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晚清幕府——斯文之运一大厄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20 12:35:24 0


清代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但也是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王朝。清前期的几位帝王重视文教,修经史,纂图书,稽古右文,润色鸿业,海内彬彬向风,“学术斯昌,文治之隆,汉、唐以来所未逮也”。其突出表现就是图书出版事业长足发展,达到中国古代的顶峰。据杨家骆先生统计,中国古代共出版书籍181 755部、2 367 146卷,详见表5-1。其中清代出书126 649部、1 700 000卷,分别占历代总数的近70%、72%,可见其图书出版之繁盛发达。我国古代图书出版有官方出版和民间出版之分。凡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主持或出资的,属于官方出版,称官刻;而由个人主持或出资的,便是民间出版,包括坊刻和私刻等。清代图书出版之繁盛发达得益于当时官刻、坊刻、私刻的全面兴盛。

晚清幕府——斯文之运一大厄

表5-1 中国古代出版图书数量表

资料来源:方厚枢:《中国书知多少》,《世界图书》1981年第3期,第30页。

清代官刻始自宫廷刻书。早在入关前,清宫内已设立机构刊行译书。“崇德初,文皇帝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达文成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及定鼎后,设翻书房于太和门西廊下,……凡《资治通鉴》《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皆翻译清文以行。”到了康熙年间,则在内务府下成立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自此之后,这里成为清代宫廷刻书的中心,举凡经书史籍、典章制度以及御纂、御批、钦定之书等均交由刊刻。据统计,有清一代武英殿共刻书520种、52 935卷,其中康、雍、乾三朝达到436种、32 578卷,分别占总数的83.7%、61.6%。可见,这三朝皇帝的确身体力行广刊书籍,以彰显其稽古右文之政教。上行下效,必然会对当时的刻书业起引领、带动作用。更可贵的是,三朝皇帝非但没对宫廷刻书实施版权保护,还允许各直省自行重刊,供士子诵习,甚至“凡坊间书贾,有情愿刊刻售卖者,听其传布”,这一方面有利于殿本的流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坊刻和私刻的发展。

坊刻和私刻在江南地区尤为盛行。实际上,从宋代起,江南的民间刻书业已闻名于世。到了明代,则成为全国的中心。明人胡应麟说:“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江南居其三;又说:“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江南也居其二,特别“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是当时刻书的重镇。这种盛况到清代有增无减,清初诗人王士祯比较了明清刻书中心的盛衰后,感慨地说:“近则金陵、苏、杭书坊刻板盛行,建本不复过岭,蜀更兵燹,城郭邱墟,都无刊书之事,京师亦鲜佳手。”稍后,另一位诗人金埴说:“今闽版书本久绝矣,惟三地书行于世。然亦有优劣,吴门为上,西泠次之,白门为下”,则连之前还在苦撑的福建也不刻书了,刻书的地方只剩下金陵、苏、杭三地,全都处在江南地区。江南民间刻书业为什么一枝独秀?当然与宋代以来江南经济的发展有关。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教的兴盛,文教的兴盛推动了图书事业的发展。江南不仅仅刻书业发达,藏书业也在全国遥遥领先。《四库全书》修成,乾隆皇帝在内廷建四阁各藏一部,而考虑到江浙为人文渊薮,宜广布以光文治,命再缮三份,分藏江南文汇、文宗、文澜三阁。此外,江南官署、书院、学宫等官方机构藏书也相当丰富。至于私家藏书,江南士人素有好学嗜书的传统,人数之多、藏书之丰富更是首屈一指。清人孙从添说:“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其中著名的有天一阁、拜经楼、振绮堂、寿松堂、抱经楼、知不足斋、百宋一廛、千元十驾、铁琴铜剑楼等。

总之,在清前期帝王的倡导下,19世纪中叶前清代文化已经超过历代,非常繁荣,再现盛世景象。而作为人文渊薮的江南更是文教昌明,图书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累积了大量的文化典籍。然而,这一切在太平天国到来之后便完全改观。太平天国信奉的是经过洪秀全改造的洋教——拜上帝教,以上帝为唯一真神。为了确保上帝的神圣地位,太平天国反对一切偶像和权威。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儒家学说是中国的正统学说,因此成为太平天国排斥和打击的对象。刚开始,洪秀全毁弃孔子的牌位,编撰孔子被上帝鞭挞的故事,只是为了折损孔子的权威。后来则采取更激烈的手段,任意作践学宫,将之改为堆放军火、椎牛屠狗之所,并恨屋及乌,采取野蛮的文化专制政策,视孔孟之书为妖书,禁止阅读,进而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于是,太平军所到之处,“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对经籍大加焚毁。

尤其咸丰三年(1853)入主江南后,这里人文荟萃,公私藏书丰富,更是激起了太平军的破坏欲望。他们制定了“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的法令,掀起了搜书和毁书的热潮,时人多有诗文记述其事。如乐清贡生林大椿作有《粤寇纪事诗》,其中一首《秽书卷》的小叙言:“贼见书籍案卷计帐,辄用以拭秽,或毁裂而践踏之,甚则投之溷厕。”而当涂贡生马寿龄也作《禁妖书》诗云:“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江南琅嬛福地,牙签万轴,经太平军这么火烧水浇,公私藏书损毁惨重:“江苏松、常、镇、扬诸府,向称人文极盛之地,学校中旧藏书籍荡然无存,藩署旧有恭刊钦定经史诸书版片亦均毁失,民间藏书之家卷帙悉成灰烬”,“浙省自遭兵燹,从前尊经阁、文渊阁所存书籍均多毁失,士大夫家藏旧本连年转徙亦成乌有”。简言之,江南“二三百年藏书之精华,扫地尽矣”,由此造成了士子有志读书却无书可购、无书可读的局面。面对及此,江南士人痛心疾首,悲叹为“二百年来斯文之运一大厄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8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