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身前后名

贾诩——凉州的反复

历史大观园 身前后名 2020-06-24 23:39:13 0


坊间号称“毒士”的贾诩因为煽动西凉兵为董卓报仇,攻陷长安,导致汉朝中央的合法性彻底丧失,统治秩序崩溃,各地诸侯再无顾忌地割据混战,可谓只言片语就造成天下大乱,大家对他往往欣赏与畏惧兼具,貌似还是欣赏居多。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要这么干?是因为这个人生性凶险、好乱乐祸吗?这样的解释似乎太简单化了。是因为想保命吗?保命也不用保出这么大动静吧?或者索性就是闹着玩?那当然也不可能。

事实上,贾诩之所以不把东汉朝廷当回事,甚至有可能蓄意搞得天下大乱,背后有极深的背景,那就是凉州豪族与东汉政府的恩怨情仇,甚至是历史更久远的关中、关东矛盾。

半汉半胡的凉州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据后世宗谱记载,本出于洛阳贾氏,至其父贾龚时以武官迁居凉州,成为凉州豪族。因为他们家是凉州豪族圈子的一员,所以贾诩少年时代还没出名的时候,就被凉州的大名流阎忠看重,而且年纪轻轻就被察举为孝廉。贾诩对凉州官场的掌故也门儿清,有一次赶路时被叛变的氐族人劫持了,贾诩自称是残酷镇压氐羌的名将段颎的外孙,吓得氐人把他放了,同行的几十人却全部被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出身大家族的见多识广促成了贾诩诡谲的性格。

汉朝以儒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孝治天下,做了孝廉就等于国家认证了你的人品,你就进入了升官的快捷通道,可见贾诩的起点还是不错的。但是凉州在东汉不被重视,凉州人士也被东汉朝廷打压,所以他这个凉州的孝廉含金量比其他州的要低得多。

汉代的凉州大体上跟今天的甘肃省重合,又分为陇右、河西两个区块,陇右是今天甘肃省地图下半部的块状部分,河西则是上半部的长条部分。

陇右开发的年代较早,春秋时代以前就有秦人部落的重要据点,是华夏族与西戎交战的前线,当时秦人兼营农业和放牧。随着秦人华夏化得不断加深,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加上华夏族对西戎各族的不断胜利,陇右地区的农耕区是在不断扩大的。当地的氐族、羌族虽然还保有大量牧场,但同时也都从事农耕,可以说陇右的农耕比放牧稍占优势。

河西则自古就是内亚民族进出中原的通道,也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乃至波斯、印度交流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南边是逶迤连绵的祁连山,北边是大沙漠和大戈壁,只有这条通道利于通行,因此被称为河西走廊。

在汉代以前,河西是印欧人部族月氏、乌孙的角力场,月氏人曾经攻杀乌孙王难兜靡,独霸河西,也算是一大强国,十分威风。但是好景不长,在月氏做过人质的匈奴冒顿单于很快就带领匈奴崛起,向东消灭了强大的东胡,成为空前强大的草原帝国。冒顿随即派右贤王大破月氏,逼得月氏人西迁,匈奴开始染指河西。冒顿单于之子老上单于彻底击败月氏,把月氏王的脑袋砍下来,头盖骨做成酒杯,月氏人被迫西迁到今新疆西北部的伊犁河流域,匈奴占据了整个河西。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朝已经夺取河套平原,切断了匈奴右贤王与河西的联系。大汉名将霍去病趁势收复河西,击降匈奴多个属国,当年又穿插奇袭,大破匈奴统治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浑邪王、休屠王惧怕被伊稚斜单于惩处,于次年降汉,休屠王临阵反悔,被浑邪王攻杀,霍去病率军收降两王部众四万人,河西从此归汉朝统治。

