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伏皇后——功臣集团的绝唱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4 23:39:49 0


汉献帝刘协与他的皇后伏寿,一辈子相濡以沫,感情深厚。伏皇后对汉朝的社稷全力支持,但这并不完全是出于感情,而是有家族因素在内。

伏皇后,名寿,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是东汉初年大司徒伏湛的八世孙,其家族世代显官,其父伏完袭爵不其侯,娶汉桓帝长女阳安长公主。从这份家族履历上可以看出,伏氏家族与汉朝是利益攸关、休戚与共的。

在汉末三国时代,这样与汉朝相终始的家族还有许多,伏氏不过是其中之一。这些家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出自东汉初年的功臣集团。

丰沛集团与云台二十八将

东汉初年的开国功臣,最著名的自然是耿弇、冯异为首的“云台二十八将”。这二十八人为汉光武帝刘秀东征西讨,平定诸多割据势力,功劳甚大。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光武帝时的宿将多已凋零,汉明帝思念功臣,在南宫云台阁上画了二十八人的画像,上应二十八宿,是为“云台二十八将”。

在云台二十八将之外,东汉还有一些开国功臣,比如一代名将马援,论战绩在云台二十八将里面可以排进前三,但因为是汉明帝的岳父,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坐大也为了表示不徇私,汉明帝就没画他。此外还有东汉初年的文吏集团,也为东汉开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伏皇后的祖宗伏湛、名臣侯霸,先后担任三公之一的大司徒。

这些人共同构成了东汉功臣集团,但其中以军功集团“云台二十八将”为核心。历朝历代开国时,军功集团都是主要的倚仗力量,因各朝代的做法不同,军功集团的地位和作用也很不一样,但大部分时候对政权都有重要影响,对比西汉与东汉的军功集团,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夏商周三代是世官世禄制,即便朝代更替,统兵的也多是王室贵族,其地位不会因为军功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难形成以军功为纽带的集团势力。战国时代各国变法,平民通过军功,地位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上升。在秦灭六国之后,其实存在一个以蒙骜、王翦等世代将门为代表的军功集团,但秦统一之后也一直在打仗,北击胡南击越,一直打到自己灭亡,军功集团难以在战场以外的地方发挥作用。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诛秦灭楚,夺取天下,他那些沛县、丰县一带的老乡出了大力,如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等。刘邦少年时也是游侠出身,很讲义气,厚待这些老兄弟,给他们分封了大量的田产,也让他们垄断了政府的高官,出现了皇帝“与功臣共天下”的局面。

这里要多说一句,刘邦虽然也有杀功臣的记录,但那主要是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这里面有帝国制与封建制的矛盾,也有效仿商周用同姓诸侯取代异姓诸侯的意思,而被杀的这些诸侯王也多是半路与刘邦合作,跟刘邦的私人关系不算亲密。对于丰沛的老兄弟,刘邦则十分厚道,连多次背叛自己的雍齿都没计较,给封了个什邡侯(虽然比较偏远),别说其他关系好的了。这些老兄弟组成丰沛功臣集团,对汉初政局有巨大的影响。

在知恩图报这一点上,刘邦因为游侠精神,大体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丰沛集团也基本垄断了汉高祖到汉武帝初期的丞相职位,还一度灭掉了想变天的吕后家属。其强大的力量也能制衡皇权,形成君相共和的局面,使皇帝难以为所欲为,可以说汉初的“文景之治”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但是丰沛集团凋零得也很快,到汉武帝前期,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家族没落了。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汉承秦制,法律十分苛刻,功臣们经常因为小过失就被罢官、夺爵;其次汉初功臣多是平民,即所谓“布衣将相”,对家教没有大家族那么重视,子孙以纨绔子弟居多,也难以撑起政治局面;再者汉文帝、汉景帝虽然没有汉武帝变态,也在抓住机会对功臣集团进行打击,如汉文帝把周勃下狱,汉景帝逼死周亚夫等,更别说汉武帝那种翻天覆地的折腾法了。

