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讲历史—— 鲜卑贵族内部的分裂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13 20:13:19 0


从军事和经济角度而言,北魏迁都的合理选择应该是邺城,而孝文帝为了拉拢汉人,却继续往南到了洛阳,并定都于此。孝文帝的做法一方面有效地争取了汉人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支持,另一方面却在军事上制造了难以解决的麻烦。

麻烦之一是洛阳靠近南朝疆域范围,这样一来,北魏与南朝的关系必定变得很紧张。是否挥军南下,征服南朝,对北魏而言,从此就成了巨大的诱惑,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不过,北魏更大的麻烦,还不在南方,而在北方。

南迁到洛阳没多久,北方就发生了“六镇之乱”。“六镇”分布在今内蒙古一带,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这六镇。“镇”是军事防卫机构,这六镇是北魏为了防范柔然侵扰而设置的,而派驻在“六镇”的防卫将领,大部分都是鲜卑贵族,有的甚至就是来自“鲜卑八姓”。

他们本来在北方担负着保卫鲜卑根据地的重要任务,然而自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情况却急剧改变。这些没有跟随孝文帝迁往南方的鲜卑贵族,在“分辨姓族”的过程中明显被遗落、被边缘化了,一来他们无法参与南方新形成的门第团体,二来他们也利用不上姓族给予他们的在人才晋用上的好处,因为他们的子弟都远在北方边境,要如何到洛阳当官呢?于是,相较而言,同为贵族,他们的贵族身份和地位其实是在快速地贬值。

迁都洛阳之后,戍守北方的这些人必然越来越远离朝廷政治中心,更进一步,他们与其他南迁的鲜卑贵族的隔阂也越来越深。在这个过程中,这种疏离感,一来必然在这些北方鲜卑贵族心中制造出“相对被剥夺感”,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二来又必然使得南方鲜卑贵族产生出“相对优越感”,越来越觉得与北方鲜卑贵族不是一个层级的,于是北方鲜卑贵族又一定会因为感受到南方鲜卑贵族的歧视而越发愤愤不平。

逐渐地,从南方本位立场出发,南方鲜卑贵族就将北方鲜卑人都看低了,从而产生了“代来寒人”的说法。“代”泛指北方,“寒人”则是称呼“寒门”或“寒族”社会阶层的人,合起来的意思是“从北方来的地位比较低的人”。在南方新门第看来,从北方来的人越看越不称头,像乡下的穷亲戚,他们说的是鲜卑话,可能连“正音”都不会说;他们穿的是鲜卑服,完全错过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时代大变化,彻底落伍了。这种无法与汉人大族往来,上不了门第阶层台面的人,怎么还能算是贵族呢?

这时候,只要是北方来的人,在南方的鲜卑人眼里都成了“寒人”。这种歧视显然给“六镇”的人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在南方,农业民族的习惯和价值观念渗透生活的程度越来越深。前文提到过,未迁都时,鲜卑人中就已经到处传唱“悲平城”了,当他们进入洛阳之后,这些鲜卑人就更不会想恢复北方的那种生活了。

大量吸收汉人法律观念而形成的《魏律》,则更加恶化了二者之间的割裂情况。《魏律》中革除了游牧民族原有的许多刑罚方式,改以汉人的方式,给予罪犯一种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就是强迫犯人流徙北方出戍。犯了大罪的人勉强不死,就被放逐到边境了。于是,原来的“六镇”附近成了犯人的流放地,充斥着罪犯,这样又在实质上让“六镇”的地位降低。

“六镇”的情况越来越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北魏对柔然的防卫力量随之每况愈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40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