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文明启示录——政治和战争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7-01 11:46:24 0


集权和扩张也是欧洲政治主题。到1715年时,法国在强军强政方面走在欧洲前列,主宰历史舞台。与欧洲其他政权相比,法国士兵和官僚能够调集庞大资源,既能决定是否发动战争,又能决定是否要在凡尔赛给自我标榜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在位时间1643年—1715年)建造宫殿。

法国领土扩张

1648年至1653年,法国投石党发动武装暴动。当时,路易十四还是一个孩子,而且坐上王位时间不长,看到一群手持兵械的人闯入卧室,大为惊恐。成年后,他巩固了手中权力,下定决心铲除所有内敌。为此,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势力远比法国贵族强大,能同任何一个外国统治者抗衡。路易十四之所以有能力维持常备军运转,是因为法国土地富饶,而且自百年战争以来,国王一直享有法定征税权。

路易十四是一位谨慎认真、奋力开拓的君主。他挑选的大臣都是能充分开发法国资源的人。特别是财政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在任时间1662年—1683年)。柯尔贝尔鼓励发展新产业,管理原有产业,统一税收,简化征收办法,确保法国国王富裕强大。在他的努力下,王室政权接管了很多原属于市镇同业公会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柯尔贝尔精心管理财政,成效斐然。路易十四建立了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最富丽的宫廷。

国王自己开疆拓土,把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和莱茵河变成法国的自然边界。1659年,路易十四与西班牙签订条约,同意沿比利牛斯山划定法西边界。后来,又尝试拓展到莱茵河畔,但遭到荷兰钳制。1689年后,受到英格兰和荷兰共同制约。1700年,西班牙国王去世。因为没有直接继承人,便订立遗嘱委托路易十四之孙腓力五世执政西班牙。由此,路易十四开始了在位期间最后一次大冒险。正在法国确保腓力五世稳登西班牙王位时,一场大战爆发。英格兰、荷兰、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以及欧洲其他几国统治者组成大联盟,扼制法国。双方势均力敌,苦战不决,法国资源消耗殆尽。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分别于1713年、1714年签订《乌得勒支条约》和《拉什塔特条约》,承认腓力五世拥有西班牙王室继承权,但将西班牙在意大利和低地国家(今天的比利时)的土地出让给奥地利。条约还规定,英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直布罗陀,从法国手中得到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和纽芬兰省。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之争表明,在战争和政事管理方面,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和英国政府都与法国有冲突。相比之下,荷兰国力不济,法国传统盟友瑞典、波兰和土耳其均被削弱。从1715年开始,法国对邻国不再具备优势。相反,那些临近欧洲文明扩张边缘的政权占据有利地位。它们拓展疆域,扩充资源,而法国却遭到一个又一个敌军联盟的阻挠,无力施展抱负。

英国领土扩张

文明启示录——政治和战争

太阳王和凡尔赛宫
1643年至1715年间,路易十四任法国国王。对于王权,路易十四看得很重。他认为,既然上帝挑选他统治法国,他就要主动作为,完成国王使命。为此,他夙兴夜寐,勤于政事,发号施令,以威临朝。这幅画作于1701年。当时,路易十四53岁,正处在权力巅峰。画中富有戏剧化的形象是路易十四亲手塑造的。为了演好王权这一角色,路易十四需要观众。他把上千名贵族会聚宫廷之中,规定每天必须晨见。他仁慈的话语、睥睨的姿态引得每一个人或俯首,或侍立,以讨取国王欢心。为方便朝见,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造了气势恢宏的新宫殿,如右图所示。这座宫殿里住有万人。因为,每一个贵族都有成群奴仆,他们聚在一起维护宫廷的生活气派,向伟大国王致意。

从这些新机遇中渔利最多的西欧国家是英国。1707年,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结盟成立英国,雄霸海上。每次英国和法国在欧洲开战时,战火便从地球各大洋一路烧到海外殖民地。有时,殖民地战争先行引爆,欧洲大陆再现硝烟。这种情况在1754年鲜明展现。法国人和印第安人在北美开战。两年后,战争全面升级,法国和英国在欧洲打得不可开交。这一战被称为“七年战争”,从1756年打到了1763年,以英国在美洲和印度双战场得胜告终。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法国将加拿大和印度拱手让于英国。