所以汉武帝以后,丰沛集团在政坛上基本销声匿迹。西汉的军功集团就像是烟花,升空的时候绚烂无比、大红大紫,但很快就放完了,完了以后还痕迹全无。所以到西汉末年王莽代汉的时候,已经没有与汉朝渊源甚深的功臣世家来护卫汉朝了。

汉光武帝刘秀对西汉军功集团的演变肯定十分了解,所以怎样对待东汉的军功集团,他有自己的想法。东汉统一天下之后,刘秀采用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施政方针,赏赐军功集团大量田产、钱财,封很高的爵位,但除了留下邓禹、贾复、吴汉三人顾问国政之外,不让他们担任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全部用没有军功的文吏充当。

刘秀的做法,度量不及汉高祖,不愿意跟功臣分享政权,这样皇权就比西汉更加集中;但同时也确实有保全功臣的意思,因为功臣担任具体官职不一定能胜任,如果办砸了差使,处罚吧刘秀不忍,不罚吧国法何在。像云台二十八将里面的耿纯担任东郡太守时,就因为造成属下自杀被免官,刘隆担任南郡太守时,也曾经因为推行度田政策不力被贬为庶人。

刘秀虽然号称以“柔术”治国,但对担任具体官职的文吏是很苛刻和暴力的,动不动就鞭笞,甚至轻易地就判死刑。他不让功臣担任具体的官职,可以避免为了优礼功臣而影响国事,也可以避免功臣因为职务犯罪而家族败落,可以说东汉军功集团交出了政治权力,换取了家族安全。但刘秀也不是让军功集团集体当吉祥物就完了,对军功集团将来怎样发挥作用,他也是有安排的。

汉室的根基

这些功臣虽然退出了政府,但是拥有崇高的地位和超然的身份。刘秀以后,东汉皇帝跟他们世代联姻,指望在皇权遇到危机时,借助他们的力量扶保东汉王朝。而东汉军功集团在新的社会、政治情况下,生存能力也确实比西汉的丰沛集团要强,很多都绵延到了东汉后期,甚至三国时代。

因为从西汉后期的汉元帝以来,朝廷放弃了打击豪族,豪强大族的力量茁壮成长。东汉本就是南阳、河西、河北三派豪族共同拥戴起来的政权,已经是六朝贵族社会的前夜。从刘秀开始,对豪族就不敢也不能彻底打击,东汉的法律远不及西汉苛刻,功臣犯法的概率就降低了;因为功臣不掌握政权,被皇帝故意打击和行政失误的概率也降低了,所以他们能够绵延多代。

又因为功臣多是豪族出身,比平民出身的西汉功臣重视教育,子孙后代人才辈出,能够担起政治的重担。所以东汉皇帝多与功臣子女联姻,指望他们帮忙应对突发的危机。而当东汉诸多皇帝年幼即位时,确实是这些出自功臣集团的外戚辅政,帮皇家打理政权。

从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开始,凡是娶了妻的皇帝,除了汉安帝的阎皇后、汉灵帝的何皇后,其他的全部出自功臣世家。

汉明帝的皇后是功臣马援的小女儿,马援为汉光武帝平定陇西隗嚣,又西破羌人,南平交趾,是汉初有数的名将。汉章帝的皇后是窦融的曾孙女,窦融在新莽末年割据河西五郡,后来归顺汉朝,在功臣里面也能排进前几位,汉章帝死后,是窦皇后的兄长窦宪给年幼的汉和帝辅政。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是邓禹的孙女,邓禹是汉光武帝的同学,虽然军事才能一般,但有定策之功,是数一数二的大功臣。汉和帝死后,是邓皇后的兄长邓骘给年幼的汉安帝辅政。汉顺帝的皇后梁妠是梁统的玄孙女,梁统是窦融治下河西五郡的太守之一,跟随窦融降汉,虽然不太显赫,也是功臣世家。汉顺帝年幼时,梁皇后之父梁商辅政,死后则由梁皇后兄长梁冀给年幼的几个小皇帝辅政。汉献帝的皇后伏寿虽非出自军功集团,但也是汉初文吏功臣伏湛的八世孙,也是出自功臣世家。

