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游牧民史——重新检视欧亚大陆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6-29 22:41:52 0

充满人为意图的“民族”

本书所讨论的是关于人类本身的群体形态,那么,可以赋予人本身之“总结”是什么呢?还有,在这个“总结”中,又有什么样的应有样貌呢?每个问题都有各式各样的解答方式。在历史之中,对于人这个“总结”之应有样貌的思考,是为历史研究根本命题之一。关于“国家”及“民族”的关系,包含本书已经说明之内容,想要再度回顾看看。

在前近代的欧亚大陆世界史中,被军事力量支撑之政治权力建立汇聚了人类及各地的“国家”。“国家”这个政治权力的架构赋予人类集团集中性,而这一点借由经历过某种程度的岁月后,就会成为与文化、语言及生活习惯也具有一体性之事物。也有不少这种人类集团成为现代“民族”的原型,虽然在前近代中有些许程度差异,大致上还停留在松散暧昧的形态。若是将“国家”的架构改变的话,通常这个“原始民族”的集合体也会改变。总之,是富含了显著可变动性之物。

“国家”及“民族”都是历史上的生长物。不仅会变质及变形,还会消长及生灭。但是,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先有“国家”,之后才成立“民族”。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民族”存在,而“国家”于其后才出现的这种想法,恐怕是个误解。

例如,现在我们称之为“中国人”的人们,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由许多各式各样人类集团重复进行着集中及重组的同时,渐渐地融合、混合而成的结果,就是今天的样貌。我们动辄就会称为“汉族”或“中国人”(此外,这两者并不相同)的“民族”,很容易会让人认为是从相当早期之前的历史时代开始就已经俨然存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中华”这个文明形态之核心,在相当早期时,就已经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种下胚胎,但是,无论如何那都只能是被当作文化现象起源而回溯至此,并非是从一开始就有“中华民族”这个庞大身躯(此外,所谓的“中华民族”,应该是孙文所提倡的概念)。将“汉族”及“中国人”设定为先前存在之历史研究及历史叙述,老实说在某些地方有点奇怪。此外,过度地使用以其为前提的“华夷”及“胡汉”等词汇进行近似于过分的叙述发表,最后很有可能会编造出历史。

“汉族”及“中国人”是个无法用“民族主义”囊括的庞大复合体。这也正是“中国史”的最大结果。这个观念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其实不正是这数十年来的事而已吗?

通过历史时代将“中国”及“中华民族”架构以不变的形态进行叙述者,令人意外地很少是中国人史学家,反而是日本或欧美的历史研究者较为醒目。在日本的情况,正因为是在日本这个独特的风土及历史传统中生长之人们,才会将此种观念也投射到中国,或许是这样的演变,在欧美的情况,很明确的应该是西欧近代“Nation”及“Nation State”的投射吧。

关于“民族”的事例,还想再举出一个回鹘。前面已经提到过,突厥系的回鹘在公元8世纪时以游牧联盟国家之姿出现,到了13、14世纪时则是进入蒙古世界帝国的政权之中,并且是位居其中枢之独特历史存在。但是,在蒙古帝国崩解后,回鹘就失去了政治及社会集团的集中力量。在吐鲁番盆地附近的回鹘之主力除了被来自西方的穆斯林潮流所吞噬外,仅作为隶属明代蒙古的一个小集团、位于甘肃凉州的高昌王家之末裔、敦煌周边使用突厥语的佛教集团,以及在哈萨克斯坦草原、伊朗方面的游牧集团之名称而留下微薄的残影。总之,就历史方面存在性而言,回鹘几乎完全被消灭。

但是,在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被以维吾尔之名统称的人们存在。关于这一点,就如同日本突厥语历史文献及中亚史研究者代表的滨田正美所表示的,在1935年时,位于新疆省境内使用突厥系语言的各式各样人们,为了超越小差异的大同团结及政治方面主张,在经过省政府政治决议后决定采用维吾尔作为“民族”的名称。当然,在历史上光辉的回鹘记忆,也潜藏在采用的根源处。

并无法断定现今的维吾尔人体内完全没有留着过去回鹘的血统。但是,在经过600年演化的两者之间,自然不会完全没有变化。20世纪的“民族自决”波潮让共通名称成为“民族定位”之必需品的结果,就让“维吾尔”这个名称又突然出现。

