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悉达多的困惑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1:49:59 0


释迦牟尼本名是Siddhartha(悉达多),姓Gautama(乔达摩),后来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源自Sakyamuni这个词的音译,意思是他的族Sakya(释迦)产生的圣者,那是他得道以后,别人给他的尊号。

悉达多是天竺中部一个小国的王子,属于刹帝利阶级。他出生的国夹在两三个大国之间,其中有一个大国非常有野心,常常发动战争,引发了许多灾祸痛苦。虽然悉达多贵为王子,但他经常离开皇宫,在各处看到人们所承受、所忍耐的痛苦后,他产生了根本的疑惑:人生为什么这么苦?如何能够摆脱、离开这些苦?

29岁时,他不愿再过王子的生活,决心离家。他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浪游,直到38岁,才在菩提树下得道。他的浪游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别的意义。

离家之后,他首先遇到的是数论派的修行者。数论派基本上是婆罗门教内部的改革者,是反对婆罗门腐化的一股力量。数论派对世界的形成,提出了与传统很不一样的说法。传统上,婆罗门教认为世界是由诸神创造的,也由诸神控制,却并未解释诸神如何创造世界。数论派主张,世界是由两股力量构成的,其中一股力量叫purusha,另外一股力量则是prakriti。简单、通俗的翻译将这两股力量说成“我”与“物”,也就是说,世界是由“我”和“物”互动产生的。

数论派所说的“我”,指的是欲望,也就是人的最主要的力量。他们所说的“物”,指的不是我们眼前看到的具体的、现实的东西,而是指一种状态,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每一样东西都各居其位的状态,比较适切的翻译,应该是“物各付物”,即所有的“物”都处于最自然、最自在的平衡状态中。

世界是如何产生的?按照数论派的理论,就是一个带着欲望的自我意识,因打扰了原本“物各付物”的平衡状态,催生出不稳定,于是“五大”——地、水、风、火、空出现了,相应的“五支根”和“五作根”也出现了,前者是五种最主要的感官,后者是五种最主要的器官。

如此,世界产生于不安定,也破坏了原本的平衡状态。数论派的这个说法,影响了悉达多,他将世界视为痛苦的。按照这样的世界观,数论派所追求的,就是要将“我”与“物”再度分开,消除“我”的欲望,不要再打扰“物”的状态。而数论派主张用来消除欲望的手段,和耆那很像,主要是通过苦行,人们靠苦行消除欲望之后,世界会回归平衡状态。

不过,数论派作为婆罗门教的一派,与耆那的不同之处,在于数论派保留了诸神。人的苦行,主要是给诸神看的,诸神看到人放弃欲望,便会赐给人和世界平衡。

悉达多与数论派的苦行者在一起一段时间后,离开了他们。他离开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能接受苦行的目的竟是讨好天上诸神,他觉得一定还有更根本的道理。另外,数论派遵循原先婆罗门教的种种仪式,以及对仪式的看重,也无法让他信服,比如,对这些苦行者杀羊祭祀的仪式,他找不到祭祀的意义何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2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