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充满矛盾的思想家王充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1:48:53 0


如果要你描述自己,写一篇自传,你会怎么写?

王充《自纪篇》的写法是,第一段先写家世来历,然后第二段进行自我描述。他说自己“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衿庄寂寥,有巨人之志”。王充六岁开始接受教育,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很乖,很懂规矩了;更重要的是,那时他就已经不和其他小孩一起打打闹闹了,而是自己严肃地待在一边,怀抱着“巨人之志”——拥有超人的志向。换句话说,王充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不平常,他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平常人。

到八岁时,“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德。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和王充一起在书馆念书的,有上百个小孩,别的小孩都因为犯错被打、被骂,或因为字写得丑被责罚,只有他自己不是这样的。他的字越写越漂亮,而且他从来不犯错,不违规。基本的认字、写字的教育完成了,老师开始教《论语》《尚书》,王充很厉害,每天可以背诵千字,记忆力好得不得了。他不仅记忆力好,领悟力也好,不用老师教,自己也能读,还开始写文章。他一下笔就写出了不一样的文章,让众人啧啧称奇。书越读越多,人也越来越孤傲。他不随便说话,没碰到合适的人,宁可一整天都不说话。他发的议论,乍听之下,与别人的主张相异,但继续听下去,听完了,大家就都被说服了。他写文章的方式和风格,也与说话一样。

这样的描写,尤其是描写一个人小时候如何神奇的文句,我们在传统古文中经常看到。但这种夸张的文句,最常见于“行状”或“墓志铭”,也就是用于别人表达对一个人礼貌、客套的推崇,很少会出现在一个人的自述中。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用这种方式赞扬自己,而且说得那么夸张,把自己形容为天才,同时贬低身边的其他人,这是很不得体,既讨人厌又得罪人的做法。

王充是一个不与世人弹同调,睥睨一切,孤芳自赏的人吗?不是的。因为在同一本《论衡》中,我们又会读到像《须颂篇》这样的文章。“须颂”就如这个词本身呈现的那样,是要告诉读者,为什么需要歌功颂德。王充写了好多篇对朝廷歌功颂德的文章,并且为这些文章做解释,说明自己为什么必须写这些文章,以及这些文章有多高的价值。

《须颂篇》便说:“汉家功德,颇可观见,今上即命,未有褒载,《论衡》之人,为此毕精。”意思是,汉朝很了不起,现在的皇帝(章帝)即位,怎么没有人称颂呢?写《论衡》的我必须努力弥补这个缺憾。

王充真的很努力,一连写了“齐世”“宣汉”“恢国”“验符”等篇,他说:“圣者垂日月之明,处在中州。隐于百里,遥闻传授,不实。形耀不实,难论。得诏书到,计吏至,乃闻圣政。是以褒功失丘山之积,颂德遗膏腴之美。使至台阁之下,蹈班、贾之迹,论功德之实,不失毫厘之微。”意思是,皇帝那么了不起,地方上却得不到确切的信息,得通过带着诏书的朝廷人员宣讲,大家才听得到“圣政”,因此,我必须补充称赞皇帝的伟大,就像班固、贾谊那样一丝不苟地彰显皇帝的功德。

王充一方面是个自大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对朝廷、皇帝,又是一副谄媚、歌功颂德的模样,就这样,他还大大咧咧地将自己的书命名为《论衡》。“论衡”是什么意思?他自己解释说,《论衡》的中心宗旨,就是“疾虚妄”,即要破除所有假的、错误的看法和观点。

秉持着“疾虚妄”的精神,他批判“符瑞”,主张“凤凰、麒麟难知”,他的意思是凤凰、麒麟如果真的那么神奇,那么一般人又怎么会知道凤凰、麒麟代表什么呢?人们又凭什么认定凤凰、麒麟就是吉祥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他又在别的篇章中明确地说:“永平以来,讫于章和,甘露常降,故知众瑞皆是,而凤凰、麒麟皆真也。”意思是,从明帝到章帝、和帝年间,有好多吉祥征兆,其中凤凰、麒麟都是真的。

王充这么说不是自我矛盾吗?同一本书里说了完全相反的话,书名却叫《论衡》?这本宣称要“疾虚妄”,岂不是讽刺吗?因为书本身就有些“虚”和“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2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