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王朝解读——韩世忠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7-10 14:16:31 0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陕西延安)人。他出身贫寒,勇武过人。十八岁时,韩世忠应募从国,参加了抵御西夏、镇压方腊起义、征辽等一系列战役。靖康年间,又多次与金人交战。高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御营左军流制。建炎二年(1128),他护送高宗到扬州后,又率部北上,在宗泽的指挥下与金军在河南一带作战。建炎三年春天,苗傅之变发生,韩世忠赶到平口与张浚等人商议勤王,他慷慨激昂地对张浚说:“今日之事,世忠愿与张浚以身担当,您就不要担心了!”这时他的妻子和儿子都被扣留在临安作人质,幸而被宰相朱胜非设计救出,于是韩世忠正式打出勤王平叛的旗帜,联合张浚、刘光世等人,大败苗、刘叛军,高宗得以复辟。接着,韩世忠率军一路追到福建,直到把苗傅、刘正彦全部擒获。同年十月,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再次大举南侵,在江南大肆掠夺了一番,率兵北返,韩世忠奏高宗,请求在长江上进行截击。当时正是一年一度的上元节,到处张灯结彩,他带领八千水军,集中了一百多艘战船沿长江布防。三月,金兵先头部队退到镇江,遭到宋军的伏击,金将李选被迫投降,于是兀术下战书要与韩世忠决战。双方在江面上摆开阵势,守军战船如离弦的利箭,迅速冲向敌阵;梁夫人亲自擂鼓以激励宋军将士,杀得金兵丢盔弃甲,沿江溃退;韩世忠指挥宋军堵截,把金兵驱入了黄天荡,金兵成了瓮中之鳖,进不能战,退不能出;兀术只好向韩世忠求情,表示愿意归还所掠夺的珍宝并献上宝马,换取一条生路,被韩世忠严词拒绝:“还我两宫,复我疆士,则可以相全。”韩世忠以八千兵马将金军十万人堵在黄天荡长达四十八天,这就是著名的“黄天荡之战”。可惜后来金军开掘了一条连接江口的水渠逃入长江,又乘风纵火宋军船队,才得以退回江北。绍兴四年(1134),韩世忠被任命为建福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扎镇江,金与伪齐联军分路入侵。他驻兵大仪(今江苏扬州西北)正逢朝廷派魏良臣使金经过此地,于是他佯装后撤,魏刚一出境,他马上集合部队,沿路设下十多处埋伏。金兵一进入伏击圈,就听战鼓轰鸣,伏兵四起,金兵猝不及防陷入一片沼泽地,人马践踏,生擒二百多人,死伤不计其数。随后,他又派部将董叹、解元、成闵等人在天长县、高邮军打败金军,最后迫使金齐联军退兵。绍兴六年,他被任命为武宁安仕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楚州在经过长年战乱后,早已是残破不堪。他亲自参加劳动,夫人梁氏也参加纺织,还积极招募流亡的百姓,发展工商业,很快楚州就成为一方重镇。在此期间,刘豫伪齐军队几次入侵,都被他击退,使淮东成为了保卫东南的重要屏障。史称他“在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

宗泽为什么说岳飞“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家里世代为农。据说岳飞出生时,有一只长得像鹄的大鸟在他家屋子上空飞旋鸣叫,家人就为他取了“飞”这个名字。岳飞还没有满月的时候,黄河决口,家乡突发大水,他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在大瓮中,竟然没有被淹死,人们都感到很惊奇。

岳飞从小就志向远大,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家里尽管贫穷,岳飞却努力读书,对《左氏春秋》和孙膑、吴起的兵法特别感兴趣。他天生具有神力,拜周同为师学习射箭,左右手都能够射箭。他的父亲教导他说:“你如果能为国家出力,一定要誓死报国。”

