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明起源

博物思史——印度印章

历史大观园 文明起源 2020-07-01 20:03:02 0

石刻印章,出土于印度河谷哈拉帕遗址(旁遮普地区),今巴基斯坦

公元前两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两千年

前两节里我们目睹了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但是它们也会有衰落之时。在这一节,我们不仅要观察一座失落的城市,还要去了解一个因气候原因,在三千五百多年前就已崩溃并从人类记忆中消失的文明。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地区被发现的遗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还在试图为其解密。这一失落的世界便是印度河文明,而它的重新发现,还要从一枚曾用来在湿土上盖印的小图章说起。

我们已经了解了最早的城市和国家如何在几条世界著名的河流沿岸兴起,以及当时的统治者如何管理集中的人力与财力。在大约五千年前,印度河同现在一样,从青藏高原一直奔流到阿拉伯海。印度河文明便在这片富饶肥沃的河滩上壮大,在其鼎盛时期面积达到二十万平方英里。

这一地区的考古挖掘已发现了数座城市的整体规划,以及庞大而活跃的国际贸易模式。在遥远的中东及中亚也曾出土来自印度河的印章。但本文所涉及的印章是在印度河发现的。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系列这样的石刻图章,用于在蜡或黏土上盖印,以表明所有权、签署文件,或给包裹做标记。它们制作于公元前两千五 百年至公元前两千年,近似方形,大小如同现代邮票,为方便雕刻,用滑石制成。印章的雕工精细,刻有美妙的动物图案,包括大象、公牛和一种类似母牛和独角兽混合体的动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灵巧的河马。它们当中最具历史意义的当数雕刻了类似独角兽的母牛图案的那枚,正是它开启了人类对整个印度河文明的探寻。

博物思史——印度印章

这枚印章发现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英属印度的哈拉帕附近,距现代巴基斯坦的拉合尔约一百五十英里。此后五十年中,又有三枚类似的印章陆续抵达大英博物馆。但没人知道它们是什么,制作于何时何地。一九○六年,印度考古研究所的所长约翰·马歇尔注意到了它们。他下令发掘这枚印章的发现地哈拉帕的遗址,从而带来了改写世界历史的发现。

马歇尔的团队在哈拉帕发现了一座大型城市的遗址,其后又在附近发现了别的城市,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这一发现将印度历史大幅度地向远古推移,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事实证明,这一地区曾是一座高度发达的都市,有贸易、工业,甚至有文字。它应该是和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处于同一时期、水平不相上下的文明,但却被人们彻底遗忘了。

像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这样大型的印度河城市,人口曾在三万到四万之间。城市呈细致的网格状分布,住宅经过仔细规划,拥有包括家庭管道系统在内的先进卫生系统,几乎是现代城市规划专家的理想。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对其极为推崇:

当你面对一片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建筑不多、如同一张白纸的土地时,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画出一个个方格。你想要拥有它,而方格便是拥有它并建立起秩序的方式。建筑能够给予空间秩序、和谐、美与韵律。而这些你都能在哈拉帕感受到,他们正是这样做的。其中还包括美学的因素,你能从他们的雕刻中看出这一点。他们有美学意识,也有秩序意识、经济意识,正是这些意识把他们五千年前的工作与我们如今的工作直接联系了起来。

正如我们在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所见,从村庄到城市的跨越经常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能够强行占有并分配资源。但我们至今仍不清楚,到底谁曾统治过这些高度秩序化的印度河城市。没有国王、法老,或是任何形式的统治者存在过的证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他们的墓地。没有那种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权贵墓葬,能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统治者及他们治下的社会。我们只能认为,印度河的人民大概采取火葬的方式。虽然火葬的优点很多,但容我这么说,对考古学家来说,这真是致命的损失。

我们在这两座大型的印度河城市中发掘的物品中,没有发现任何他们曾与敌人交战或受到战争威胁的证据。没找到太多的武器,也没找到防御工事。虽有一些巨大的公共建筑,但没有一座像统治者的居所,富人与穷人的住宅区别也微乎其微。这似乎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立文明的方式,既不宣扬暴力,又没有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有没有可能这些城市并非以强权,而是以公民的共识为基础而建立的呢?

如果我们能阅读这些印章上的文字,也许就能多了解一些印度河文明。印章上动物图案的上方有一些符号:其中一个像椭圆的盾牌,其他则像是火柴人,还有一些单独的线条和一个竖起的矛。它们究竟是数字、标志、符号还是语言,我们一无所知。从二十世纪初人们便试图破解它们,如今虽又加入了电脑的协助,但仍面临资料不足的问题:没有更长的文本,也没有双语文献来帮助我们取得更大的进展。

印章上常常有孔,当年它们极可能被主人随身携带,也很可能用于标识贸易货物,因其在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和中亚都有出土。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间,印度河文明是由很多发达有序的城市构成的巨大网络,贸易范围极广,一片欣欣向荣。但到了公元前一千九百年便戛然而止。城市变成了巨大的土堆,甚至人们关于这个伟大的早期文明的记忆也消失了。我们只能猜测其中的缘由。庞大的城市建筑业使得砖窑大量需求木材做燃料,这导致了大规模的伐林运动,从而带来了环境灾难。更为重要的是,气候变迁迫使印度河的支流改道,有些甚至完全干涸。

当古印度河文明刚开始被发掘时,整个南亚次大陆都处于英国的控制之下,但如今,它被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德里大学的那让约·拉哈里教授是印度河文明专家,他这样总结该文明对如今这两个国家的重要性:

在一九二四年人们发现印度河文明时,印度还是殖民地。因此这一发现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人们认为印度文明并不亚于殖民者的文明,甚至可能比他们更强大,因此他们认为,英国应该离开印度。这正是当时《拉尔卡纳报》上的评论,而拉尔卡纳正是摩亨佐-达罗的所在地。

独立之后,新成立的印度政权只有古吉拉特以及北方的几处古印度遗址,因此迫切需要在印度境内发掘新的遗址。独立以来,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在古吉拉特,而且在拉贾斯坦、旁遮普、哈利亚纳甚至在北方邦都发掘出了古印度遗址,达数百座之多。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大型城市都位于巴基斯坦,是首批被挖掘的古印度遗址。随后,古印度文明最重要的发掘工作之一是由一位巴基斯坦考古学家拉菲克·莫卧尔(目前是波士顿大学教授)完成的。他在巴基斯坦和乔利斯坦共发掘了近二百处遗址。但在我看来,巴基斯坦的国民更关注的是他们的伊斯兰文明传承,反而是印度人对这些发现的兴趣比巴基斯坦人更大。

我并无比较之意,但想起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古印度文明,我总有一种心酸之感,原因不外乎是这些伟大的遗迹,这些工艺品、陶器和珠子等等,现在分属两个国家。有一些最珍贵的文物被分成两半,如著名的摩亨佐-达罗腰带,便从中间分为两截。就像独立前的印度分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些文物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

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些伟大的古印度城市,而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确实在稳步增长。如果能够阅读这些印章上的符号,一定会带来重大突破。目前只能等待。同时,这些伟大城市的彻底消失也是一种让人不安的讯号,它提醒我们,城市与文明有多么脆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zqwm/170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