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曾国藩——刚柔并用,以柔弱胜刚强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5 22:55:24 0


曾国藩从一农家子弟而直上庙堂之上,以一文弱书生而领百万雄兵,由一资质鲁钝之人而成学问大家,一生数历险境、屡遭厄难,却总能化险为夷,可见其绝非常人。那么,他有哪些非常之处,总能让他脱离险境,突出重围呢?刚柔之道,其实就是他至为重要的一种智慧。

曾国藩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进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则断不能久。”

他倡导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刚柔相济。过柔很容易被人欺负,过刚又很容易折断。这是他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越到晚年越圆滑世故、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秘密。

曾国藩在“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的祖训下靠着好学与坚持,得以学有所成,成为翰林公,甚至创办湘军,鏖战太平军,都是凭着一股刚强牛劲,硬挺下来的。因而年轻时的曾国藩,以刚坚强硬为旨,从不曾服输、弯腰、胆小、懦弱。但是,经过无数次的打击和挫折之后,他对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有了更深的理解,因而处世心境和态度也由之一变。  

他早年读过《道德经》,从小便能够倒背如流。《道德经》曾给予曾国藩以极大的教益。类似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他深以为然,且笃信谨奉,而对于老子关于退让、柔弱、不敢为天下先的主旨,则不能接受。那时的曾国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学说,要以儒家思想来入世拯世。对自身的修养,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社会,遵奉的是“以天下为己任”。靠的是这种持身谨严,奋发向上,关心国事、敢于任事的精神,才赢得了君王的信赖,在官场上春风得意,扶摇直上。

他认为只要己身端正,刚直劲厉,就可以正压邪,什么事都能办得好。谁知完全不是这样,在严酷的现实中,越是刚强凌厉,越是处处碰壁,事事不顺,以至于多次受同僚折辱,几次兵败自杀。特别是兵困江西时,四处受牵制,心情低落得连他一直信奉的“坚忍”也无力助他再挺下去,最终瞅了个父丧的机会逃了出去。

当他蛰伏老家,再拿起《道德经》看到老子的“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时,发现他对祖父“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的家训,竟片面理解了。其实柔弱也能胜刚强啊。曾国藩想到这里,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有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清德、陈启迈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自己成功之路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越是对方锋芒毕露,越是要柔弱退让,方能显出自己的理直气壮。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他决定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再出山时,不论是做官、处事、做人、带兵,都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柔软。最明显的就是他主动向左宗棠示弱,终于重修旧好的事例。

左宗棠本是个狂傲不羁、性情爽直的刚烈之士,曾国藩不待皇上批准,匆匆回籍奔丧的事,引起左宗棠大为不满。他肆口谩骂曾国藩自私无能,临阵脱逃。左宗棠是个从不掩饰情感的人,情绪一上来,就不顾一切。骂得最起劲的时候,他甚至把这个曾令他佩服的老友说得一无是处,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敬诚信,也被他一概斥之为虚伪。

左宗棠如此带头攻击,一时间长沙官场哗然和之,给蛰居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极大的刺激。他本已身心憔悴,经此打击,更添一重痛苦。曾国藩恨死了不念旧情的左宗棠,也恨死了不明事理的长沙官场,发誓永不与左宗棠说话,也永不与长沙往来。

然而,既然自己复出,怎能不与左宗棠说话?已经大彻大悟的曾国藩,对左宗棠一年前骂他的所有的话都可以不再计较,唯独对“虚伪”二字难以释怀。他一生最恨别人虚伪,想不到这个最招他厌恨的字眼,竟然由相交二十多年的老友加于自己的头上,如何不令他气愤伤心!但是,深研黄老之术的曾国藩这时已经明白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至理,况且以左宗棠的刚烈性格,自己不示弱,他又怎么会低头?他决定用自己的示弱来向左宗棠示好。

于是,曾国藩不带随从,不坐官轿,灰衣小帽,独自一人,亲赴左宗棠家门,专程拜访他。这还不算,又专门拟定一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自认其雌,示弱于左宗棠,让左宗棠感受到了他的诚意,终于前嫌尽释,重归于好。左宗棠也送他一联“集众思,广忠益;宽小过,总大纲”。自此二人“相期不负平生”,同心若金,共同为讨伐“洪杨”而努力,并夺得天下至功。

什么是刚?所谓刚,就是秉天地阳刚之气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积极奋进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人生在世,一事无成。曾国藩秉承的“刚”,就是只要选定一个目标,就要咬牙做下去,坚忍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甘休。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失败、打击、耻辱,都“打脱牙和血吞”,默默忍受,埋头苦干。

那么柔是什么呢?柔是秉天地阴柔之气的退守、养怡、收敛、随和、顺适和自我保护。曾国藩所奉行的柔,不是柔弱无骨,不是低头敛眉,更不是懦弱无能,而是顺适,是退守,是暂时地顺伏。柔也可克刚,可见“柔”是一种比“刚”更为强硬的手段。

然而,大柔非柔,至刚非刚。真正的刚柔并济是刚柔适度,恰当应对。作为一个官场中人,要立于不败之地,又一定要学会刚柔相济,而且还要刚柔适度。刚柔相济是刚和柔之间的结合,是刚中含柔,柔中见刚。这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曾国藩的一生,虽有不少坎坷,历经无数挫折,却终能化险为夷,化危为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328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