宣和四年(1122),岳飞应募被征。当时相州(今河南安阳)有陶俊、贾进和两个贼人作乱,岳飞请求主将给他百名骑兵来消灭贼人。岳飞先派兵丁伪装成商人混进贼人队伍,又派一百名士兵在山下设下埋伏,他自己率领几十人去诱敌,他假败逃走,贼人前来追赶,结果中了岳飞设下的埋伏,陶俊、贾进和这两个贼人头目都被抓获。

康王到相州,靠刘浩的引见,岳飞得到了康王的召见,康王命他去招安吉倩等贼人,结果吉倩等三百八十个贼人全部归降。康王命岳飞补承信郎一职。此后,岳飞先是以三百骑兵获得李固渡(今河北大名)战役的胜利,后又跟随刘浩解了东京(今河南开封)被围的局面,朝廷升任他做秉义郎,属于留守宗泽的下属。岳飞在此期间又取得了开德、曹州(今山东曹县)两个战役的胜利,宗泽为此大感惊奇,说:“你在勇智才艺方面,就连古代那些良将也不能超过啊。”

为什么说岳飞之死是千古奇冤宋金议和的事情决定下来后,秦桧担心岳飞不与自己同心,就开始设计陷害岳飞。

岳飞是各个将领中年纪最小的,但是建立的战功却超过了其他人,尤其是超过了韩世忠和张浚。金人攻打淮西的时候,张浚不敢发兵迎敌,岳飞却在接到命令后立即发兵,从而解除了庐州(今安徽合肥)被围的困境,获得了皇帝的嘉奖,张浚认为这是自己的耻辱。后来岳飞又平息了杨么的叛乱,分别给张浚、韩世忠一艘楼船,上面兵械齐备,韩世忠十分高兴,张浚却更加嫉恨岳飞。

秦桧使用参政王次翁的计策,利用岳飞、韩世忠与张浚之间的矛盾来陷害岳飞和韩世忠。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秦桧矫诏命张浚、岳飞前往楚州(今江苏淮安)视察韩世忠的部队,搜查韩世忠的错误和缺点,目的是让三大部将之间彼此离异反目。当岳飞看到韩世忠的部队阵容整齐时,不禁暗自称赞,而妒功嫉贤的张浚却认为高宗有意让他与岳飞分掌韩世忠的军队。岳飞当面斥责了张浚的不良用心,张浚因此对岳飞更加怀恨在心。回到杭州后,张浚反咬一口,诬告岳飞,这给想谋害岳飞的秦桧等人留下了口实,他们开始了谋害岳飞的阴谋。万俟卨首先发难,他捏造了岳飞的两大罪状:一是增援淮西时,违背圣旨;二是楚州之行,有意沮丧士气。要求朝廷将岳飞解职。与此同时,秦桧又指使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上章弹劾岳飞,岳飞有口难辩,只好向朝廷请求罢去自己枢密一职。但是秦桧余恨未消,又找到了王贵、王俊二人。这两人先前都在岳家军效力,后因怯战或行为不轨,受到岳飞责罚,因而心中不满。其中,王俊是岳家军中的副统制,是一个最惯于反复变诈、喜欢出卖同僚的人,外号“王雕儿”。他一意取得秦桧欢心,在张浚的威胁利诱下,他搞了一份《告首状》,诬告岳飞最倚重的部将张宪要到襄阳去造反。而王贵是岳家军的都统制,他与张宪本就不和,因此,对此诬告自然也是十分赞成。这年年底,秦桧亲自下令提审岳飞,先是派万俟卨抄了岳飞的家,搜走了高宗给岳飞的全部诏书,让岳飞无以自辩,后又令大理寺评事官元龟年将岳家军西征日期进行窜改,因此“临军征讨,误期三日,律当斩”这一罪名就成立了。岳飞被罢免了枢密副使后,韩世忠也罢去了枢密使之职,自此他杜门谢客,绝口不提论兵之事。然而,对于岳飞的冤祸,他是十分了然的,为此他特意去会见秦桧,质问他说:“王俊在《告首状》里告发的一些事体,究竟哪些是可靠的?”秦桧含糊地说:“飞子云与张宪书的内容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当即愤然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飞虽受尽各种酷刑,但一直不肯承认自己有谋反的念头和计划,并绝食以示反抗。万俟卨为此一筹莫展,这时有人提议再让王雕儿提供一些别的罪证,王俊因此又被拉来告发岳飞多次说过“反话”,在威逼利诱下,王俊、孙革等几个人又做假证,于是岳飞又蒙上大逆不道之罪。