但此时的河西主要是各种游牧民族的牧场,可以说是地广人稀。汉武帝将陇右与河西合并为凉州,设立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河西四郡,迁徙大量关东人民充实四郡,又为投降的浑邪王部众设置了五个匈奴属国。此后终汉武帝一朝,西汉政府人为制造了河西的移民潮,政府将赦免的罪犯、各地的流氓地痞、其他地区反叛的少数民族、政治斗争中的失势者(如“戾太子”被废后的东宫兵士)以及大量戍卒一股脑塞到河西,河西人口短时间内急剧膨胀,食物紧缺。这些移民利用祁连山雪水融化而成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两岸的绿洲进行耕作,在其他广大的半干旱草原地区则放牧牲畜,实现了粮食自给。河西地区耕地较陇右要少,游牧经济较占优势。

但不论哪项更占优势,由陇右、河西组成的凉州都是农牧并重的地区,汉人和少数民族一同在狭小的绿洲和山间盆地里农耕,也在广大的草场上放牧,所以连凉州的汉人也充满了原初民族的刚健之气,遑论少数民族。另外,祁连山以南、陇山以西的羌人对陇右、河西的渗透,匈奴人长期统治河西的影响,以及居住在凉州的氐族、小月氏等多种胡人,使得汉代的凉州豪族以勇武善战闻名。

而凉州豪族也发挥所长,主要以军功作为进身之阶。如飞将军李广,其活跃时间虽然在设置凉州之前,但他的家乡陇西成纪也在日后凉州区域之内;西汉后期平定羌乱的名将赵充国是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辛庆忌是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也都是凉州人士。

两汉之际,河西五郡(河西四郡再加上金城郡)豪族推举窦融为首领,窦融虽是关中豪族,但在凉州根基深厚,因此得以割据一方。后来窦融看清大势,归顺汉光武帝刘秀,率凉州兵及羌、小月氏等数万人,配合汉军平定陇右军阀隗嚣,立下大功。凉州豪族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在东汉政权中形成了西北功臣集团,其中窦融的后代出了汉章帝、汉桓帝的两个皇后,梁统的后代也出了汉顺帝、汉灵帝的两个皇后。

凉州人的离心力

然而凉州豪族在地位上升的同时,也伴随着危机的加剧。因为青海一带的羌人趁新莽末年的混乱,已经侵入河西、陇右,与汉族的矛盾加剧,最终,凉州地区爆发了影响东汉国运的汉羌战争。汉羌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上百年,后来战区已经不限于凉州,羌人杀进关中,甚至杀入河东,威胁首都洛阳。东汉王朝为了平定羌乱,折腾得民穷财尽,引发了一系列统治危机。

但是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实行关东本位政策,西都长安地位下降,长安的屏障凉州显得更加无足轻重,所以在羌乱中,东汉政府多次三心两意,想要从凉州的烂摊子里抽身。这里要说明一下,汉朝的关中、关东是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以西为广义的关中(狭义的关中指陕西南部的关中平原),以东为关东,又称山东(因为在崤山以东),与明清以山海关为界的关内、关东不同。

另外,关东豪族(主要是东汉功臣集团中的南阳功臣、河北功臣)与西北豪族长期争夺朝廷权力。为了挖掘西北豪族的根基,以及避免因为平羌损耗关东的人力物力,关东豪族在朝堂上屡次提出放弃凉州,将凉州人迁入内地州县的建议。

搬家是打击豪族势力的妙法,一大家子人搬迁,到了新地盘又要被当地豪族排挤,往往被搞得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秦与西汉前中期就一直实行迁豪政策,把关东豪族迁往关中,避免其过分壮大,最好是在路上能把他们搞得破产。直到汉元帝时才因为豪族在朝堂不可遏制的壮大而停止。

现在关东豪族的政策正是西汉迁豪的翻版,只不过主客反过来了而已,以前是关中政权把关东豪族搞破产,现在是关东政权把西北豪族搞破产。西北豪族为了保卫乡土和基业,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同时,还几次三番在朝堂上与关东豪族钩心斗角,针锋相对,讨论的焦点就是要不要放弃凉州。

