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明起源

博物思史——拉吉浮雕

历史大观园 文明起源 2020-07-01 20:03:53 0

博物思史——拉吉浮雕

石板,来自西拿基立王宫,伊拉克北部古城尼尼微(今摩苏尔附近)

公元前七○○年至公元前六九二年

公元前七百年,亚述人的统治者在伊拉克北部建立起一个从伊朗一直延伸至埃及的帝国,囊括了如今我们称为“中东”的大部分地区,自此拉开了中东地区战争与冲突不间断上演的序幕。它是规模空前的内陆帝国,也是强大的亚述战争机器的胜利成果。亚述帝国的中心地带位于肥沃的底格里斯河岸,是进行农业生产与贸易的理想之地,但缺少自然屏障或防御工事。因此,亚述人花费大量资源组建庞大军队,巡防边境,扩展领土,防止敌人入侵。

拉吉,现名泰勒杜威尔,距亚述中心地区西南约八百公里,但距耶路撒冷仅四十公里,在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地中海,以及富庶的埃及帝国的贸易路线中,占据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公元前七百年,这里是壁垒坚固的山城,是当时在亚述帝国的阴影下勉强保持独立的犹大王国仅次于耶路撒冷的第二大城市。但在公元前八世纪末,犹大国王希西家错误地发起了反抗亚述的战争。西拿基立王发动亚述帝国的军队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夺取了拉吉城,杀死了防御者,将城内居民尽数驱逐。大英博物馆中有一件那一时期的亚述文件,从西拿基立的角度叙述了当时的情况,据传是他亲口讲述的:

犹大王国的国王希西家不肯臣服于我,我便来征服他。因我的威力与军队的强大,我夺取了他四十六座严密防卫的城池,并洗劫了无数零散的小城。从这些地方,我带走了二十万零一百五十六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还有不计其数的马、骡子、驴、骆驼和牛羊。

拉吉只是亚述人一长串战争中的一个战利品。它的故事格外吸引人,只是因为希伯来人的《圣经》从另一个角度记录了这个故事,据《列王纪》记载,犹大国王希西家拒绝按照西拿基立的要求进贡:

耶和华与他同在,他无论往何处去尽都亨通。他背叛,不肯事奉亚述王。

西拿基立因此野蛮地入侵了犹大国的城市,直到希西家完全战败、投降,接受条件。《圣经》略过了这些不光彩的事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亚述战争的巨大胜利被这些约二点五米高的浮雕薄板记录了下来。它们可能曾经是尼尼微城西拿基立王宫的一个房间中的壁画,一度占满整个墙壁。它们曾经应该色彩艳丽,但即使如今色彩全无,依然是震撼人心的历史文献。就如同一部石头上的电影,一部早期的好莱坞史诗片,参演人员多达千人。第一幕表现了入侵者的军队长驱直入,围困城市,展开血战。然后画面转向死伤者及大批的难民。最后出现的是得胜的国王,伟大的亚述帝国的西拿基立,骄傲地俯视他的战利品——古代中东的疆土。

如同任何一部优秀战争宣传片的导演一样,雕刻家把拉吉战役表现得像一场圆满完成的军事演习。他将城市置于树木与葡萄园之间,其下是行进中的亚述士兵、弓箭手与长矛手。接下来浮雕中的画面是一拨一拨的亚述人登上城墙,最终占领犹大。再下一幕表现的是战争的余波,幸存者逃离战火纷飞的城市,带着他们所能带走的全部家产。成队的人群带着财产,一步步走向放逐,这应该是现有最早的对难民的描画之一,十分令人心酸。仔细观察这些图画,很难不让人联想起,若干世纪以来,这片土地上曾有过数百万流离失所的难民。悲剧至今仍在上演。

攻城战车沿人工堆砌的斜坡向上挺进,弓箭手紧随其后

博物思史——拉吉浮雕

博物思史——拉吉浮雕

战囚与难民被迫离开拉吉

阿什当勋爵是军人、政治家以及外交家,他对由军事冲突带来的人力损失感触极深,在巴尔干半岛的工作经历更让他感慨良多。我们向他展示了拉吉浮雕:

我在巴尔干半岛目睹过难民营的情形,说真的,我几乎止不住自己的泪水,因为我觉得那里住的就是我的兄弟姐妹、亲人子女。但我又看到塞尔维亚人被波斯尼亚人驱逐,波斯尼亚人被克罗地亚人驱逐,克罗地亚人又被塞尔维亚人驱逐,如此循环不息。我甚至看到过最可耻的一幕,一大群罗姆人被驱逐,大约有四五万人,而北约军队正好在附近执行任务。我们站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房屋被烧毁,被赶出家园。这一切让我哀伤不已,羞愧难当。现实与浮雕都向我们展示了战争永恒不变的那一面。世间总有战争,总有死伤,总有难民。难民就像战争的残骸。战争结束之后,只留下废墟与难民。

我们在浮雕上看到的人是战争的牺牲品,他们承担了国王反叛的代价。一个个家庭走向流放,车上堆着他们的全部家当,而亚述士兵带着他们抢来的战利品,献给宝座之上的西拿基立王。浮雕上的文字把胜利归功于他:“西拿基立,世界之王,亚述之王,端坐宝座,看着来自拉吉的战利品逐一献上。”他如同神灵一样,向沦陷的城市与被征服的居民发号施令,将他们驱逐到亚述帝国的其他区域。大规模的驱逐是帝国的常用政策。他们强制大群可能会惹事的居民离开家乡,移居到帝国版图上别的区域,甚至包括亚述本土。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必然会带来统筹的问题。但无数次的征战已给了亚述人充足的流放经验,足以将整个过程极有效率地完成。

自那以后,人口迁移策略便成为强权帝国的一个常用手段。我们记忆中最近的例子,也许是斯大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实行的人口流放政策。和西拿基立一样,斯大林也很清楚应把叛乱分子驱逐出战略要地,让他们居住在远离故土的地方。

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曾从历史的角度来比较西拿基立与斯大林:

拉吉失陷之后,犹大国民遭到流放,这样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统治者意图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而流放居民,是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体现。

到了二十世纪,背叛,尤其是政治上的背叛,则成为流放更重要的因素,如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仅仅因为怀疑一九四一年德国入侵苏联之后,有人暗中帮助德国,斯大林将数个民族整体流放。

博物思史——拉吉浮雕

“西拿基立,世界之王……端坐宝座,看着来自拉吉的战利品逐一献上。”

其中最为人知的当然就是克里米亚鞑靼人、印古什人、车臣人和卡尔梅克人,可以肯定他们各自都至少有三百万到三百五十万人遭到流放。一般估计有40%的人在流放途中及到达之后的强制苦役中死去。虽然我用了“到达”一词,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目的地,他们被丢弃在铁路的终点,没有工具,没有种子,就那样被抛弃在荒漠中,所以这样的死亡率实在不足为奇。有意思的是,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的时代,拉吉人被流放时还带着自己的羊群,而后的大多数情况下,流放者却只能两手空空地离开。

因此相形之下,西拿基立还比斯大林仁慈些。但这显然不能安慰那些战败者。拉吉浮雕表现了战败者常需承受的苦难。虽然艺术家想表达的重点并非是犹大人,而是对西拿基立取得的胜利的庆祝。他们并没有记载他不太光彩的结局,在他向授予他王权的神灵祷告时,两个儿子联手将他暗杀。之后,另一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这个继位者的儿子征服了埃及,战胜了塔哈尔卡法老,这将是我们下一节提到的内容。浮雕上所表现的战争,那野蛮残忍、使人口锐减的战争,又将再次上演。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zqwm/1706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