这年十一月,秦桧等人判定岳飞两大罪状:一、据旁证称,岳飞曾说自己与宋太祖一样三十岁就封节度使,为大逆不道罪,当斩;二、金兵犯淮西时,高宗曾给岳飞十三道诏命,岳飞却没立即行动,犯“拥兵逗留”罪,当斩。绍兴十二年(1142)一月二十七日,时为除夕,岳飞父子及张宪遇害风波亭,岳飞临死前写有“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他相信自己的冤屈总有一天会得以昭雪,他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的冤狱纯系秦桧等人凭空捏造而成,所以史臣说,岳飞的死是千古奇冤。

为什么说刘锜“神机武略”威震敌国刘锜(1098~1162),字信叔,德顺军(今宁夏德隆)人,他的父亲曾为泸川军节度使。刘锜外表俊美,善于射箭,声如洪钟,在高俅的荐举下,朝廷特意授予他閤门祗侯一职,后历任陇右都护、宣抚司统制、江东路副总管、提举宿卫亲军、果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东京副留守、武泰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虞侯等职。

绍兴十年(1140),金人撕毁盟约攻打南宋。金人攻陈(今河南淮阳)时,刘锜与知府事陈规商议对策,当时各个将领都说:“金兵是打不败的,我们还是让精兵杀出血路,保护老人小孩子回到江南去吧。”刘锜说:“东京(今河南开封)虽然失守了,但主要军队还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守城,怎么能弃而不顾呢?我心意已决,如果有人再说逃跑的话就把他斩首示众!”这时,将领中有一个外号叫“夜叉”的许清站起来慷慨地说道:“太尉刘锖奉命辅助守卫汴京(今河南开封),军卒家人也都跟随而来,如果现在躲避逃走,是很容易的事。然而逃跑时如果不管父母妻儿,我们心中不忍;如果我们带上他们一起逃跑,敌人要是进攻,我们又怎么能逃得了呢?还不如大家奋力一战,死中求生。”这个提议与刘锜的想法完全一致,刘镝非常高兴,命人把船击沉,表示义无反顾的决心,于是将士们都士气高涨,就连妇女们也帮着磨砺刀剑,人们呼喊着说:“平时人们都看不起我们八字军,今天我们将要为国家杀敌立功!”

当时,军队守备方面没有可凭借的地方,刘锜亲自指挥布防,六天以后才粗略布置完毕,这时金人已到城下。这一天,金人围攻顺昌(今安徽阜阳),因为刘锜预先在城外设下了埋伏,金军千户阿黑等两人被擒获,刘锜从他们嘴里知道了金人的情况,于是派一千多名士兵夜袭金军,杀死、俘虏金军无数人。金人不甘心,又派三路都统葛王率领三万士兵与龙虎大王的士兵汇合向顺昌城迫近,刘锜令士兵大开城门,金人反而怀疑有埋伏不敢进入。当时顺昌已被围四天,这天晚上,刘锜派猛将阎充招募士兵五百人夜袭金军大营,正赶上天要下雨,不时有闪电出现,刘锜的士兵见到有辫子的人就杀死,结果金人退兵十五里。刘锜又招募一百人去攻打金营,有闪电时士兵就出来杀金兵,没有闪电士兵就藏起来不动,金兵为此乱了阵脚,被杀得尸横遍野,只得再次退兵。

