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明朝政治制度——中国历代关于战争问题和军兵制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资料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9 23:28:08 0


中国古代关于军兵制度的记载非常分散,在二十四史的志中,正式立兵志的,则自欧阳修的《新唐书》起,宋、元、明三代的正史皆设有兵志,此前则大多分散在诸职官志有关武官的记载中。如《汉书》除《百官公卿表》外,《刑法志》也讲到一些。以后在《通典》、《文献通考》中亦还有兵制的专章。《通志》的二十略只在《职官略》的武官那一篇中讲了兵制的问题。此外《周礼》的《夏官大司马》中,讲到一些军兵制度设计的一些思想。许多具体的案例,亦只能在相关的人物传记中略窥一二了。故在军兵制度这个层面,至今还缺少比较系统的理论和历史著作。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军兵制度,可延伸到近代新军、北洋军阀,和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党军制度,一直到中国结束军阀统治费尽周折的历史过程。贯穿中国历史上所有军兵制度的设计,都是围绕着如何保持一支强大而又有战斗力的军队,担负起对内对外的防卫职能,同时又能有效地防止各种军事政变和骄兵悍将飞扬跋扈,以及军阀割据、尾大不掉从而威胁国家统一的局面。

在中国古代,对于军事方面的研究和著作,都偏重于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先秦诸子中的许多著作,都论述到战争的问题。毛泽东便曾讲过《老子》这部书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兵书,这个话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说过。唐朝有一个叫王真的,讲《老子》五千言:“未尝有一章不属于兵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明末的王夫之在《宋论》中讲到《老子》一书,称“言兵者师之”,章太炎也表述过类似的意思。那是因为《老子》讲的是事物内在的辩证关系,故从战略战术的角度讲,《老子》这部书对研究战争艺术有益。《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直接谈兵事的有十几章,以哲理喻兵的有近二十章。《老子》战略思想的出发点是在“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故孙武讲“兵形像水”,孙膑也讲打仗和行水一样,要“得其理”而不可“逆”。《老子》还说过:“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这是让先一步,伺机而后发制人。《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所以不能穷兵黩武,好战而黩武者,都没有好的结局。他还主张“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第三十一章)在这前面一章,他还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亡。”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凡因大道来辅佐君主的,决不会用武力逞强于天下,主动用兵于别人,最容易受到报复。军队驻扎的地方,必定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以后,必定有凶荒的灾害。善用兵的人战胜了便罢休,不敢借此来争强取霸。打了胜仗不要自满,不要自夸,不要骄傲,打仗本来就是出于不得已的事,决不能借着战争一时的胜利去争强称霸。任何东西强壮了就要衰老,若你借此以逞强,其结果必然是加速你自身的衰亡。”老子这一番话,充满着辩证法,用来观察上个世纪的军事史,还是挺有价值的。这一番话应该让美国前总统布什、现总统奥巴马读一下,至于收获如何,那得看他们的悟性了。

从文献学的角度讲,读一下《汉书·艺文志》中《兵书略》后面的序,可以知道,那时兵书有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现在能保留下来的兵家著作不多了。作者认为“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司马便是《周礼》中夏官司马,它属于管辖军队的长官。为什么叫“司马”呢?也许在冷兵器的时代,无论车战还是步战中的骑兵,马匹都是在战争中起着决定作用。还说:“《洪范》八政,八曰师。孔子曰:‘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军队的组建、训练、指挥及如何作战的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于兵书的整理,汉立国以后,就着手进行整理了,前后亦进行过三次不同程度的整理工作:

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盗而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这三次,一次是汉初的张良与韩信曾经整理过先秦留下的兵书,第二次是汉武帝时的杨仆,但还不完备,最后一次是汉成帝时的任宏。我们现在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所看到的正是汉成帝时任宏所遗留下来的目录,也是西汉末刘歆为《七略》时所看到的文献目录,汇编成其《七略》中的《兵书略》,共分为四种,也就是《权谋》《形势》《阴阳》《技巧》。《老子》则不在其列,它是属于道家的著作,而《军礼司马法》则入于《六艺略》中礼这一类,汉时著录的这本书有一百五十五篇之多,皆已散佚,今存者仅五篇。《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讲到齐威王命大夫追论古代的司马法,并附田穰苴的兵法于其中,号称《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应是古司马执掌的军法,而田穰苴亦以军法严明而著称。

古代有一些重要的著作,它不属于兵书四种,但其亦有重要篇章讲了兵法。如古代司马的职掌,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看到一些梗概。如军队的编制,其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士兵的粮饷来源是农民的赋,即让老百姓根据其土地和人力来负担,其云:“凡令赋,以地方与民制之。”还规定了服兵役之农家如何接受训练,四季中都要有一个月接受军事训练。如中春要让“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阵,如战之阵”,中夏要“读书契,辨号明之用”,然后参加田猎,中秋则“教治兵”,中冬则“教大阅”,一年四季都有一段时间进行军事训练,而狩猎则往往成为军事训练的常规手段。

《管子》亦有《兵法》篇,讲的也是军法。其中说,打仗要做到“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根据国家的人力来确定征兵的数额。“战而必胜者,法度之审也。”打仗的时候,军队能遵守军法,“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打仗要取胜而不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靠的是武器装备的精良,敌人无法与己较量。“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得地要取得那里民众的拥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著名”。这三官、五教、九章,实际上都是兵法的条令。