早在东汉初年,面对西羌翻过长城,侵入凉州的情况,朝堂上的南阳勋贵集团就建议放弃凉州,名将马援上书坚决反对。马援虽是关中人,却在凉州经营了很大的牧场,可以说核心利益在凉州,当然不能同意放弃凉州。好在此时东汉王朝尚处于上升期,汉光武帝令马援率兵平定羌乱,马援成功地消灭了叛羌,把很多羌人迁到关中。

汉安帝永初年间(公元107~113年),东汉水旱灾害连年,国势转衰,赖太后邓绥、外戚邓骘殷勤辅政,勉力维持。随着羌乱愈演愈烈,出身关东豪族的朝臣庞参屡次建议放弃西域,被西州士大夫耻笑。庞参以国用不足为由,说动出身关东的大将军邓骘(邓禹之孙,南阳人)放弃凉州,仍被出身西北豪族的朝臣驳回。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先零羌自并州攻入河内,距首都洛阳仅一河之隔。东汉朝廷大震,决议放弃陇西、陕北诸郡,迁民入内地。凉州百姓安土重迁,不欲离乡,当地官吏就毁坏他们的农田、房屋,逼他们背井离乡,导致大批百姓死于道路,几乎激起大规模民变,加上西北豪族强烈反对,这次弃凉行动不得不中止。

与大儒马融、大科学家张衡交好的凉州名士王符对于关东豪族官僚鼠目寸光、以邻为壑的行径深恶痛绝,在其名著《潜夫论》中写道:

往者羌虏背叛,……周回千里,野无孑遗。寇钞祸害,昼夜不止。百姓灭没,日月焦尽,而内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当且放纵,以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心也哉!

既然东汉政府如此不可靠,凉州豪族只能靠自己来驰骋疆场,保卫家园。东汉后期汉顺帝、汉桓帝时期,凉州豪族中同时出了三大名将,即皇甫规、张奂、段颎,因为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这三人号称凉州三明。凉州三明在对羌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段颎甚至对羌人实行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种族灭绝政策,一时镇压了羌乱。

凉州三明不但在对羌战争中表现优异,段颎在对匈奴、张奂在对匈奴和鲜卑的战争中也都取得了重大战绩,可以说是东汉后期的第一流名将。而且这三人武事之暇还钻研经学,取得一定成果,可谓文武双全。三人中段颎爱好古文经学,张奂对今文经学的《欧阳尚书》颇有研究,著《尚书记难》三十万字,皇甫规虽然没有著书,但对《诗》《易》颇有研究,晚年开馆授徒,其水平也不会差。

但是,即便他们在事功上有杰出的成就,在经学上也有一定的水平,但因为是凉州人士,仍然被关东士大夫轻视。凉州三明除了段颎巴结宦官外,皇甫规和张奂与宦官的关系相当恶劣。但东汉后期,当宦官掀起党锢之祸,迫害天下知名的士大夫时,根本没把皇甫规和张奂算进去,可见在宦官眼里他们的影响力也无法与关东士大夫相比。皇甫规对此深以为耻,主动上书说自己跟党人是一伙的,请朝廷治罪,但宦官们没有搭理他。

凉州三明虽平定羌乱于一时,但并没能一劳永逸。随着东汉政治在腐败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以汉灵帝时的黄巾起义为起点,天下人心思乱,边疆不稳,凉州再度爆发羌乱,而且还有凉州汉人豪族参与。东汉政府派出善战的皇甫规之侄皇甫嵩,以及日后的江东猛虎孙坚、一代枭雄董卓平乱,依然不能成功,叛军反而越打越强。

出身关东的司徒崔烈再次建议放弃凉州,凉州名士傅燮怒不可遏,当场痛斥:斩司徒,天下乃安!