金兀术听到兵败的消息立即赶来,亲自指挥战斗。双方约好战斗时间,刘锜命人在颍河(今安徽颍上)下毒,用激将法让金兀术来渡颍河,又赶上暑热天气,金兵远道而来,疲惫不堪,纷纷下马喝颍河的水,因此金兵及马匹都中了毒,金兵人困马乏。刘锜的士兵在早晨凉爽时休息,在午后金兵无精打采时,突然杀出,奋不顾身,统制官赵撙、韩直身中数箭仍不肯停止战斗,金人大败,死了近一万人,金兀术的“铁浮图”、“拐子马”、“长胜军”等厉害阵式,都被刘锜破除。

这场战役,刘镝只有不超过二万的兵力,用于作战的只有五千人,而金兵却有几十万人,但刘镝屡出奇谋,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自恃无敌的金兀术。以后,金人对刘锜闻名丧胆,刘锜大名威震全国。

为什么说陈俊卿“居中书,知无不为,言无不尽”

陈俊卿(1113~1186),字应求,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宋枕孝宗时官至宰相,史称他“斥奸党,明公道”、“洎居中书,知无不为,言无不尽”,为一朝名相。

高宗时,陈俊卿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了曾经依附秦桧、陷害忠良的韩仲通和不服从朝廷调遣的刘宝;汤思退专权,陈俊卿对高宗说:“宰相上不当天心,下不厌人望。”汤思退终于被罢免。

为了抵御金人的入侵,陈俊卿上疏高宗,极力推荐深得人心的张浚,最后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派张浚守建康;接着陈俊卿又请求以军法惩处主张逃跑的内侍张去为,高宗称赞他有“仁者之勇”,升任他为权兵部侍郎。

孝宗即位以后,陈俊卿对孝宗说:“治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希望孝宗能够做到这三点。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失败,被汤思退、尹穑等人排挤出朝廷,陈俊卿也被迫辞官。乾道元年(1165),他又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外戚钱端礼私下派人对他说,如果陈俊卿帮他做了宰相,他一定会引荐陈俊卿共同执政。陈俊卿不仅当场拒绝了他,而且第二天就告诫孝宗应该谨守外戚不得干政的家法。孝宗在潜邸时的旧臣曾觌、龙大渊,倚仗皇宠,横行不法,陈俊卿向孝宗揭露了他们的恶行,于是孝宗把两人贬出朝廷,当时人人拍手称快。龙大渊死后,孝宗想把曾觌召回,被陈俊卿阻止了,他对孝宗说:“如果把曾觌召回,一定会大失人心。”曾觌任职期满以后,陈俊卿又建议孝宗任命他为浙东总管,始终让他远离朝廷。直到后来陈俊卿离开朝廷,曾觌才被召回。

隆兴四年十月,陈俊卿被任命为宰相。任相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家选拔人才。他向孝宗举荐了虞允文,认为他具有宰相之才。于是两人一同担任宰相。但后来他们政见不合,陈俊卿又自请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临行前,他还劝告孝宗要亲贤臣,远小人,修明政治以振兴国家。

淳熙十三年(1186)一月,陈俊卿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为什么说南渡直言之臣,辛次膺“宜为首称”

辛次膺(1092~1170),字起季,莱州(今山东莱州)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后人推他为宋室南渡以后第一敢于直言的大臣,对他评价很高。

辛次膺的大胆直言,是不分对象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儿子在秘阁任职,辛次膺认为不妥,就上奏宋高宗:“带兵打仗,是韩世忠的功劳,与他的儿子有什么关系?石渠、东观,是国家藏书的地方,与武功又有什么关系?这个先例一开,恐怕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并不因为韩世忠曾为国家立下大功,就有所迁就。秦桧帮他的妻兄王仲薤升官,他弹劾王仲薤曾经对金人卑躬屈膝,罪在不赦;又弹劾秦桧另一个妻兄王蝜;最后干脆将矛头指向了秦桧和高宗本人:“秦桧以权谋私,陛下纵容他这样做,国家的纲纪、大臣的责任何在?”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就算是外戚、皇室成员,只要陛下过分任用、宠信,我都一样能够弹劾他们。外戚、皇族尚且如此,难道大臣的亲戚,我反而不能弹劾了吗?”