应该说这些外戚大多数还是有几把刷子的,窦宪曾经消灭北匈奴,邓骘帮助汉朝渡过大灾连年的难关,梁商在汉顺帝朝“称为贤辅”,即使是最不成器的梁冀,虽然作恶多端,败乱政治,也从没想过谋朝篡位。汉光武帝的设想确实有合理的一面。

但是同时也有另一面,就是外戚与皇帝的争端。外戚与皇帝同为皇权集团的成员,外戚掌权实际上是皇权旁落,外戚与日渐长大的小皇帝必然发生权力冲突。刘秀当初也未必没有留下后手,从汉明帝开始,历代功臣世家的皇后都没有生过子女,说不定因为担心外戚篡权,汉室与功臣世家有什么密约。但更重要的是随着皇帝与外戚的争权一轮轮升级,皇帝开始有意对功臣集团下手。

汉桓帝从即位开始就处于梁冀的压制之下,还被迫娶了梁冀的妹妹梁女莹为皇后,日常生活都被监视,其愤懑可想而知。等梁女莹一死,汉桓帝就诛灭了梁冀,并且趁此机会把梁氏灭族,梁统一门至此败落。随后汉桓帝又立邓禹后人邓猛女为后,邓猛女因父亲早亡,与梁冀有亲,在梁家长大,一度冒姓梁氏。后来邓猛女骄横妒忌,汉桓帝可能从她身上看到了梁冀的影子,厌恶之下把她也废了,把邓猛女的家人杀的杀,罢官的罢官,财产全部充公,邓禹一门也败落了。

梁、邓之后,汉桓帝又立窦融的后人窦妙为皇后,但这只是重复从功臣家选后的习惯,他对窦皇后并不怎么宠幸。好在他还没来得及把窦氏一门又干掉就翘辫子了。但窦家也没能逃脱败落的结局,窦妙的父亲窦武谋诛宦官,事败被杀,家属除已成为太后的窦妙之外,也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窦妙自己也被软禁在云台,郁郁而终。

此外,东汉毕竟是延续了一两百年的大王朝,虽然东汉功臣世家的生存能力强于西汉,但到末年也因各种变故凋零了不少。如云台二十八将里祭遵无子,爵位转入堂弟祭肜一支,祭肜之子祭参在辽东被鲜卑击败,下狱而死,祭氏败落;寇恂曾孙寇荣在汉桓帝时遭到宦官的陷害,逃窜数年依然被杀,宗族免官,寇氏败落;岑彭后裔岑晊是党人领袖“八俊”之一,因打击宦官势力,党锢之祸中被追杀,逃亡深山,岑氏也败落。

但即便如此,到东汉末年,也还有一些功臣世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在汉末三国的浪潮中,绝大部分为汉室效力,不少人为汉室杀身成仁,可谓克绍箕裘,没有贻羞先祖。

功臣世家的集体败落

东汉末年,东汉功臣世家本来还有一些军政实力,但是有一个人给他们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个人就是袁术。

关东诸侯群起讨董的时候,袁术正待在南阳,他也想响应,但苦于手里无兵。就在这时,江东猛虎、长沙太守孙坚带兵北上讨董,一路上却先砍了荆州刺史琅琊王睿,后砍了南阳太守颍川张咨。南阳郡的顶头上司荆州刺史和直接上司南阳太守都没了,一下子变成了三不管地带。这时四世三公的袁术趁机出来接盘,因为声望崇高,他一面收了孙坚当打手,一面又得到刘表的保举出任南阳太守,南阳从此就成了袁术的地盘。

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就是南阳人,东汉王朝的三大基本盘就是南阳功臣、河北功臣、河西功臣,其中又以南阳功臣居首。云台二十八将出自南阳的有邓禹、吴汉、贾复、岑彭、马武、陈俊、杜茂、朱祐、刘隆、马成、任光等十一人,加上邻郡颍川的冯异、祭遵、铫期、臧宫、王霸、傅俊、坚镡等七人,则共计十八人,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还没算刘秀的亲戚樊宏、李通、来歙等世家,这些也都是南阳籍的豪族。