傅燮,字南容,北地灵州(今宁夏吴忠)人,是西汉名将傅介子之后,少年时在洛阳学习儒家经学,黄巾起义爆发后投笔从戎,在镇压黄巾起义中立下大功,因为上奏批评宦官,给汉灵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天下知名,成为凉州名士。这样的刚直之士,为了家乡,当然不能容忍崔烈的苟且之议。

最终,在傅燮的推动下,东汉组织凉州残余的政府军力量,由凉州刺史耿鄙统帅平叛。耿鄙可能出自关东巨鹿耿氏(云台名将耿纯的家族)而不是关中扶风耿氏(云台名将耿弇的家族),对凉州抱有敌意,任用奸吏程球为从事,荼毒凉州,导致人心离散。出征途中,担任别驾、从事的凉州豪族举兵哗变,杀死程球、耿鄙,与凉州叛军合流。

叛军很快杀到汉阳郡(在凉州,不在今天的武汉)的郡治冀城。傅燮只有很少的兵力守城,因为他素为凉州汉、胡人士所服,北地郡的匈奴人磕头求他出城投降,拍胸脯保证他的安全。但傅燮下决心身殉故土,拒绝叛军的招降,率寡兵出城迎战,壮烈战死。傅燮的死,标志着东汉王朝彻底失去对凉州的控制,而这次他们的对手不再是先零羌或者烧当羌的野人酋长,而是凉州的汉人名士韩遂及其手下的汉羌联军。

至此,凉州心向中央的豪族基本死绝或者客死他乡,剩下的半因羌族胁迫,半对朝廷绝望,毅然决然地与叛羌合作,不但割据凉州,还进而率领他们攻击长安,与汉朝为敌,其中不乏凉州名士。

关西与关东的最终决裂

凉州豪族之所以与东汉政府决裂,里面有长期的积怨与复杂的原因。

两汉为了防止地方官与当地势力结合,形成割据,设计了任用外地人担任地方官的制度。但在凉州以外的地区,东汉朝廷有时还会选文化差别不大的邻郡人为官,在凉州则为了防范武力强大的凉州豪族,有意使用关东地区的人当地方官。

这些人的家业远在千里之外,面对羌族进逼,为了保自己安全,就建议放弃凉州,把居民内迁,施政时也往往贪残不顾后果。凉州豪族对他们恨之入骨,对他们背后的东汉政府也颇多不满。

东汉的选官制度对凉州也很不利。州郡按人口推举孝廉,凉州因为衰落和长期战乱,人口锐减,每次能推举的孝廉人数很少。孝廉这条出路十分狭窄,凉州豪族只能靠军功出头,他们多在边境担任军职,而关东豪族遍布朝堂。因为关东豪族的有意排挤,凉州豪族在朝堂上的发言权越来越小,朝廷既然不能代表凉州利益甚至跟凉州利益相反,凉州豪族的离心力自然越来越大。

另外,在长期的汉羌战争中,羌人投汉、汉人投羌的都大有人在。羌族汉化的同时,凉州的汉族也开始羌化,变得崇尚暴力、残忍嗜血,董卓就是其中的典型,所谓的民族融合从来都是双向的。这样,他们更加跟关东的文化豪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羌人趁东汉集中全力平定黄巾时,再度起事。此次的羌人首领北宫伯玉汉化颇深,尊崇当地大姓豪族,劫凉州汉人名士边章、韩遂为首领。边章、韩遂虽是凉州名士,韩遂还名闻京师,但性格上也已经部分羌化,于是索性入伙,率军攻打凉州和长安一带。

同年,凉州名将皇甫规之侄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建立盖世奇功。凉州豪族汉阳阎忠劝皇甫嵩兴兵造反,消灭汉朝,建立凉州人的政权。但皇甫嵩是凉州少有的向文化士族转变的豪族,讲究儒家的忠义之道,跟武力豪族唯利是图的价值取向不同,坚决不肯造反。阎忠逃走。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韩遂率汉羌联军大举进攻陇右,凉州豪族汉阳王国起兵响应。汉朝政府军中的凉州豪族又临阵哗变,斩杀凉州刺史耿鄙,耿鄙的司马马腾、陇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黄衍等汉人实力派纷纷加入叛军。