在国家政治、军事等大事上,辛次膺同样不遗余力地向皇帝进言。他反对屈辱地向金国求和,和议成功之后,他上疏高宗说:“臣以前常说金人狡诈,不讲信义,希望陛下能够为国家好好地考虑一下。朝廷屈辱地与金国议和,臣认为是不对的。一些大臣不为国家着想,只想着奴颜婢膝地向金人求和,还荒唐地认为这很合适,不知道天下人都认为合适吗?忘记了国家的仇恨和耻辱,放弃自己的尊严来取悦敌人,难道天下人都能像陛下想的那样真的没有怨恨了吗?”

后来辛次膺被罢官,因为他名气太大,所以秦桧想把他收为己用,对此辛次膺只是笑了笑,却没有理睬他。孝宗即位后,他就用人、军事、财政等问题向皇帝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直到辞官回家之前,他还劝孝宗不要重用汤思退,他认为:“今天的局面,不是汤思退所能够解决的;汤思退这个人,恐怕会误了国家大事。”孝宗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辛次膺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陆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为何“君子惜之”

陆游(1125~1201),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才气纵横,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他的诗、词、散文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诗歌的艺术成就最高。现存陆诗有九千三百多首,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丰富,可以说陆游是南宋诗坛上首屈一指的大诗人。陆游也很有政治才干。孝宗即位时曾亲自召见过他,并称赞他“言论剀切”,特赐他进士出身。在朝期间,陆游向孝宗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以及革新政治等方面的许多建议。然而好景不长,很快陆游就因为反对权臣龙大渊、曾觌,被贬出了朝廷。此后虽然他先后得到过张浚、王炎、范成大等人的赏识,但是仕途却一直坎坷,屡贬屡起,屡起屡贬,而且调动非常频繁,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夙愿始终没有实现,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恢复故土。当韩侂胄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主张北伐时,七十八岁高龄的陆游毅然出山,主持修撰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历史。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为韩侂胄撰写了《南国记》、《阅古泉记》等文章,遭到了舆论的非议,朱熹也批评他“不能全其晚节”,这就是“君子惜之”的原因。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经为陆游辩诬。其实这件事也确实无损陆游的光辉形象,他为韩侂胄撰写的两篇文章,主要是勉励他为国建功立业,表现出了一片拳拳爱国之心。然而韩侂胄的北伐却最终失败。嘉定二年(1210),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的陆游在凄凉中含恨离开了人世,他的绝笔诗《示儿》是这样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在文学方面有什么杰出贡献辛弃疾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干,在文学创作上,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辛弃疾诗文词俱佳,他在词的创作上用力最勤,现存词作约有六百二十多首,在两宋词人中首屈一指,成就也最高,对当时和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一生以杀敌报国为己任,却始终不能施展抱负,他的一腔爱国之情,满怀悲愤之气,往往通过词的创作表达出来。在大量的词作中,他以炽热的情感、激昂的音调,抒写了渴望恢复故国的强烈愿望和提戈跃马、立功沙场的壮志豪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这种心情的突出体现。直到晚年,他还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语,充分表现出强烈的战斗精神和爱国情怀。然而长期的得不到重用,又使他内心郁结着无穷的苦闷,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他抒写了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他痛恨主政者的昏庸懦弱,在一些词作中或辛辣、或婉转地加以讽刺,有时甚至进行尖锐的抨击。总之,辛弃疾的词,饱含着浓烈的爱国热情。

辛词的艺术成就也独步当时。辛词题材丰富,反映现实生活深广,举凡登山临水、怀古伤今、写景咏物、谈禅说理,乃至嬉笑怒骂,无不一一入词,大大开拓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前人论词,常以“苏辛”并称,苏轼是“以诗为词”,而辛弃疾则是“以文为词”,不仅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运用到词的创作中,而且创造性的运用散文中的词汇入词,从而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辛弃疾在词体创作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传统,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其苍凉悲壮沉郁雄浑的词风,对当时以及后世词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带动了一大批词人,如刘过、陈亮、刘克庄、文天祥等人,形成了所谓的“辛派词人”。他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国家兴亡高声呐喊,直至南宋灭亡。

