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错综复杂的财政集权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5-27 21:09:47 0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一支后周的军队从京师汴州北上抗击北汉契丹联军。一天晚上,他们驻扎在京师北面、黄河北岸上的陈桥驿,一场阴谋即将在这里展开。

当晚,阴谋的主角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先喝酒将自己灌醉,回到帐中呼呼大睡。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则在外策划军队造反。到了五更时分,有组织的军人们在一种狂热情绪的支配下来到陈桥驿的驿门,鼓噪着要求赵匡胤当皇帝,他们随后向赵匡胤的寝帐进发。赵光义和赵普乘机走进赵匡胤的寝帐,将醉眼蒙眬的赵匡胤叫醒。

等赵匡胤从屋里出来,有人立即给他套上一件黄袍,众人山呼万岁,簇拥着他向京师的方向前进。

到了京师,士兵们把宰相范质带到赵匡胤的面前,范质一看大事不好,只得承认了既成事实。赵匡胤控制了京师,逼迫未成年的后周恭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另一位后周权臣韩通听说此事,立即往家跑,他跑到家还没有来得及关门,赵匡胤的手下王彦生就进屋杀了他的全家。

赵匡胤登基后,后周太尉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叛乱。他们被镇压之后,赵匡胤显得忧心忡忡。

从中晚唐至五代十国的一两百年的时间里,由于中央政府缺乏控制力,各地的节度使成为地方事实上的统治者。他们拥有军队,从地方收税来养兵,还有自己的官僚系统,已经完全独立于中央。

赵匡胤虽然得到了天下,但是,如果这样的结构不改变,下一次改朝换代很快又会发生。如何坐稳江山,成了他必须解决的问题。

更棘手的是,他并没有机会创建一套全新的制度。他通过和平禅让获得权力,必须安抚那些推举他上台,或者默认他当皇帝的人。禅让的王朝总是带着前朝的所有问题,要想在这个基础上创建稳固的架构更是难上加难。

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赵普心领神会。他向赵匡胤提出了计策,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在政治上,削夺其权;在军事上,收其精兵;在财政上,制其钱谷。

虽然继承了唐、五代时期的基本政治架构,但是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正常的官僚制度之上,另外加上了许多的监管措施,来防止官员擅权。在唐代,宰相的权力很大,但在宋代,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还设置了副宰相(参知政事),兵权分出去,归枢密院,财权也分出去,设置了三司使,号称计相。

在地方官制上,财权、军权、行政权力也各自分离,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并且互相牵制。除了设州县之外,宋代在州之上还有一个叫作路的机构。路不算是一级政府,只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但又承担了政府的许多职能。

就这样,宋代成了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最复杂的朝代,各级政府机构盘根错节,任何人即便想要反叛,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力。

军事上,为了对抗节度使的权力,五代时期已经形成了枢密院领兵制度。枢密使这个发端于唐代宦官、从五代时期起由非宦官担任的职务,到了宋代已经成了类似当今的总参谋部部长,掌管军事大权。

为了限权,除了枢密使之外,宋代还设置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组成的三衙。这三衙统领全国的禁军和厢军,负责军事训练。三衙负责练兵,枢密院负责调兵,而打仗时还要另设将帅领兵。路、州、县各个地方政府也设有各种各样的军事职务,负责当地驻军的监管、协调和后勤工作。

宋代与唐初军事体制最大的不同,是初唐采取府兵制,而宋代采用募兵制。募兵制与府兵制的区别,在于兵都是招募而来的职业兵,只负责打仗,不负责生产和屯田,他们是由中央政府发工资的。募兵制相对于府兵制的优点是兵士的军事素质更高,而缺点则是养兵必须全靠政府拨款,费用高昂。

要想达到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集权,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控制百姓,让他们乐意帮助政府创建集权制度呢?