这些大贵族原本在南阳安居乐业,能力极大。当年开国皇帝刘秀想从豪强手中清丈田地(度田),从事具体工作的文吏都因为南阳功臣太多,互相打招呼,说“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导致度田失败。何况后来。

但袁术占据南阳以后,他们就倒了血霉了。袁术根本不顾及他家四世三公的声誉,军费不够了就带兵明抢,把南阳一带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后来还去跟曹操争夺豫州,把路上的颍川等郡也祸害得不行(颍川郡此前已经被董卓的乱兵祸害过一次了)。许多功臣世家只好冒着破产的危险,一大家子人搬家到别处去,因为益州牧刘焉(刘璋之父)以前在南阳做官时实行宽政,又是他们要保护的汉室宗亲,所以其中相当一部分搬到了四川盆地,依附刘焉。

但也还有些东汉功臣后人跟着东汉朝廷东奔西跑。他们起初在首都洛阳做官,后来董卓为躲避关东联军,逼着百官迁都长安。司徒王允用计杀死董卓之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又攻陷长安,劫持皇室。不久李傕、郭汜又爆发内战,分别劫持天子、公卿,后来接受董卓另一员部将张济的调停,放汉室君臣东归,但又反悔追赶。最终汉献帝依仗黄巾军的分支白波贼帅杨奉、韩暹等人的部队抵抗李傕、郭汜的追兵,双方得以讲和,汉献帝回到洛阳。

东汉的煌煌帝都洛阳早已被董卓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这时成了一片瓦砾场,也没有吃的,朝廷公卿都自己出去采野菜充饥,有的就饿死在墙边路上,也有的被乱兵杀害,十分凄惨。幸亏曹操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汉室君臣的状况才有所改善。

伏家就是一直跟随汉献帝的功臣世家之一。伏氏原籍济南,远祖是西汉初年的大儒伏胜,秦始皇焚书坑儒,伏胜甘冒杀头的危险,暗中抄写《尚书》藏在墙壁夹层内。后来汉文帝搜集散佚的上古经典及其意旨,因伏胜年事已高,特意不召入朝,派晁错到伏胜家里学习,给予极高礼遇。后来汉朝官立的《尚书》博士欧阳生、大夏侯、小夏侯三家都出自伏胜门下,说伏胜是一代儒宗也不为过。

后来伏家世为名儒,伏胜玄孙伏孺在汉武帝时客居琅琊郡东武县讲学,就把家迁到了东武。伏胜九世孙伏湛不但儒学有成,吏才也十分出众。汉光武帝建国后,用伏湛为尚书,掌管机要,设计典章制度,后来伏湛升任三公之一的大司徒,还得到三千六百户的不其侯爵位,极尽尊荣。伏湛的子孙也修习儒学,享有汉朝官爵,有时还跟汉室联姻。伏湛的五世孙女是汉顺帝的贵人,六世孙伏完娶汉桓帝之女刘华,伏完之女伏寿是汉献帝皇后。

与汉室渊源如此深远、关系如此亲密的家族,其命运当然早已与汉室捆绑在一起。伏寿比汉献帝稍大,董卓肆虐的时候,她已经入宫为贵人。在李傕郭汜大乱斗,汉室最危险的时刻,她成为汉献帝的皇后,这预示着伏氏家族将会与汉室共存亡。

曹操迎接汉献帝之初,还未必有代汉之心,实行的是一种“霸者政治”,即承袭春秋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的做法,天子无力时,地方诸侯代为主持天下秩序。这从曹操给儿子曹丕起字子桓、曹彰起字子文也可以看出来,这时他跟汉室还比较和谐,跟东汉功臣后裔关系尚可。伏皇后之父伏完因此辞去了有实权的辅国将军,继续像先代功臣一样做散官。

但是,汉献帝不安于虚君实相的良好局面,试图夺回皇权,密诏让董承等诛杀曹操,结果事败,董承等都被灭族,董承之女董贵妃虽有身孕,也被曹操残杀,一尸两命,汉献帝求情也没用。这件事,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身为东汉功臣后裔的伏皇后却只能无条件地站在汉室一边,而且她也担心自己的处境,于是写信给父亲伏完,述说曹操的凶暴,让伏完想办法诛杀曹操。

