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开国——毕其功于一役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20:56:20 0


李世民与窦建德的大战拉开了帷幕。对李世民来说,他的兵力少于敌方,硬拼划不来,必须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可以出手。他最擅长的就是等待时机。

窦建德主动挑战,却在前哨战中让尉迟敬德拔了头筹,难免有些丧气。此时军队从早上列阵,一直到午时不见唐军出来应战,士卒无不饥疲,而且此时正是夏季,中午列阵荒野,那种难受的滋味可想而知。李世民站在本方堡垒上观察敌情,发现敌人的阵形出现了骚动。原来暴晒下,窦建德的士兵们不断有人三五成群脱离队伍去阵线后方喝水,这样阵形就出现了松动。这反映出窦建德部队纪律性不强,后勤工作也欠妥。

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他下令宇文士及率领三百名骑兵出动,先从窦建德阵形前面掠过,向南前进,与敌人阵形保持平行,目的是窥探敌人虚实。李世民嘱托他说:贼若不动,你就撤回;贼若动,我引兵东出!

宇文士及来到敌人面前,敌人果然骚动,这说明敌人战场纪律性不强,有可乘之机。李世民果断出击,这次唐军屡经战阵的骑兵又发挥了关键作用。唐军轻装骑兵突前,大军随后跟上,蹚过汜水,直扑敌阵。

此时的窦建德并不在一线指挥,而是在阵线后举行朝会,也就是说,虽然大战在即,但他还是跟以往一样举行早朝,让群臣谒见自己。这意味着重要将领几乎都不在第一线,也就意味着一线部队得不到及时的指挥。李世民选择的时机简直是太准了。

李世民这次采取的战术是斩首战术,即不顾敌人一线部队,也不顾及自己的后路,率领轻骑兵闯开一个缺口,直插敌人后方,直取指挥机关,擒贼先擒王,以期最大限度造成敌人的混乱。

窦建德群臣刚刚在外排列好,忽然见唐军骑兵杀到了门外,群臣大惊,纷纷向窦建德涌来,窦建德也是无比震惊,马上下令身边的卫队迎敌。可是卫队隔着群臣无法向前,窦建德急得大喊,指挥着群臣闪开一条路。就在这混乱中,唐军冲到了面前,窦建德在卫队掩护下仓皇撤退到东陂,唐军接踵而至,窦建德卫队拼死抵抗,唐军暂时被击退。

李世民此时也赶到了,他立即下令再次进攻,唐军将士无不英勇,大家知道,破敌就在此时!淮阳王李道玄杀入敌阵,然后又杀出,再入再出,铠甲上挂的箭如同刺猬毛一般密集,幸亏铠甲精良,才没有致命伤。即便如此,李道玄还是勇气不减,张弓搭箭射倒多人。李世民将自己的副马给了他,让他紧跟着自己。

此时敌人主力向这个方向增援,唐军主力也涌向此地,这里成了大战的焦点所在。双方激烈鏖战,一时间烟尘蔽日,不辨敌我,李世民率领程咬金、秦琼等人,将战旗卷起,绕过整个战团,绕到了敌人背后。之所以卷起战旗,是希望敌人即便看到自己,在烟尘漫天的情况下一时间也分不清敌我。

到了敌人背后,唐军忽然打开战旗,大风里旌旗猎猎,迎风招展,敌人看到这个情景大惊失色,以为自己被包围了,军心一下崩溃了,四散奔逃。唐军一路掩杀,斩首三千余级。

窦建德只好落荒而逃,唐军在后面紧紧追赶,窦建德在慌乱中坠马,一个叫白士让的唐军将领赶了上来,挺槊便刺,他大喊:不要杀我,我乃夏王,我能让你富贵起来。

唐军就这样擒获了窦建德。给窦建德换了一匹马,引他来见李世民。

窦建德被俘的地点叫牛口渚,窦建德行军时曾听到童谣说:“豆入牛口,势不得久。”所以他对这个地名深恶痛绝,没想到果然失败在这个地方。

李世民见了窦建德责备道:我讨伐王世充,与你何干?为何越境犯我兵锋?

窦建德此时只想活命了,他可能估计形势认为唐朝不会杀他,首先因为他与唐朝没有什么大的恩怨,其次他是河北地区之主,唐朝为了安抚河北人心也不至于杀了他,自己最多做个亡国之君罢了。因此窦建德此时只能卑躬屈膝,以求不激怒李世民。他说:“今不自来,恐烦远取。”(《资治通鉴》)

李世民下令将其羁押起来。此次大战,俘虏了窦建德士兵五万余人,李世民下令全部释放,遣返回家。

窦建德战败的消息传开,王世充阵营彻底垮了,偃师投降,洛阳守军投降,李世民率领大军返回洛阳,队伍里押解着窦建德、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等一干敌人重要将领,将囚车一直推到洛阳城墙下,王世充这才与窦建德相见。

这两人原本的梦想是击溃唐军,然后在洛阳城下会师,没想到等来的是这个结果。一时间凄凄惨惨戚戚。王世充站在城头,窦建德在囚车里,两人对话,说着说着都落泪了。李世民又将长孙安世释放,让他进城去见王世充,详细汇报失败状况。然后李世民就静等王世充投降了。

