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从清议到九品中正制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1:49:20 0


清议品评人物高下的观念和方法,在曹魏时期,被应用在晋用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里。清议原先是对已经拥有官位和权力之人的评头论足,看看他们是否适合各自的位子,在位子上做得好不好。而九品中正制将程序反过来,也就是评判什么样的人适合被放在什么位子上。

九品中正制反映了现实的需要,朝廷必须重建人才晋用的通道。汉朝原有的人才晋升系统,在战乱中基本上都瓦解了,不仅中央的经学教育和考核系统荡然无存,而且地方的荐举也已经无法有效进行。于是新政策主张,由在京的地方代表,为各自出身地方的人才评等级,从“下下”到“上上”,分为九个等级。

这样做的道理是,一方面朝廷认定这位代表对自己地方的人才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朝廷顾及此人就在京城的方便,不必依赖战乱中早已不可靠的地方行政系统,即可选拔人才。如此方便行事,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那就是中央的官僚体制难以维持汉帝国鼎盛时期的规模和作用,很多官位变成了“虚官”,还有很多官位早已消失。

九品中正制的另一个背景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变。经历了汉末乱局、地方割据,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失效了,地方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中央无法有效地统治地方,很难确切地拔擢地方人才,所以中央必须改以地方对人才进行评等这个政策,维持人才仍然来自各地的表象。也只有通过地方上的中正官,中央朝廷才能建立与地方人才的联系。

地方分权的态势使中央放弃介入地方人事和权力分配。不像以前的太学,从教育到考核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九品中正制的评判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它基本上全被委托给中正官,中正官可以用自己的标准自由地给人才评等级。能当上中正官的,都是在地方和中央很有影响力的人,毫无例外都出身于豪族世家,没有这样的出身,他们无法得到这样的官职。

中正官显然是按照地方的现实权力状况,而不是按照人才的潜力评等级。少数与中正官一样出身于豪族世家的子弟,必然得到“上上”“上中”“上下”这种等级,这叫作“下品无世族”,他们的评等绝对不会掉到“下”的那一区。至于没有豪族世家身份的,中正官怎么会认识呢,又有什么理由给他一个高的评等呢?这叫作“上品无寒族”,即出身背景不好的,永远挤不进“上”的那一区。

没有门第背景的人,要靠九品中正制在社会上提升地位,简直没有一点机会。于是,九品中正制从原本设计的人才晋用机制,转型成为豪族世家巩固垄断政府职位的手段。他们借此界定出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封闭的权力区域,紧紧固守,不让“非我族类”的人轻易进入,因为那是他们的权力禁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2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