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叛逆而个性的游谈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1:49:09 0


浮词就是相对章句之学的现实语言、政治讨论。和浮词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游谈,游谈指的就是谈些经学以外,尤其是无关章句之学的内容。还有一个相关的概念,是清议,那就是以清流的立场来议论时政,其中心仍然在太学,但清议显然已经与章句之学无关了。

从章句之学到清议的过程中,另一个重大变化,在于文字和语言二者地位的变化。章句之学的主要表达工具是文字,其内容太烦琐,也太标准化了,很难用谈的,更难让人听懂。章句之学的地位下降,语言、谈话的空间便有所扩张,且对现实政治的评判,有立即感。语言,而非文字,就成了更适合的形式。

汉末有清议,魏晋有清谈,这二者之间有关联。除了都是“谈”,都是以语言而非文字为主的活动之外,还有对人才、人品的关注,作为二者之间的联结点。

在传统说法中,对清议发展到清谈,有一个想当然的解释,说的是“党锢”使以太学为中心的清议活动受到威胁、迫害,以致这些原本充满政治热情、积极议论时政的人因害怕而转向,他们不敢再谈论犯忌讳的现实政治议题,于是逐渐去除了议论中的政治成分,越谈越空洞。这样,清议变成了玄谈,人们都只说些虚无缥缈、玄之又玄的话题。

这样的解释,不能说是错的,但说得太简化了,与史料呈现的,有一定的差距,值得细究、补充。史料呈现的,不是直接由清议到清谈,而是先从清议发展到游谈,再从游谈发展为清谈。

从清议到游谈,中间的关键正是章句之学的没落。章句之学失去了过去的权威性和重要性,相当于拆掉了太学的一根支柱,以至于太学里人的集结,必须寻找新的原则和标准。没有了章句之学的标准,又不能简单地找讲经的老师,以聚集在他的门下,或自然地与他门下的其他学生聚集在一起,那么,要如何寻找适合集结的人?又如何让别人看到自己,知道自己是个值得集结的人才?

借由谈话,借由谈话的表现。在旧标准没落、文字重要性下滑的环境里,人突显自己、争取别人注意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说话。说吸引别人注意的话,用特别的语言内容吸引别人,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游谈的主要功能。

这也能解释蔡邕与《论衡》之间的关系。蔡邕利用《论衡》中的各种古怪议论,不仅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和注意,甚至还能开启新的风潮。所以我们说这是去世了的王充对太学的“报复”。生前进不了太学的人,死后却凭著作改变了太学,至少是参与了太学的改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25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