这一幕大戏的尾声,就是出身凉州的政府军军官董卓入主朝堂。董卓虽然是官军,但气质跟叛军高度一致,都是羌化、嗜血,进入洛阳后烧杀抢掠,首都人民简直倒了血霉,而贾诩这时就是董卓的属官。董卓霸占了三公之首的太尉之职,贾诩就是太尉府的掾属,后来又担任讨虏校尉,被派到董卓女婿牛辅军中,驻扎在关中入口处的陕县,确保董卓退回关中之路,可见贾诩在董卓那里还是很受信任的。

一开始,董卓也想跟关东和解,他宣布给党锢之祸迫害的士人平反,并且提拔颍川荀爽、陈留蔡邕等关东名士到朝廷担任高官,对顶撞自己的关东大士族袁绍也不追究,还加封他为渤海太守。但他羌胡化的野蛮作风不为关东那些文化发达的豪族所容,关东很快就兴起以袁绍为首的地方郡守联军讨伐董卓。董卓此时已经被繁华的洛阳销磨得志气全无,输给孙坚几仗后,就下令迁都长安,一把火烧了东汉一百多年的都城洛阳。

董卓退到长安后,依然信心不足,跟以前的对手——凉州叛军马腾、韩遂结盟,共同抵抗关东联军。这样一来凉州的官军和叛军合流,董卓就摇身一变,成了凉州人唯一的代表,把凉州势力都整合到了自己手上。但是关东豪族的力量十分强大,并非凉州人可敌,董卓外有袁绍的军事压力,内部还有出身关东的司徒王允的反间之计,最终被王允联合吕布干掉。

干掉董卓其实没什么。董卓以前虽然是一代枭雄,但自从进入洛阳后就在荣华富贵之中迅速平庸化,西凉军对他也未必多忠诚。他一死西凉军就爆发了内乱。董卓的女婿牛辅杀了实力派董越,一度还击败了吕布派来的讨伐军。但牛辅对自己的威望没信心,担心士兵哗变,带了金银细软连夜逃跑,被随从杀死。这样董卓及其亲戚全部死绝,李傕、郭汜等悍将没了主心骨,都准备做鸟兽散了。

但王允把事情搞砸了。关东豪族在朝堂上一占优势,就摆出对凉州豪族的清算架势,王允继承关东豪族对凉州人排挤、鄙视的一贯传统,言行尤其出圈儿,一代文豪蔡邕仅仅对董卓之死表达了一下悲伤就被弄死。王允又忌惮凉州的战斗力,命令董卓的军队就地解散。

一出手就灭门绝户

当时政治气氛空前紧张,王允的做派使得民间传言朝廷要尽诛凉州人。就在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想要罢兵还乡的时候,贾诩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一上台就是大手笔,抛出一条让天下大乱的绝户计。贾诩说你们就这样回去,一个片儿警就能把你们抓去宰了,不如趁着手上有兵,打到长安去,给董卓报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不就可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了吗?要是没成功再跑路不迟。

李傕、郭汜一听有理,当即率兵反攻长安。凉州人就缺个带头的,这下蜂起响应。王允派董卓旧部徐荣、胡轸去抵抗,徐荣是辽东人,在凉州集团里面是客居,颇受排挤,虽然他以前击败过曹操、孙坚,堪称名将,但因为凉州士兵不用命,临阵退缩,胡轸本是凉州人,索性投降。李傕率大军包围长安时已经有十几万兵力,吕布守城八天,城里的叟兵可能也是出于氐羌系统的蛮兵,跟西凉军历来关系密切,开城投降西凉军,吕布败走。西凉军杀进长安,大肆洗劫,李傕等人杀了王允,又怀着对关东豪族的报复心理,纵兵杀害不少公卿。