为什么说孟珙“忠君体国”

孟珙(1195~1246),字璞玉,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一人,南宋中后期的著名将领。

孟珙家世代为将,他从小受先人影响,很快在军中脱颖而出,屡立战功。理宗时宋蒙合力攻打金国,绍定六年(1233)蒙古将领那颜倴(bèn)盏追击金主完颜守绪,逼近蔡州(今河南汝南)时让孟珙戍守鄂州配合作战,征讨金将武仙。孟珙先一举打败了与武仙形成犄角之势的武天锡部队,又率仅有八千人的部队在吕堰(今湖北襄阳北)与金军展开激战。金人大败,邓州守将移刺瑗投降。这样一来武仙就失去了左膀右臂。孟珙热心安抚归附的军士和官员,向归顺的武仙爱将刘仪打听虚实。他按照刘仪的建议,先攻破了离金寨和王子山寨,使马蹬、沙窝两寨陷于孤立,然后将其各个击破,又派部将攻占了小总帅寨和默候里寨招降了板桥寨。这时,武仙所据的九寨中只剩下了石穴山寨和蛄(hù)山寨。孟珙料想武仙遭此大败,一定会上蛄山顶上观察地势,就预先派兵在天亮时夺取了蛄山,埋伏在山脚下。不久,武仙果然率众到来,宋军在他们登到半山时发动了突然袭击,金兵惊慌失措,丢兵弃甲,死伤无数。武仙不肯投降,孟珙又率领宋军冒雨夜夺石穴山寨,武仙改变行装逃走,他的部下七万人全部投降。至此,金主想经河南入蜀的计划落空。

孟珙率军与蒙古将领那颜倴盏一起攻打蔡州。当地有一口潭叫柴潭,潭水深不见底,潭水上方有金字号楼,楼中埋伏着弓箭,金兵凭恃柴潭,以为蔡州不可破。孟珙攻到这里时,见将士们畏惧不前,就让他们开怀畅饮,然后说:“柴潭不是天险,楼上的弓箭只能射到远处而不能顾及远处。我们只要把潭凿开,把薪草塞进去,潭水干涸以后就可以攻城了。”将士们依计而行,一举攻下了金字号楼。

蔡州孤城一座,到端平元年(1234)正月时城中已经断粮三个月了,每天都有人吃人的现象发生。孟珙知道时机已到,于是派兵从南门登云梯攻入城中,又打开西门,把蒙古军放进来,宋蒙联合,终于攻下了蔡州。金主完颜守绪在城快攻破时自杀,金国灭亡。

端平三年(1236),蒙军攻克了襄阳(今湖北襄樊),湖北九郡相继陷落。南宋听说蒙军直逼江陵(今湖北沙市),急忙派孟珙前往救援。孟珙下令封锁了江面,采用疑兵之计,在江上遍布火把,照亮了数十里的江面。他还让部队改变旌旗服色,循环往来,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然后他和表弟赵武等人共同作战,亲自指挥,焚毁了蒙军准备渡江的二千多只船,攻破了二十四座寨。蒙军被迫退走,长江防线得以保全。从此,理宗把京湖战场的防备交给了孟珙。在他去世之前,蒙军始终不敢贸然渡江。

孟珙一心为国,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孟珙知道后叹道:“国事如此,齐心协力还来不及,他们俩却为一己之私互相争斗,岂不愧对廉颇和蔺相如?”他写信给陈隆之和彭大雅,他们读后惭愧不已。孟珙在军中和众将讨论事情时,大家往往意见不同,他用只言片语把他们的意见折衷后,众人皆欢。他名位虽重,但只是在指挥作战、巡查军队时神色凛然,平日里则安抚兵卒,招贤纳士,和蔼可亲。

