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文明启示录——印度教的复兴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7-01 11:46:09 0


1565年后,只有遥远的巴厘岛还存有印度教独立政权。但印度教文化并未瘫痪。相反,印度教进入崭新发展阶段,抵御了穆斯林的冲击,让基督教传教士无功而返。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是因为有两位诗人和一个圣人让印度教找到了新焦点。这位圣人名叫柴坦尼亚(卒于1527年)。柴坦尼亚生为婆罗门种姓,年轻时开始强烈感受到神秘体验。据此,追随者认为他是印度教三大神克利须那的真身。

即便是在印度,道成肉身也非常事。一个宗教派别很快发展起来,在柴坦尼亚生活的孟加拉尤为兴盛。该派别摒弃种姓观念,伊斯兰教对印度人的主要吸引力由此大减。在柴坦尼亚出生前,孟加拉的低等种姓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等到这个新派别出现后,很少有人改信伊斯兰教。柴坦尼亚追随者通过公共仪式热烈表达执着信念。这种公共仪式远比伊斯兰教,甚至比苏菲派神秘主义更具吸引力。

两位伟大的印度教诗人苏尔达斯(卒于1563年)和杜勒西达斯(卒于1623年)从印度教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汲取素材,改用印度北部的日常语言娓娓道来。这与新教徒将《圣经》翻译为西欧通俗语言相似。有了这样的改造,就连普通人也能大段背诵两位诗人的诗句。孩子们在学校里朗诵识记。诗中强调的虔诚善行上升为行为标准。印度教徒的自觉意识和宗教均一性就此增强。

在两位诗人中,苏尔达斯影响较小。苏尔达斯晚年入仕阿克巴朝廷。他的诗带有波斯色彩,以克利须那为歌颂对象。而杜勒西达斯将宗教热忱倾注在罗摩身上,强调罗摩人神合一的角色,不掺杂任何异族色彩。他的诗歌深深浸润了后世印度教徒的宗教和文化生活。

实际上,这就是三个人对印度教的影响。崇拜者认同人神合一的圣人。印度教传统中的其他神祇和神话并没有完全被抛弃。但在实践中,每一个信徒只信奉一位神人。因此,印度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宗教派别。有的宗派崇拜克利须那,有的宗派倾心于罗摩。但这两位神祇都是毗湿奴的化身,因此不存在根本冲突。

对早期印度教另一主神——湿婆的崇拜有所减弱。以简单魔法见长的密宗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但印度教的最古老元素——梵语仪式在人生所有危机事件中继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婆罗门在出生、成年、婚姻和死亡之时都要念诵外人听不懂的梵语经文。只有柴坦尼亚的追随者拒绝尊崇以种姓为念的婆罗门。

在实际层面上,印度教也仍然在莫卧儿帝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皇帝阿克巴大力启用印度教徒,管理政务,收取税金。他去世后,继承人仍遵循其道。很多印度教徒占有广阔封地,和说波斯语的土耳其人一同参军打仗。土耳其人是莫卧儿力量的核心所在。印度教徒上层吸收了穆斯林统治者的世俗文化,赞助拉杰普特绘画。

绝大多数印度人仍然信奉印度教。他们把维持莫卧儿帝国运转的一少部分异族视为一种形式的种姓,一个可以忍耐,但不会被仿效的外来群体。

在这种态度下,伊斯兰教宣教力量被钝化。普通老百姓从柴坦尼亚和两位诗人那里找到了印度教的情感吸引力,感觉没有必要再跟穆斯林辩论偶像崇拜问题。除了在印度最南部外,印度教神庙都被损毁。新的崇拜形式在户外公共场所举行,不再关注偶像,而以赞歌、祈祷词为庆祝形式。印度教徒认为,印度教经文历史久远、博大精深,远在《古兰经》和基督教《圣经》之上。换言之,印度教深植于印度全体人民的情感思绪中,外来信仰无足轻重。

但在爪哇,我们已经了解到,印度教败给了伊斯兰教。不过,在东南亚大陆和斯里兰卡,佛教依然充满活力。部分原因是,佛教能让缅甸人、暹罗人、越南人和僧伽罗人在面对伊斯兰等异族压力时,保留民族特性。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691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