贾诩献这条绝户计,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保命,他也是凉州集团里排得上号的人物,王允保不准会杀他,同时也有报复关东豪族对凉州人长期的歧视和侮辱的意思。结果李傕、郭汜攻破长安以后的搞法把他吓到了,李傕纵兵洗城,把长安人杀了一大半,一点儿也不像能成事的样子。他也知道玩大了,这些羌化严重的凉州将官不可辅。不过东汉以来的乡土社会又使他不得不跟这些人抱团,否则别的地方的人不会接受他。

但以贾诩的聪明,这些都难不倒他,所以他用了三条办法来保全自己。一是走低调路线,坚决不对鼓动造反的事居功,李傕想给他封侯,又想任命他做尚书台的首领尚书仆射,都被他推掉,只做一个小小的尚书,通过低调来消除影响;二是努力维系凉州集团的团结,李傕、郭汜这种粗人动不动要拍桌子翻脸打大架,贾诩在里面尽力说和,以免整个集团溃散;三是在汉朝和西凉军之间两头卖好,在李傕他们干得太过分的时候进行规劝,比如李傕想强娶汉少帝的唐妃,这样骇人听闻的事就被贾诩劝阻了。结果到最后,贾诩这个搅乱天下的罪魁祸首,在汉朝的名声居然不是很坏,这简直是把汉朝卖了汉朝还给他数钱,狠狠地收了汉朝一笔智商税。

但李傕、郭汜是野惯了的货色,最终还是自相残杀起来,还一个劫持皇帝,一个劫持公卿,往疯狗的路上义无反顾地一路小跑了下去。眼见他们没救了,贾诩在给他们说和,让他们放掉皇帝和公卿,给汉朝最后卖了一个大大的好之后,自己也赶紧辞官走人。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时候是乡土社会,贾诩没办法找凉州以外的人抱团,只能在凉州范围内矬子里面拔将军。他一开始挑的是段颎的族弟段煨,但发现段煨气量狭小,担心不能相容,最后就选中了小字辈张绣。

张绣是张济的侄子,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个人是西凉还乡团的四大金刚,张济去抢劫刘表的时候中流箭死了,部众归张绣统帅。张绣也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这时正缺一个军师,就找到了贾诩。但张绣头脑简单归简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贾诩言听计从,这已经是凉州人里面最好的选择了,所以贾诩就长待了下来。

有了贾诩的张绣就不一样了。李傕、郭汜的内斗使得西凉军完全解体,又失去了有大义名分的汉献帝,曹操迎立汉献帝以后轻易地就命令关中诸将干掉了李傕、郭汜。这个时候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早早脱离凉州集团,跟关东诸侯刘表结盟,避免了跟李傕、郭汜之流一起烂掉。

但曹操清洗西凉系的屠刀不会停下,很快就率大军来攻打张绣。这时的曹操在战争中已经成长为一流的军事家,代表了关东地区最高军事水平,而贾诩则代表了凉州地区最高军事水平。较量的结果,还是善战的凉州人士略胜一筹,贾诩用计让曹操吃了两次大亏。

但是贾诩击败曹操的时候也在观察曹操。刘表虽然仁厚,但并不长于乱世争霸,迟早被人吞并,与其那时被迫换主公,不如提前谋划。当时有实力统一天下的只有袁绍和曹操两人。袁绍是关东诸侯的盟主,关东豪族的色彩极其浓厚,与凉州人势不两立,凉州人投靠袁绍肯定没好果子吃。而当曹操决定拥立凉州人董卓立的汉献帝,并且派钟繇招安马腾、韩遂、段煨等凉州各种势力后,其政权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关中色彩,或者说摆脱了关东本位的天下色彩。所以,曹操才是凉州人最佳的选择,而且曹操的才略也确实比袁绍出众。

所以官渡之战前袁绍、曹操争相招降张绣的时候,贾诩劝张绣弃袁投曹。张绣也是凉州人,确实投曹更好,所以贾诩这番决断其实很厚道,自己择主的同时,确实也是为张绣着想。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袁氏,已经成为整个关东的首领,在赤壁之战失败,统一荆楚、吴越受阻后,他又把眼光转向了凉州势力。

