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大唐帝国——粟特网络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0:07:39 0


在汉文史料中发现粟特人的方法

在汉文史料中,粟特商人都是被怎样称呼的呢?在公元一千纪,即公元1到10世纪的范围内,如果出现“商胡、贾胡、客胡、兴生胡、兴胡”或是“胡商、胡客”等称呼,历来人们都会认为那是指伊朗系统的商人或西域商人。然而在本书中,我想进一步提出一个看法,即上述这些称呼的大部分实际都可以看作是粟特商人。特别是在唐代,只要说“兴生胡”或其省略形态“兴胡”,几乎百分之百是粟特商人;此外若说“商胡、贾胡、客胡、胡商、胡客”的话,十有八九也是指粟特商人。

但是,倘若就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之含义而言,我觉得暂时还需要慎重一些。关于这一时期的“商胡、贾胡、客胡、胡商、胡客”等称呼,一般认为就是指西域商人,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变化。然而在这些西域商人中,来自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城邦国家的非汉人(包括龟兹、焉耆在内的吐火罗人,于阗人,楼兰人等)商人绝不在少数,有时甚至还包括远道而来的印度商人和波斯商人,因而不能轻易地断定“胡”就是指粟特商人。例如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卷三中虽有“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的记载,但同书里还有“乾陀罗国胡王”以及“波斯国胡王”等表述,因此该书里的“胡”未必就是指粟特人。

更成为问题的是,“胡”不仅与表示商业之意的“商”“贾”“兴生”以及表示旅行者之意的“客”结合,也与其他的词相结合形成“~胡”的词语,例如“诸胡、杂胡、西胡、胡人”等,有时也只用一个“胡”字。汉语的“胡”字尽管基本含义是“夷”“外人”,然而也是一个因时代和地域不同而含义随机发生变化的词语。匈奴、鲜卑、氐、羌、羯被称作“五胡”,也经常可以看见以“五胡”一词来代指中国北部至西北部以及位于其外缘的游牧骑马民族。

大唐帝国——粟特网络

粟特人骑士

 泽拉夫尚河上游的穆格山古堡遗址出土的木盾,上面保留有实战的痕迹。骑士身着铠甲,带着剑与弓箭。全长61厘米,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出于制作汉文文书等的方便起见,往来于中国的粟特人似乎都有汉字姓名。在当时,他们多用表示各自出身城邦的汉语来作为自己的姓。这些主要包括来自康国(撒马尔罕Samarkand)、安国(布哈拉Buhara)、米国(弭秣贺Māymurgh)、史国(羯霜那Keshāna,又作“佉沙Kesh”)、何国(屈霜你迦Kushānika)、曹国(劫布呾那Kapūtānā)、石国(赭时Chach)、毕国(Peykend)的康、安、米、史、何、曹、石、毕等姓(参见附图《索格底亚那的绿洲城邦国家》)。此外,还有一些目前无法确定其出身城邦名称者,诸如罗、穆、翟等姓氏。然而根据最近的研究,基本也可以确定这些应该就是粟特人的姓氏。我在下面将这些统称为“粟特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康、安、米以外,其他的“粟特姓”在汉人原来的姓氏中本来就有。综上所述,倘若要在公元以后成书的汉文史料中寻找粟特人和粟特商人的相关资料,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注意史料中涉及的“胡”及上述粟特姓,或是与粟特总称有关的诸如“粟特”“窣利”等地方。但如果仅仅根据“粟特姓”,或是只基于与商业相关用语在一起的“胡”字就做出判断的话,则会很危险。

关于粟特网络的推定复原

通过前文提到的粟特文古信札,我们可以明确地了解到,向东方发展的粟特商人,他们的足迹至迟在4世纪前半期已经到达中国。关于其是否可进一步上溯至更早的东汉—三国时代这一点,根据前辈学者从汉籍中爬梳出来的一些虽然零星但却十分可信的史料来看,似也毋庸置疑。此外,最近刚刚在四川省发现的汉代摩崖图中,所描绘的一些人物看上去不同于通常见到的样子,很可能也是粟特人。根据东汉、南北朝和隋代的史料来看,在整个中国,明显可以看到粟特人足迹的地域首先是河西地区,其次是包括长安、洛阳在内的关中和中原,还有与关中及中原相提并论的四川。到了近现代以后,四川给人的印象是内地或边远地区,然而在以陆路交通为中心的时代,四川却是非常方便的交通要冲地带。

另一方面,粟特人前往游牧民族的根据地蒙古高原时,虽然也可以从河西北上,但更简便的途径则是从索格底亚那直接进入草原之路,到达位于今乌鲁木齐东方的天山北路的要冲北庭、庭州(别失八里 Bechbal?q),然后再由此越过阿尔泰山脉到达蒙古高原。顺便说一句,就已经来到中国中枢位置的关中及中原的粟特人而言,他们一般应该是从关中或中原出发北上到内蒙古,然后在内蒙古的无数条可穿越戈壁沙漠的路线中,选择某条道路前往蒙古高原。

在顺利推进远距离两地贸易方面,商品价格以及有关道路安全的信息至关重要。在收集信息时,必须有广泛的关系网。为了高效率地利用这种涉及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网络,就必须在网络的各个接口,即各城市据点,有效地配备相关人员。为此,粟特商人们就不得不以家属和亲戚再加上同一个城邦国家的同乡一起,组成一个团队互相帮衬提携。关于这一方面,尽管因程度不同不好相提并论,但读者还是可以想象一下现代的跨国贸易公司在世界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商业网络。很遗憾的是,因为缺乏能够完整复原这一粟特网络的系统史料,我们在这里只能挑选其中某些地区来加以考察——从东汉到唐代这一时期,粟特人确实以集团形式居住过的帕米尔高原以东的一些城市和地区——来寄托我们对于这一巨大网络的一些追思。

大唐帝国——粟特网络

粟特网络

 东西向展开的网络,越过戈壁向北方的蒙古高原延伸

这里所说的粟特人集团,其实大小不一,形形色色,小者只有几个人或几个家庭,大者则超过千人。学术界对此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术语来表现,诸如“殖民聚落”“共同体”“商贸聚居地”等。实际上,不管哪个词都包括城市内部的居留地的概念。提起“聚落”,或许会有人说,那大家一定对此有着某种共识,如必须要在多少户以上才能叫作“聚落”。但其实不然。研究者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聚落形象。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将粟特集团存在过的城市、遗址、墓地,包括表明粟特人足迹所到之处的碑文和岩壁铭文的发现地都在地图上标出来(参见地图《粟特网络》),并且用线条连接起来的话(这一工作请读者根据本节相关叙述以及本书卷首所附地图自己完成),就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网络来。当然,这一工作不仅无视了聚落构成的最低户数标准,也无视了从东汉到唐代长达六百年到八百年的时间差,因而严格地讲,作为历史学者的工作来说,这一工作其实是很不完备的。但是鉴于前述粟特商人“利之所在,无所不到”这一特征,我以为通过以上论述得出的这张粟特网络图不仅仅可供一般读者参考,实际上可能还有着超乎其上的学术意义,我将此命名为公元一千纪,即10世纪之前的“粟特网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6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