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文明启示录——思想领域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7-01 11:46:04 0


在本章涵盖的历史时期内,欧洲思想文化史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不确定性四处可见。宗教改革让宗教权威问题变得尖锐。欧洲地理大发现证明,古代经典作家在地理上常常出现错误,对新世界动植物一无所知。公元1600年前,一系列重要发明问世,技艺专长者观察和测量事物的精度远超从前。1590年发明的显微镜、1593年的温度计、1608年的望远镜、1643年的气压计、1656年的钟摆都使人类感觉更加灵敏,观测领域相比一个世纪前极大拓展。跟木星卫星的发现一样,水滴中微生物的发现也在当时引起了强烈震撼。以前人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东西突然间变得直白明显。但这种新知识也让旧权威不可信。那么,我们还该相信谁?还该相信什么?《圣经》真的是正确无误吗?

对确定性的找寻

欧洲人以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应对1500年至1650年间产生的巨大不确定性。一些人,很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竭力填补原有的世界观缝隙,靠信仰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重要问题的答案。比如,加尔文和他的新教徒提出了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上帝已经在《圣经》中告诉了人类所有应该知道的东西。认真学习《圣经》就能回答所有重要问题。《圣经》中没有的东西都是细枝末节。至为重要的事是得到拯救,寻找公义,而这正是《圣经》的题中之意。加尔文宗之所以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两方面:第一,加尔文给出的假设简单易懂,符合逻辑;第二,加尔文有办法、有技巧,能在《圣经》中为当下热门话题找到答案。受到新教挑战的罗马天主教也提出了一套完善的信仰体系。这套体系由教会法和天主教神学组成。其中,天主教神学是在教父、自然理性、罗马法、教皇和大公会议决议,以及《圣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会法起源更复杂。如果二者不足以应对所有情况,则由天主教牧师为个人行为制订详细规则和知识体系。

文明启示录——思想领域

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痛苦
这是一幅圣坛装饰画的局部。由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于1515年宗教改革前夜在法国阿尔萨斯伊森海姆镇创作。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抹大拉的马利亚站在十字架下,看见基督即将死亡而绝望哀戚。她的两只手鲜明体现了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痛苦。基督的追随者都能感受到这种痛苦,他们本指望弥赛亚去耶路撒冷光复大卫王国。这种折磨也让路德的追随者感同身受。他们谴责教皇将基督徒带离获得拯救的正确道路。这幅画暗示着,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激发了强烈的宗教情感。这一推断并非臆想猜测,因为画家本人晚年时成为路德教徒。

在宗教找寻之外,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勒内·笛卡尔1596年—1650年)也在为每一个重要问题寻找权威解答。笛卡尔生于法国,曾受过耶稣会训练。他酷爱数学,将代数和几何思想融合一起,发明了解析几何法。笛卡尔认为,数学推理能得出人人认同的真理。整个推理过程逻辑严密,每一步都能由上一步推出。通过推理,数学家仅用几个简单直白的假设,就能得出令人惊异的结果,并产生实际效用。为什么不把数学推理也用在解决神学和哲学问题上呢?要知道,人们对这两个领域的问题苦争已久,却依然找不到明确答案。

笛卡尔汲汲求证,发现除了不能从逻辑上证明自身存在之外,可以对一切问题提出质疑。“我思故我在”是他的至理名言。从这一简单假设出发,他又使用逻辑推理回答了所有重要问题:上帝的存在;灵魂的本质;太阳、月亮、星辰等世界机器的运转方式;动物身体的功能机理。笛卡尔认为,只要认真推理,这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论证。

当然,麻烦在于《圣经》记述、天主教教义和笛卡尔的数学答案互不一致。三者虽然都有完整体系,言辞富于说服力,但不能让所有欧洲人信服。其实,这就是所有争论的焦点所在。如此多的迫害与杀戮也是因此而来。

面对这一令人沮丧的局面,少数思想家选择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对大问题避而不答。各门科学及不同分支取得了很大进展。有时,科学成就会动摇旧有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官方基督教教义的组成部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有两种不同意见。专家认为,应关注细节,务求精确。另一部分人认为,整体确定性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加尔文虽然没有像教皇设立的宗教法庭那样,谴责伽利略做出的天文发现,但也不愿意看到专家学人推翻《圣经》教义。但最终专家学人取得了胜利,靠的是越来越认真谨慎的观察、测量和试验。

科学的发展

孜孜不倦去观察、测量和计算的科学家有自己的特殊理由。当时,有两大关于世界的理论相互冲突。一种理论建立在亚里士多德逻辑及其他著作的基础上;另一理论带有神秘色彩,提倡数学推理,是对柏拉图的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已经由圣多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巧妙融进了基督教模子中。公元1500年前,学者又根据最新信息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天文学进行了修正。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已经没有什么重要东西值得人们去探索发现了。因此,罗马天主教会将亚里士多德科学定为官方学说。