赵普的提议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制其钱谷”,从财政上剥夺其独立能力,使其不得不依靠中央政府,这样才能解决财政问题。“剥夺其权”和“收其精兵”都是外在的动作,就像绑住一个人的手脚一样,虽然能够制服他,却也剥夺了他为皇帝效力的能力。只有“制其钱谷”,才能在不损害一个人的战斗力的前提下,又让他服服帖帖。

宋太祖为了剥夺各个地方的独立财权,派遣了大量的使职官僚下去。他规定,地方财政事务都由中央政府设立的转运使掌控,而地方长官(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留后、刺史等)均不管理财政事宜。

回想一下唐代后期,一份税收要分成留州、送(节度)史、上贡(朝廷)三部分,而上贡的比例有时甚至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的财政都被地方克扣了。甚至有的藩镇干脆不向中央缴税,只是不定时地送一些贡品。

唐德宗当年的窘况仿佛是长鸣的警钟,随时提醒着宋代帝王。宋太宗赵光义更是直言不讳地说,整顿财政就要以唐为鉴。

前代帝王昏弱,天下十分财赋,未有一分入于王室。唐德宗在梁、洋,公私窘乏,韩滉专制镇海,积聚财货,德宗遣其子皋往求,得百万斛,以救艰危,实时朝廷时势可见矣。朕今收十天下遗利,以赡军国,以济穷困;若豪户猾民,望毫发之惠,不可得也。

财政官员直属于中央,地方官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来插手帝国的财政了。

1992年,中国政府启动新一轮分税制改革。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在财政分配上偏向中央,地方需要花费,就由中央进行转移支付。

而一千年前的宋代,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规定税收必须都解京,即使由于交通不便无法送到,也必须在当地封存,不允许地方官员动用。

中央财政比例的加大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这是整个宋代财政状况的一条主线。

在中央,皇帝设立了三司使,专管财务。财政官员的地位提升,并独立于原有的行政系统之外,皇帝对于财政的控制权更加强了。

宋太祖设立的制度如此成功,直到宋代末年,地方官僚都无法与中央政府对抗。

但是,由于宋代在前代官制的基础上设置了太多的权宜性的职位,官僚队伍膨胀的速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任何朝代。由于军权分得过散,没有人为军队的实力负责,人们从军只为养家煳口,战斗力糟糕得一塌煳涂。

冗官和冗兵,是宋代财政最大的两个包袱,怎么甩都甩不掉。

在宋真宗时期,宋代的士兵大约为九十一万二千人,接受俸禄的宗室、官僚大约为九千七百八十五人。到了宋仁宗宝元时期(公元1038年—公元1040年),士兵人数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而接受俸禄的宗室、官僚为一万五千四百四十三人。到了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公元1067年),由于天下太平,士兵人数终于降至一百一十六万二千人,接受俸禄的人却立刻扩充了十分之三。

宋仁宗时期的名臣蔡襄曾经统计过皇祐年间(公元1049年—公元1054年)的税赋收入和军事开支。税赋分为钱、绢帛、粮、草四项,其中军事开支分别占了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一百零二、百分之七十六和百分之八十四。

由于养兵养官的包袱,宋代不得不大大增加财政收入。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农业税和劳役都更加沉重。

农业税仍然以两税为主,但对两税再次做出了简化:夏税纳钱,秋税缴米。除了两税之外,又有无数的苛捐杂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义仓税、进际税、蚕盐税、曲引钱、纳醋息钱、头子钱,等等,名目繁多。缴税又有不同的方式,一会儿缴钱,一会儿又折算成米,算来算去,政府就吃足了其中的差价。

由于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垦田数量超过了前代,然而,与垦田数量大增并行的,是逃亡户的增加。在群臣的讨论中,逃亡户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由于不缴税的“形势户”太多,大量的税收负担都压在普通户的头上,人们突然发现,依靠农业致富已经成了一种空想。

如果一户人家想多种几棵树,他会发现树还没有长大,地方政府已经调高了他的户等和税赋,算算账,还不如把树砍掉划算。任何财产的变动都可能成为政府加税的理由,最终,人们发现当一个游民反而最省心。许多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达。

除了田税之外,劳役问题也十分严重。在宋代,最令人头疼的劳役是替官府出差的衙前,以及治理民间的里正。特别是衙前,本来是一个替官府出差的职位,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替官府做事是可以赚钱的。但在宋代,由于这种差没有俸禄,还要受官僚的欺负,充当差役是要倒贴钱的,成了典型的苦差。为了找人充差,政府只能强迫富裕的人家出人,但就算是富裕人家,出衙前差也可以让人倾家荡产。

即便这样搜刮,随着官僚队伍和军事开支的继续膨胀,仅仅依靠农业税,仍然无法满足需要。北宋时期的农业财政收入大约在五千万到七千万之间,它的财政总收入则在一万二千万到一万五千万之间,其中的差额,则要靠组织最严密的国营垄断事业来填补。

宋代发展出了最复杂的官买官卖制度。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265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