蒙古河南行省的范用吉暗中投降,孟珙一面做好了受降的准备,一面向朝廷请示。得知朝廷没有批准后,他悲愤地叹息道:“我三十年来一心想收复中原,现在却有志难伸了!”淳熙六年(1246)自春至秋他先后五次因病请求辞官未被获准,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他的病情很快恶化,不久就逝世了,享年五十二岁。

为什么说宋朝廷重赵葵“如长城之势”

赵葵(1186~1266),字南仲,潭州衡山(今湖南衡山)人,南宋著名将领赵方之子。他和哥哥赵范从小就立有大志,父亲很器重他们,就请郑清之、全子才、李燔等名士指点他们的学业。

赵葵从小在军中长大,少年时代就经常随父亲抗击金兵。每次金兵袭来,他都和诸将一起出去,深入敌军中间作战。诸将怕长官的儿子有闪失,总是拼死救他,所以打仗屡屡取胜。一天,赵方犒赏将士,大家嫌赏赐太少,愤愤不平,眼看就要激起兵变,赵葵觉察到以后急忙高呼:“这是朝廷的赏赐,本司另有厚赏!”听了他的话,军心马上安定了。当时,赵葵才十二三岁,事后大家都夸他机警过人。

嘉定十年(1217),金将高琪、乌古论庆寿包围了枣阳(今湖北枣阳)。赵葵和哥哥一起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去救援,击退了金人。嘉定十三年,赵葵受父亲的派遣和都统扈再兴一起领兵出战,连败金兵。嘉定十四年,金人进犯蕲州(今湖北蕲春),赵方命令赵葵兄弟二人前往救援。在久长(今湖北新洲东),宋军与回撤的金兵相遇,赵葵见敌方只有几十名骑兵,就率领杨大成等十四人追上前去,没想到后来金兵逐渐增加到了数百骑,赵葵奋力拼杀,等到赵范、扈再兴前来救援才脱围。第二天晚上金兵发动了夜袭,宋军早有准备,大败金兵。

李全之乱发生后,赵葵多次上疏指出不能姑息养奸,要及早歼灭,但朝廷却对这件事一放再放。理宗绍定三年(1230),李全进兵扬州(今江苏扬州),朝廷派赵葵率领一万四千人马赶去增援驻守扬州的赵范。十二月十日,李全开始攻城,多次被赵葵兄弟击退。绍定四年正月十五日,赵葵、赵范利用李全狂妄自大的弱点,让数千名精兵换上经常被李全击败的宋军部队的旗帜和服装,引诱李全出战。李全果然中计,大败而逃,结果陷进了数尺深的泥淖里,被赶来的宋军杀死。宋军又乘胜反攻,收复了淮东的失地,很快平定了叛乱。后来理宗召见赵葵时说:“你们父子三人为朝廷出力甚多,你打仗时又能身先士卒、舍身报国,这对一个儒臣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端平元年(1234)金国灭亡后,理宗和宰相郑清之都想乘机收复河南,于是赵葵上疏请求出战,被任命为权兵部尚书、京河制置使兼淮东制置使。赵葵出兵时正值盛夏,河水泛滥,粮食缺乏,不久就大败而归了。由于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赵葵被降官一级。嘉熙元年(1237),赵葵知扬州。他前后在扬州任职八年,开垦农田,加强战备,成功地抵御了蒙古的入侵。淳祐九年(1249),赵葵出任右丞相,但很快就罢相了。咸淳二年(1266),赵葵病逝,终年八十一岁。

文天祥文学成就如何文天祥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非常突出,他的诗、文、词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爱国之作中最感人的是那首《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特别是最后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激励了后代无数忠臣志士为国尽忠而自死不悔。他在大都监狱中所写的“正气歌”也是一首名作。这时诗人已经被关押两年,身体的创伤,精神上的折磨,自不待言,“时劣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支撑着文天祥继续斗争的,在他看来,就是“正气”,即临危之大节,这首诗前半部分以古代英雄人物鼓励自己,是抒情,后半部分描写自己在狱中的艰苦生活,是记实,最后又以抒情结尾,激励自己要舍身取义,确实是一首声振千古的正气之歌。

