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晚清幕府——应时而生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20 12:37:51 0


清代已有明清幕府形态之存在,晚清幕府能够取代明清幕府成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是多种原因促成的。首先,明清幕府积弊丛生,幕府人员声名狼藉,败坏政治风气,使得幕府制度亟须变革,晚清幕府遂应运而生。在乾隆中期以前,明清幕府尚运作正常,能较好地发挥佐人为治的作用,多数幕友恪守幕道,勤慎廉洁,以宾师自处,“自晓至暮,常据几案,治文书,无博弈之娱,无应酬之费。遇公事,援引律义,反复辩论。……偶有一二不自重之人,群焉指目而讪笑之,未有唯阿从事者”。可是,乾隆中期以后,幕友却“以守正为迂阔矣,江河日下,砥柱为难。甚至苞苴关说,狼狈党援,端方之操,什无二三”。迄于晚清,幕道堕落,幕友素质下降,“其刑名、钱谷幕友中劣多佳少,往往亦把持公事,串通差吏,挟制居停作威作福之处不可胜言”。幕友本来有检点书吏之责。“盖官统群吏,而群吏各以其精力,相与乘官之隙,官之为事甚繁,势不能一一而察之,唯幕友则各有专司,可以察吏之弊。……故约束书吏,是幕友第一要事。”可是幕友不仅结党营私,盘踞地方,把持公事,上下勾连串合,而且串通书吏,挟制主官,共同舞弊,只能使国计民生受损,吏治更加腐败,因此幕府也大受诟病,时人“往往加幕以劣之目”。同治元年(1862),刚就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就公开表示“人人皆劝请幕友,鄙性向看不起老幕”。和其前辈地方大员如陶澍、曾国藩、胡林翼等一样,他也尽量不用幕学、幕品已非昔比的幕友,而从民间和官绅中拔识优秀人才来充实自己的幕府,扩大自己幕府的职能。这在革除明清幕府积弊的同时,也促成了晚清幕府之产生及不断完善。

其次,由于晚清官场的腐败,清政府无法应对频频发生的内忧外患,这也为晚清幕府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契机。嘉道以降,清王朝江河日下,末世衰象日渐显露。而咸同年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及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更给晚清创开了一种千古未有的大变局。然而,纲纪废弛在乾隆后期已露端倪。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皇帝提倡勤政,力求改变这种局面,但成效不大,绝大多数官员因循苟且,敷衍塞责,使整个政坛萎靡不振,死气沉沉,行政效率低下。面对及此,连皇帝也束手无策,嘉庆帝哀叹说:“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37年后,其孙子咸丰帝又加重语气重复了他的话:“方今天下因循废堕可谓极矣。”说明颓废的政风有增无减,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中枢机构那些“负清名、有时誉者,大约以缄默不言为慎密,以圭角不露为深沉,以漫无可否为和平,以多所容忍为宽厚,以模棱两端为和衷济事之道,以遵循故事为奉公守法之规”,导致清王朝出现了“天下之人才靡矣,求将才、边才日稀矣”的局面,难于应付上述内忧外患的变局,更无法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所以,仰赖现有的官僚体制,清政府是很难摆脱困境的,唯有借助于作为官僚体制补充的幕府制度。出于形势所逼,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只能扩展原有幕府的职能,使之更富有弹性,以应不时之需。职是之故,晚清幕府乃破壳而出,弥补明清幕府之不足。

第三,地方大员的求才、用才、养才为晚清幕府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嘉道年间,有忧时之士指出清王朝陷入人才危机中,“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但这有些绝对化。实际上,随着清王朝国势的衰落,内忧外患的加剧,士林风气有所变化。一些士人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讲求功利,注重实效,或广涉诸学,或办理实际事务,成为当时的有用之才。其中有的敢于谈论世务,讥评时政,并且以匡济天下为己任,自觉地投身于补天救世、起衰振弊的解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活动中去。有的则因官场、科场失意,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之后,“海警飙忽,军问沓至”的无情现实,也迫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和研究西方科技,拥有了一技之长。天涯何处无芳草。如果说杰出卓越之士不易得,那么一般的人才则随处可见,需要去发现、激励和扶植。如曾国藩就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因此,当太平军横扫东南的时候,他“致力延揽,广包兼容,持之有恒,而御之有本。以是知人之鉴,为世所宗,而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曾国藩不仅知人,而且善于用人和育人,“其成之也,始之以规矩绳墨,继之以斧斤锥凿,终之以磋磨文饰。其用之也,则楹栋榱棁,椳阒扂楔,位置悉中度程。人人各如其意去,斯所以能回乾轴而变风气也”。而变风气是为了更好地师夷长技,他派其幕僚设翻译机构、办兵工学校、组织留学,培养更多人才。这些新式人才后来也有不少走进地方大员幕府。晚清幕府因之成为人才渊薮,不仅吸纳各种人才,而且锻炼人才,提供人才,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第四,督抚权力的扩张,促使晚清幕府不断完善。清代为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出现地方割据的后果,对地方大员严加防范。朝廷通过转让部分权力给督抚,委托其代表中央执掌一方军政大权,实现地方集权于督抚的目的,又通过“内外相维”“大小相制”的办法制衡督抚,将地方的兵权、财权、用人权等大权收归中央。在这种体制下,督抚看似位尊权重,其实处处受制于中央,“不过承号令,备策应而已”,很难施展手脚。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当时清廷调兵遣将,库储为之一空,仍不能遏止太平军的发展势头,不得不发动地方力量一起参与镇压。而当时兵无可调、饷无可请,一切要自筹,所以发动地方力量必须给予一定的权力和空间才行。正如曾国藩向咸丰帝抱怨的那样,他以丁忧侍郎倡率义旅,“外间时有讥议。或谓臣系自请出征,不应支领官饷;或谓臣未奉明诏,不应称钦差字样;或谓臣曾经革职,不应专折奏事”,处处受到排挤和掣肘不说,办事也非常艰难,尤其劝捐筹饷“州县未必奉行,百姓亦终难见信”,“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及筹饷”。也就是说不仅要给位子,还要下放权力。两权相害取其轻,为了扑灭太平天国,维持自己的统治,清廷只好任命曾国藩等将帅为督抚,并默认他们有募勇、筹饷的权力,这样原属中央的兵权、财权、用人权便逐渐集于督抚一身。督抚是独任官,没有辅佐官员,主要通过幕府发号施令、行使权力。因此,幕府规模庞大,职能繁杂。战后,督抚既要治理地方,重建社会秩序,又要“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办理自强新政等于古无征的事业,结果权力有增无减,幕府也随之事权扩张,继续得到发展。在此过程中,晚清幕府制度又有所发展变化,得以日益完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9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