王世充召集众将开会,向大家表示想冲出重围去襄阳。但是众将一致反对,大家说:我们所依仗的是夏王,现在夏王已经投降,即便冲出洛阳也必然一事无成。

王世充看着大家,知道人心已经散了,自己再也没有能力控制局势,别无选择了。于是他穿上素服,率领着太子、群臣两千余人来到唐军大营投降。李世民以礼相待,笑着对王世充说:你曾轻视我,说我不过是个童子,今天怎么对童子行如此大礼?王世充顿首谢罪。

唐军大举开入洛阳城,将交通要道和市场管制起来,而且李世民事先约法三章,所有将士秋毫无犯。

李世民进入洛阳宫中,命令自己的记室参军房玄龄入中书和门下省,接收隋朝的图籍档案,没想到却发现已经被王世充悉数焚毁。他又下令封存洛阳城府库,将其中的财货拿出来犒赏将士。这些工作都是他在攻打洛阳前唐高祖给他的指示安排。

王世充手下的两千余名官员,大多数得到了宽恕,但是其中有李世民认为罪大恶极的十余人全部被处死。这里面包括单雄信。

李世勣听说李世民要处死单雄信,急忙跑来说情。他与单雄信曾经同为瓦岗军将领,两人有着很深厚的私交,曾经发誓生死与共。所以他在李世民面前深切恳求放单雄信一马。他对李世民说:单雄信勇武绝伦,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就这样杀了殊为可惜,我愿意以自己全部的官爵来换取他的一条性命。

没想到李世民坚决不允许,坚持一定要杀了单雄信。

这里有个疑问,李世民一直是个爱才惜才的人,而且在此之前收降了无数自己以前的敌人,例如尉迟敬德,例如秦琼、程咬金,例如李靖,而且往往可以做到对这些人推心置腹,所以这些人都死心塌地跟随他,但是为何此时却一反常态?

大概李世民坚持要杀单雄信有如下两个原因:

第一,单雄信屡次威胁到李世民的安全。

单雄信在战场上屡次威胁到李世民的安全,甚至差一点用槊刺中李世民,李世民受了不小的惊吓。要知道,此时的李世民还不是那个阅历丰富、处变不惊的唐太宗,他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处理事情还没有后来考虑那么周全,此时做事可能有意气用事的成分。

第二,嫌弃单雄信不忠。

单雄信原本是瓦岗军翟让的爱将。翟让被李密设计杀死,单雄信当场跪地磕头求饶,逃得一命,然后效力于李密。李密失败后,他又投降了王世充,而且为王世充攻城略地,而同为瓦岗军旧将的秦琼、程咬金、李世勣等均选择了投降李唐,秦琼、程咬金投奔李唐前还骂了王世充一顿。两相对比,李世民可能觉得单雄信这个人不仅不忠,而且还很糊涂,跪地求饶那一幕可能尤其令他不齿。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世勣拼命挽救单雄信的同时,秦琼、程咬金这两位瓦岗军旧将却选择了沉默。他们此时也在李世民军中,史籍中却没有他们对此事态度的任何记载。他们极可能是在关键时刻保持了沉默。为什么?

我们要注意到,李世勣和单雄信是瓦岗军里翟让体系内的,而秦琼和程咬金属于李密体系内的。这两派本来就有着深刻的矛盾,最后李密杀死了翟让,李世勣身负重伤,单雄信磕头求饶,但即便如此,他们与李密的心腹爱将始终有一层隔膜,起码可以说关系并不紧密。尤其后来单雄信与秦琼、程咬金刀兵相向,那就更没有任何情谊可言了,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人选择了沉默。

在《旧唐书》里,对于单雄信之死则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记载:“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旧唐书》)欧阳修等人写《新唐书》、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果断弃用了这个说法,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当时处置权全在李世民手中,李世勣身为李世民部下要求情应该向李世民求,不该越级向唐高祖求情。《旧唐书》对李世民后来修改过的史料基本上是照单全收,我们不能排除这个说法是李世民修改史书的结果。为什么李世民会对此事进行掩饰?应该是他可能对杀单雄信有所后悔,尤其是后来刘黑闼叛乱与单雄信之死有关,可能更令他有了追悔之意,于是将此事责任推给了唐高祖李渊。

李世勣退下来哭泣不已。单雄信被推上了刑场,李世勣赶过去给老友送行,亲手割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块肉,塞进单雄信的嘴里,哭着说:“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新唐书》)单雄信坦然赴死。后来,李世勣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算是对老友的一个慰藉。

要紧的事情处理完毕,李世民在阊阖门接见王世充手下那批尚不至于罪大恶极的大臣们,其中有老臣苏威。苏威年龄很大了,他从西魏宇文泰时期就开始当官,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都备受重视,出任宰相,而且主持过多项改革以及法律的制定,为隋朝“四贵”之一。但是此人缺乏风骨,多次改换门庭。例如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后,任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宇文化及失败后,他又归降李密瓦岗军;瓦岗军失败,他又归顺王世充。