此时凉州集团里面董卓一派的势力经过董卓被杀、自相残杀后已经完全衰微,昔日凉州叛军马腾、韩遂却实力大涨,他们不但在陇右、河西根基深厚,有诸多氐、羌部落协助,而且被董卓请到关中后,趁着李傕、郭汜的没落还控制了关中。曹操为了对付袁绍和安定关西,还多次借助马腾、韩遂的力量,凉州有新的叛乱也派韩遂去平定。这样,马腾、韩遂在实力增强的同时还逐渐洗白,在函谷关以西形成事实上的割据。

凉州人的危险曹操心知肚明,他不能容忍关西势力拧成一股绳,与据位置优越的关中,形成昔日的强秦对山东六国一样的战略优势。于是曹操号称要讨伐张鲁,向凉州诸将借道,借此逼他们起兵造反,然后再带兵平定。在平定凉州之乱的过程中,贾诩作为凉州的重量级人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看准了凉州人羌化以后唯力是视、勇于内斗的传统,献上计谋离间马超、韩遂的关系,帮助曹军大破凉州诸将。

贾诩在曹操平定马超、韩遂的战争中的活跃,洗脱了已经被妖魔化的凉州人的底色,展示了中央对凉州的统战政策,陇右的汉人士族如杨阜等纷纷投曹。马超、韩遂的统治地盘受到严重削弱,在夏侯渊的穷追猛打中走向灭亡。因为瓦解凉州的功劳,贾诩最终在曹丕时担任了太尉这样非文化士族不能担任的高官,但也正因为他凉州人的出身和武力豪族的底色,使得这个任命被孙权讥笑。

没错,贾诩通常是给人以谋士的形象,但谋士不一定是精研儒家经学的文化士族,也可以是读史书、兵法的事功家族。贾诩以奇谋见长,从未有过通经术的记载,明显是后一种。这种家族是从武力豪族向儒学士族转型的中间阶段,因为儒家经学特别难,所以学史书和兵法就成了首选,这样他们的地位虽然还低于儒学士族,但是会高于一般的武力豪族。

一个制造天下大乱的人,居然在晚年混了个不错的名声,还当上了非天下名士不能担任的太尉,贾诩不但把汉室玩弄于股掌之上,把天下也玩弄于股掌之上。

天下大乱成就了凉州

虽然曹操大体解决了凉州问题,但终曹魏一代,凉州也并不太平。夏侯渊平定陇右后,河西豪族金城麹氏、敦煌索氏、酒泉黄氏及月氏遗种卢水胡连连造反,因曹魏名臣张既的谋略,河西方才被收入曹魏囊中,但曹魏在陇右、河西的统治依然不稳,尤其是河西地区。

蜀汉也看准了这一点,决定通过争取陇右、河西来夹击关中。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两次是直接出关中,倒有三次是攻打陇右,第一次北伐时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蜂起响应,就是曹魏统治薄弱的明证。曹魏驻守雍凉的郭淮、陈泰、邓艾、王经等也多是客将,不太敢起用凉州本地人。

因为凉州和关中的危机,使得立国关东的曹魏没有像东汉那样舍弃凉州,而是加以重视,大量征辟凉州士人入职中央。陇右逐渐被曹魏消化以后,姜维只好去争夺更偏远的河西,但到蜀汉灭亡后,河西也被魏晋政权消化,金城麹氏、敦煌索氏、酒泉黄氏等纷纷进入魏晋政权,索靖、黄华等人还位居高官。

因为吸收了大量凉州人士,魏晋政权对凉州的重视胜过东汉。晋初,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晋军一败再败。晋武帝在准备灭吴战争的同时,也毫无放弃凉州之意,而是派出精兵良将坚决镇压,最终晋将文鸯、马隆等讨平叛乱,保住凉州。

