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明朝政治制度——从读柳宗元的《封建论》说起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19 23:26:51 0


1972年8月5日,毛泽东通过姚文元给我们下达了要注释柳宗元《封建论》那篇文章,8月11日我们写作组就赶好上送中央了。也就是8月5日这一天,毛泽东找江青讲了历史上儒法斗争的情况,还念了他所写的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的七言律诗: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子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8月上旬,姚文元在上海的秘书胡鼎君便把我找到兴国招待所。那儿是张春桥与姚文元在上海的办公场所,开始是他们合住在兴国招待所的五号楼,后来姚文元搬到四号楼,二人各住一楼。文革时,由于工作的关系,张、姚常找我去那儿谈工作。这次姚在北京,是胡鼎君给我看那首律诗,要我背出来,不能抄录,我读了几遍后便退了回去。当时也只能记得一个大意。许多年来,我一直在剖析毛这首律诗背后深刻的意蕴,每一次费心的思索总还有收获,也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的过程。开始我理解这首诗是为了批林如何深入。

记得在“九·一三”事件以前,在批陈伯达的整风会议上,黄永胜在会议期间抄了晚唐章碣的一首七律诗,题目是《焚书坑》,其诗云:

竹帛烟销帝业墟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黄永胜写这首律诗的事,“九·一三”事件以后,曾作为文件下发,所以我记得这件事。黄永胜原名黄叙钱,“永胜”这个名字还是毛在井冈山时给他取的。那时他还只是一个班长,毛见到他时,问他的姓名,他说了以后,毛说:“叙钱,叙钱,革命战士不应讲钱嘛!”把他的名字改为“永胜”。这个人很能干,但他好色,喜欢附庸风雅,能背上百首唐诗宋词。林彪事件以后,人们于叶群卡片盒中发现黄永胜写的一首诗:“缠绵五个月,亲手折几枝。虽是寒冬月,黄叶热恋时。”在批陈整风会议期间,出于情绪上的抵触,他写下《焚书坑》这首诗来宣泄其对毛泽东的不满,不是偶然的。他写那首诗是借以诅咒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诗中的祖龙便是指秦始皇,祖者,始也,龙者,秦皇也。章碣这首诗也确实是批评秦始皇的。竹帛烟销与坑灰都是讲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黄永胜是借以诅咒毛泽东发动的这场“文化大革命”,诗意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起作用,起来造反的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是读书人。 “九·一三”事件以前,林立果那个小舰队搞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以“B12”作为毛泽东的代号,也是诅咒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

毛这首诗为什么要呈郭沫若呢?因为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是对先秦思想家的批判,其最后一篇是《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这篇文章的内容实际上是骂秦始皇的。郭老这本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写的,借骂秦始皇来骂蒋介石,不是对着毛泽东的。《十批判书》中有一篇《孔墨的批判》,恰恰又是颂扬孔子的。毛这首律诗,以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作为由头,实际上是针对林彪集团对他的恶意攻击。“十批不是好文章”也着实使郭老紧张了好长一阵子,但此诗毕竟丝毫没有要伤害他的意思,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只是他作诗的由头。从学术观点上讲,他确实不赞同如此吹捧孔子的思想,和那么刻毒地诅咒秦始皇。但这个问题,在郭老身上与林彪、黄永胜他们借咒骂秦始皇来诅咒毛泽东是两回事。一个是可以进行讨论的学术问题,属于百家争鸣的范畴;一个是政治斗争的范畴,是林彪把它推到你死我活的状态。在尚未公开批林的情况下,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临时成了大批判的靶子,这一点也实在委屈了郭老,故毛的律诗的题目还叫《呈郭老》,还是同志朋友之间商量的口吻。称郭老,也给人一种比较亲近亲热的感觉,没有怒目横视,全诗的口气是劝说,没有一点声讨的意味。从这些细微之处,亦可见毛泽东用心之良苦。

当时我读了毛泽东这首《读<封建论>呈郭老》律诗后,并没有立即想到要写文章阐述它。过了几天,是一个星期天,我在家休息,那天上午门房间来传呼要我去听电话(那时我家还没有装电话,通话是借用门房间的公用电话)。一听是姚文元的声音,问我为什么不写文章,说杨荣国他们都在《人民日报》发表批孔的文章,你们怎么还那样迟钝。我一听,不好了,姚文元在催促我了。凭我的记忆,只记得毛在诗中讲了“十批不是好文章”,就立即找了《十批判书》来读。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文中,被攻击最凶的是秦始皇,攻击最集中的是焚书坑儒,捧得最高的是孔子,论点都集中在《孔墨的批判》一文之中。因为我记得毛泽东那首律诗中有“孔学名高实秕糠”,而那时批林的103文件还没有下达,我考虑文章的立意要放在批孔上,肯定焚书坑儒,为秦始皇说话。这样《十批判书》便成了我写文章的靶子。毛在律诗中还称郭沫若为郭老,当然不能点郭老的名字来搞大批判。这样,文章的主题、分寸都定下来了,我考虑了文章的提纲,第二天便找我的学生王守稼来执笔,我口授了文章的提纲,当时我想以写作组历史组署名,题目就叫《论尊儒反法》。趁了十大开幕期间,我借复旦大学的名义办了一份学报,就是那个《学习与批判》,刊发了此文。后来姚文元在《红旗》上转载了这篇论文,我知道他认可了,也就放下一块心头的石头。文章最终署名石仑,因为写文章时,心中想着一块石头,不知是否得到认可。因为这篇文章我得到一个意外收获,市里派人给我家里安装了一部电话,这大概是姚文元要市委办公厅通知电话局给我安装的,因为找我通过公用电话,在大庭广众给我讲话布置工作毕竟也不太方便吧。那时我的认识还停留在借此批孔、尊法上,还没有好好去思考毛读柳宗元的《封建论》有什么深意。虽然,我也写过介绍柳宗元《封建论》的文章发表在《学习与批判》上,但还是非常粗浅,对《封建论》的深刻内涵,及毛借此文所寓之含义也没有好好理解。这要过了许多年,才慢慢体会到它的意义。

《封建论》是怎样的一篇文章?柳宗元是怎样一个人?毛泽东为什么要大家来读《封建论》这篇文章?作者与读者之间契合在哪一点上?它对毛的重大决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借此以展开批林批孔,重新评价历史上的秦始皇,阐述儒法斗争的历史,仅仅是这首诗比较浅显的一面,其中深层次的含义还得剖析柳宗元其人,他写《封建论》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蕴含的意义。以下先说柳宗元其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8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