苏威来见李世民的时候,自称老病,不能下拜。李世民一听就恼火了,到底此时还是年轻气盛,他立即派人去以讥诮的口吻对苏威说:你身为隋朝宰相,眼见隋朝灭亡、君主被弑而不能救,见了李密、王世充的时候,听说你大行蹈舞之礼,今天却不能对我下拜,既然如此,以后也不要再见了。

苏威历经多朝,一直受重用,他可能满心以为唐朝也会继续重用他,所谓老病不能拜伏估计就是个撒娇,想测试下李世民是否能“礼贤下士”,但是没想到李世民根本不买账。除了李世民其人年轻气盛之外,估计还有个原因就是李世民憎恶这种不倒翁,认为他没有风骨,所以根本不接招。

这下苏威傻眼了,等到跟着唐军到了长安,他再次提出想拜见李世民和唐高祖,都遭到拒绝。苏威焦急万分,但是唐朝已经不需要他了,无论是唐高祖还是李世民,此时都有了坐天下的意识,希望在处理各方势力成员的时候为天下人塑造忠义的榜样。这种榜样要么是不忘旧主最终被唐朝感化,要么是弃暗投明主动降唐,前者例如他们对李世勣的表彰,后者例如他们对尉迟敬德、秦琼等人的重用。苏威这种端着架子又毫无风骨的人自然不会得到青睐。

不久,苏威死于长安家中,此时的他无官爵,也无财产,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李世民闲暇之余参观了洛阳城内的隋朝宫殿。隋朝宫殿巍峨壮观,他感慨说:如此穷奢极欲,怎么能不亡国?于是他下令将门楼拆毁,将过于豪奢的宫殿烧毁,以示节俭。李世民已经在思考隋朝由鼎盛到迅速灭亡的惨痛教训,后来他当了皇帝,屡屡将隋朝作为反面典型教育臣下和皇子们,可以说此时他就已经有了直观的感触了。

其实严格来说,隋炀帝是一个颇有才华、雄才大略之人,他有着超前的战略眼光。首先意识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兴建大运河是为了适应这个趋势;他又比别人更早看到关陇集团的局限性,因此通过爵位和勋官改革限制关陇集团的权力,尽量增加关东和江南人士参与政治的机会。但是他操之过急,完全不顾当时人民的承受能力,将多项大工程集中在短短几年内进行,例如修筑长城、修建新洛阳城、开凿大运河等,又三伐辽东,最终导致民怨沸腾而亡国,超前的眼光和糟糕的执行力结合在一起导致了隋炀帝的悲剧。虽然不是皇帝也非太子,但李世民从此时就开始反思隋炀帝的教训,在自己执政后他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尽管历史证明,隋炀帝的很多举措是合理的,也被唐朝所继承,但李世民的完成手段则是温和的、循序渐进的。

窦建德的失败使得河北地区望风而降,此时对李世民来说还有个重大任务,即立刻收降河北诸州县,尤其是齐善行向唐朝献出了洺、相、魏等州,这是关键的一步。

齐善行,窦建德的左膀右臂,时任左仆射,窦建德战败后,他护送着窦建德妻子等逃回了洺州。此时一部分将领想拥立窦建德的养子为主,然后继续抵抗唐军。还有人说不如抢劫本地百姓财物,入海去当海盗。齐善行坚决阻止,他说:隋末丧乱,我们是为了求生存才啸聚一处,当了绿林好汉,夏王英明神武,平定整个河北,兵强马壮,却一日之间完败于战场,一切烟消云散,这不是说明天命的确眷顾唐吗?这不是人力可以扭转的。虽然亡国,我们也不能涂炭百姓,要么就投降唐,要么就此离开回家。想要财产的,我们可以打开国库,让大家任意拿取,不要残害百姓。

于是齐善行下令将国库中的几十万段帛取出,放置在大街上,让士兵们来取,然后又派遣兵力把守街道,要求所有取完财物者立即离开,不得再入百姓家。这样三天三夜才把几十万段帛散发完毕,部队也就等于遣散完了。紧跟着齐善行率领百官、奉窦建德的夫人曹氏,携带玉玺和很多珍宝降唐。唐高祖觉得齐善行主动归降,而且做事又极有分寸,于是下令以齐善行为秦王左二护军。

齐善行的归降意味着河北地区被唐军收服。然后王世充徐州行台杞王王世辩以徐、宋等三十八州请降,王世充所有地盘都归唐有。

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强敌被一举歼灭,唐王朝赢得了建国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这是一场总决战,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力量可以阻挡唐王朝一统天下。唐高祖李渊自然是心花怒放。长安城内到处是一片喜洋洋的景象。

七月甲子,秦王李世民大军凯旋,入城仪式无比盛大。李世民身披黄金甲,乘着战车前行,齐王李元吉、李世勣等二十五员立有大功的将领紧随其后,他们的身后是一万名铁甲骑兵,军乐高奏,场面壮观无比,气氛令人感到欢欣鼓舞。李世民将王世充、窦建德以及所俘获的隋朝乘舆、御物献于太庙。

唐朝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但是,河北真的被平定了吗?王世充、窦建德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5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