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竹林七贤”与魏晋艺术的开创性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1:49:42 0


“竹林七贤”中的个别人物,如阮籍、嵇康,在思想和文学方面成就很高,值得我们专门仔细探索。不过就整体来看,“竹林七贤”的诞生,与当时贵族社会强烈的表演欲相呼应。其中存在着那个时代看似矛盾却实际互补的历史现象——在严格的贵族门第秩序和名教规范之上,一种反叛的、表演性的、自由的个人主义追求出现了。

每个名士随时都受宗族身份的束缚,必须按照名教的规范行事,然而显示宗族身份的行为,却同时带有强烈的仪式性,名士们由此在生活中发展出高度的表演自觉。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点就是突显等级差异,也就是刻意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包括丧礼、丧服在内的种种礼仪,也都是在表现差异,其作用在于让人不能忽略差异,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各自的身份生活。

因而,这种贵族文化,一方面是集体性的,另一方面却又不断提醒个人在集体秩序中的独特身份,它唤醒了个人意识,尤其鼓励了个人表演。个人和个性,在这套贵族文化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

在这方面,曹丕的《典论·论文》最足以代表文学价值观的转变。这个时代的文学信念是,首先,人们相信个性与文章分不开,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这勉强不来,也骗不了人。其次,读文章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文章背后的那个人,他拥有什么样的个性,他的个性使得他擅长写怎样的文体,不适合写怎样的文体。正因为人有个性,有差别,所以那种跨越文体的全才不存在,不同的文体对人的个性的需求是彼此冲突的,会写这种文体的人,必然不适合写需要另一种个性的文体。

当然,对个性的讨论,仅限于贵族阶层,会写文章的贵族有个性,其他贵族应该仔细辨识他们的个性。至于不识字、不属于贵族阶层的人,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他们不存在个性不个性的问题。讨论个性时,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是,区分有个性的少数贵族与无个性的非贵族大众。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歧视的区分方式,个人、个性只属于贵族,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于是,在贵族的圈子里,出现了强烈的艺术化倾向。贵族有资源,有闲暇,在生活中不仅追求奢侈华美,还追求精致雕琢。同时,要表现个人、个性,除了少数人以冲撞名教的方式过放纵的生活,大部分贵族比较安全也比较容易的选择,是在精致艺术方面的追求。而且,贵族不能不表现,要是他们找不到能够表现自我、突显个性的方法,在这个贵族社会里,就没有他们的存在空间。

这样的社会环境说明了为什么魏晋南北朝会出现那么精彩的艺术表现。贵族社会的艺术化倾向,容许并鼓励对精致的追求。这样的倾向也反映在思想上,名士谈论玄学、玄理,越说越玄,一层层向内探索,形成了中国抽象思维的一个高峰。在文学上,名士讲究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关系,讲究声音与声音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受外来语言的影响,中国的声韵之学大幅发展,再加上精致的艺术追求,于是骈文产生。骈文不单纯是为了表达经验和想法;声音、文字上的巧妙安排,优先于经验和想法,这是骈文创作的前提。

隋唐以后,贵族社会和贵族文化逐渐消失;宋朝以后,这个时期贵族文化的背景甚至都已经被遗忘了。同时,这个时期产生这种特殊的艺术追求的动力,尤其是对个人和个性的强调,经常被后世忽略。近世以后的王朝重视集体性甚于个人和个性,而六朝贵族文化为后世中国人保存了一个展示个人和个性的窗口,时常被后世援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26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