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官买官卖遍天下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5-27 21:09:49 0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一位叫作范祥的太常博士提出了一个奇怪的建议,试图解决困扰中央政府的军事财政问题。

由于与西夏战争造成的财政紧张,加上范仲淹改革失败,中央政府已经没有力量支持陕西边境的财政。

此刻,各地的税收已经加无可加,而各种专卖制度已经很严密,政府创建了盐、茶、香药、奢侈品等专卖机构。这些特殊的国有企业控制着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将利润压榨出来供给中央政府养官和打仗。

但政府仍然入不敷出,宋仁宗的满朝名臣都束手无策。这时,枢密副使韩琦向皇帝推荐了名不见经传的范祥,他又能想出什么办法?

范祥的办法是:用盐来养兵。

在范祥之前,宋代的食盐专卖制度是这样安排的:全国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有一个食盐产区,而这个产区的盐只能在本区域销售,否则就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比如,四川地区的井盐只能在四川和三峡地区销售;浙江沿海的盐只能供应两浙地区;福建长清场的盐主要供应福建;而解州(位于今山西运城)的解盐,供应了北方的广大地区。

在每一个产地,或由政府组织生产,或者由盐农生产,但盐农只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政府,不得销售给他人。政府再组织运输,将盐运往各地进行销售。不过,在销售店铺方面,规则却有一定的松动。比如解盐,在首都等核心地区都是政府直接创建零售机构,别人不得经营。但是,还有一些偏远的地区,政府的机构覆盖不到,就准许商人从政府批量购入再自行销售。但是,批发商人也只能在指定地区销售,如果越界,就要受到严惩。

宋代的这种做法一直流传到现在,即便盐税在现在的政府收入中已经占比很小。直到2014年,政府才取消了盐业专卖。

虽然宋代政府已经通过食盐专卖获得了大量的收益,但是到了宋仁宗初期,食盐专卖的收益却因为另一项临时措施的出现而打了折扣,这项临时措施和政府的运输能力不足有关。

当时,在与西夏接壤的西北地区,需要外部运进大量的物资和粮食,可是运输是要花钱的,而政府没有那么多钱,无法把粮食运送到边疆地区。

为了应付运输问题,政府想出了一个主意:鼓励商人往边疆运输粮食。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由于边关粮草吃紧,宋太宗请求大商人帮助政府把粮食运送到边防,当边关守将接收了商人运来的粮草之后,就开一张证明,载明捐赠物资价值多少钱,由商人将这张证明带回京师,政府把钱款划拨给商人。

商人之所以愿意接受政府的条件,是因为边关守将会把粮食的价格尽量高估,留给商人一定的利润空间。另外,政府为了激发商人的积极性,还规定商人结款时可以不要现钱,而要一些政府垄断的商品,最初主要是茶叶。垄断商品的价值更高,也更受欢迎。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三司使王嗣宗进一步细化了规则:政府付款给商人的是百分之四十的香药、百分之三十的犀牛角和象牙,以及百分之三十的茶叶券,商人可以用茶叶券去换茶。后来改为百分之六十的犀牛角和象牙,以及百分之四十的茶叶券。

到了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仁宗规定商人可以向政府要现钱,也可以要求政府支付茶叶、香药、象牙或者盐、白矾等紧俏物资。从此,盐进入了商人们的换购清单,政府不得不允许商人参与盐业的垄断经营。

然而,这种办法却让商人钻了空子。由于粮食的价格被高估,商人可以用较少的粮食换得较多的专卖品,更有甚时,商人往边关运送一束草,就可以获得十二斤十一两的高质量颗盐。并且,商人运输的货物质量并没有保证,常常是劣质的。更严重的是,随着商人手中的专卖品越来越多,政府无法任意抬高专卖品的价格了。随着专卖品价格的降低,中央财政收入减少了。官员们纷纷检讨,认为这个临时性的做法对政府财政的影响弊大于利。

结果,宋代的军费还没有解决,财政收入又出现了问题,可谓顾此失彼。恰好在这时,范祥推出了他的盐票改革。

范祥认为,目前的食盐专卖体系和边关运输方式都太低效了,如果将食盐票券化,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可以帮助政府解决向边关运输的问题。

范祥发行了一种叫作盐钞的证券,同时不再让商人向边关运输粮食物资,而是让商人直接向边关运输现钱,按照当地市价购买物资。这样一来,成本竟然比让商人们运输物资要便宜得多。简单地说,以前边关粮草是政府安排统购统销,价格高昂,质量低劣,后来改为公开招标,价格反而便宜下来了。

商人向边关输送钱币,又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呢?

守将收到钱款后,会将相应数量的盐钞交给商人。商人持盐钞直接到盐产地(盐池)去提盐,再到指定地区卖盐。政府不再负责盐的运输,而交由商人自己负责。

商人不需要再跑到京师,而是直接去盐产地,也不能再要求犀牛角、象牙等东西,只能换盐,政府的负担减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人亏本,盐在宋代是抢手货,商人都乐于收购。范祥想通过改革造成双赢的局面。

到后来,商人们甚至可以把盐钞当作货币使用。在宋代北方的大宗贸易中,盐钞就是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商品可以以盐钞计价,用盐钞可以直接购买粮食、茶叶等物品。

当盐钞成为商品交换中介之后,政府就可以加量发行,获得更大的利益,将盐钞逐渐货币化。最后,盐钞的数量超过人们对食盐的实际需求,只有到这一步,政府才算利用盐业将利润最大化。

