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古典时期

亚历山大的征服——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意义

历史大观园 古典时期 2020-06-30 22:56:51 0


是断片还是连续

在历史长河中评价亚历山大的业绩。那么,应怎样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他的帝国呢?评价的依据是要弄清楚在他之后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体来讲,就是要关注在经历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后,阿契美尼德王朝与希腊化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人们曾经认为亚历山大的远征使亚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波斯帝国覆灭,大量希腊人移居进来并诞生了希腊化文化,这些事情给人的感觉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更强调连续性而不是断片。亚历山大继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组织,从帝国内的各个地域来看的话,只不过是更替了统治者,在行政及社会状态层面看不出有多大的变化。

这一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塞琉古王国。塞琉古王朝的国王们建设了很多城市,以迁移进来的希腊人作为王权的基础,另一方面又与波斯贵族妥协,共同统治普通农民和民众。因此,自阿契美尼德王朝以来,国家统治与社会基本结构都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希腊人大量出现在东方世界难道不是新现象吗?实际上,在亚历山大登场之前,希腊人就已经活跃在东方世界了。波斯波利斯宫殿的建设就有小亚细亚的希腊工匠参加。公元前7世纪以后,在埃及,希腊人把尼罗河三角洲的城市诺克拉提斯作为据点开展贸易活动。在巴克特里亚地区也出土了大量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货币。此外,还有希腊人被强行迁移到波斯的例子,如在公元前490年的希波战争中,优卑亚岛的埃瑞特里亚人遭到逮捕,并被强制移居到苏萨近郊。

然而在亚历山大以前,这些希腊人对东方世界的影响是有限的,亚洲社会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动是在亚历山大东征以后。例如,在小亚细亚的非希腊人聚居区萨迪斯及西南部吕基亚地区的各城市,到公元前3世纪都实行了希腊式的国家制度。腓尼基的各座城市在努力摆脱继业者战争影响的同时,于公元前3世纪实现了由王政向共和政体的转变。此外,塞琉古王朝所实施的城市建设政策,给此前只是农业地区的叙利亚北部带来了城市生活。

像这样,远征加快了此前一直缓慢推进的希腊人向亚洲进军的速度,一下子扩大了希腊式生活和文化所及的范围,可以说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是断片还是连续,二者选其一的方式不一定妥当。但可以确定的是,亚历山大的远征,史无前例地扩大了希腊人的世界,培育了下一个时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土壤。当然,如果没有他的卓越领导能力,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亚历山大的统治在西亚、中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帝国统治与异民族

一个国家被称为帝国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这个国家的统治区域内生活着多个民族。因此,帝国统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统治不同的民族。

希腊各城市在给予外国人市民权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外国人获得市民权只是非常例外的情况,即使对方同为希腊人,也只有对自己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才能获得。其中又以雅典尤为严格,只有双亲都是雅典人,并且是嫡出的男孩子才能被承认市民权。在希腊,市民权事实上是被特权化了,城市一直都处于封闭的共同体状态。这种倾向即使在希腊化时代也基本没有改变。

与此相反,罗马则积极地给予外国人市民权。其结果是罗马市民共同体不断扩大。罗马向意大利半岛以外扩展势力范围后,最初仅把市民权给予各地的统治阶级,然后逐渐从上层扩展到下层。从帝政开始,经历了大约两个世纪,到了公元212年,依据卡拉卡拉皇帝的赦令,所有居住在帝国内的自由人都成为罗马市民。制定万民法这一普遍法律体系的也是罗马人。

同样都是从城邦发展起来,希腊人拘泥于城市的狭小框架,罗马则因开放了市民权而成长为世界帝国。此外,阿契美尼德王朝虽然以波斯人为统治阶级,但构建了各民族和平共处、互相交流的统治体系。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上描绘了王国独特的理念——王权不是用来压迫各民族的,而是由各民族共同支撑的。帝国的王权是由主神阿胡拉·玛兹达所赐予的,国王只是神在大地上的代理人,负责守护这个世界的秩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亚历山大帝国又是怎样定位的呢?

亚历山大的征服——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意义

支撑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宝座的人们

 波斯波利斯的浮雕

在亚历山大东征所到之处,很明显,亚洲的人口要远远多于希腊人、马其顿人。要怎样才能与众多民族和谐相处呢?这不仅是亚历山大,也是马其顿人和希腊人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远征军将士们的想法非常单纯。他们认为,作为征服者的自己成为帝国的统治者,被征服的波斯人等亚洲的各民族只要老老实实地服从就可以了。如第六章所述,这种想法我们称为马其顿国家中心主义。与此相对,亚历山大提拔旧波斯贵族来担任高官,又把大量的亚洲年轻人编入军队,以多种形式把亚洲各民族纳入统治体制中,这种方式我们称为东方合作路线。在这一点上,亚历山大与传统的希腊、马其顿中心主义完全不同,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统治迈进了一步。