事实上,在现代地球上“民族名称”之中,与近现代政治方面理由毫无关联者到底有多少呢?也有的例子是因为该政权害怕同种人们之大同团结,于是故意地强加上个别不同的“民族名称”而让其演出互相纷争及对立戏码。在过去的苏联之中,对于同种语言及文化集团,为了将其缩小划分为不同民族,特意地采用扩大“小差异”的政策,宛如是不同的语言集团般让其制作个别的字典。而且,即使是自称的“民族名称”之情况,也有不少是包含特定势力的企图。此外,就算是近代国家,例如波兰这个国家,在国际政局下国家架构经过再三转变时,在每一次的转变中都必须重复进行“民族重组”。

不管是在前近代欧亚大陆,甚至是在近现代世界,“民族”都是被创造出来的。确实也有一些情况是适合使用“民族”这个名称,但也有完全不适用之情况。不只是具有确实来源及传统的“民族”,也有真的是制成品的“民族”。“民族”这个想法本身,就充满了人为意图。

尤其是在近现代,任意地创造出“少数民族”。恐怕是因为国民国家创造出“少数民族”。在国民国家这个幻想中,当“多数民族”被设定成为国家“主体”时,从该处被排挤掉的人们就被统称成为“少数民族”。

不管是当我们在回顾历史或是眺望现在,事实上“民族”这个词语也有各式各样的变化,所以在现实中终究无法将其统括在一起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原本就反而较少能够被以单一颜色涂抹的“民族”,有时甚至是很牵强的,不管是在历史方面或是在现代世界,确实都是如此。

专栏


“满洲”的起源

“满洲”一词过去是被当作指中国东北使用。另一方面,现在也被当作民族名称、语言名称使用。在英语中,作为地区名称的是“Manchuria”或是“Manjuria”,作为民族及语言名称的则为“Manchu”或“Manchurian”。这一部分在过去及现在都有被使用。

所谓“满洲”是来自于涵盖东方亚洲的大帝国清朝在创始者努尔哈赤时代所采用之“满洲国”。

在16世纪末,满洲,也就是当时汉语的“辽东”(辽河以东,也就是指西拉木伦河以东的整个区域)形成一个居住着满、蒙、汉以及朝鲜族的独特区域社会。大致上,控制中华本土的明朝帝国自从始祖洪武帝朱元璋以来,虽然伸出了统治的手,但仅是用“栅栏”(此称为“边墙”)将辽宁平原及辽东半岛大幅地圈住,只是将其当作准内地,对于其外侧的土地,在表面上是采取间接管理之形态,但实际上几乎是放任不管。

于是变成半独立地带的辽东,在与女真族或蒙古族之间的交易以及从政府手中以防守边境为名目得到之“军事支出”下,现金经济相当普及,成为在明朝帝国内最为繁华的区域。

李成梁就利用辽东的这种区域性而浮现台面。对于丰臣秀吉的进攻朝鲜,为了救援李朝朝鲜而被急速派遣的明军,事实上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这个李氏军阀的私兵。小早川隆井以少数击败明军而闻名的“碧蹄馆之役”,事实上其中一个对手就是由李氏家族之一的李如松所率领的辽东军。

与李氏军阀在阴阳交错的同时浮上台面的是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在整合分立的女真众族、接着在辽东地区建立由满、蒙及汉三族混合形成的混合型国家时,努尔哈赤采用了与当时跨越满洲、蒙古及华北地区、聚集了人们信仰文殊菩萨相关之名,以作为跨越人种、自己的新国家之名称。也就是“满洲国”。

“满洲”一词原本语源是来自于梵语(Sanskrit)的“Manjusri”(汉语音译字为“文殊师利”)。或许是通过回鹘语在蒙古时代时以“Manjusri”作为蒙古语词汇,于是就直接也被满洲语采用。毫无疑问地,“文殊(曼珠)”就是“Manju”的汉语音译字。

另一方面,“Gurun”一词在满洲语中就是“国”的意思。总之,“Manju Gurun”就是“文殊之国”的意思。

无论如何,努尔哈赤的“文殊国”都只是辽东的区域国家。若是这种情势持续下去的话,或许所谓的东北亚就会形成由满洲国、李氏朝鲜及日本德川三足鼎立的状态。

但是,历史的命运并非如此演变。统治中华内地的明朝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及腐败,再加上李自成的造反之下,以半自我崩解方式灭亡。虽然占领北京的李自成将自己的王朝称为“大顺国”,但却不具备足够的力量。