当然,法国其他领土、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帝国依然矗立不倒。但根据1713年《乌得勒支条约》规定,英国获得有限权力,与西班牙殖民地开展贸易。而且,英国通过走私实际上控制了南美和中美贸易大头。此外,英国还与荷兰和葡萄牙展开常规密切合作。1763年后,英国在贸易和海军两个领域首屈一指,独霸海上。

但好景不长。英王乔治三世1760年—1820年)和北美的13个殖民地发生争执。1775年,争执上升为战争。此时,不仅有宿敌法国,还有西班牙,甚至连俄罗斯都通过直接开战、“武装中立”等方式,公然挑战英国海上主导权。英国不得不进行让步。1783年,各方签订第二个《巴黎条约》,同意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法国在路易斯安那重建殖民地。这让法国王公贵胄顺心遂愿。他们一直心仪路易斯安那的糖料等热带土产,感觉这块土地远比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加拿大有吸引力。

尽管遭此挫折,英国海外贸易总量仍为世界最大,建立在贸易基础上的大英帝国仍是世界第一大国。英国权力和财富快速增长。英国商业模式和议会制政府让一些法国人称羡不已。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荷兰人威廉三世入主英国。议会制政体再次发扬光大。相比之下,1715年后,法国陷入颓势。一些法国人认为英国的强大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

东欧扩张

在东欧,海陆两个方向扩张差不多同步进行。原有组织涣散的政权湮灭不存,三个新帝国强势崛起。这三个帝国分别是,多瑙河流域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北德平原上向东延伸的普鲁士王国、北面和东面的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农业拓展

在这三个帝国中,数俄罗斯局势最为有利。跟英国一样,俄罗斯也处于欧洲的世界边缘,比较容易扩张领土,建立庞大帝国。但俄罗斯也有自己的特殊问题,那就是农业效率低下,囿于农奴制的农民不愿出卖劳动力。另外,俄罗斯承继的文明和生活范式部分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与西欧生活一直都有差异。1610年至1613年,波兰占领莫斯科,俄罗斯进入“混乱时期”。自此后,俄罗斯政府希望捍卫国家传统,与西方保持距离。

这种政策收效甚好。1667年,在经过与波兰的漫长较量后,俄罗斯攻占乌克兰,将一块广阔沃土纳入版图。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如何把人迁居过来,耕种这片空旷土地?收获粮食后,上哪儿去卖?这两个问题一直到1774年才得到解决。那一年,俄罗斯挫败土耳其人,签订条约获得了黑海海峡船运权。此后,乌克兰经济繁荣发展,俄罗斯政府开始从这块富庶的农业新基地得利。

彼得大帝的西式路径

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社会上层已经习惯了西欧的很多做法。这要得益于沙皇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在位时间1682年—1725年)精心出台的政策。1698年,彼得大帝到访西欧。回国后决意推行革新,改造俄罗斯。他要求朝臣剃须,穿西式服装;以法国女性为样本,教习俄罗斯宫女;要求有贵族头衔的人担任国家职务,为国效力。这些人中有的主持政务,但多数在海陆两军中任职。为武装军队,彼得大帝设立军需工厂,生产各种物品,从火炮到军服、绑腿纽扣,无一不备。

在位期间,彼得大帝实现了自己的首要目标——壮大军力。1721年,在经过漫漫苦战后,他强迫瑞典人交出波罗的海沿岸要地。不等硝烟散去,就在这块海边新疆图上缔造新都,取名圣彼得堡,并使其成为“西方之窗”。法国女教师和德国家庭教师纷至沓来,教俄罗斯贵族后裔学习欧洲礼仪和思想。

彼得大帝有能力推动俄罗斯与过去决裂,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农民把他当作“敌基督”。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不管彼得大帝的行为有多邪恶也属正常。彼得大帝每给人一次震撼,似乎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上帝会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抱有这种态度的保守俄罗斯人对统治者和贵族主子的所作所为相当消极。即便是彼得大帝执掌神圣正教会,罢黜莫斯科主教,让普通官员管理教会事务,俄罗斯也没有人站出来大声反对。而且,因为尼康推行的教会改革不得人心,俄罗斯教会已经不能再激起信徒的宗教热情。