然而,亚历山大的政策终究只有一个开端,离完善的制度还相距甚远。因对波斯总督进行大清洗,他的东方合作路线遭遇了挫折。把亚洲人编入军队也不过是应对兵力不足的政策。如第七章所述,亚历山大融合各民族的政策也是虚构的,亲信们的集体婚礼基本上没有结果,马其顿士兵与亚洲女性的通婚只是在远征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亚历山大要收养士兵们的孩子,只是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手足,组成能任意支配且忠于自己的军队。这并非开创了新制度。

总而言之,亚历山大的异民族政策都是为应对不同时期的状况而采取的临时政策。这种方式说好听点是灵活,说不好听点就是敷衍了事。在他之前,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下各民族和睦共存,在他之后,罗马帝国积极扩大市民权,在罗马法这一普遍法律体系之下实现了对全部市民的统合。亚历山大的统治在两者之间,能够看出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之所以说是不断摸索,是因为在他的政策中,找不到适应空前的大帝国统治的实质性理念,这一点与近代的例子比较一下就容易理解了。

与亚历山大一样,如果提到身为天才统帅的征服者,人们就会想到拿破仑。但是,拿破仑不仅是军事征服者,还是近代法国的建设者。拿破仑制定的制度,如中央集权下的地方制度、后期中等教育、荣誉军团勋章等,一直延续至今。最重要的是,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构建了与市民社会相适应的法律和秩序的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脱离封建社会、打开近代之门的征服者。

不论是与拿破仑对比,还是与古罗马对比,都找不到亚历山大帝国的指导理念。他的帝国的极限就在于此。这是因为他仅仅追求自己的荣誉,一味地征服而不是建设国家,亚历山大帝国彻头彻尾是一个只属于亚历山大一个人的帝国。

巴克特里亚与阿富汗之间

在思考亚历山大与现代之间的联系时,有一个阴暗面是不能忽视的。

整个东征过程中,最为艰苦的战斗发生在中亚(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那)和印度西北部。在这两地,展开的都是以当地全体民众为对象的血腥歼灭战。在阿姆河附近,固守在山中的三万名当地居民中有两万两千名被杀害。在索格底亚那地区,加萨的男子全部被杀害,集中在西罗波利斯的一万五千人中有八千人牺牲。在坡利提米塔斯河流域,躲进堡垒的当地居民被一个个地杀害。这片为河流所滋润、养育了众多人口的肥沃土地也因战争而荒废。

这些战争是历史上频繁出现的战争模式的开端,即由最强的军队发动的侵略战争和血腥屠戮。尤其是在包含古代巴克特里亚地区的阿富汗,亚历山大制造的悲剧在跨越两千数百年后又再次上演。

在19世纪,英国为了应对俄国的威胁,迫使印度军队侵入阿富汗,两次发动阿富汗战争(1838—1842年、1878—1880年),却遭受了毁灭性的惨败。20世纪,苏联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并建立亲苏派政权。阿富汗全国上下都被卷入战争的泥沼中,直到十年后苏联才退兵(1979—1989年)。对阿富汗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成为了促使苏联解体的原因。21世纪,美国在“9·11”连环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对阿富汗发动了进攻。这次战争的原因是塔利班政权藏匿了被视为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主谋的奥萨马·本·拉登。但是,奥萨马·本·拉登并没有被逮捕到,直到现在还行踪不明(编注:2011年5月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

大国的入侵和攻击给阿富汗民众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据统计,1992年阿富汗的人口是两千万,自苏联入侵以来,在长达二十年的内战中,有二百五十万人被杀害或饿死,逃到国外的难民超过六百万人,平均每天有七人踩到地雷。更严重的是,美国向这个世界上最贫穷、最凄惨的国家投下了大量炸弹,破坏大量民房,竟然连结婚典礼也被“误炸”。

在美国开始进攻阿富汗的时候,笔者记得在某杂志上有评论指出,成功征服阿富汗的唯一外国人是亚历山大。但是他真的成功了吗?进军印度的时候,他在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底亚那留驻了一万五千名步兵和三千五百名骑兵。留下了如此规模的军队,可以证明当地的状况是多么不稳定。其实谁也不能完全控制阿富汗。2001年,伊朗的电影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对阿富汗的地理条件与部族主义的关联做出如下描述:

可以想象一下,为了征服阿富汗,战士们必须一直攀爬到山顶,然后下到峡谷,为了继续进行征服活动,还得攀爬到另一个山顶。假设这些战士能征服阿富汗全境,实现这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为了胜利之后自己的军队能够得到补给,还必须要不断地征服所有的山峰。正是因为有这些山存在,阿富汗不会完全落入外敌之手,也不会归于国内的某一方势力之手。以外人的眼光来看阿富汗人和苏联的战争的话,能看到阿富汗的国民一致对外。如果从内部来看的话,则可以看到各个部族在守卫自己所属的峡谷。而当外敌离开的时候,各部族的人则再次深信自己的峡谷是世界的中心。(《阿富汗的佛像不是被破坏,而是因耻辱而崩溃》)。