东汉功臣在危难之际扶保政权,本来是汉光武帝刘秀以来的国策,皇权再怎样劣化,身为外戚的伏完也有责任挺身而出。但此时伏完已经交出了有实权的官职,而曹操的势力遍布朝野,根本没有机会,无奈之下伏完昏招迭出,把自己的宗族送上了不归路。

伏完想找尚书令荀彧倒曹,荀彧是扶助曹操创业的元老,自然不会答应,但他也不想看到汉室灭亡,所以没有举报。伏完又找妻弟樊普商议,樊普是汉光武帝的舅舅樊宏的后人,得东汉王朝厚待,世为南阳大族,此时却惧怕曹操,把事情向曹操举报。但这时曹操对于是否要篡汉还没有下定决心,所以没有贸然去杀皇后全家,以免破坏形象,伏完因此得以善终。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于孙刘联军,战船大部分被烧毁,剩下的怕被孙刘得去,自己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些战船是荆州数十年经营的成果,不是短时间内能够造出来的。没了战船,曹操有生之年实际上已经不可能攻下江东,既然无法统一天下,为曹家建立连皇帝都无法动摇的威望,那就只能篡汉称帝,把自己的权力从法理上固定下来。所以,赤壁之战后曹操正式开始了篡汉的布局。

这时,伏皇后作为皇帝的枕边人,竟然想谋害自己,曹操就无法容忍了。而且篡汉之前,曹操有意成为汉朝的外戚,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这样篡汉就成了政权从父家交到母家,可以减少一些阻力。那么现在的皇后伏寿就成了篡汉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曹操把伏皇后给伏完的信抖出来,找伏家算总账。

曹操先逼汉献帝用侮辱性的策书废掉伏皇后。伏皇后躲在墙壁后面,被御史大夫郗虑、尚书令华歆抓了出来,伏皇后求汉献帝救命,汉献帝表示自己都自身难保,何况救她,还问郗虑天下难道有过这样的事吗?毕竟当年王莽篡汉时也没有公然侮辱汉室。当然西汉也没有把君权搞得像东汉那么绝对,不许人议论,大家不满也还有发泄渠道,不必把不满积累起来然后用如此激烈的方式来表达。

伏皇后最终被曹操幽禁,她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毒死。伏氏宗族被灭族,应验了与汉室相始终的宿命。曹操的女儿曹节成为汉献帝的新皇后,曹操成为汉献帝的老丈人,曹丕成为汉献帝的大舅子,曹家成了汉朝的外戚,篡位只差最后一步了。

云台后人何在

东汉皇权的困境,我们这些后人也是通过上帝视角和历史经验才看出来,当时的人未必能看明白。伏氏因为汉室累世的恩情,选择与汉室共始终,无论如何是值得称赞的忠烈之举。而当时与汉室同生共死的功臣世家,绝不止伏氏一家,云台二十八将中耿弇的后人耿纪、冯异的后人冯熙,也都与篡汉的曹氏势不两立。

耿纪,字季行,扶风茂陵(今陕西新平)人,其高祖父耿国是东汉第一名将耿弇之弟。耿弇是刘秀手下韩信一般的人物,率领精锐的渔阳突骑帮刘秀平定河北,建立根据地,随后又单独统帅大军横扫山东,消灭了割据山东的张步势力,后转战各地也是战功卓著,在云台二十八将里虽然排名第四,但统兵能力当属第一(可能不及皇帝刘秀)。耿纪的曾祖父耿秉平定西域叛乱,又大破北匈奴,耿秉之弟耿夔也屡次击败匈奴、鲜卑、高句丽等,兄弟二人都堪称名将。

耿家可谓东汉名将世家,东汉名将大部分本来就是儒生,耿家虽然家传的是《老子》而非儒学,但到耿纪这会儿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士族。耿纪自己也年轻有为,少年时就名誉出众,被曹操征辟为丞相掾。这时曹操跟汉室还在合作期,敬重耿纪的才德俱佳,把他提拔到汉朝九卿之一少府的位置。虽然当时的实权在曹操的丞相府和荀彧领衔的尚书台,三公九卿只是荣誉职位,但也可见耿纪确实有真材实料。

