎,着交部严加议处”,同时又让他继续带兵攻敌“仍着督带师船迅速进剿,克复岳州,即行赴援武昌,毋得再有迟误”。

曾国藩接到上谕,心情略宽,那股子不服输的豪气又冲上来:我就不相信我所创建的湘军就如此不堪一击,不能与太平军对峙,不能灭了贼匪!一战即败又如何?总有一天,要灭了太平军,扬湘军军威,为自己争一口气!他这时只想着一件事情:如何抓住时机,将所有的太平军全部消灭,一雪战败之耻,二争湘军之志气!

于是,曾国藩决定忍辱负重,暂时放下此次大败的阴影,带领湘军在长沙休整,重振军心,以图再起。这种不服输的性格,也是曾国藩困不住的内在动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