亚历山大想要控制古代阿富汗所有山峰和峡谷的想法,只不过是幻想而已。在他死后,被强行迁居到中亚的两万三千名希腊人发动起义要求返回祖国。与后来的英国、苏联、美国一样,应该说亚历山大在阿富汗也失败了。

无止境的杀戮

到了印度西北部,亚历山大发动的歼灭战变得更加血腥。在希德拉欧提斯河(今拉维河)以东的城市桑加拉被攻陷时,有一万七千人丧命,七万多人被捕。其附近另一城市有五百名居民因为生病无法逃跑而全部被杀害。在萨姆博斯王的国家,有八万人被杀害,很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沦为奴隶。在一座有两万名居民固守的城市,亚历山大下令纵火,大多数居民被烧死,只有三千人得以逃脱。马利亚人的牺牲也是非常巨大的,固守堡垒的两千名居民全部被杀害,另一城市因战争和纵火有五千人丧命。在马利亚人最大的城市,马其顿士兵因亚历山大受重伤差点丧命,激怒之下,展开疯狂的屠杀,连妇女儿童都没放过。当然,这些数字的可信度值得怀疑,牺牲者的准确数目也无法得知。尽管如此,遭遇到像现代的越南战争那样的人民战争,无数人惨死在马其顿军队的屠刀之下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凄惨的悲剧呢?仅以对亚洲人的歧视来解释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与地中海地区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残酷的战争持续不断,因国王的负伤及战友的牺牲所产生的复仇之心,不易恢复的精神疲劳,再加上看不到远征结束的希望,这一切都使得士兵的精神变得颓废,眼前仿佛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泥泞。于是,长期积蓄的郁愤都被发泄在眼前的弱者身上。亚历山大为了能让士兵们继续远征,也纵容了这种残忍暴虐的行为。然而这样一来,他们所到之处,当地居民更加恐惧,越来越多人拒绝归顺,然后出现了更多的牺牲,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从被征服者的视角来看的话,亚历山大的远征可以说开创了大国横行霸道的先河,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惨重的灾难,直至今日仍未停止。只是强调这一方面也是片面的,亚历山大的人物形象多面而复杂,甚至不仅仅停留在现实世界。

从历史到史诗

首先需要指出,亚历山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理念。如果一定要谈亚历山大的理念,也不是从帝国和社会的层面,而是从亚历山大个人的层面。

亚历山大的征服——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意义

在玻璃箱中探查海底的亚历山大

 14世纪法国的“亚历山大罗曼史”的写本。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出自 Alexander the Great

亚历山大追求的是成为超越人类的英雄,使自己名垂千古。这可以追溯到荷马笔下的社会,是希腊人古老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功绩是最纯粹的表现。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市不断衰退之时,他继承了希腊人的价值观,将其演绎到极致,甚至远远超越了荷马史诗所描述的规模。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史诗。他那只想着超越人类界限的一生,在他死后从历史升华为史诗。

事实上,有关亚历山大的很多传说、民间故事,被添枝加叶改编成“亚历山大罗曼史”这种充满空想和幻想的传奇故事,其渊源是公元3世纪左右完成的、误传为卡利斯钦斯所作的《亚历山大大帝传奇》。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又被随意加以修订、窜改。从中世纪到近代,从欧洲到非洲、中东、东南亚广泛流传,出现了二十四国语言,八十多种版本。

在这些传奇故事中,亚历山大上天下海,几乎无所不能。在中世纪的欧洲,他是理想中的骑士、哲学家、传教士、占星家、炼金师,各种形象不一而足。在琐罗亚斯德教的世界中,即便他因焚毁了经典阿维斯陀经(当时经典尚未成书)而被视为三大恶人之一,波斯的民众依然把他视为英雄。在伊斯兰世界中,他被视为超人战士,甚至某本书上还记载说他翻越西藏一直进军到中国。在中亚,时至今日,各地仍有很多人自称是亚历山大的子孙。这与日本的平家流亡者传说类似,也与亚历山大的民间故事有关。

我们不应把这些传奇故事视为无稽之谈而弃之不顾。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诞生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传奇故事,这是因为亚历山大其人其事足以构成一篇史诗。所谓史诗,就是以英雄人物的功绩为中心,讲述与整个民族相关的大事件的作品。史诗中的英雄必须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必须具备勇武、魄力、高贵的灵魂等该民族理想中的能力与美德。对于希腊和马其顿人来说,远征东方是整个民族的大事业,而与之相匹配的英雄只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作为理想的人物,他的形象又进一步超越时代和民族的界限流传开来。像这样,亚历山大作为史诗的主人公永远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他迫切地渴求名垂千古的愿望也成了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历山大出色地发挥了其历史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yfowm/166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