到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篡汉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布局接近完成。身为东汉功臣世家的耿纪自然无法坐视下去。他联合西汉名臣金日磾的后人金祎、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一同集合僮仆千余人起兵,想要诛杀为曹操看守许都的丞相长史王必,拥护汉献帝,据守许都这座大兵站,号召天下诸侯勤王。

可惜曹操的布置十分周密,耿纪等人虽然出其不意射伤王必,形势不错,但毕竟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相持到天明,耿纪等人的家奴军已经不支,颍川的典农中郎将严匡也率屯田兵救援王必,家奴军被全歼。

事后,主谋耿纪等人全部被夷灭三族,曹操又借此清洗了一批汉朝公卿。许昌的亲汉派大受打击,再也没法组织政变了。耿纪志存忠烈,与汉朝同亡,不愧是东汉功臣扶风耿氏的苗裔。

另一位誓死不与曹魏合作的“东吴苏武”冯熙则是云台二十八将中冯异的后人。冯异也是文化人出身,精通《左传》和《孙子兵法》,战功虽不及耿弇,也相当骄人,统军平定了数十万骁勇善战的赤眉军。刘秀早年在河北被人追击,窘迫之际,冯异曾经亲自煮豆粥和麦饭、烧火烤衣服,激励刘秀反败为胜。冯异又性格谦虚,极有风度,每次诸将拿战功吹牛的时候冯异都不参与,远远地躲到大树下面,人称大树将军,可谓德才兼备的一代名将。

冯异是颍川人,家族在东汉也发展成颍川大族。颍川是东汉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文化十分繁盛,但处在四战之地,没能逃过董卓和袁术的祸害,冯家也因此败落,其后裔冯熙跑到了江东,出仕孙权。

冯熙应该是精于礼仪,在东吴主要从事外交工作,曾经出使蜀汉为刘备吊丧,后来又出使曹魏,为了维护孙权和东吴的形象顶撞了曹丕。曹丕不爽了,就让陈群用重利引诱冯熙降魏,这样就可以羞辱孙权一把。陈群与冯熙是同乡,此时是颍川士人的首领,在东汉这种乡土社会中,对同乡人士的号召力是极强的,开出的条件也十分诱人,但被冯熙断然拒绝。

曹丕又把冯熙关到摩陂,加以虐待,指望能胁迫他改变主意,觉得差不多了,再让人把冯熙接回来。冯熙不接受胁迫,在途中引刀自杀,幸亏被驾车的发现了,没有死成,但最终还是死在了曹魏。孙权听说这些事迹,认为冯熙可以跟北海牧羊十九年不降匈奴的苏武相提并论。

冯熙对曹魏如此决绝,除了世家子弟的荣誉感、文化人的信念之外,可能也有作为东汉功臣后裔,不能出仕灭汉仇人曹魏的意思吧!

伏寿、耿纪、冯熙之外,东汉功臣后裔还有一个大的去处,就是之前说过的益州。益州起初被宗室刘焉、刘璋父子统治,当时大量南阳人、关中人流浪到蜀中,南阳人中就有不少东汉功臣后裔。这些人一来对于益州土著而言也是外地人,跟刘焉父子境况相似,二来也因为刘焉父子是汉朝宗室,效力刘焉就是效力汉朝,三来刘焉曾经当过南阳太守,实行宽政,深得他们的心,他们就坚定地帮助刘焉镇压益州土著,这些流浪团体被合称为“东州兵”。

后来同是宗室的刘备夺取益州,并且成为群雄之中硕果仅存的汉朝宗室。东州集团的东汉功臣后裔自然别无选择,只能效力于刘备。而刘备的荆州集团也联合他们一起压制益州豪族,组建了外地人主导一切的蜀汉政权。