文天祥的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在表现爱国精神方面却毫不逊色,他继承了辛弃疾开启的风格,词作慷慨悲凉,直抒胸臆,代表作是和友人邓剡《驿中方别》的《念奴娇》,全词以悲壮激越的语言,明确表示了自己虽历尽磨难都依然决心坚持民族气节的爱国精神,并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文天祥的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指南录后叙》。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他从德祐二年出使元营被扣留一直到逃脱后辗转到达永嘉这段时间同敌人、叛徒的激烈斗争,以及途中九死一生,颠沛流离的辛酸历程,充分反映了这位民族英雄百折不挠的意志。

什么叫理学“理学”,兴起于在宋代,也称为道学,是儒家的学术思想。宋儒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抛弃了汉儒偏重章句、训诂的学风,他们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把一切合乎愿望的事物、意念和行为都说成是“理之自然”,把一切违背自己意志的事物、意念和行为都贬为与“理”相对立的“人欲”,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此同时,他们中的不少人把“理”定为宇宙的本原,所以这一学派称为“理学”,又因为宋儒常常“理”、“道”并称,因此《宋史》专门设立了《道学传》,记载的都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及其门徒的事迹,所以这个学派又称为道学。

理学之理,除了有些地方保留了规律、法则的意义外,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的。理学不仅认为理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与以往的哲学相比,它的思想成分是较为复杂的,它以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为核心,还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一些思想作为补充,因此它的理论思想要比传统儒学要深刻、精致,容量也大得多,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理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备,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它开创于北宋初期,孙复、胡瑗、石介这“宋初三先生”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对后来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是理学的先驱。理学的开山祖师是周敦颐,他在代表作《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中,开始使用“理”这个概念。他的理论体系已经初具理学雏形,他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到南宋时为人所承认,朱熹、张械等人称他为“先觉”、“道学宗主”。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对理学也有重要贡献,他提出的“理一分殊”命题,开程、朱等人以“理”为宇宙本体之理论的先河。理学的真正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理”成为哲学最高范畴,是从他们开始的。二程完成了儒学向哲学化、抽象化的理学过渡。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用毕生的精力,对理学的所有基本范畴和概念,都作了详细论证和发挥,他在理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及的。与朱熹同时,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以“发明本心”为宗旨,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

为什么说周敦颐“得圣贤不传之学”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州(今湖南道县)人。他为官尽职尽责,断案公正清明。早在分宁(今江西修水)任主簿时,就因为清理积案果断准确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后来他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当时转运使王逵断案失实,因为他为人暴躁凶悍,所以没人敢提出异议,周敦颐却据理力争,最后甚至还要辞官:“靠滥杀无辜取悦别人,我不做这样的官。”王逵终于被他的正气折服了,冤案得以纠正。在担任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时,为了了解案情,他不顾当地地形复杂、瘟疫流行的险恶环境,到处查访,为百姓洗雪冤情,最终因此得病,不得已移居庐山莲花峰。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周敦颐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周敦颐的人品很受时人的称赞,黄庭坚就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作为一个哲学家,他被后人奉为理学的开山祖师。南宋朱熹、张轼称他为“先觉”、“道学宗主”,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其中《太极图说》是他学说体系的基础。《太极图说》一文虽然只有二百五十多字,但周敦颐通过对《太极图》的解说,以太极为本体,提出了他的宇宙和世界观,由阴阳刚柔的变化,说明了万事万物与人类的产生,进而提出了形、神以及性、欲、善、恶、仁、义、道等范畴、概念。朱熹称赞这部著作“粹然孔孟渊源”,“得千圣以来不传之秘”。可见它在理学史上的重要影响。

司马光为什么认为程颐“力学好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2167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