在一番迂回曲折之后,辽东混合型军队以被引入般的方式“入关”(也就是进入山海关之内侧,进入中华内地之意)。于是,满洲的地区国家开始迈向中华帝国之路。此外,利用内外蒙古分裂的时机,发展成为具备“大元国”的继承者、内陆草原及中华世界王者之姿的大清帝国。

虽然“满州”也是“Manju”的音译字,但原本应该要写成“满洲”才正确。理由在于“洲”这个字词同时兼具发音及意义两方面。“满洲”就是“Manju之地”(洲就如同被称为南赡部洲般,是表示大陆、大地之意),也就说“文殊菩萨的土地”之意义也就被包含于此。

所谓欧亚大陆看法的复权

本书一开始已说明过,近几年来,所谓“旧世界”或“旧大陆”的表现方式已经消失无踪,甚至连“欧亚大陆”这种称呼方式,在欧美也出现尽量避免的倾向。尤其是在美国是最为明显。

因为是以“新世界”之想法或表达方式为前提,所以“欧亚大陆”与“旧世界”也都被归到相同罪名。而且,虽然“欧亚大陆”这个表达方式让欧洲大陆及亚洲大陆处于对峙状态,但事实上在亚洲大陆中有多样的区域及文明圈,将其统括为一的表现方式本身就是根基于欧洲中心主义之想法。

有某种经过反省后的想法。在地球上个别的区域及文明圈中,都具有既定的价值及历史,也可以理解为何无法进行个别排名的主张。结果,就变成由东亚、东南亚、印度文明圈、中东(大多数情况是将此切割为西亚及北非)、中亚、西伯利亚、俄罗斯地区、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都分散并列的方式。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反而是潜藏某种“文明主义”。以现代的眼光认为过去一定就是那样,而擅自地将历史及区域进行切割。但是,在历史时代里,是不会顾虑上述切割方式是否恰当,也不会去对在此被举出的众多区域间连环关系及历史展开作洞察的。这些终究只是现代本位主义的对待方式。与其说是如此,不如说甚至有自我沉迷于相较过去欧洲中心主义下对各区域“平等对待”之美名而感到高兴的迹象。

但是,过度的切割反而会无法涵盖到历史现实。若在全面地转动的历史世界中切割建立超过需求之墙壁,就变成是历史研究者自我满足于自己所有的特定文献及其所属的一个“文明世界”,而从墙的另外一边观看历史,各区域的历史研究都不得不陷入唯我独尊之状态。这反而会远离历史,于是,不论到哪个时候,都只会停留在“区域史”或“文明圈史”,而无法观看到人类史的整体样貌。这一点,在最近看似风行的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的《地中海与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La Mediterranee et le monde Mediterraneen a l' epoque de Philippe II, Paris, Armand Colin, 1949. Deuxieme edition revise,1966.)书中奇妙地以自我本位主义进行啰唆的叙述,这又是为什么呢?

历史还是由历史决定较好。没有必要将欧亚大陆这一个词汇加上负面印象。也有很多部分是正因为有欧亚大陆这一个架构才可见到。历史时代较不会有错误。而且关于现代也是,欧亚大陆这一个视点能够发挥作用。

或许,我们想错了一个很大的重点。或许我们是太过于认为自己身处于绝佳的文明形态,而无意识地进行自我辩护并且将不当的蔑视、责备及评价强加于过去的历史时代。这就是“文明人”的骄傲吧!但是,理所当然地,生存方式及文明的存在方式有许多不同样貌,从今而后,想必会转向强调昔日文明之多样性,并以地球为单位进行观照各文明之间的相互激荡吧!

另一方面,打开全球化历史的近代西欧,事实上是个极端武装化的军事国家。关于这一点,最好是极度地仔细熟悉了解。总之,世界史从与极具汗臭味军事权力的游牧民联结之时代,转移到了具备远超过人力范围的庞大战力之时代。近代西欧型文明将以蒙古为顶点的游牧国家责备为“野蛮”的这种行为,实际上确实是有不分雌雄的愚昧、该被耻笑之处。但是,带着近代西欧以后极度军事化下人类疏离样貌的众多国家,与过去欧亚大陆世界史时代的优哉游哉游牧国家,到底是哪个比较野蛮地爱好杀戮,答案应该很清楚了。近代文明所产生的大量杀戮兵器与游牧民之间的距离,实际上相当大。