这些人里面有明说是东汉功臣后裔的,如后来的蜀汉重臣邓芝,是云台名将邓禹的后人;蜀汉名儒来敏,是刘秀姻亲、东汉名将来歙的后裔。但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明说是东汉功臣后裔,从其籍贯中可以发现与云台名将的联系。如后来的蜀汉能吏杜祺,南阳人,与云台名将杜茂籍贯相同,极有可能是杜茂后人;蜀汉后期的尚书令樊建,义阳人,虽与汉光武帝刘秀的舅家南阳樊氏籍贯不同,但相隔也不远,应该是樊氏旁支;此外还有刘备的心腹文臣陈震,没有入蜀,在家乡南阳直接被刘备征辟,他与云台名将陈俊籍贯相同,有可能是陈俊的后人。

蜀汉后期,出身荆州集团的丞相诸葛亮去世,荆州集团的其他大佬魏延、杨仪、蒋琬等也相继凋零。虽然是荆州人但属于东州集团的费祎主政后,大力提拔同属东州集团的南阳人,南阳的东汉功臣后裔不但成为蜀汉政权后期的支柱,而且成为蜀汉政权彰显自己继承汉朝的重要象征。直到蜀汉灭亡,这些东汉功臣后裔真正实现了与汉朝共存亡。也有一些出仕司马昭掌控下的曹魏以及之后的晋朝,其他人则回到荆州故乡。

军功集团看夕阳

东汉以后,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军功集团的产生和作用与两汉有了很大的不同。东汉是豪族壮大的关键时期,豪族借助宗族血缘关系营建了庞大的关系网,为了扩充实力和笼络人才,他们还使用拟制宗族的办法,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吸收进宗族,当成同族看待,而被吸收进来的人也自我认同为该宗族的一分子,为该宗族的利益奋战。在宗族和拟制宗族之外,豪族还与依附自己的宾客、奴仆、部曲建立了广泛的恩义关系,随时可以号召起巨大的人力,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所以到了东汉末年,全国各地都遍布着这样的地头蛇,随着中央秩序崩溃,各地的地头蛇趁势而起,在群雄争霸的浪潮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洗,最终建立了三国。可以说三国的君主都是自带部众的豪族,这与白手起家的刘邦非常不同,与刘秀相比也是各有千秋。

最典型的就是曹操。曹操不管是不是宦官曹腾的亲孙子,至少从拟制宗族角度来说是曹家的一员,其父曹嵩做到过三公,可以说曹操出自三公的高官家族。虽然其祖、父不属于“清流士人”,但曹腾在宦官中名声算比较好的,所以曹操还不至于声名狼藉,能跟出身大士族的袁绍等人谈笑风生。曹操的家族在地方上也很强大,曹仁、曹纯等人都能养上千人的私兵,加上曹家通过拟制宗族体制吸纳的同郡(沛国谯县)夏侯氏、丁氏等大家族,当曹操决定争霸一方时,立即就可以拉起几千兵马。刘秀和他哥哥刘縯虽然振臂一呼也能拉起几千人,但其部众有许多是因为汉朝的声威来投,对刘秀兄弟的依附程度并不高,刘秀在夺天下的过程中也无法把权力集中在刘姓宗室和南阳邓氏、南阳李氏等外戚手中,这与曹操始终将大权集中在曹氏、夏侯氏宗族手中是非常不同的。

孙坚虽然出身孤微,但凭借为汉朝打平各种叛乱的功劳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不但家族进化成武力豪族,而且还利用征辟、举荐的权力,在江东地区拥有了朱治等门生故吏。后来孙策攻打江东,大大地借助了孙氏宗族孙静、孙贲、孙辅、孙河,母系宗族吴景,门生故吏朱治等人的力量。在孙策、孙权的统治下,孙氏宗族孙奂、孙皎、孙韶、孙瑜、孙桓等人都担任要职,虽然没有曹氏、夏侯氏风光,也是东吴军政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之刘秀的宗族也要更强。