彼得大帝顺利推进改革的另一个秘诀是训练贵族为己所用。他要求贵族子弟必须以列兵身份,服役于特殊“禁卫军”,学习朝廷新政。出类拔萃者会被选中,担任外交官、工厂管理人员、省长、舰长等等。表现优异者,可尽享财富权力。但贵族出身不是晋升的唯一条件。彼得大帝一直在寻觅既有才能、又听命顺从的手下,所以对外国人、乡野之人,以及各种背景的人一律持欢迎态度。对这些人来说,只要自己能力强、运气好,就会有出头之日。这使得贵族阶层几乎完全隔离于俄罗斯社会,高度依赖沙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的俄罗斯

彼得大帝的继任者多为女性,她们不得不与贵族保持良好关系,执掌俄罗斯土地。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时间1762年—1796年),即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其中最不具有继承权,但却创下了最大的基业。她是德国公主、沙皇彼得三世之妻。因朝臣结党,杀死彼得三世,最终走上皇位。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下,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她干预瑞典政治,把瑞典变成俄罗斯附庸,几乎征服了土耳其,并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波兰。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期间,俄罗斯的贵族、官僚、军官和税吏坚信自己能够建功立业。他们为农业开辟新田,建造新城镇,让俄罗斯更加强大,紧跟世界形势。而普通老百姓则不得不违背自己意志,为贵族主子卖力,给国家创收。1773年至1775年间,俄罗斯农民在哥萨克人叶梅利扬·普加乔夫的领导下,发起声势浩大的暴动,将叶卡捷琳娜二世政权和老百姓之间的鸿沟显现无疑。但绝大多数贵族效忠沙皇政权,认为只要让俄罗斯人民服从管教,就有可能实现俄罗斯西化。因此,这种制度相当有效力。未来俄罗斯的强势优越与西欧小政权形成鲜明反差似乎已成定局。

奥地利扩张

另外两个国力渐增的东欧政权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奥地利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世代承袭“神圣罗马皇帝”称号。但权力中心位于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土地上——奥地利和波西米亚。从这两个中心出发,奥地利政权于1683年至1699年间打赢土耳其,随后继续往东南两个方向扩张。1714年后,哈布斯堡王朝又从西班牙手中夺走意大利土地,将低地国家纳入帝国版图,实力大增,但从未实现行政上的统一管理。每一个公国、侯国、王国都有自己的政治形式和行政管理体系。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在位时间1740年—1780年)及其子约瑟夫二世(在位时间1780年—1790年)曾尝试统一法律法规,但未取得实效。和德国、意大利一样,奥地利公国各有差异,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哈布斯堡帝国权力遭到削弱,不能全面调动资源,实现统治目的。而就在此时,法国、英国、俄罗斯势力渐增。

普鲁士扩张

普鲁士是欧洲集权程度最高、管理最为严明的政权。从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时间1640年—1688年)时代起,普鲁士将强军列为首要任务。普鲁士土地多为沙质土壤,农业条件不佳,人口稀少。实施强军政策后,国力大为提升。这一地位在1701年凸显。那一年,勃兰登堡选侯腓特烈升为普鲁士国王。

1740年至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1756年至1763年,七年战争打响。普鲁士军队在这两场战争中骁勇善战,名震欧洲。战争初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位时间1740年—1786年)从奥地利手中夺走西里西亚省。但在七年战争中遭遇敌军结盟,处境凶险。当时,较量了几个世纪的法国和奥地利忽然联手对抗普鲁士,俄罗斯也加入其中。情势岌岌可危。英国出手相救,向普鲁士提供财力物力支持。1762年,俄罗斯倒戈。普鲁士扭转逆势,转负为赢,法国和奥地利求和。此后,腓特烈二世联手前敌——奥地利和俄罗斯瓜分波兰,使普鲁士国力更加雄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69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