迈向新的世界史样貌

人类的历史从陆地时代经过海洋时代,成为空中时代。现在是横跨陆海空、就如字义般的“全球化时代”。

另一方面,成为与地球同样大小的世界,再度地进入到如同欧亚大陆世界史时代般的多元时代,这应该也是毫无异议的吧!近几年来被高声倡导的“东亚之兴起”主张,也是在这股浪潮当中。但是,原本这个主张都还只是停留在呼喊的阶段。在过去一段时间中,自得其乐地以过度兴奋方式高声呼喊的这件事,到了此时会出现对于“兴起”这点有所疑虑之想法,也是理所当然。因为这原本就应该只是相较于从公元19世纪后半期开始到20世纪前半期这段时期的“悲惨”,从20世纪后半期起,变成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而产生之相对化兴奋之下的“流行语”。将“东亚”改称为“亚太”的行为,原本应该也是潜藏了更多政治及经济方面要求及想法的倡导词汇。终究,若将半分期待、无责任的现代印象更进一步地回溯到过去的历史,就会说出原本亚洲是在公元17、18世纪左右受到欧洲压迫进而繁荣之话语,这也是类似不深入了解庞大史料而出现的话语。但真是如此吗?

当然,“亚洲之兴起”并不仅只是呼喊口号,希望可以成为真正确实之事。但是,到了那个时候的亚洲,是否可以建立人类普遍共通、有别于近代西欧文明的价值体系及精神世界呢?关于这一点,到底未来会如何呢?

回过头来说,苦于近现代“来自海洋的风潮”及“西欧近代国家”、历经500年已经毫无退路的欧亚大陆内陆区域,也终于在公元19、20世纪时抛弃了所背负的负向遗产,迎向再生之时期。关于这一点,因为更加远离日本,未被附加奇怪的期待或印象化。但是,实际上是以有别于“东亚之兴起”的方法及架构寻找摸索新的形态。值此时期,会由自身及他人针对于近现代中被捏造强加的历史样貌进行重新检视及重新评论,也是必然结果。这当然也影响我们的世界史样貌。

在人类历史中,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特别重要的时刻。或许仅只是个演变“时期”中的一个通过点而已之想法,还是较为自然。虽然会变成有点重复,过于特别对待被称为现代的时代及文明,例如认为该处的架构是绝对扎实,或更进一步地将现代当作起点来解释过去等都是傲慢的行为。这又会让观看现在及将来时产生迷惘。将所有既成的架构暂时搁置不理而以既存方式检视过去人类生存之道,才是知道自己的由来及现在的必要手段。

在历史方面,首先试着从根本处开始怀疑既存世界史所传递的结构、印象及概念。这就是将世界史这个架构再度重新洗整之道。不论是近代西欧、美国这个架构,中国这个架构或是欧洲及亚洲这个架构,更进一步地是所谓近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想法及民族、国境概念,也都是如此。

就算是被称为“华人”或“华侨”的人们有各式各样不同,但将其统括总称为“华人世界”或“华人网络”等的说法,终究是以“日本”立场而言之情况吧?即使是从历史上回顾,这样的现实及想法是无法成立。原本在语言根处成为“大中华”之物,是否能够保持其安定结构呢?这反而更加要紧。拥有质量皆优且精力旺盛的人们及国家、社会形态不一定会合而为一的这件事本身,才正是中华及华人世界这个“双重世界”的近现代史基调。

这仅只是一个范例,总之就是要试着一度怀疑所有事物。若可以的话,以结算“民族及国境”这个顶多只有200年左右历史的“现成物”之方式,仅观察历史与世界的事实真相、想要更加接近事实,心眼都会同时大开。现在,应该是到了要重新检视的时刻。我们是否过度自信,以偏概全地理解这个世界呢?其中也包含了对于这些的反省。

当要摒除至今为止的历史样貌及文明样貌之倾斜时,或许中央欧亚大陆的游牧民之历史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视点。在近现代世界中,被当作是与“国家”背道而驰的边缘性存在的游牧民,实际上曾经支撑着人类史,并成为“国家”这个东西之最大掌握者。这就是“世界史”的最大反论。

无论如何,不过度偏向特定价值观的新世界史样貌,就是从谦虚直率地检视过去开始。现在,持续转变为可以容易进行理解的状况。希望诸君可以坦率地接受这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21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