即便是实力最弱的刘备,也是大族涿郡刘氏的一员(该家族出过曹魏重臣刘放),也能纠合逃犯关羽和猛男张飞等一批徒众,并且后来也试图用拟制宗族的办法来扩大宗族力量,收养了寇氏之子寇封,改名刘封。当然,相比于刘秀,刘备势力的组织形式与刘邦更相似,因此,宗族势力不强的蜀汉也就对体现宗族势力的九品中正制没有兴趣,国家体制上保留了较多的秦制。

不过三国的军功集团不论强弱,都因为在士族社会缺乏家族底蕴而迅速凋零,绝大部分在子辈、孙辈已经败落。西晋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曹魏功臣的子弟,本身与士族重合。在灭吴之战中军功最大的杜预、王濬等人不是顶级士族,一向受到士族的歧视,并且都死在晋武帝司马炎之前,没能作为一个集团发挥作用。东晋在开国之初实际上依靠的是周玘、周访、甘卓、陶侃等吴地豪强(陶侃不算豪族),但在吴人帮东晋打平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后,北方南下的侨姓士族就将吴人排挤出政治中心,独占政权,吴人军功集团同样没能作为一个集团发挥作用。可见在两晋的贵族政治下,单靠打天下的事功已经不能占据最高层,军功集团的存在感也就下降了不少。

到了南朝,皇帝在防范士族的同时更防范军功集团,如宋之檀道济、裴方明、吴喜,齐之垣崇祖、荀伯玉、张敬儿,陈之侯安都等,都被皇帝所杀,士族与军功集团一起没落,一切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家族手中。

可以说从三国时代开始,中国已经进入豪族社会。豪族社会催生的帝王,家国同构的倾向比布衣天子更强,最高层的权力通常由自家人掌握,所以既出不了丰沛集团,也出不了云台二十八将。但也因此,其家族内斗对国政的影响更大,而且其他豪族的实力也与当权者一样在日益增加,势不能容一家一姓独占政权。于是当权者家族的内斗、其他家族与当权者家族的争斗,就成了魏晋南北朝的主旋律。

曹魏的司马懿与夏侯氏是儿女亲家,算是曹氏外戚,属于曹氏宗族的边缘人物,同时又具有士族的身份,通过政变血洗了独断朝廷的曹氏宗族,谋朝篡位。东吴则在孙权晚年打压江东大族,加强集权以后,政治演变为孙氏宗亲的宫斗,孙和、孙霸、孙峻、孙綝、孙大虎、孙亮、孙休之间的钩心斗角成了东吴后期历史的主要内容。西晋为了压制士族,把地方军政权力掌握在司马氏宗亲手里,结果爆发了宗室之间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东晋的历史实际上是几个士族家族轮流当政,把皇帝家族赶到二线的过程。南朝宋齐梁陈又把权力回收到皇家宗族手中,结果重演了类似于“八王之乱”的一轮又一轮自相残杀。

十六国北朝也与东晋南朝相似,只不过他们的军功集团往往同时是部族首领,十六国和北朝政权为了压制他们,同样将大权集中在同姓宗室手中,而宗室之间的自相残杀比之南朝也不遑多让。直到隋唐,隋炀帝、唐太宗还在杀兄屠弟,争夺皇位。

这样的政治生态,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机遇。皇权不稳确实时不时地造成天下震荡,但同时也让皇权难以铁板一块,覆盖社会的各个角落。西晋的“八王之乱”造成中国北方的人口锐减,是天大的灾难,但是极端专制的秦汉体制也随着“八王之乱”而成为历史,中国开始迈向唐宋第二帝国的辉煌。

到唐朝灭亡时,士族的力量已经被唐朝三百年的统治瓦解,五代十国的建立者们如朱温之流,多数出身低微,宗族不强且缺少人才,通过拟制宗族收义子,也因为宗族本身的弱小而难以得到义子们的效忠。在这种情况下,异姓军功集团再度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

只不过,经过魏晋南北朝皇权起伏的教训,朱温也好,朱元璋也好,都不会再有刘邦那种与老兄弟共享政权的侠义情怀,对这些老兄弟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即便是宅心仁厚的赵匡胤,也要老兄弟完全放弃兵权和地位,才肯加以善待。而皇权最重要的制约力量从此也不再有力,皇权重新向极端专制狂飙突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23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