范祥的设计虽然很好,却并没有马上得到皇帝的认可。又拖了四年,皇帝才终于下决心实行。

一开始,盐钞制度就遭到了抵制。抵制范祥的大都是大商人。在此之前,他们把粮食运到边关,可以高估粮食价格,投机倒把,以次充好。但现在,价格已经被锁死了,他们虽然还能赚钱,但暴利已经不存在了。许多官员对范祥也不满意,因为在以前的制度下,他们能够和商人勾结,吃回扣,钻空子,现在这样的机会少了。

在商人和官员的联合抵制下,皇帝让时任三司户部副使的包拯前往调查。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商人和官员反对,是因为他们钻空子的机会少了,但是实行盐钞制度,政府的财政浪费会大大减少,而利润相应增加,这项政策对政府是有利的。

包拯的报告让盐钞得以继续。

事实证明,盐钞的实行的确给政府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到了皇祐初年(公元1049年),盐钞收入已经达到了二百二十一万,四年后稳定在二百一十五万,这四年的总收入比之前六年的总收入还多六十八万。

更重要的是,以前政府还要支出一部分钱给商人,感谢他们把物资送到了边关。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这笔支出就达到了六百四十七万,庆历六年也有四百八十万,由于商人不需要再到首都来领钱,这些钱都省下了。

根据记载,仅仅盐法一项,就已经满足了政府百分之八十的边疆军事开支。

范祥的改革让皇帝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官卖制度可以带来很大的收益。宋代对盐业源头的垄断,就好像现代对于土地的垄断一样,会产生令人瞠目结舌的收益。现代的地方政府仅仅依靠卖地就能获得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如果把土地抵押带来的金融效益计算在内,有的地方甚至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而宋代将盐业票券化之后,也有着类似的效果。

但这种效果却是有代价的,因为盐钞的整个流程都只创建在百姓对盐的需求上,而这个需求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超额发行盐钞,就会形成巨大的泡沫,直到坍塌。

在实行盐钞制度之前,宋代政府甚至依靠强行摊派,规定每个人必须每年买多少盐。后来,政府不再强迫人民买盐了,但是又发行了太多的盐钞。只要商人给边关送去粮食和钱,政府就发盐钞,根本不在意是否超额。

到了宋神宗熙宁六年,民间实际的用盐量只有四十二万八千六百零一席盐(每席为一百一十六点五斤),而陕西边关发出的盐钞达九十万二千七百一十六席,已经超过实际用量的一倍。盐钞越来越不值钱。

除了范祥改革之外,宋代的盐业还经过了多次改革,但整体的指导思想从来没有变化:帮助政府从民间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宋代的专卖制度大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中国历史上政府垄断经营和专卖的高峰就出现在宋代,到了最后,政府已经将所有适合垄断经营的项目都收了过来。

这些专卖大都继承自五代时期,那时各个小朝廷为了应付军费开支,不断地寻找新的财源,开辟了各种专卖制度。到了宋代,这些专卖制度大都没有废除,甚至更加发达了。

宋太宗时期,实行盐、酒等专卖。侍御史田锡就对财政,特别是专卖制度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筦榷贷货,网利太密,躬亲机务,纶肯稍频。臣所谓网利太密者,酒曲之利但要增盈,商税之利但求出剩。或偶有出剩,不询出剩之由,或偶有亏欠,必责亏欠之过。递年比扑,只管增加,递月较量,不管欠折。然国家军兵数广,支用处多,课利不得不如此征收,筦榷不得不如此比较,穷尽取财之路,莫甚于兹,疏通殖货之源,未闻适变。

太宗去世时,王禹偁等人再次直言:

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此所以尽取山泽之利而不能足也。夫山泽之利,与民共之。自汉以来,取为国用,不可弃也,然亦不可尽也。方今可谓尽矣。

人们以为太宗已经穷尽了专卖的能事,但这只是个开端。到了宋真宗时期,由于财政窟窿太大,盐酒的专卖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朝廷瞄准了茶、矾、香等一切可能产生垄断收益的商品,而专卖产生的利润也更加丰厚。

高峰时期,宋代的正规税收只能提供百分之三十几的财政收入,而更多收入则来自于这些官僚经营机构。

由于许多垄断的物资出自海外,比如犀牛角、象牙、珍珠、玳瑁、乳香,等等,皇帝甚至将专卖制度延伸到了海外,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海关制度。

根据规定,一艘海外的帆船来到中国的港口,首先必须进行登记,缴纳十分之一的物资作为税收。纳税完毕之后,官员们再拿出两个名单:第一个名单上写着只准政府采购的商品,如果船上有这些物资,必须全部卖给政府;第二个名单上是政府优先采购的商品,先保证政府的所需,剩余的才能卖给民间。

政府采购的物品统一进入官方的专卖系统,并以垄断价格进行销售。

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为了维持这种专卖制度,必须雇佣大量的人来运作,而这些人都需要财政养活。为了经营,官僚集团也变得更加庞大,这些官员在帮助政府盈利的同时,也在谋取私利。随着宋代专卖制度的盛行,民间的负担也更加沉重。

到最后,政府其实做了一笔亏本买卖,除了效率低下,还产生巨大的冗员,财政问题更加突出了。

宋仁宗死后,他的养子宋英宗有心改革却英年早逝,继而上台的宋神宗终于下决心面对财政危机,进行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改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26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