《荀子》的《议兵》篇,便讲到战国时各国军队训练的特征及其战斗力状况。齐国有技击,魏国有武卒,秦国有锐士,他认为“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指出秦国以庆赏和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隘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他讲秦国所以最强,得益商鞅耕战政策的成功。说到底,这个政策是招徕三晋流亡的农民来开垦土地,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土地规划,或称之为井田制的限制,即所谓“废井田,开阡陌”;另一方面动员秦国的民众去当兵,由客民负担租税,本土的民众负担兵役。秦国有二十等爵,以赏军功:“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这四个爵级别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这五级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这九级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这两级相当于侯。士兵依照其战争中的功勋,给与爵位,如杀敌一人者,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赋税,杀敌军官一名者,授爵一级,赐田一顷,宅九亩,还赏一庶子(相当于农奴)。不作战时,庶子为主家服劳役,作战时,随主人在军中服役。以次类推,依军功的大小授爵,或用以抵罪罚。这样,在重赏之下的举国皆兵,它构成秦国锐士的社会基础。虽然这只是一个短暂时期。在秦国局部地区实施的兵农分工,秦国就这样依靠自己所能动员的兵力,最终灭了六国。商鞅变法实施的耕战政策,它的立足点,是兵农分工,不是兵农合一。同时这样的战争又是非常残酷的,因为军功是以首及来计算的,《史记·鲁仲连传》云:“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

再说《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对兵书分类的四种,它对每一种都有一个非常简略的概括。如权谋类为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其云:“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它的特点是讲战略和策略,如何用奇,以计谋取胜。《孙子兵法》十三篇便是权谋类兵书的代表作,也讲到其他三种书的内容。形势类,有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其云:“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这一类著作的内容偏重于讲兵力的部署和布阵所取的形势。《尉缭子》是其代表作,布阵必须根据天时、地利及敌我力量的对比,也就是对双方形势的正确判断才能作出比较有利于自身的兵力部署。如《尉缭子》的《天官篇》讲到:“背水阵为绝地,向阪阵为废军,武王伐纣,背洛水向山阪而阵,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商。”这实际上是置之绝地而后生,项羽的巨鹿之战,也是背水阵、置之绝地而后生的布阵办法。阴阳类有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其云:“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以为助者也。”这里的阴阳类兵书,是以时辰方位推算阴阳顺逆、祸福吉凶的术数类著作。这里的阴阳是指事物的正反二面:背面是阴,正面是阳;从方向上讲,东南是阳,西北为阴;从一年四时讲,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阴阳盛衰往而复始,这与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有些结合,兵书以阴阳变化之势,来说明用兵上如何顺势。随斗击,是看天文星相以斗柄所在为胜,五胜是指五行相克相胜的一种说法。这里固然有不少迷信的成分,但也是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的发源地。古人用兵行师时,往往要举行占星、卜筮、望气这一类活动,在今人看来这完全属于迷信,它固然与古人的迷信心理有关,但它也是古人掌握天时地利的依据。第四类为技巧,有十三家,一百九十九篇,其云:“技巧者,习手足,使器械,积机关,以主攻守之胜者也。”这一类是讲技法、器械、攻守之术的书。《墨子·公输》篇便是以墨子为守城一方,公输盘为进攻的一方,“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毋攻宋矣。’”

在上面这四类兵书中影响最大传布时间最久远的是权谋一类,而权谋类兵书中,影响最久远的当属《孙子兵法》十三篇,它强调的是用兵之法。国外对《孙子兵法》译本的题目,译为《战争的艺术》,在西方的军事院校,如美国的西点军校,也把它作为课本来讲。从中国历史上看,《孙子》的注释本最多,现存的宋本便有《十一家注孙子》。历代皆注《孙子》,连曹操也要注《孙子》,为什么?因为这本书对战争的指挥最具实用价值。如《孙子》的第一篇是《计》,用现代的语言讲就是作战的策划,即如何设计未来战争。他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诡者,诈也,欺骗和蒙蔽对方对自己所处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战略战术部署,以谋取战争的胜利。在战争过程中,他主张靠谋略来取胜,不是硬拼力量,故其在《谋》篇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他在《势》篇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是指正面与敌对阵,奇是指从侧面或背后奇袭敌人,取胜的关键在于“出奇制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双方力量强弱的对比是形,而战争的勇怯是势,既要使形有利于己,而且要有势。这个势,要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 弩,节如发机”。“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关于谋略最基本的思想,不仅能应用在军事斗争上,即使在政治斗争中,在商战的争斗中,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古代那么多兵书,只有这部书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实际上它是把老子的辩证思维,通过军事的谋略,发挥到极致了。然而谋略毕竟是战争进行过程中双方在战场上的博弈,决定胜负最根本的东西,不仅在于双方谋略的高低,还在于谋略背后各方力量的基础,特别是各自的社会经济基础。此外,军队的组成和管理,军队的布局,士兵的来源及其素质,将领的培养和训练,武器装备的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故军兵制度的考察更侧重于军队的组织、武官的组成、士兵的来源、兵将的关系、军队的布局及其调动,这些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军队在边防和警卫方面的职能,故对军兵制度的考察需要从其职能的角度出发向上追溯。而战争时期是非常态时期,常态则是属于和平时期,和平时期要为战争作准备,而战争取得胜利以后,要学会处理进入和平时期的军队安置和组织,并为未来可能的战争做好准备。明代朱元璋建立明帝国以后,所面临的正是这方面的历史使命。如何让战时的军队转入和平时期,同时又保持相应的战斗力,以便随时面对新的战争局面,从平时到战时,从战时到平时,都是对军兵组织设置的严峻考验。兵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回答这两方面的转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5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