雍凉豪族获得较和平的发展环境,迅速从武力豪族向文化士族转化,对晋朝的向心力也日益增强。西晋时,雍凉士族张轨(安定乌氏人)出任凉州刺史,其时匈奴人刘渊在羯人石勒、汉奸王弥的帮助下席卷中原,都城洛阳岌岌可危,张轨多次派部将北宫纯率精锐骑兵“凉州大马”支援洛阳。

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大汉奸王弥率军数万攻打洛阳,北宫纯率精兵百余人冲阵,大破王弥;永嘉二年,刘渊之子刘聪率军五万攻打洛阳,北宫纯再次入援,率军夜袭,大破刘聪。凉州豪族可谓两保晋朝,忠义无双,时人亦竞相传唱“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而贾诩的子孙在五胡乱华的大潮中,其表现也没有辱没了贾诩。贾诩虽然位居高官,但其子孙并未像其他世家一样,趁势向文化士族转变,占据朝廷高位。武威贾氏因为凉州尚武传统的影响,反而形成了能谋善战的门风。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匈奴汉国大将刘聪、刘曜率军五万围攻首都洛阳。贾诩曾孙贾胤夜袭刘聪,阵斩匈奴贵戚呼延翼,一度击溃刘聪。另一个曾孙贾龛则在凉州拥有庞大的势力,一度企图取代中风的凉州刺史张轨,割据凉州。

不过最出彩的还是贾诩的第三个曾孙贾疋(yǎ)。贾疋自幼就有勇有谋,其时匈奴人的汉国已经攻破洛阳,进而遣刘曜等攻陷长安。贾疋与凉州豪族敦煌索氏、金城麹氏等合作,兴兵数万,大破刘曜,收复长安,拥立晋愍帝,延续晋祚。可惜不久后贾疋在与凉州胡人的战斗中意外身亡,世人无不痛惜。晋愍帝政权与刘曜交战,屡战屡胜,最终因为关中残破,给养不足,到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被刘曜攻破,西晋灭亡。从永嘉元年王弥第一次包围洛阳算起,可以说凉州豪族将五胡乱华推迟了将近十年。

贾诩以及身后的武威贾氏,名将辈出,与凉州的一贯气质十分符合,同时又作为凉州的代表人物参与到中央事务中,掀起了毁天灭地的巨大波澜。他们对于文化发达的中原有向往、有挣扎、有坚持、有付出,可以视为关西与关东数百年纠葛的一个缩影。

两汉以来凉州力量的最后归宿,就是张轨为首的凉州豪族建立的前凉政权。前凉成为汉人在北方的避难所,文治武功为十六国诸凉政权之首。

因为中原士人的流入与凉州本土越来越重视文教,前凉不但自身文化成就迭出,而且带动得周边的秃发鲜卑、乞伏鲜卑、卢水胡人、略阳氐族都日益汉化。后世在雍凉建立政权的南凉秃发氏、西秦乞伏氏、北凉沮渠氏无不重视文教,汉人李氏建立的西凉更不用说。北魏消灭北凉后,得到的河西士人李冲等成为魏孝文帝汉化的主要助手,河西士族与出自青齐士族的“平齐户”一同帮助北魏实现了汉化,可见十六国末期河西文化已经足以与秦汉时代的文化中心齐鲁之地并驾齐驱。

凉州豪族尚武的传统则使前凉政权名将辈出,前凉创立者张轨、陇上壮士陈安、一代儒将谢艾等人都堪称名将。尤其是后赵统一北方后,石虎三次派大军攻打前凉,都被谢艾以少胜多,只得铩羽而归。直到数十年后,前凉才在大秦天王苻坚压倒性优势的兵力下灭亡。

总之,以贾诩为代表的凉州士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辉,他们虽然造成了天下大乱,却在历史的奇妙轨迹中成就了凉州,而脱胎换骨的凉州士人也对华夏文明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hm/123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