但在文艺复兴期间,人们又重新发现了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1543年)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求学期间,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字的神秘力量和特殊性质的思想。后来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地球沿正圆轨道围绕太阳转动。约翰内斯·开普勒1571年—1630年)对哥白尼理论进行了修正,发现行星轨道不是正圆形,而是椭圆形。要得出这一结论,必须一丝不苟地观察和测量行星位置,还要算出不同行星运转轨迹之间的数学比例。这一比例创造了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所写的“音乐宇宙”。

在医学领域,也有一位卓异不凡的人物挑战了盖伦权威。这个人自称“帕拉塞尔苏斯”1493年—1541年),认为自己超越了古罗马名医凯尔苏斯。自此之后,安德雷亚斯·维萨里等外科医生经过认真研究,发现盖伦用猪替代人体做解剖,导致结论错误。盖伦权威遭到质疑之后,医生开始实验新药、新疗法为患者治病。当然,这种做法给病人带来的伤害可能要大于疗效。但不管怎么样,知识不断增长。例如,英国医生威廉·哈维1578年—1657年)发现心脏像是一台水泵,通过动脉静脉实现血液的全身循环,从而为现代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受到了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这两位古希腊先哲认为,人体就像是一个微型宇宙,心脏等同于太阳。而根据哥白尼的新理论,万事万物围绕太阳旋转。反观人体,心脏的地位也应如此。

与勒内·笛卡尔同时代的思想巨人还有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和伽利略·伽利莱1564年—1642年)。他们将欧洲科学引入新时代。培根是一位律师,在英格兰名气很大。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创造了一种新逻辑法则,改进了亚里士多德理论。培根认为,如果人们不再对抽象事物争论不休,转而利用多种感觉观察自然,认真记下所见所闻,就能发现一切有用新知识。培根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笛卡尔那样的数学家。在世时,他的思想一直位于科学发展主流之外。而且,没有一个人采用他的科学法演绎,得出重要新思想、新理论。但培根挑战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赋予了英格兰人独特的思维方式——现实具体、注重实际。而欧洲大陆人更侧重理论。

伽利略也是欧洲大陆人。但他不仅关注理论,更注重实践,因伟大发明发现留名青史。与笛卡尔不同,伽利略没有用数学推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而是找到测量天体运动的具体办法,并用数学形式表达结论。他从来没有像笛卡尔那样,尝试用数学回答所有问题,而是专注于有限范围,即我们今天所称的物理学和天文学。他以天才巧思设计实验,开创望远镜应用新途,不仅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和土星环,还看到了太阳黑子,于不经意间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天体正圆形运行法则。

伽利略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科学奠基人。他通过观察实验检验理论,并以非凡的文字表达才能阐释清楚。晚年时,他被宗教法庭所迫,不得不公开承认自己的天文学发现虚假不实。但在私下里,他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因教会当权人士而改变。

总而言之,理论方和实践方之间的张力和摩擦结出了丰硕果实。理论方意欲建立完整信仰体系,解答所有问题;实践方注重细节,不断探寻新信息、新知识。虽然有此差别,但两方都没有安于其成,认定不需要再发现新东西、捍卫新观点。

欧洲人沿多条路线追求真理。这也许是因为,不确定性如此之大,令人惊恐。消除不确定性意味着,知识迅速增加,每一思想和信仰都得到充分验证。现代科学产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人类思维从未深入到如此富有成果、具有决定性的活动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和技术、思想和信仰、力量和风险都来源于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引领的那个时代中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实际应用。

文明启示录——思想领域

新科学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城,原为比萨大学数学老师。在比萨大学校园里,能看到左上图中的大教堂钟楼。因地基设计失误,钟楼塔身倾斜。在伽利略时代,钟楼即因倾斜之姿闻名遐迩。在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学说,反驳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说之后,有人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他为了验证观点,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了几个尺寸不一的铁球。实际上,在伽利略从事这项数学物理新研究时,他远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从来没有返回故乡做这样的实验。左下图的伦勃朗名画《解剖课》揭示了欧洲科学的另一面——仔细观察,并使用绘图法,记录发现成果。通过这种方法,人体解剖学成为精确科学,引起了画家和图中医学学生的浓厚兴趣。

文明启示录——思想领域

中产阶层的舒适生活
尽管出现诸多宗教政治冲突,欧洲市镇在16至17世纪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体验到舒适生活新标准。这幅画由荷兰画家扬·弗美尔(1632年—1675年)所作,展现了普通家庭渴望拥有的一些东西:采光透亮、遮风挡雨的玻璃窗;成套餐桌椅;银餐具;地图;铺在桌子上、搭在椅背上、能剪裁成衣的各种布料。弗美尔去世后,妻子生活潦倒。而他在世时,很可能也是家乡代尔夫特镇上的穷人。但他的画舒展着静谧闲适的气息,描绘了当时富裕市民的生活情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691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